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關系論的視角解讀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

2023-12-11 00:10李文哲白如純
華夏文化論壇 2023年1期
關鍵詞:左翼文學日本

李文哲 白如純

【內容提要】在20世紀世界左翼文學史上,日本無產階級文學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從誕生至消亡只經過五十載歲月,并無產出大量的文學作品,然而其文學運動本身自有分量和價值。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在“多”與“變”的衍變歷程、“內部”轉型與“外部”傳播的有機關系中得以發展,若能從關系論的視角探討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全貌及其特性,將會彰顯日本無產階級文學之基本面目。

一、引言

鴉片戰爭以后的東亞國家長期處于一個被動、焦慮不安和脆弱的地位,近代以來的東西方關系史體現了不同的權力關系及其特點。西方關于人道主義、自由主義、現代主義、平等主義等話語體系中,若從內部仔細剖析,就會發現不少自相矛盾的部分,這些矛盾反映了東方思想和西方哲學之間的差異,揭示了兩者之間存在的根源性觀念差異,有助于理解近現代全球史的性質、運作以及話語秩序。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以自由和平等為主的各學派哲學思想,同時積極發動對外侵略及殖民擴張,可見所謂的西方話語體系無法自圓其說。盡管如此,自明治維新以來的日本不斷吸收西方社會制度和思想文化,在此過程中不斷與傳統文化發生沖突與融合。如何借鑒有價值的理論而不被他者的觀點牽著走,并進而形成自身思維模式,并不是簡單的探索。一方面,日本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是神道、儒教和佛教。明治初期日本曾排斥儒教,但面對西方思想的沖擊,重新意識到儒家思想對天皇制政權維護的有效性和正當性,于是恢復儒教的地位,將其納入日本近代思想當中,強化社會道德秩序。另一方面,江戶時代以來蘭學①蘭學指的是在德川幕府時期,經荷蘭傳入日本的歐洲學術、文化和技術的統稱。江戶幕府前期使用“蠻學”或“南蠻學”一詞,到了中期改為“蘭學”,后期又使用“洋學”一詞。([日]日本全國歷史教育研究協議會編:《日本史B:用語集》,東京:山川出版社,1995年,第153頁。)在日本得以發展。例如,西川如見《增補華夷通商考》(1708)、新井白石《西洋紀聞》(1715)、青木昆陽《和蘭文字略考》(1746)、前野良澤《解體新書》(1774)、大槻玄澤《蘭學階梯》(1788)、杉田玄白《蘭學事始》(1815)等,這些蘭學研究著作奠定了日本近代化的思想根基。明治維新之前,日本開始積極接觸西方世界,接受和援用來自西方的科學知識和哲學原理,迅速向近代化、西方化轉型,構建近代日本的思想文化體系。就其所涉及的思潮而言,自明治維新伊始至大正后期日本思想界的各大主要流派則是資本主義、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自然主義等西方烏托邦思想。烏托邦意識在日本近代知識分子之間相當普遍,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日本主要思想流派中亦有重要地位。近代日本的烏托邦主義是“東”與“西”思想相融合的結果,所謂“東”意味著以神道、道教、儒教和佛教為主的東方傳統思想,“西”意味著以理性主義、樂觀主義、個人主義為三大原則的啟蒙運動以來的西方哲學思想。由此可見,日本近代思想的“東”與“西”的交融關系為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誕生提供了一個思想平臺。

迄今為止,有關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研究尚未引起國內外學界的足夠重視,而且前期研究在總體認識上存在其共同之處。究其實,在20世紀上半葉,馬克思主義對東亞三國有普遍影響,但各國對馬克思主義的接納與傳播,往往是從本國的社會政治訴求和學術學理探究出發,依據本國的文學傳統與歷史方位,摸索出各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架構,從而提出各自的獨特闡釋,以此呈現出其同源性、異質性和互補性。馬克思主義文論在東亞經過本土化、現代化的嬗變成長后,不免出現“理一分殊”“月印萬川”的景象,并伴隨地緣格局、政治理念和社會結構的差異,促使東亞三國形成各有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及無產階級文學。中國學界通常使用“無產階級文學”“左翼文學”或“革命文學”,日本學界慣稱“無產階級文學”一詞,韓國學界常用“普羅文學”“卡普文學”或“傾向文學”一詞。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1925)、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0)、朝鮮無產階級藝術家同盟(1925)的成立意味著東亞各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蓬勃發展。

