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時代文藝批評的話語闡釋與公共空間構建

2023-12-10 16:42楊杰
社會觀察 2023年10期
關鍵詞:公共性部落文藝

文/楊杰

文藝媒介化引發批評變革

新技術的層見疊出開啟了融媒時代文藝發展的新篇章。數字技術建構的虛擬世界與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不斷走向深度融合,改變了社會運行結構和運轉規則,呈現為媒介化轉向。媒介重塑了新的文藝時空。

社會變遷帶動文藝的改變,催生新的文藝樣式,形成新的文藝生態,使文藝批評不斷發生變化和轉型。數字產業文化使文藝呈現出不同于前互聯網時代的獨特性:文藝樣式媒介化、文藝主體多元化和傳播互動深度化。

首先,文藝樣態媒介化是指媒介成為融媒時代文藝邏輯的構成,形成融媒時代文藝的新形態和新特征。文藝創作、文藝傳播和文藝接受,都以數字媒介為平臺和路徑??萍假x能藝術,數實融合是其突出標志。媒介化文藝向廣大受眾提供了審美情趣多元化、審美風格多樣化的文藝門類。傳統的文藝作品也頻頻上線并成為網絡文藝資源。文藝發展的豐富性又為文藝批評提供了廣闊空間。

其次,文藝主體多元化是指文藝創作、文藝傳播和文藝批評的主體突破以往的學院化、精英化、專業化的狹窄構成和一元化運行模式。從文藝創作主體環節看,文藝觀念各異的專業化藝術家、自由創作者、傳統媒體人、網絡媒體人、自媒體人,乃至大眾網民都可以參與文藝創作。新生派文藝創作隊伍的急遽擴編,顛覆性重構創作群體。數字媒介類文藝創作主體的多元化構成格局造就了文藝種類的多樣化、審美情趣的多元化。

最后,傳播互動深度化是指數字時代的技術使媒介實現了即時性與同在性,幾乎消解了文藝創作者與接受者、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時間的延滯和空間的隔離。以往文藝創作與文藝批評的關系發生轉變:從傳播方向上看,由文藝創作向文藝批評的“單向傳播”轉為“雙向傳播”;從時效性上看,由原來的滯后性接收轉向共時性、同空間的交互,誕生短平快的評論。這是文藝批評理念與審美趣味之間不斷進行的雙向逆反建構與再建構的能量轉換,甚至文藝批評、批評之批評直接參與文藝創作活動而成為文本“增值”的創作主體。

可見,文藝的媒介化轉向引發了文藝批評的變革,向文藝批評提出了挑戰。面對融媒時代文藝轉型的新特點與新問題,文藝批評存在的問題更值得我們反思。

文藝批評面臨的挑戰及其原因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更在深層次上重構了人們的觀念和思維模式。當下諸多文藝批評實踐不斷更新觀念、拓展疆域、創新手段,在我們深入分析和解讀融媒時代文藝發展的新現象、新問題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文藝批評同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主要表現為批評范式的“無奈”、話語闡釋的“無力”和批評公共空間的“無序”。

首先,文藝批評范式的“無奈”。以往的文藝批評范式建立于以紙媒、文學為基礎的前互聯網時代,而今天的文藝“寄生于”以互聯網技術為主的融媒體平臺,藝術性與媒介技術性深度融合。媒介技術性成為文藝實踐不容忽視的、至關重要的因素。然而,這幾乎是傳統文藝批評范式的盲區。因此,文藝批評固有范式暴露出力不從心的尷尬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文藝批評話語闡釋的“無力”。文藝批評話語的有效性取決于批評對象的屬性與批評話語體系之間能否構成“對象性”關系。文藝批評話語能否有效地適用于批評對象,真正發揮批評的功能,實質上取決于話語的占有者及其話語闡釋方式。一言以蔽之,“對象性”關系的形成構成了“文藝批評場域”,決定了文藝批評的效度。

最后,文藝批評公共空間的“無序”?;ヂ摼W在創造時空一體的虛擬世界,不斷壓縮時空差的同時,又在悄無聲息中將世界不斷切割、分裂——不僅是物理時空的區塊化,更是將人們的心理空間“部落化”。不良批評的泛濫也是導致文藝批評公共空間非理性化、無序化局面的原因。還有新生態評點、評論乃至表情包的情緒化涌入,激起各種非理性的批評。

筆者認為,以上論述的癥結根源在于三個方面的“割裂”。

首先,文藝批評與融媒時代的時空割裂。當下一些文藝批評者忽視、漠視甚至拒絕接受這一文藝媒介化轉型的事實,未能看到媒介化進程有效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和提升的一面。媒介革命助力文藝全方位“破圈”。譬如,彈幕作為鑲嵌在視頻中的即時評論,與視頻客體不斷生發互動性建構,以此不斷循環往復疊加、意義增值;同時,彈幕與視頻構成的“聲—圖—文”共在的新文本使原視頻文本不斷生成新的語義場,與其他彈幕創作者同屏共享、同屏互動、同屏共戲。

