?

新課標理念下語文課程育人價值的問題和應對策略

2023-11-17 13:34陳小麗吳斌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23年9期
關鍵詞:育人價值語文要素語文課程

陳小麗 吳斌

[摘 要]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價值和功能。但是,目前一些教師對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的理解存在內涵逼仄、關聯模糊等問題,教學策略也顯得機械、簡單,導致學生的思想品質等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為此,教師要基于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根據教材“雙線”的結構特點,通過創設情境、搭建平臺等途徑引導學生展開語文實踐,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得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語文課程;育人價值;人文主題;語文要素;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5-0020-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旨在彰顯語文課程感染人、陶冶人、塑造人的功效。但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目標的落實,不能靠訓練、灌輸,而要基于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通過切實的語文活動、鮮活的情境,擴展文化資源,培養文化自信,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目前,閱讀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并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以達成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問題一】內涵逼仄,育人價值受限

統編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人文主題,這就賦予了單元以及課文鮮明的思想教育內涵。也正因為如此,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常常唯單元人文主題是舉,而對經典文本中所蘊含的其他人文內涵置之不理,導致文本的教學價值并沒有真正得到有效的利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師對語文新課標所強調的立德樹人目標的理解并不透徹,對統編語文教材設置人文主題的編排方式也沒有理解到位。

語文新課標將“文化自信”列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之首,說明文化自信是前提。這里的“文化”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體現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思想性特征,同時也兼顧國家安全、生命健康等相關內容。在教學中,只有進行多維統整,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目標才能在最大限度、最大范圍內得到落實。但是,教師解讀的偏頗,使得文本的價值只能發揮某一方面的功能,導致學生的思想認知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是一篇典型的紅色革命類文本。一些教師對這一類課文的教學已經形成思維定式,會不加選擇地將立德樹人的目標指向培養學生的革命理想。比如,讓學生借助資料,了解當時反動派對共產黨人的殘忍迫害;立足文本內容,梳理李大釗與敵人斗智斗勇的曲折過程;聚焦言行描寫,體悟革命黨人偉大光輝的人物形象。誠然,這些都是革命文化文本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絕不意味著這一篇課文僅僅蘊藏著這類單一的文化。教師要在多維解讀、合理取舍、綜合融通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拓展文本的育人價值,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策略一】基于課程屬性,夯實立德樹人的牢固之基

語文新課標強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要通過多維度、多視角進行挖掘,并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一篇經典的文本,所蘊藏的人文價值必定是豐富而多元的。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既要做教材的忠實讀者,緊扣人文主題,與文本進行對話,進行深度開掘;同時也要凸顯作為課堂教學點撥者和引領者的角色,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文本進行多維度開發與利用。

還是以《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它除了作為紅色革命文化文本所承載的教學價值,這篇經典的回憶性散文還蘊藏著豐富而感人的人倫情感。首先,這篇課文的作者是李大釗先生的兒子李星華在父親犧牲十六周年紀念日所寫的,這就決定了它與一般意義上的紀實性散文的不同。此文在充分尊重當時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融入了作者獨特而真實的感受。這就給課堂教學提供抓手。其次,這篇課文所在的第四單元以文天祥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人文主題,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單元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這些仁人志士視死如歸的精神,蘊含著對信仰的認同以及為實現信仰所付出的代價。而這些正是對學生進行生命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資源。這樣的解讀,一篇經典的紅色革命類文本所蘊含的教學資源,就不再是純粹的對革命精神的歌頌,更蘊藏著其他的教學資源。這值得教師在教學中認真思考。

這樣的解讀后,教師根據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定位,拓展文本的主題內涵,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這樣教學,走出了人文教育相對單一的尷尬,為落實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問題二】偏重一方,育人質態畸形

為了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性,統編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組織單元,并集中在單元導語頁中呈現,作為統整整個單元教學的主要線索。從教材編排來看,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分別對應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兩者是保障語文課程綜合育人的基礎。但是,從具體的教學實踐來看,一些教師出于功利性的目的或其他原因,人為地拔高語文要素的地位,對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創造等進行統整安排,而對人文主題的落實,則是少之又少。從語文課程的性質來看,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保障。

這種重語文要素而輕人文主題的做法,不能達成語文新課標所強調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要求,常常導致教師的教學走偏:課堂教學陷入僵硬、機械訓練的泥潭,毫無情感和思想,學生學得枯燥無味。這樣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教師對語文課程特點認識的不到位、不全面,對語文教材人文主題、語文要素之間關系的認知不清楚、不深刻等問題。其實,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就如同人之雙腳、車之雙輪,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將會導致語文教學瘸腿現象的發生,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目標的落實也終將成為一句空話。

【策略二】雙線組元,緊扣本質,融合主題

語文新課標強調立德樹人的目標,雖然是一個新理念,但從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來看,卻不是全新的要求,而是語文課程內在的應有之義。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將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融合在一起,將立德樹人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這就需要教師回歸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依循統編語文教材“雙線”并進的特點,將立德樹人的目標巧妙給予落實。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一出自清代著名愛國將領林則徐的名言,體現了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博大胸懷。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表面上來看,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之間似乎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如果將單元課文進行融通,從整體上解讀,則可以發現它們所蘊藏的價值,體會到它們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師既不能開展單純的語文要素訓練,也不能將人文主題作為唯一的教學內容,而應該將兩者巧妙地融合起來,引導學生展開語文實踐活動。