日本無產階級文學是20世紀上半葉在日本流行的左翼傾向文學思潮,主要從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革命立場出發,描繪在日本法西斯政權下被壓迫被剝削的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由此揭露大正時期和昭和前期日本社會的階級矛盾及工農階級對社會變革的渴望。就國內相關研究而言,平獻明、丁瑞媛、單援朝、樸銀姬等學者從本體論的角度探析日本無產階級文學作品的文本特征及其意義,關注其創作活動與批評實踐,該類研究對于掌握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的形成與發展,了解其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就國外相關研究而言,荒畑寒村、浦西和彥、森山重雄、松澤信祐、竹內榮美子、松澤俊二、松澤信祐等日本學者立足“本體”范疇釋義,力圖構建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體系,該類研究針對性和目的性較強,是關于日本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文學革命、文藝批評的基礎研究,對如何梳理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發展歷程提出了富有啟發的思路。同時,以陳朝輝、靳明全、李雁南、黃念然、逯莎為代表的中國學者和島村輝、山田敬三、橫路啟子、廣瀨陽一、西田勝為代表的日本學者立足“關系”范疇釋義,探析中日無產階級文學的差異與嬗變,該類研究側重中日無產階級文學實踐比較研究,對于探析如何展開中日比較文學研究富有啟發價值。只是日本學者多以本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分析與文學批評研究為主,雖有啟發意義,但時常夾雜國家主義或西方中心主義偏見,值得警惕。鑒于此,本文旨在對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興起與發展、轉向與衰落的曲折歷程進行客觀評述和理性思考,把握其“內部”轉型與“外部”傳播的有機關系,一方面可為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研究提供新的學術觀點,另一方面可打破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研究邊緣化的境況,拓寬東亞無產階級文學研究范圍,對相關研究提出新觀點與新方法。

二、“多”與“變”的衍變歷程

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是在馬克思主義學說背景下所產生的全球范圍內的文藝思潮,其中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是在面對同時代危機的態勢中萌芽、開花和成熟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辯證法、美學觀與人性觀是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指南,明治后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一經在日本傳播,就緊密結合其無產階級文學實踐。隨著歷史唯物主義的介入,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凸顯出對社會發展和意識形態的關注,揭露現實社會的真實問題,為文學實踐的價值判斷提供新的標準。20世紀上半葉,在日本文壇上出現的無產階級作家大約有50人,對這些作家以及作品的整理為日本近現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依據。然而,迄今為止,在國內外學界尚未進行這方面的全面整理工作。

為了闡釋日本無產階級文學之全貌,本文將其“多”與“變”的發展歷程分為以下三個時期。一是無產階級文學的前身,即大正勞動文學時期,江戶時代以來蘭學和基督教的發展、明治時期工業革命的進展、大正初期工人階級的快速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日本勞動文學的誕生與發展。勞動文學不僅反映了工農階級的思想感情,還體現出作家的社會身份。宮地嘉六、宮島資夫、平澤計七、細井和喜藏、新井紀一、吉田金重、中西伊之助、德永直、橋本英吉、根岸正吉、伊藤公敬等作家和詩人均為工人出身,早年積極從事工人運動,后來開始勞動文學創作。例如,宮島資夫曾經歷過礦工、工地雜工、仆人、馬夫等底層生活;宮地嘉六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工廠、吳海軍工廠等神戶、長崎、廣島、東京等地的海軍工廠當過20余年的車床工①[日]大和田茂:《宮地嘉六:體驗派的勞動文學》,《國文學:解釋與教材研究》54卷第1期,東京:學燈社,2009年1月,第39頁。;平澤計七在日本鐵道股份公司大宮工廠、鐵道院工作局新橋工廠、浜松工廠等勞動現場當過多年的冶煉車間操作工②[日]西田勝:《近代文學的發掘:純勞動者作家平澤計七》,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71年,第16頁。;細井和喜藏在大阪西成郡紡織工廠和東京紡織工廠當過多年的織機工③[日]小田康德:《川西的歷史今昔》,神戶:神戶新聞綜合出版中心,2018年,第181頁。;新井紀一在東京炮兵工廠當過14年工人④[日]澤地久枝:《父親在何處》,《昭和·遠日·近人》,東京:文藝春秋,1997年,第39頁。;吉田金重曾經歷過木工、工地雜工、護理員等底層生活⑤[日]新井紀一等:《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集第4卷:初期無產階級文學集4》,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5年,第198頁。;橋本英吉曾經當過礦工、印刷廠工人等;中西伊之助在陸軍宇治火藥制造所、南滿洲鐵道股份公司當過多年的工人①[日]日本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編輯部:《無產階級作家中西伊之助是何人?》,東京:《赤旗》,2007年9月19日版。;德永直在熊本印刷廠、熊本煙廠、東京博文館印刷所當過十余年的工人②[日]德永直:《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集第24卷:德永直作品》,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7年,第39頁。。

