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初始有效磷和交換性鎂含量改變了小麥生長對pH的響應

2023-11-22 11:07張璐鄭磊劉思汝蔡澤江孫楠張強徐明崗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23年11期
關鍵詞:紅砂巖母質紅壤

張璐, 鄭磊, 劉思汝, 蔡澤江*, 孫楠, 張強*, 徐明崗,

(1.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與評價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1;2.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臨沭 276700; 3.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海南省熱帶作物營養重點實驗室,廣東 湛江 524091)

近30 年來,我國農田土壤酸化呈快速增加的態勢,成為南方、東北和膠東等典型農業區土壤退化的主要形式之一[1-2]。土壤酸化導致鈣、鎂、磷等元素有效含量降低,鋁、錳等作物毒害元素活性增加,從而限制了農作物的生長[3]。一般認為當土壤pH低于5.5時,交換性鋁含量顯著增加,酸害發生[4]。Mullen 等[5]研究表明,土壤pH 在4.4~5.9 時,油菜籽產量隨pH 降低呈線性減產的趨勢。蔡澤江等[6]通過長期定位試驗發現,當紅壤pH 下降到4.2 時,小麥和玉米已經絕產,分析發現小麥和玉米產量下降的臨界pH 分別為6.0 和5.9。由此可見,作物生長對土壤酸化的響應具有一定的pH范圍,當土壤pH低于某一閾值時,產量顯著降低;該pH 閾值對土壤酸化防治和酸性土壤改良具有重要意義。Zhu等[7]將作物最高產量的95%和5%對應的pH分別定義為酸害閾值和酸害絕產值,并基于長期定位試驗數據計算了小麥、玉米、水稻的2個閾值分別為5.9 和3.5、5.1 和3.8、5.0 和4.0。Baquy 等[8]基于盆栽試驗結合雙直線方程擬合的方法,獲得了作物生長對土壤pH 響應的拐點,即酸害閾值,發現玉米在第四紀紅土、花崗巖和紅砂巖發育的紅壤上pH 閾值分別為4.73、4.77 和5.07;梁文君等[9]也通過盆栽試驗研究發現,玉米在第四紀紅土、板頁巖和紅砂巖發育紅壤上的酸害閾值分別為5.48、5.82 和5.54。綜上所述,盡管前人對作物的酸害閾值進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各研究結果間酸害閾值差異較大。究其原因,可能與試驗所選土壤的初始性質有關,Bache 等[10]研究表明,磷、鋁、pH 間的相互作用影響了大麥對土壤酸度的響應。為此,本研究選取了5 種母質發育的土壤,且初始性質差異較大,通過盆栽試驗分析了小麥生長的pH 閾值與土壤初始性質的關系,為土壤酸害閾值的確立及培肥、改良酸害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土壤

在湖南省選取母質板頁巖、第四紀紅土、河流沖積物、紅砂巖、花崗巖發育的5 種典型紅壤。采集0—20 cm 的表層土壤,自然風干后,除去石塊和殘根,混勻后過1 cm 篩,供盆栽試驗用。同時保留待測樣,分別過20 和60 目篩,用于土壤基本性質測定,供試土壤理化性質見表1。

表1 供試土壤基礎理化性質Table 1 Selecte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s as the initial conditions for the pot experiment in this study

1.2 調節土壤pH

按照成杰民等[11]的研究方法,根據土壤的初始pH情況,設置11個pH梯度,每種母質發育的土壤各稱取11份10 g土壤樣品于120 mL塑料瓶中,加入不同體積的0.1 mol·L-1的硫酸或0.1 mol·L-1的氫氧化鈉溶液,并用蒸餾水將水土比調整為5∶1。將塑料瓶放入25 ℃恒溫震蕩機中往返震蕩12 h,靜置2 h,反復6 次使土壤酸堿快速反應達到基本平衡后,測定土壤pH,以酸堿添加量為縱坐標、土壤pH為橫坐標,繪制土壤酸堿緩沖曲線。土壤酸堿緩沖曲線中線性部分斜率的絕對值即為土壤酸堿緩沖容量[12]。以此作為盆栽試驗土壤調節pH的參考,計算達到預期pH所需的酸或堿量。采用硫酸溶液和生石灰將5 種母質發育的紅壤調節為pH 3.5~7.5 梯度,并用蒸餾水將土壤含水量調節至70%田間持水量,穩定30 d,期間測定pH,待穩定后開始盆栽試驗。

1.3 盆栽試驗

每盆稱取相當于0.8 kg烘干土重的風干土,與肥料溶液充分混勻后裝入盆中。盆的規格為口內徑14 cm、底內徑9 cm、高11 cm。所有處理均施用相同量的氮、磷、鉀肥,其中尿素、磷酸二氫鉀和氯化鉀用量分別為250 mg N·kg-1、125 mg P2O5·kg-1和125 mg K2O·kg-1。每盆均勻地播入大小相似的小麥種子13粒,小麥品種為湘麥4號,小麥出苗后間苗至10株。每個處理3次重復,將盆栽隨機擺放在網室內,每天補充澆水。出苗30 d后收獲,用剪刀緊挨土表將植株剪下,測量株高(cm);采用抖根法將土與根系分離,并用水將根系沖洗干凈,地上部和根系在80 ℃烘箱中烘干48 h 后,稱重。同時將盆栽試驗土壤風干,磨細過20目篩,測定土壤pH。