如這個單元中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主要描寫了毛澤東主席在聽到兒子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場的消息后一系列的言行表現,展現了毛主席的常人情感和偉人胸懷。鑒于此,教師要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描寫毛澤東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節上,借助具體的語言洞察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這一系列的動作,要讓學生想象毛主席的表現,感受其得知兒子犧牲后作為父親的悲痛;再如毛澤東的語言:“哪個戰士的血肉之軀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萬萬志愿軍烈士安葬在朝鮮嗎?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闭n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借此揣摩毛主席的真實想法,感受毛主席始終將國家利益、集體制度放在第一位的品格。這樣鮮活的事例和人物的具體表現,讓學生真正理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深刻內涵。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將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進行巧妙融合,找準了人文主題與文本內涵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品味語言、感悟的人文情韻,保障了立德樹人的目標始終在正確的航向上前行。

【問題三】策略單一,育人方式偏頗

由于一些教師對語文新課標立德樹人目標的理解停留在機械的、低層次上,在教學實踐時就會暴露出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最終導致人物形象趨向高冷,甚至出現臉譜化的尷尬。

還是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這一單元的《軍神》一文,主要敘述了劉伯承為了保持頭腦清醒,在做眼傷手術時選擇不選用麻醉,忍受著巨大的痛苦,被沃克醫生稱為“軍神”的故事。由于一些教師對立德樹人目標的認識有了偏差,就出現這樣的教學情況。

一是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劉伯承形象的認知,教師刻意進行了拔高。這篇課文中沃克醫生之所以將劉伯承稱為“軍神”,主要在于劉伯承在手術時堅持不使用麻醉藥,忍受劇痛,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毅力。鑒于此,教師將學生的全部關注力聚焦在“拒絕使用麻醉藥”上,將劉伯承直接提升到“神”一樣的存在,而對其如此選擇的目的——防止麻醉藥影響大腦的清醒卻有意無意地淡化。如此一來,劉伯承毫無目的地拒絕使用麻醉藥,就將一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智勇雙全的革命者領袖形象,異化成“神”。二是忽視故事發生的環境。這篇課文,通過沃克醫生的視角對劉伯承動手術時拒絕使用麻醉藥的具體言行進行了細致而深入的描述;通過劉伯承手術時忍受疼痛的動作、神態和語言,將其內在的精神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但一些教師為了進一步強化語文課程的立德樹人目標,機械地呈現劉伯承的言行,讓學生簡單理解。筆者曾經就聽過一位教師這樣教學:先羅列一系列現在孩子嬌生慣養的案例,如流一點血就喊很疼,一有傷病就不上學、不完成作業……然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學習了劉伯承的故事之后,你會怎么做?一時間,學生豪氣沖天,有的說有病要忍、疼了也不能說……如此言論,真的是對劉伯承精神最好的繼承嗎?這樣的認知真的符合當下的生活實際嗎?

事實上,這種對人文精神、語文要素機械套用的方式,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會適得其反,影響立德樹人目標的落實。

【策略三】創設情境,設置任務,搭建平臺

語文新課標提出學習任務群的理念:“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边@就要求教師創設真實的情境,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通過系列學習任務的完成達成教學目標。只有在增強課程實踐性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才能擴展學生閱讀、表達的空間,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還是以《軍神》一文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根據學習任務群的理念,教師從教學策略的層面引導學生展開語文實踐。

首先,創設鮮活情境:“假如你是劉伯承的好友,與劉伯承一起來到沃克醫生的診所,與沃克醫生一起經歷劉伯承動手術的過程,你會如何講述這一故事?”其次,設置明確的任務。任務一:自由朗讀課文,梳理故事情節,圈畫、批注課文中描寫劉伯承言行的語句;任務二:結合課文的具體情境,對描寫劉伯承言行的語句進行分類:哪些是你聽得懂的?哪些是你聽不明白的?哪些是你覺得順理成章的?哪些是讓你這個好朋友也驚訝不已的?任務三:緊扣文本的語言,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還原劉伯承最真實的內心活動。最后,搭建扎實的實踐平臺。教師針對上述的情境和設置的任務,搭建實踐平臺,助力學生透過語言,走進人物的內心。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對分類后的具體語言開展具有針對性的不同的語文活動。比如,劉伯承拒絕使用麻醉藥決定,自己聽了也驚訝不已,采用采訪的方式,讓劉伯承有機會袒露自己的真實想法;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勸說劉伯承,讓劉伯承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這樣,使學生感受到文本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倍寣W生對中華文化有堅定信心,就要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語文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語文的豐富內涵,理解語文的藝術魅力,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 楊冬梅.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0(34):30-31.

[2] 李鶼,戴兆坤.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科與德育工作的融合[J].人民教育.2022 (9):77.

(責編 韋 雄)

[基金項目]本文系儀征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小學生班級自主管理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2021/G/N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育人價值語文要素語文課程
正確解讀課后習題 有效落實語文要素
在“雙線并進”中落實“雙線組元”思想
論音樂劇走進中小學音樂第二課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大學語文課程的“思化”品質認識
幼兒園規則教育的價值探尋
項目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應用
語文課程改革深化中的學校擔當
高中語文課程應該更加貼近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