這一時期的勞動文學主要產出具有戰斗力的作品,通過作家本身的勞動體驗和生活背景,真實描繪出工人階級的悲慘命運以及思想覺悟。日本勞動文學在題材、人物形象、創作技巧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雖然存在文本性質的差異,但是其核心思想保持一致性。即對資本主義聯合專制政權的強烈批判和否定;對工人運動的支持與關注;對工人階級的深切同情與憐憫。雖然日本勞動文學過于強調工人階級的政治變革訴求,忽視社會意識形態與階級斗爭之關系,未能完成工人文學的真正使命,但是在日本文壇上形成了左翼文學創作的潮流,為無產階級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根基。

在此值得關注的是,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是在資本主義聯合專制政權的背景下,隨著出版業、報業、教育事業的興盛蓬勃而發展起來的。如何面對大眾化時代是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遇到的重要問題,如何應對“無產階級文學的大眾化”與“大眾化時代的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構成了大正時期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重要議題。無產階級文學應是勞動人民閱讀的文學,但當時并沒有得到大眾的喜愛,只有部分左翼革命人士與知識分子才關注與閱讀。以藏原惟人為代表的諸多文學評論家紛紛提出,“我們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還處于孤立的前衛運動,應該擴展到一般民眾之中”③[日]藏原惟人:《藏原惟人評論集》第一卷,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66年,第83頁。。大正時期的無產階級文學一方面嘗試各種寫作運思方式,努力應對“無產階級文學的大眾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極力抵抗日本法西斯政權以及大資本對文學界的束縛和控制,開展“大眾化時代的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活動。例如,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的機關雜志《戰旗》共發行了26卷,其中有13卷被內務省警保局沒收。但是《戰旗》將印刷和裝訂工作分在兩三所印刷廠來進行,內務省發布禁書令時,可免遭沒收全部雜志。此外,為了避免再次被警保局審查,發送給讀者時寫上其他雜志的虛名。內務省嚴格統制文學作品的思想性,鉗制言論的時代,《戰旗》雖然經常遭禁書令禁止,但采取分散注意力和直接散發雜志的方式規避審查,通過日本共產黨和外圍組織所形成的直接渠道將部分雜志傳遞到讀者手中。大資本控制下的大眾化時代,既是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所面對的時代背景,也是左翼作家和文藝批評家所面臨的生存環境。