1.4 樣品采集與分析

基礎土樣及盆栽試驗后土壤性質測定參考土壤農化分析方法[13]。土壤pH 采用電位法測定,水土比為5∶1;土壤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外加熱法;土壤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土壤有效磷采用0.5 mol·L-1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土壤速效鉀采用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土壤交換性鈣和交換性鎂采用1 mol·L-1乙酸銨交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土壤交換性氫、鋁采用1 mol·L-1氯化鉀浸提-氫氧化鈉中和滴定法測定。

1.5 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各處理間結果的顯著性檢驗和相關分析;所有圖采用Sigmaplot 10軟件制作。小麥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株高對pH 的響應關系采用Sigmaplot 10軟件Sigmoidal公式擬合,公式如下。

式中,a為小麥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或株高的穩定值;b 為方程系數;x0為達到穩定值的50%時pH閾值,即pH50%;x為土壤pH。

小麥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株高達穩定值95%和5%時的pH閾值,由以下公式計算獲得。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酸堿緩沖曲線

各母質發育的紅壤酸堿緩沖曲線如圖1 所示。在線性條件成立的情況下,土壤酸堿緩沖曲線線性擬合的斜率即為土壤酸堿緩沖容量。由圖1可知,板頁巖、第四紀紅土、河流沖積物、紅砂巖和花崗巖發育的紅壤酸堿緩沖容量分別為24.2、24.0、18.8、22.2、18.1 mmol(+)·kg-1·pH-1。

圖1 不同母質發育的紅壤酸堿緩沖曲線Fig. 1 pH buffering curve of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2.2 小麥生長對pH的響應

2.2.1小麥地上部生物量對pH 的響應 5 種母質發育的紅壤上,小麥地上部生物量對pH的響應均符合“S”型曲線(圖2)。板頁巖、第四紀紅土、河流沖積物、紅砂巖和花崗巖發育的紅壤上,地上部生物量穩定值分別為2.71、1.17、2.06、1.57 和1.70 g·pot-1;板頁巖發育的紅壤達到穩定值95%、50%和5%時的pH 閾值(即pH95%、pH50%、pH5%)分別為5.31、4.42 和3.53,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分別為5.79、4.79 和3.80,河流沖積物發育的紅壤分別為5.25、4.71 和4.16,紅砂巖發育的紅壤分別為4.94、4.61和4.29,花崗巖發育的紅壤分別為5.72、4.66和3.59(表2)。

圖2 不同母質土壤上小麥地上部生物量對pH的響應Fig. 2 Response of wheat shoot biomass to pH of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表2 不同母質土壤上小麥地上部生物量的pH閾值Table 2 Critical pH of wheat shoot biomass in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2.2.2小麥根系生物量對pH 的響應 5 種母質發育的土壤上,小麥根系生物量對pH的響應曲線一致(圖3)。板頁巖、第四紀紅土、河流沖積物、紅砂巖和花崗巖發育的紅壤上,小麥根系生物量穩定值分別為0.59、0.41、0.49、0.40和0.48 g·pot-1;板頁巖發育的紅壤達到穩定值95%、50%和5%時的pH閾值分別為6.20、4.79和3.39,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分別為4.73、4.40 和4.07,河流沖積物發育的紅壤分別為5.60、4.91 和4.21,紅砂巖發育的紅壤分別為4.70、4.28 和3.87,花崗巖發育的紅壤分別為4.38、4.27和4.16(表3)。

圖3 不同母質土壤上小麥根系生物量對pH的響應曲線Fig. 3 Response of wheat root biomass to pH of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表3 不同母質土壤上小麥根系生物量的pH閾值Table 3 Critical pH of wheat root biomass in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2.2.3小麥株高對pH 的響應 小麥株高對pH的響應曲線如圖4 所示。板頁巖、第四紀紅土、河流沖積物、紅砂巖和花崗巖發育的紅壤上,小麥株高穩定值分別為51.34、34.76、53.40、42.43和36.70 cm;板頁巖發育的紅壤達到穩定值95%、50%和5%時的pH 閾值分別為4.67、4.02 和3.37,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分別為5.17、4.36和3.56,河流沖積物發育的紅壤分別為5.09、4.32和3.55,紅砂巖發育的紅壤分別為5.01、4.31 和3.61,花崗巖發育的紅壤分別為4.32、4.26和4.20(表4)。

圖4 不同母質土壤上小麥株高對pH的響應曲線Fig. 4 Response of wheat height to pH of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表4 不同母質土壤上小麥株高的pH閾值Table 4 Critical pH of wheat height in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2.3 作物酸害閾值與土壤基礎性質的相關分析

