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的理論探究與實現路徑

2023-12-10 16:42張杰逯艷
社會觀察 2023年10期
關鍵詞:雙鏈韌性產業鏈

文/張杰 逯艷

產業鏈供應鏈雙鏈韌性和安全的科學內涵

(一)產業鏈供應鏈雙鏈韌性和安全的提出過程

目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出現了區域化、短鏈化的趨勢,“斷鏈”“脫鉤”風險持續攀升。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著重指出,“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必須維護雙鏈的全球公共產品屬性,堅決反對把產業鏈供應鏈政治化、武器化。在國際經貿談判中,要推動形成維護全球雙鏈安全、消除非經濟因素干擾的國際共識和準則,力爭通過國際合作阻止打擊全球雙鏈的惡劣行為。而后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穩定國際論壇、黨的二十大、2023年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等不同重要會議場合,黨中央均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等內容進行了重要論述。

(二)產業鏈供應鏈雙鏈韌性和安全的重要特征

基礎條件——系統完備。系統完備且具有持續增長力和恢復力的雙鏈體系,才能稱得上具有韌性,從而具有抵抗力的穩定性。表現為縱向雙鏈各環節的一體化,以及橫向相似環節的門類齊全和品種豐富。其具有超常規模的生產能力、復雜并行的產業體系和網絡高效的運行模式,較強的自我修復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規避產業鏈整體性中斷。

內生特點——兩化支撐。產業基礎高級化是產業基礎能力高度化、產業基礎結構合理化和產業基礎質量鞏固化的統一。產業鏈現代化體現在價值鏈各環節的價值增值、企業鏈上下游分工的有序協同、供需鏈連接性的效率與安全均衡、空間鏈區域布局的集聚與擴散協調等方面。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有助于用足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進重要產業供應鏈延鏈、補鏈、強鏈,支撐更多企業、產品、服務進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中高端、關鍵環。

重要標志——自主可控。自主可控的雙鏈可以憑借核心技術、通行規則、商業模式、資本網絡等優勢,在更高層次更高能級上參與國際產業的分工協作,實現雙鏈從比較優勢到核心競爭優勢的轉變,使現代產業體系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其中,核心技術是自主可控的關鍵,取決于國家技術創新系統對該技術所在整個技術體系的掌握程度,是否具備足以克服該技術發展瓶頸的科學理論支撐體系和技術裝備能力,以及擁有穩定的高端研發人才隊伍,從而實現“控技術”“控標準”“控市場”“控品牌”相統一的現代產業體系。

根本目的——高端高質。建立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雙鏈,有助于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擴大有效需求,暢通經濟循環,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為牽引,可以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雙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現實邏輯

(一)應對疫情沖擊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根本之策

疫情大流行沖擊疊加國際政治風云變化使各國紛紛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置于更加優先的位置,實行“內顧”政策,雙鏈出現了本土化、區域化趨勢。特別是美國挑起的大國經貿摩擦,在芯片技術、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數字經濟、清潔能源技術、新興技術標準制定等方面達成排他性合作,加快“去中國化”和“脫鉤斷鏈”,使全球雙鏈安全面臨更大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提升雙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動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企業“延鏈、補鏈、強鏈、融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部分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高端設備對國外的依賴程度,有效應對大國戰略博弈的嚴重沖擊,實現我國產業鏈價值鏈自給自足,并完成從低端向中高端躍升。

(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必然選擇

當前,我國在嵌入雙鏈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門類齊全、系統完備的產業體系,但是整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方面,缺乏外包非核心業務的供應鏈思維,上中下游協作水平不高,高端芯片、動力電池、工業設計等關鍵原材料和零器件階段性斷供。我國可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和人口優勢,以留住產業鏈關鍵環節為抓手,有效串聯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實現各類產業行業技術創新、資源整合、流程再造、業務協同,把需求牽引和供給創造有機結合起來,對內推進上中下游協同聯動發展,對外深度參與國際分工、構筑新的競爭優勢。

(三)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雙鏈自主可控,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應有之義