二是20世紀20年代初期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日本無產階級文學蓬勃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產出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譜寫了日本無產階級文學史上最為燦爛輝煌的一頁。進入大正時期,全球范圍內的社會主義思潮推動了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在日本的興起,促進了日本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廣泛傳播,其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深受日本共產黨的影響,并同第三國際有著緊密的聯系。1922年日本共產黨成立、1926年重新建黨、1927年《二七綱領》的制定對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無產階級文學批評家宮本顯治曾指出:“無產階級文學只有成為黨的文學,才能夠更為深刻地把握客觀現實。黨作為階級的先頭部隊、作為理論實踐的中堅其見解是無產階級文學的科學指針,具有強大的批判力量。只有和黨的政治任務結合起來,無產階級文學才能獲得客觀性和革命性的辯證統一?!雹伲廴眨輰m本顯治:《宮本顯治文藝評論選集》第一卷,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0年,第386頁。日本無產階級作家同盟中央委員會亦提出:“我們的藝術必須把無產階級革命的意識廣泛地滲透到重要產業的大工廠的工人和農民之中?!雹冢廴眨葑娓附讯骸度毡緹o產階級文學集別卷:無產階級文學資料集》,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8年,第94頁。日本無產階級文學作品所體現的政治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蘇聯左翼文藝理論和共產國際的影響,由于日本共產黨長期處于低潮狀態,無法進行公開活動,因此無產階級文學組織承擔過重的政治任務。這一時期,荒畑寒村、小林多喜二、宮本百合子、槙村浩、手塚英孝、谷口善太郎、佐多稻子、本莊陸男、今野大力、壺井繁治、陀田勘助等無產階級作家和詩人加入日本共產黨,他們既是無產階級文學家,又是無產政黨的革命人士。隨著全球范圍內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高潮,這時期在日本出現諸多左翼傾向的文學報刊和文藝聯盟。例如,《黑煙》(1919)、《勞動文學》(1919)、《我們》(1919)、《播種人》(1921)、《無產詩人》(1923)、《文藝戰線》(1924)、《無產者新聞》(1925)、《戰旗》(1928)、《赤旗》(1928)、《共產青年》(1929)、《納普》(1930)、《無產階級文學》(1931)、《文學新聞》(1931)等報刊和“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1925)、“工農藝術家聯盟”(1927)、“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1928)、“日本無產階級作家同盟”(1929)、“日本無產階級文化聯盟”(1931)等文藝聯盟。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在蓬勃興起的過程中經歷了不計其數的分裂和動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發展。究其根由,學界認為主要受到日本共產黨左翼路線——“福本主義”理論的影響。然而,福本和夫從政壇消失后,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并未停止分裂。福本和夫是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社會構成及其變革的過程》(1926年2月)一書是關于唯物史觀方法論的研究,《無產階級的方向轉換》(1926年4月)一書是關于共產黨組織的研究,《經濟學批判的方法論》(1926年6月)是關于《資本論》的方法論研究,這三部著作在內容上相互關聯。福本理論原本是關于社會革命和政黨建設的內容,沒有提及政治斗爭和文學創作的關系。然而,以中野重治、鹿地亙、山田清三郎等人為主要成員的“東京大學馬克思主義藝術研究小組”深受福本主義的影響,于是將福本理論中的“理論斗爭”這一部分解讀為政治與文學之間的關系。日本無產階級文學所呈現出的福本主義有三種傾向。首先,以福本的社會結構變革理論為無產階級文藝運動的方針,主張消除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強調無產階級斗爭和文學創作的密切關系。其次,主張無產階級文學應該為無產階級文藝運動而服務,認為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是將文學徹底融入無產階級斗爭中的創作活動。最后,認為文學作品可以遠離政治生態,應該具有文本的獨立性和藝術性,主張不能將“立足于政治運動的問題”和“創作本身的問題”混雜在一起,文學大眾化的關鍵在于文本本身。

三是193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中期的無產階級文學暗谷時期,在這一時期,日本左翼文學陣營內部發生了沖突與分裂,隨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也開始走向低潮。1933年7月,佐野學、鍋山貞親等人發布聲明放棄共產主義信仰,這一時期共有7萬多多革命人士被檢舉①[日]藤原彰:《日本民眾的歷史9》,東京:三省堂,1975年,第3頁。,左翼政黨以及文藝聯盟均遭到日本當局的暴力鎮壓和迫害。在此背景下,不少無產階級作家發布轉向聲明,這一時期出現了復雜的“轉向文學”思潮。②參見樸銀姬:《由借鑒到融合:日本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背景下的無產階級文學》,《國外文學》2021年第3期,第44頁。例如,林房雄、細田民樹、片岡鐵兵、新井紀一、武田麟太郎、葉山嘉樹、山田清三郎、里村欣三、阪本勝等人轉向后成為戰爭協力者,發表鼓吹軍國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或者美化侵略戰爭的報告文學、戰爭小說、通俗小說等作品,其中林房雄和細田民樹還加入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籌備委員會。德永直、立野信之、高見順、村山知義、洼川鶴次郎等人轉向后被迫回鄉隱居,或是遠離日本軍國主義政權的控制重回私小說的創作領域,或是通過歷史小說、大眾小說、農村小說等題材輕描淡寫現實生活,從中反思和批判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對外侵略戰爭。中野重治、島木健作、佐多稻子、間宮茂輔等人轉向后經過懺悔和反思,又重新走上無產階級作家或左翼傾向作家的道路。在日本法西斯政權的殘酷鎮壓下,也有部分作家堅守無產階級文學家的使命,宮本百合子、手塚英孝、中西伊之助、久保榮、巖藤雪夫等少數作家和藏原惟人、青野季吉等部分文藝批評家依然堅持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革命立場,成為暗谷時期真正的無產階級文學家。