媒介化的文藝與傳統文藝樣態相比有著鮮明的媒介性,由此形成了融媒時代獨特的文藝生態圈。若是固守以往的文藝批評觀念,排斥甚至拒絕接受新的文藝樣態和新的文藝批評變革,文藝批評必將與時代脫節而走向自我封閉。

其次,文藝批評與現實文藝的目標割裂。融媒時代的文藝基于數字文化理念,以數字邏輯重造文藝,媒介化藝術得益于技術賦能,媒介技術因素已經化為文藝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與文藝創作、文藝傳播、文藝接受融為一體,相得益彰。這不僅有利于催生多元文化,也有助于造就具有深刻思想和精湛藝術表現的文化高峰。如近年電視綜藝就表現出數實融合的呈現方式創新,成功營造了線上虛擬與線下現場“共在性”時空場域,彰顯了數字文化時代文藝獨特的美學意蘊。

最后,文藝批評自身理論與實踐品格的本體割裂。依據具體研究對象的不同,文藝批評有時偏重理論性維度,其學理性特征顯性呈現。譬如文藝批評學,具有一以貫之的理論傳承的歷史性與邏輯嬗變的內在規律性;以文藝創作等為研究對象的文藝批評,實踐性特征較為突出,而理論性則以隱性方式化作批評實踐的指導。融媒時代文藝批評自身卻出現了理論性與實踐性相脫節,甚至是割裂的狀況。這主要表現為兩種極端化的錯誤傾向:一是追求脫離文藝創作實踐的、空中樓閣式的“純學理化”的文藝批評理論,全然不顧文藝實踐的現實,與實踐品格割裂甚至對立;二是摒棄學術理論的引領與規范,使文藝批評淪落為“跟著感覺走”的“手工匠藝”。

因此,當下文藝批評需牢牢立足于融媒時代語境,植根于中國文藝實踐,遵循文藝批評自身發展規律,不斷提升文藝批評話語闡釋的有效性,構建健康的、生態良好的文藝批評公共空間。

重構文藝批評公共空間

文藝批評是文藝健康發展和不斷繁榮的有力而有效的保障,文藝批評話語匯聚成文藝批評公共空間。文藝批評公共空間既是文藝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也是探析社會文化風尚的風向標。因此,良好的文藝批評公共空間對凈化個體情操、凝聚社會群體共識、推動社會精神文明提升,具有積極的建設性意義。

公共空間是社會各種話語交流、對話、博弈的交匯場域,是不同觀念及其話語之間互相溝通信息與互相發揮影響力的共同場所。公共空間話語闡釋的邏輯基礎是“公共性”,“闡釋的公共性,決定了闡釋的有效性”。因此,只有具備公共性的話語闡釋才能構成有效的公共空間。

“公共性”需要融通與互動,但當下文藝批評公共空間更多地呈現出“個體化”的“私人性”,作為文藝批評公共空間構建的必要路徑的批評融通,運行不暢,批評互動受到阻礙。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融媒時代文藝批評“部落化”的割裂狀態。

首先,文藝批評主體的“部落化”狀態。數字化發展營造了一個萬物互聯、人人互通的世界,人人仿佛“近在咫尺”,卻又心隔千里。從主體的視角看,互聯網的“信息繭房”效應使人們最終墮入“坐井觀天”的境遇;從社會客體的視角講,大數據算法通過分析,悄無聲息地將人們重新“部落化”,表現為“部落”為共同利益而高度趨同化和同質化,而“部落”之間又高度異質化和排異化,致使不同“部落”人群(諸如偶像群、粉絲群)之間的誤解、對立加深,難以進行有效溝通,甚至根本無法溝通而陷入阻斷狀況,由此,公共空間逐步被侵蝕、撕裂。

其次,不同文藝批評形態之間的“部落化”狀態。智能技術的飛躍降低了人們進入藝術世界的門檻,融媒時代,藝術參與者的規模龐大,格局構成多元化;但是,文藝批評又分化為不同群體“部落”?!熬€下部落”就與“線上部落”陣營難以實現真正的融合互動,奢談文藝批評公共空間的有效互動構建,文藝批評公共空間也就無法承擔其應有職責和功能。

再次,文藝批評樣式與手段的“部落化”狀態。當下的文藝批評樣式與手段多樣,同傳統的文藝批評形式相去甚遠,愛憎分明的態度、“輕騎兵”般的迅捷、凝練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表達,不僅契合了碎片化的文藝接受方式,而且對創作和接受的影響力顯著。但這些新穎的批評樣式與傳統文藝批評界之間形成了“壁壘”,深層原因是批評主體之間批評觀念本身就存在著鴻溝。

