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五種鳥類分布新紀錄

2023-11-25 08:57楊雨佳
野生動物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紅嘴鷗山雀歐亞

楊雨佳,張 鵬

(1.吉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院,長春,130118;2.吉林外國語大學,長春,130117)

1 歐亞鴝(Erithacus rubecula)

2019 年1 月22—26 日于長春市伊通河流域(43°52'34.76″ N,125°21'52.74″ E;海拔199 m)數次記錄并拍攝到1 只歐亞鴝(圖1)。根據鳥類特征,數次觀察到的應為同一只鳥。該分布點位于河邊公園,是小片人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holica)林與灌叢混交地帶,附近有櫻花樹及小片人工草地。歐亞鴝經常藏匿于松枝茂密處,常落于地面取食櫻花樹果實。在同區同時混群活動的鳥類有大山雀(Parus cinereus)、錫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和紅尾斑鶇(Turdus naumanni)。歐亞鴝在此時節出現,偶遷到該流域,初步推測為迷鳥。

圖1 歐亞鴝在灌木叢上休息(A)和在地面取食櫻花果實(B)(張鵬 攝影)Fig.1 European robin was resting on a bush(A)and feeding on cherry blossom fruits on the ground(B)(Photoed by ZHANG Peng)

歐亞鴝隸屬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鹟科(Muscicapidae),俗稱知更鳥。成鳥臉部和胸部紅色,臉側、胸側灰色,下體污白,上體偏褐色。歐亞鴝通常不懼人,喜棲息于混交林、次生林和庭院中。在中國,指名亞種Erithacus rubecula rubecula為新疆西北部的罕見留鳥,分布于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和北京[1-4]。

2 灰藍山雀(Cyanistes cyanus)

2019 年1 月22—24 日(43°52'33.61″ N,125°21'53.08″ E;海 拔198 m)和2020 年3 月10 日(43°49'18.99″ N,125°21' 19.65″ E;海拔199 m),在長春市伊通河不同流域記錄并拍攝到灰藍山雀,記錄地為河邊公園,附近有楊樹和柳樹,觀察時周圍伴有大山雀?;宜{山雀不懼人,喜鳴叫,以柳樹芽孢為食,觀測期間較易找到(圖2)。在黑龍江有分布,分布區緊臨吉林省并連續2 年觀測到該鳥,推測有擴大分布的趨勢,初步推測為冬候鳥。

圖2 灰藍山雀在樹枝上取食芽孢(A)和在灌叢根部休息(B)(張鵬 攝影)Fig.2 Azure tit was feeding buds on twigs(A)and resting at the shrub roots(B)(Photoed by ZHANG Peng)

灰藍山雀隸屬于雀形目山雀科(Paridae),體小喙短尾略長,頭和下體偏白色,體紋灰色與紫藍色,后頸具藍色領環。生性活潑,喜結群藏匿于矮樹和低叢。中國有2 個亞種,C.c.tianschanicus主要分布于新疆天山一帶及黑龍江和內蒙古,C.c.berezowskii分布于甘肅和青海[1-3]。

3 三趾鷗(Rissa tridactyla)

2019 年11 月24 日,在伊通河上游凈水廠附近(43°48'44.02″ N,125°20'56.08″ E;海拔196 m),觀察并拍攝到1 只三趾鷗(圖3)。此時,周圍河面只有小部分水域未結凍,三趾鷗與紅嘴鷗(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混群取食河中泥鰍,常與紅嘴鷗爭搶食物。伊通河流域初冬多河段有大量紅嘴鷗和少量普通海鷗(Larus canus)逗留直至河水完全結凍,這些鷗類取食河中魚類,多為放生的泥鰍。2022 年11 月初,同一地點又記錄到1 只亞成體三趾鷗。三趾鷗分布于東北亞的東部海域,在長春地區出現可能是被紅嘴鷗等鳥類遷徙裹挾路過,初步推測為旅鳥。

圖3 三趾鷗(箭頭所示)和紅嘴鷗混群(張鵬 攝影)Fig.3 Black-legged kittiwake(arrow shows)and black-headed gull mixed group(Photoed by ZHANG Peng)

三趾鷗隸屬于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鷗科(Laridae)。中等體型,尾略呈叉形,第一冬鳥喙黑,越冬成鳥頭及頸背具灰色雜斑,飛行時可見上體不完整深色的“W”型紋斑和尾端黑色橫帶。在中國有1 個亞種Rissa tridactyla pollocaris,分布于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甘肅、新疆、云南、四川、江蘇、上海、浙江、廣東、香港、海南、臺灣和廣西等地,在陜西、山西、青海、江西、湖南和內蒙古等地也有記錄[1-3,5]。

4 中白鷺(Ardea intermedia)