作為一種充滿階級性、政治性、革命性的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從20世紀初至40年代中期,其作品屬性并非鐵板一塊,分別在勞動文學時期、無產階級文學時期、轉向文學時期出現不同的政治意味。由此觀之,日本無產階級文學中的“多”與“變”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雖然經歷了艱難而曲折的歷程,然而培養出諸多有影響力的作家,并產出豐碩的作品成果,其文本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人民性和階級性的辯證統一在當時是具有啟發作用以及進步意義的。同時,因作家本身的社會身份和價值觀念的問題,具有片面性和絕對性,導致文學作品帶有題材內容較窄小、寫作具有概念化等負面傾向。

三、“內部”轉型與“外部”傳播

在日本無產階級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是個人與階級、國家之關系的運思,或是注重“己”與“群”的從屬關系,或是揭示“個人”與“國家”的對立關系,從而呈現出左翼文學的文本特征??v觀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的“多”與“變”的發展歷程,可從對內轉型與對外傳播兩個方面概括其歷史價值。

其一,就對內轉型而言,日本無產階級文學從誕生至消亡只有五十多年的歷史,但在無產階級文學的基礎上,戰后出現了新左翼傾向文學運動,即日本民主主義文學與新民主主義文學的誕生,其代表作家有江口渙、武井昭夫、壺井繁治、野間宏、洼田精、宮本百合子、佐藤靜夫、霜多正次、大西巨人、能島龍三、西野辰吉、神林規子、村山知義、田島一、旭爪茜、宮本阿伎、松本喜久夫、吉開那津子、乙部宗德、青木陽子等。

2019年4月,為紀念戰后新左翼文學會成立53周年,《民主文學》期刊在日本各地展開“民主主義文學會成立53周年紀念演講會”;2022年5月,在千葉市幕張召開主題為“現實主義與民主主義文學的可能性”的第27屆全國研究集會。當今日本的左翼文學仍堅持和傳承戰前無產階級文學的理念與情懷,推進日本新左翼作家的文學創作活動和社會運動。然則對于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的關注和思考離不開與日本共產黨的密切關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瞬間轉入低潮。法國、意大利等西方國家共產黨的力量遭到削弱,其黨員大量退黨。然而日本共產黨承受了短促的嚴峻考驗后,1994年開始出現反彈,在眾參兩院和地方議會選舉中實現了奮進。日本共產黨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傳播處于低潮時取得顯著發展,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關注。戰后日本共產黨經過反復磋商提出“日本式社會主義”道路,提倡未來日本社會將會建構以民主、富強、和平為核心價值的社會主義國家。①1946年6月28日,日本共產黨發布《日本共產黨憲法草案》,第一條規定為“日本國是人民共和國制的國家”,第二條規定為“日本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在于人民”,首次提出“日本人民共和國”一詞。1978年7月15日,在日本共產黨成立56周年紀念會上,不破哲三以“日本共產黨的路線與展望”為題作報告,首次提出“日本式社會主義”一詞。

戰后日本左翼傾向文學經過半個世紀對民主文學道路的艱難探究,當下仍然努力傳承戰前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革命意識與寫作風格,這一宗旨符合日本共產黨的思想路線。1978年7月,日本共產黨提出“日本式社會主義”之革命道路,與此同時日本左翼傾向文學亦選擇了“日本式新左翼文學”的創作之路,即“日本民主主義文學”之路。這意味著雖然在政治思想與創作運思上依然存在著部分問題,但是戰后民主文學繼承了戰前無產階級文學的精髓,促進其左翼傾向文學范疇的內部轉型。