上述阻礙文藝批評話語之間融通與互動的局限,折射出文藝批評“公共性”的缺失。文藝批評公共空間的諸多“割裂”,既“破壞了文藝批評公共領域的構建”,也損害了社會公共文化。這些文藝批評既助長了不良文化風氣的蔓延,也助長了非理性批評的蔓延,破壞了文藝批評公共空間的健康生態。

固有的文藝批評范式,多是對前互聯網時代文藝類別的把握,缺乏對文藝批評觀念轉型、模式創新、樣態創新后文藝的整合、引領能力,導致文藝批評公共空間各種非理性思潮泛濫。若不及時加以規范、引導,這些不良因素就會引發“破窗效應”,最終導致文藝批評公共空間充滿非理性的聲音。因此,構建良好的文藝批評公共空間,理性化、“公共性”規則的建立是關鍵,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文藝批評主體素養的提升與批評行為的規范。文藝批評公共空間,是文藝批評的“公共”空間,強調“公共性”這一本質特征。盡管在文藝批評公共空間中的個體,批評什么、怎樣批評以及批評結論,都呈現為個人的“自由”,但這一文藝批評“自由”是以公共空間的“公共性”為限定的有限自由?!肮残浴睂εu主體的制約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物理性時空范疇的公共性,強調的是空間所具有的社會公共屬性領域,而不是個性化的私人屬性的領地;二是精神空間的“共識性”,即自由地達成話語闡釋的“共識”。

作為批評主體主動性的“自由”建立于受動性的“不自由”基礎之上。文藝批評的自由性受制于主體自身的素養。聚焦融媒時代文藝批評主體,自身“兩個素養”——審美素養和媒介素養——的提升至關重要。上述“兩個素養”的提升是建立與優化文藝批評主體公共理性的必要路徑。

二是文藝批評規則與標準的構建。文藝批評是立足于批評客體的主體闡釋,實質上,文藝批評話語闡釋就是對批評主體的理解的闡釋。而主體的理解又是建立在對批評客體的體悟、認知和理性評價基礎之上的結果。文藝批評個體理解的公共性是批評話語闡釋公共性的基礎,批評話語闡釋的公共性決定了文藝批評公共空間的“公共性”,由此形成了“在理解和交流過程中,理解的主體、被理解的對象,以及闡釋者的存在,構成一個相互融合的多方共同體,多元豐富的公共理性活動由此而展開,闡釋成為中心和樞紐”的狀態。

文藝批評的標準及其科學性依然是文藝批評公共空間構建所必需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仍然要繼承和發展美學觀點與歷史觀點的統一,將其作為科學的文藝批評標準,這也有利于在文藝批評公共空間中確立更加理性的標尺。聚焦融媒時代文藝批評,以“媒介性”為切入點,在“文藝—媒介”的雙向動態建構中把握文藝新樣態及其所蘊含的獨特審美性。歷史觀點要求我們的文藝批評不僅要立足不同社會歷史語境下文藝的實際,更要遵循“歷史地看問題”的方法論原則。

三是文藝批評“部落”之間的融合、互動及其良好運行機制的構建。不同“部落”的批評主體各有所長,這就為“部落”之間的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提供了可能。同時,批評者個人素養、人格的完善有助于其自身形成寬廣的胸懷,克服以往“部落”之間存在的相互輕視、相互攻擊、相互“拉黑”的弊端。不斷強化的融合與互動又推動公共空間達成“共識性”觀念,觀念的“共識性”又可以增強批評行為的“公共性”。更進一步講,不同批評“部落”之間相互融合與交流互動作為文藝批評公共空間的存在方式,理性規則是其運行機制的有效規則和可靠保障。美學觀點與歷史觀點的統一作為這一公共空間的批評規則,有助于形成融媒體文藝批評范式,有助于不同批評話語之間形成良好的交互性運行機制,從而提升文藝批評話語闡釋的有效性,并以此搭建“公共”的批評空間。這一文藝批評話語闡釋公共空間的“自由”狀態——感性與理性、主動與受動、個體與群體、私人與公共等諸多因素的和諧統一——促使之前被割裂的“部落”走向融合與互動。良好的運行規則與機制又可以有效促進公共空間中文藝批評沿著包容并蓄、揚長避短、綜合互補的軌道發展,最終達到提升文藝批評話語闡釋有效性,構建風清氣正、欣欣向榮的文藝批評公共空間的目標。

融媒時代,文藝批評話語闡釋有效性的提升與風清氣正的文藝批評公共空間的構建,呼喚理性的回歸,呼喚建設性文藝批評。

猜你喜歡
公共性部落文藝
虛擬公共空間中的鄉土公共性重建
1942,文藝之春
間隙、公共性與能主之人:楠園小記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性研究述評
□文藝范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