2020 年8 月18 日,在長春市伊通河污水處理廠附近(43°57'46.09″ N,125°22'5.71″ E;海拔187 m)記錄并拍攝到2 只中白鷺(圖4),觀察地為長春市伊通河下游大面積潛水區域,該處為處理污水排放口,全年不結冰,有大量魚類及搖蚊幼蟲,鴨屬(Anas)、潛鴨屬(Aythya)和鷺科(Ardeidae)鳥類集群在此取食,或短暫停歇或于此處越冬。2只中白鷺與大白鷺(Ardea alba)混群附近有成群的黑翅長腳鷸(Himantopus himantopus)成鳥和亞成鳥,以及成群的灰翅浮鷗(Chlidonias hybrida)、白翅浮鷗(Ch.leucopterus)和普通燕鷗(Sterna hirundo)。兩只中白鷺可能春季隨大白鷺等相近物種偶遷到此地,秋季集群向南遷徙時被發現,初步推測為迷鳥。

圖4 中白鷺(箭頭所示,張鵬 攝影)Fig.4 Intermediate egret(Arrow shows,photoed by ZHANG Peng)

中白鷺隸屬于鵜形目(Pelecaniformes)鷺科,體型介于小白鷺與大白鷺之間,羽毛均為白色,易與其他白鷺混淆。中白鷺喙相對短,頸呈“S”形,虹膜黃色,喙黃色端褐,腿及腳黑色。繁殖期時,背及胸部有松軟的長絲狀羽,喙及腿短期呈粉紅色,臉部裸露,皮膚灰色。國內分布有1 個亞種Ardea intermedia intermedia,主要分布于遼寧、北京、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西藏、云南、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香港、澳門、廣西、海南和臺灣[1-3,6]。常見于中國南方的低洼潮濕地區。

5 赤嘴潛鴨(Netta rufina)

2020 年3 月16 日和27 日,在長春市伊通河污水處理廠附近(43°58'2.72″ N,125°22'4.42″ E;海拔190 m)記錄并拍攝到1 只赤嘴潛鴨雌鳥(圖5A),該地屬伊通河下游緩流區域,是雁鴨類春秋兩季停棲和補充能量的場地,甚至冬季有一定數量的赤麻鴨(Tadorna ferruginea)和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在此越冬。觀察時附近有7 或8 只青頭潛鴨(Aythya baeri)和白眼潛鴨(A.nyroca)的混群,還有大群的鳳頭潛鴨(A.fuligula)和紅頭潛鴨(A.ferina),河流西側有凈化污水形成的小型明水面,周邊長滿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2022 年12 月16 日,在長春市伊通河光影島附近(43° 48'27.18″ N,125°20'49.41″ E;海拔195 m)再次發現并拍攝到1 只赤嘴潛鴨雄鳥(圖5B、C),該地為伊通河污水處理排放口附近,冬季有不凍水體,有一定數量的綠頭鴨和斑嘴鴨(Anas zonorhyncha)越冬。赤嘴潛鴨在東北原本未有分布,因伊通河污水處理廠常年有不凍水,且環境得到改善,吸引了大量雁鴨類在遷徙過程中在此停留,雌雄赤嘴潛鴨多次被觀測到,數量增多,棲息地擴散,開始在東北或更北地區繁殖,與綠頭鴨等鳥類遷徙路過此地,初步推測為旅鳥。

圖5 赤嘴潛鴨(張鵬 攝影)Fig.5 Red-crested pochard(Photoed by ZHANG Peng)

赤嘴潛鴨隸屬于雁形目(Anseriformes)鴨科(Anatidae)。繁殖期雄鳥易于識別,銹色的頭部和橘紅色的喙與黑色前半身形成對比,兩脅白色,尾部黑色,翼下羽白,飛行時可見。非繁殖期雄鳥羽色與雌鳥相同,但喙為紅色,雌鳥褐色,兩脅無白色,臉下、喉及頸側為白色,額、頂蓋及枕部深褐色,眼周色最深。在中國分布于北京、山東、河南、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西藏南部、青海、云南、四川西部、重慶、貴州、湖北中部、安徽、福建、廣西和臺灣[1-3]。

基于2018—2022 年在長春市伊通河流域的野外鳥類調查,根據野外實際觀察并結合拍攝照片,通過查閱《中國鳥類野外手冊》[2]、《中國鳥類志》[3]和《中國鳥類生態大圖鑒》等[7-10]相關文獻資料,鑒定鳥種,確認歐亞鴝、灰藍山雀、三趾鷗、中白鷺和赤嘴潛鴨5 種鳥類均為吉林省鳥類分布新紀錄。通過野外調查獲得的分布新紀錄,可為分析5 種鳥類的生態習性及地理分布規律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對鳥類區系組成的變化研究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亦提供基礎依據。

猜你喜歡
紅嘴鷗山雀歐亞
一位制造商一架軍機(歐亞篇)
家有什么好
歐亞裔混血族的曲折發聲:解讀戴安娜·張和《愛的邊界》
歐亞經濟聯盟開始實施包裝飲用水新規范
歐亞經濟委員會通過涉及玩具等的系列技術規范
德陽的客人
我國城市常見的紅嘴鷗
春風 山雀雀
紅嘴鷗
小山雀學本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