其二,就對外傳播而言,日本無產階級文學對中國和朝鮮半島左翼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就中國而言,左翼文學運動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蓬勃發展態勢,其影響源主要有兩個國家,即日本和蘇聯。②蔣光慈、段可情、瞿秋白、博古、任弼時、張琴秋、羅亦農、王明、柯慶施、張聞天、王一飛、彭述之、蕭勁光等左翼文學家以及無產階級革命家曾赴蘇聯接觸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20世紀初至20年代,諸多中國留學生在日本親身體驗社會主義運動及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周作人、郭沫若、朱鏡我、沈澤民、成仿吾、李初梨、鄭伯奇、張資平、段可情、彭康、田漢、郁達夫、沈起予、馮乃超、李一氓、張聞天等左翼文學家以及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留學于日本,他們不僅接觸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感受到日本文學界的革命精神氛圍。1921年,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在東京帝國大學成立了左翼文學團體“創造社”。赴日留學的左翼文學家及革命家回國后在介紹和推廣馬克思主義理論,倡導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活動和文藝理論建構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貢獻。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蘇關系處于斷絕和對立狀態,隨之日本文學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間接了解蘇聯的主要渠道。當時的日本已成為僅次于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學思潮的滋生地和重要的宣傳陣地。自1896年至1911年之間,日譯漢的書籍有950余種,自1912年至1937年之間,日譯漢的書籍達到1 800余種。①譚汝謙:《中國譯日本書綜合目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第169頁。其中,部分日本無產階級文學作品被譯介到中國,里村欣三、小林多喜二、中村義夫、鹿地亙、黑島傳治、石川達三、德永直等日本左翼作家的作品,對中國左翼文學運動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中國左翼作家引入了日本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并且參照日本文藝大眾化的路線推動了中國左翼文學的轉型。中國早期左翼作家接受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的“政治首位”之論,將文學創作活動當作是階級斗爭,認為文學作品應當是戰斗武器,在其作品中凸顯出革命性和階級性,因而發表的作品大多數為革命題材,其文本體現的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與階級覺悟。此外,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日譯漢馬克思主義書籍有《社會主義》(1902)、《社會主義概論》(1903)、《社會黨》(1903)、《近世社會主義》(1903)、《社會主義神髓》(1906)等。

就朝鮮半島而言,卡普(KAPF)是由以日本留學派知識分子為主的新傾向派文學團體PASKYULA和朝鮮國內的普羅文學團體焰群社聯手組建的無產階級藝術家同盟??ㄆ瘴膶W運動的重要影響源之一乃是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三一運動前后,社會主義思想通過在日留學生傳入朝鮮半島。20世紀10年代至20年代,樸英熙、羅稻香、盧子泳、金永八、安碩柱、玄鎮健、金基鎮、趙明熙、宋影、林和、趙重滾、洪曉民、權煥等左翼文學家和安漠、李北滿、韓植、金斗镕、韓載德、洪陽明、金復鎮、高景欽、張準錫、劉英俊、金三峰、鄭禧泳等文學批評家及革命家曾留學于日本,積極推進了左翼文藝團體的創建活動。例如,1920年在東京成立近代左翼戲劇團體“戲劇藝術協會”;1923年在東京成立新戲劇運動團體“土月會”;1923年在東京成立社會主義思想團體“北星會”,1925年改名為“一月會”,同年創刊《思想運動》和《大眾新聞》;1926年在東京成立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團體“新興科學研究會”;1926年在東京創刊左翼文藝雜志《開拓》;1927年,卡普東京支部成立朝鮮左翼青年文藝團隊“第三戰線社”,同年創刊《第三戰線》雜志;1927年,卡普在東京創刊《藝術運動》雜志;1929年,卡普東京支部創刊《無產者》雜志。在東京成立的朝鮮左翼文藝團體和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之間建立了友好交流關系,就文藝作品創作、社會主義運動、文藝理論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日本“納普”的形成與解散對朝鮮卡普文學的影響甚大,經過1931年和1933年日本當局的兩次彈壓,大批卡普盟員被捕下獄,部分左翼革命人士和作家陸續發表“退盟宣言”或“轉向聲明”,在卡普內部發生動搖與分裂,普羅文學開始走向低潮。1935年,卡普被日本法西斯政權強制解散。