提升雙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增強自主可控性,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體現,并始終貫穿于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國土安全、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的全領域全過程。想達到高質量的發展就需要扭轉我國整體上仍處于產業鏈前端、價值鏈低端、創新鏈末端的不利局面,提升中上游原材料供應和下游消費品制造業本地化適配率,提高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推動價值鏈升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切實增強雙鏈自主可控、安全高效。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雙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瓶頸制約

(一)從市場結構來看,供需沖擊預期轉弱導致產業鏈供應鏈雙鏈不穩定

從供給端看,產品、零部件、技術等供應受限,鐵礦石、原油、重要農產品和原料保供穩價壓力較大。從需求端看,全球經濟復蘇減速降檔,滯脹程度繼續加深。2021年我國服務型消費約15萬億人民幣,遠遠低于預期;從數據上來看,2013—2021年我國服務型消費規模和占比落后美國21~27.5個百分點,平均落后25.0個百分點。消費預期轉弱,服務型消費不足,終端需求質量有待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上下游的正向關聯效應不穩定。發達國家通過強大的服務型消費能力和消費創新推動科技、產業、金融等掛鉤不脫鉤,實現雙鏈雙向遷移和高端閉環,進而形成新消費誘導新供給、新供給創造新消費的循環模式。由此可以看出,終端需求特別是服務型消費對雙鏈的穩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們通過市場活動倒逼市場結構從產品提供者、市場購買者向消費引導者、服務提升者、價值創造者轉變,進而依托雙鏈的共享性、拓展力和鏈接度激活市場主體活力和優化市場結構,反向助力雙鏈穩定性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二)從區域結構來看,工業化城鎮化不同步導致產業鏈供應鏈雙鏈不協調

在空間維度上,提升雙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可以理解為非農部門的產業布局問題,是工業化城鎮化不同步的空間投影。城鎮化意味著勞動力從農村向城鎮轉移,同時也意味著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的轉移,進而形成制造業發展的人口集聚優勢,推動上下游的配合協作,進而實現產業擴張和升級,反作用于人口流入,形成工業化城鎮化保持同步、協調促進的區域格局。以2020年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不包括港澳臺)工業化率和城鎮化率對比來看,工業化發展呈現“中部地區(40.73%)>西部地區(37.24%)>東部地區(34.18%)>東北地區(32.63%)”,城鎮化發展呈現“東部地區(73.41%)>東北地區(66.80%)>中部地區(60.20%)>西部地區(56.94%)”不協調不同步的現象。這種城鎮化與工業化在空間上的非均衡布局,造成雙鏈的非均衡發展,制約了區域綜合實力對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集聚能力的提升。況且各區域在經歷“退二進三”之后,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環境友好型、附加值高的都市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還沒有完成接續替代,導致區域差距加大,雙鏈銜接不暢,產業分工不明確。

(三)從創新結構來看,關鍵技術“卡脖子”導致產業鏈供應鏈雙鏈不完整

創新是破解雙鏈關鍵技術“卡脖子”難題、保障雙鏈自主可控的第一動力,具有加速技術更新、實現成果轉化、推動補鏈延鏈強鏈等重要功能。就我國創新驅動雙鏈對接融合和優化升級而言,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突出短板:一方面,核心技術對外依賴程度高,“卡脖子”風險加大;另一方面,科技競爭壓力加大,科技安全面臨挑戰。美國相繼推出《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旨在把芯片類核心高精尖外企在中國的先進制造能力及產業向美國遷移。雖然我國有華為、比亞迪、大疆等一些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但當前我國產業鏈價值鏈 “缺芯”“少核”“弱基”仍是突出問題。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雙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支撐體系