小麥生長的酸害閾值與土壤基礎性質的相關分析如表5 所示。地上部生物量pH50%與有效磷含量呈顯著負相關;穩定值與土壤初始pH、有效磷、交換性鎂和交換性鈣含量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根系生物量pH95%和pH50%均與土壤初始pH 呈顯著正相關,pH95%與交換性鎂和交換性鈣含量呈顯著和極顯著正相關,而pH50%與交換性鋁含量呈顯著負相關;穩定值與土壤初始pH、有效磷含量呈顯著正相關。株高pH50%與土壤初始有效磷、交換性鎂含量呈顯著負相關。

表5 小麥酸害閾值與土壤基礎性質的相關性分析Table 5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between critical pH of wheat and soil initial chemical properties

3 討論

本研究表明,小麥地上部生物量和株高pH50%與土壤初始有效磷和交換性鎂含量呈負相關關系,即土壤初始有效磷、交換性鎂含量越高,pH50%越低。一方面,磷能夠通過增加根系有機酸含量改善鋁脅迫作物光合系統,從而緩解鋁毒害[14];另一方面,磷能緩解土壤中鋁毒導致的根系結構和功能受損,從而影響養分的吸收和利用[15-16];此外,磷含量增加可降低根系總鋁和單核鋁含量,使毒性形態的鋁轉化為無毒形態,并減少鋁在根尖以及細胞壁的積累,以緩解鋁對根伸長的抑制,提高作物根系的抗鋁毒害能力[17]。Bache 等[10]研究發現,當土壤有效磷含量從18 mg·kg-1增加到73 mg·kg-1,大麥的pH 閾值從4.9 降低至4.3,本研究所選板頁巖、第四紀紅土、河流沖積物、紅砂巖和花崗巖發育的紅壤初始有效磷含量分別為30.4、5.7、15.4、9.7 和12.1 mg·kg-1,在Bache 等[10]研究的范圍內,為此,有效磷含量是影響不同紅壤上pH閾值差異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所選土壤初始pH 與交換性鎂含量呈顯著正相關,即土壤初始pH 越高、交換性鎂含量越高。本研究所選板頁巖、第四紀紅土、河流沖積物、紅砂巖和花崗巖發育的紅壤初始交換性鎂含量分別為1.35、0.26、0.52、0.23 和0.15 cmol+·kg-1,而當交換性鎂含量低于0.50 cmol+·kg-1即為缺鎂土壤[18]。模擬酸化的過程中,盡管采用硫酸溶液將土壤酸化至較低pH,但缺少淋溶過程,鎂等養分元素仍滯留在土壤中,板頁巖發育的紅壤具有相對較低的pH50%。此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缺乏淋溶的人為模擬酸化過程可能會低估作物的酸害閾值,而選取初始pH和養分含量較低的土壤進行酸害閾值研究,可能會消除這一影響。Baquy等[8]研究發現,土壤初始陽離子交換量和交換性鹽基離子含量決定了玉米生長對pH的響應,且土壤初始交換性鹽基離子含量越高酸害閾值越低,其中鋁飽和度更能反映毒害的程度。不同母質發育的土壤,黏粒和土壤礦物含量也存在差異,模擬酸化條件下,土壤消耗質子的過程也不同,導致同等pH 條件下交換性鋁含量及鋁飽和度存在顯著差異,進而影響了作物生長[19]。本研究表明,穩定值與土壤初始pH、有效磷、交換性鎂和交換性鈣含量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這與Bossolani 等[20]研究結果一致,即相較于單施石灰調節土壤pH外,適量補充磷和鎂元素,可顯著提高大豆產量;Lauricella 等[21]也通過盆栽試驗證明,調理劑對作物生長的影響主要取決于鋁毒的緩解和有效磷含量增加。由此可見,土壤肥力水平和酸度共同決定了作物生長。因此,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磷和鈣鎂等營養,有利于降低酸化危害。

綜上所述,地上部生物量pH50%與有效磷含量呈顯著負相關;根系生物量pH95%和pH50%均與土壤初始pH 呈顯著正相關,pH95%與交換性鎂和交換性鈣含量呈顯著和極顯著正相關,而pH50%與交換性鋁呈顯著負相關;株高pH50%與土壤初始有效磷、交換性鎂含量呈顯著負相關。酸害閾值受土壤初始有效磷和交換性鎂含量的影響,土壤肥力水平和酸度共同決定了作物的最大生物量。

猜你喜歡
紅砂巖母質紅壤
281例兒童眼部毛母質瘤的臨床及病理分析
鹽酸作用下紅砂巖的物理力學特性及強度預測模型
初探熱脫附技術在有機污染紅壤修復的應用
高速公路紅砂巖路基填筑關鍵技術研究
紅砂巖順層邊坡監測及變形破壞探究
長期不同施肥對赤紅壤稻田區肥力的影響
貴州母巖(母質)對土壤類型及分布的影響
紅砂巖風化土在不同約束條件下單點沖擊作用效應
長期施肥下紅壤旱地土壤CO2排放及碳平衡特征
長期施肥對紅壤pH、作物產量及氮、磷、鉀養分吸收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