從寫作風格、價值立場、內心情感等方面而言,中國與朝鮮半島的無產階級文學具有相似之處,在作品中凸顯“左翼”特性,體現出強烈的政治訴求和抵抗意識等共性。但是,兩國的無產階級文學又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發展面貌。20世紀10年代至20年代的朝鮮知識分子赴日留學和30年代日本法西斯政權強制實施的殖民地語言政策,對朝鮮卡普文學的誕生與消亡產生了重要影響?!翱ㄆ铡北唤馍⒑笾敝?945年解放之前,其作家或是轉向后成為親日文學家,或是轉向后通過私小說創作表達苦惱與懺悔,或是選擇隱居生活逃避塵世。1945年8月和9月,原卡普盟員重新組建“朝鮮文學建設本部”和“朝鮮無產階級文學同盟”兩個相互對立的左翼文學運動團體。同年9月2日,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劃分受降區。這一時期在韓國,大多數卡普文人奔赴朝鮮,隨之普羅文學悄然消失在歷史的夜幕之中。由于朝鮮半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韓國學界才開始關注普羅文學。與此同時,20世紀50年代伊始“延安派”“南勞黨派”和“蘇聯派”等非金日成革命派在朝鮮被清除,不少卡普文人也被排除在外。迄今為止,韓國學界對于卡普文學研究依然存在回避和誤讀現象,朝鮮學界一直致力于“愛國文學”和“革命文學”的重構,忽視戰前卡普文學的歷史價值與使命。

相反,無產階級文學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長河中呈現出重要的歷史意義。中國左翼文學思潮經過“五四”啟蒙文學時期(20世紀初)、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時期(20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延安文學時期(20世紀40年代)、社會主義文學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等發展進程,將階級解放和人民覺醒作為文學作品的主旋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國化的話語。中國學界普遍認為無產階級文學在文藝大眾化、世界化、藝術化等方面均取得了輝煌成績,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如前所述,東亞三國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經歷了許多瀑布與峽谷,看似充滿斷裂與嬗變,但在其中仍然留存各自原有的河床,為東亞近現代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依據。

四、結語

十月革命勝利后,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無產階級文藝思潮,1919年至1930年期間陸續成立了無產階級作家同盟,先后有德國“無產階級文化同盟”、法國“光明社”、蘇維埃俄國“瓦普”、蘇聯“拉普”、朝鮮半島“卡普”、日本“納普”、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等。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曲折歷程伴隨著工農階級的成長與社會運動的發展,其文學作品呈現出全人類試圖從階級差異的壓迫和剝削中解放自我的艱難斗爭的故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主要反映工農階級為奪取生產手段而斗爭的過程,其文學價值取決于它為保障工農階級勝利做出了多少貢獻。

在此意義上,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具有三個方面的歷史價值:一是,不少無產階級作家加入社會民主黨、勞動農民黨、日本共產黨等日本馬克思主義政黨,實現了作家的政治理念與現實需求相結合的文本書寫;二是,日本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深受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影響,注重文本的階級性、革命性和歷史性,對于資產階級文藝批評家宣揚的“永恒的藝術”“超越階級的藝術”等理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三是,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一方面傳承東方傳統思想元素,另一方面接受西方國家的革命思想,在東西方思想交融的過程中始終努力回應無產階級的革命需求,產出了日本獨特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

在近代日本,雖然興起了社會主義運動及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然而在此過程中無產階級并沒有成為主力。而且,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曾受到社會主義運動中出現的教條主義、權勢主義、形式主義、宗派主義等現象的影響,這些負面作用嚴重阻礙了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進一步發展。盡管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存在種種阻礙,但是日本馬克思主義文藝活動以批判性的態度傳承東方思想元素,并嘗試性地接受西歐革命思想。由此可見,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在“東”與“西”的思想交鋒中探究其發展道路,謀求其自身變化??偠灾?,日本無產階級文學折射出戰前左翼傾向作家在文學寫作和社會運動中的主體姿態,這是在日本法西斯政權下堅守革命精神的無產階級作家的信念與情懷,值得關注與探索。

猜你喜歡
左翼文學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我們需要文學
探尋日本
江南書院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黃金時代》日本版
左翼戲劇運動時期(1930-1935)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前期延安文學對左翼文學的繼承
我與文學三十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