(一)建立鏈條化重構的市場開放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雙鏈向“通道樞紐”轉變

當前,全球雙鏈正在圍繞發達國家的利益和價值觀進行重構重組,跨國公司紛紛選擇“中國+1”或“中國+N”生產替代戰略。這就要求我們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穩市場”“強預期”“促消費”“擴開放”,建立鏈條化重構的市場開放體系,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積極應對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對我國雙鏈的打壓以及跨國企業生產替代戰略的競爭挑戰。優化布局國際化雙鏈網絡,持續鞏固制造業、基礎設施、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優勢地位,加快形成立足國內、鏈接全球的現代雙鏈重要樞紐和重要通道,實現“在中國生產、在中國創新、在中國轉化、服務世界市場”。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要開放平臺,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擴大優質消費品、關鍵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進口,做到資源、要素、技術、管理等“為我所有”和“為我所用”并行。

(二)建立區域化集聚的空間配置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雙鏈向“在岸近岸”轉變

“在岸生產、近岸外包”是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資本區域再配置的主要形態,也是全球雙鏈縱向縮短、區域集聚的基本趨勢。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內的雙鏈布局方面,加快向“協調互促、梯度轉移、集聚集群”轉變,增強雙鏈的腹地支撐和回旋空間,引導關鍵環節留在國內。一是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協調互促,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現人力資本與產業發展的高度匹配、城市消費與工業生產全面銜接、制造業與服務業充分融合。二是推動雙鏈加速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充分發揮中西部地區區位交通、產業基礎、市場規模、開放通道等比較優勢,通過合理的區域產業分工形成國內產業鏈價值鏈網絡,暢通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引導中西部地區依據要素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差異化競爭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雙鏈。三是著力打造優勢雙鏈集群,以城市群、都市圈、國家中心城市為依托,加快培育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集群,以及細分領域的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船舶、糧食、物流、應急物資保障等全產業鏈供應鏈集群。

(三)建立網絡化協同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雙鏈向“自主可控”轉變

由于全球雙鏈分工不斷深化,其科學技術基礎也日趨復雜,從而意味著任何國家、組織可能在某些領域處于前沿地位,但不可能全面領先。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通過網絡化協同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雙螺旋跨越,我國可以以建立網絡化協同的技術創新體系為抓手,突破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一方面,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形成知識創新的“網絡效應”。利用我國現有的重大創新平臺、重大科研項目、科技人才網絡作為基礎和牽引,以互利共贏的原則務實拓展政府間科技合作關系,加強與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的聯合研究與產業合作,深化與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關系。另一方面,發揮國家創新體系“頭雁引領”作用,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共性技術為基準,統籌國家實驗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建設,圍繞雙鏈彌補技術鏈瓶頸制約,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動創新鏈從知識創新到核心技術環節的自主可控有效轉化。

(四)建立數智化賦能的價值增值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雙鏈向“優勢再造”轉變

雙鏈與數據高度關聯,其技術知識獲取、產品開發迭代以及技術價值增值的迭代演進也是伴隨著數智場景的不斷拓寬應用過程。提升雙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在數據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突出數智化引領、撬動、賦能作用,推動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產業基礎優勢向現代產業體系優勢、內需規模優勢向協同優勢邁進。首先,賦能產業數字化發展。依托產業互聯網平臺打造示范性應用,構建“設備數字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數字化—產業鏈數字化—數字化生態”的典型范式,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虛擬產業集群”,充分放大企業間的協同效應,助推傳統產業高位嫁接、新興產業搶灘占先。其次,強化行業應用安全保障。圍繞數字政府、工業控制、智能交通、電子商務等場景,持續開展安全設施提升改造,推動形成網絡安全能力與行業應用深度融合的功能自適應、“云—邊—端”協同的內生安全體系。再次,強化信息安全服務體系建設。綜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安全虛擬化等新技術,建設集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風險評估、通報預警、應急處置和聯動指揮為一體的新型網絡安全服務平臺,推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聯防聯控。

猜你喜歡
雙鏈韌性產業鏈
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昆蟲共生細菌活體制造雙鏈RNA
“饸饹面”形成產業鏈
產業鏈條“鏈” 著增收鏈條
房地產市場韌性猶存
韌性,讓成長更美好
產業鏈春之奏鳴
笑中帶淚的韌性成長
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網絡“雙層雙鏈”結構研究
騙保已成“地下產業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