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豆多元化布局和替代戰略前景

2023-12-21 15:45羅屹史暢黃漢權武拉平
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 2023年6期
關鍵詞:替代糧食安全多元化

羅屹 史暢 黃漢權 武拉平

摘要:【目的】優化中國大豆進口貿易格局,為保障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平穩運行提出政策建議?!痉椒ā繌拇蠖惯M口多元化布局和大豆替代戰略兩個視角分析降低中國大豆進口依賴的前景?!窘Y果】研究發現,短期內具備一定大豆進口潛力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亞和俄羅斯地區、南美地區;從長期看,非洲地區后備耕地資源豐富,具備較強的大豆生產潛力。同時,大豆潛在替代品的產量,如油菜籽、葵花籽等均遠低于大豆,替代能力有限。低蛋白日糧等新型飼料配方技術可以提升大豆使用效率,減少大豆使用量接近3000萬噸?!窘Y論】建議從推動進口多元化、推廣先進技術、提高國內大豆產量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大豆;多元化;替代;糧食安全

引言

大豆是重要的油脂和飼料原料,是國家油脂油料安全和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1]。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和人民收入增長,居民消費水平逐步提升,膳食結構進一步調整,對畜禽產品的需求增加,推動中國大豆需求量快速增長。然而,中國大豆產量增長有限,無法滿足龐大的大豆需求,導致大豆進口量逐年增加,高度依賴國際市場。自1996年起,中國成為大豆凈進口國;2020年,中國大豆進口量超過1億噸,占世界大豆出口量60%,且進口來源高度集中于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南北美國家,從這三個國家進口的大豆占到中國大豆總進口量的90%[2]。

這種對外依賴度高且單一來源的大豆進口局面不利于中國大豆的穩定供應,使中國大豆產業鏈、供應鏈平穩運行面臨較大風險,也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威脅。例如,中美貿易摩擦期間,大豆成為兩國“主戰場”,引發大豆進口價格上漲,對中國大豆產業造成沖擊[3]。由于大豆供需缺口較大,短時間內通過增加國內產量彌補缺口的可能性較小,通過大豆進口多元化布局、發掘替代潛力減少大豆使用量等方式成為保障中國大豆穩定供應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4]。因此,本文從這兩方面入手,分析中國大豆多元化戰略的前景和大豆替代潛力,對優化中國大豆進口貿易格局,保障中國大豆供應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1 中國大豆生產和貿易現狀

1.1 中國大豆生產情況

隨著大豆振興政策的推動,近年來中國大豆產量呈現上升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為987萬公頃、1960萬噸,分別較2015年增長44.5%、58.5%。在這期間,中國大豆的單產也實現小幅上升。2020年中國大豆單產為2.0噸/公頃,較2015年1.8噸/公頃增加9.5%,年均增速1.8%。

但是與世界其他主要大豆生產國的生產情況相比,中國大豆的播種面積、產量和單產均處于落后位置。以美國為例,2020年美國大豆播種面積、產量、單產分別為3545萬公頃、11255萬噸、3.4噸/公頃,分別是中國的3.6倍、5.7倍、1.9倍。這表明,雖然近年中國大豆生產擴張,但大豆單產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明顯,品種競爭力不足。

1.2 中國大豆進口情況:對外依賴度高且來源集中

由于國產大豆產量有限,不能滿足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中國大豆嚴重依賴進口,對外依存度逐漸升高[5]。1996年,中國從大豆凈出口國轉變為大豆凈進口國,進口量逐年增加。如圖1所示,2000—2020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從1042萬噸上升至10 033萬噸,占世界大豆進口量的比重從19%上升至61%,已經遠超歐盟和日本等其他大豆進口國(地區)。結合2020年1960萬噸的國內產量,當前中國大豆對外依賴度接近84%。

從進口渠道來看,21世紀初中國主要從美國進口大豆。隨著南美地區大豆產量增加,中國大豆進口來源選擇更多,巴西逐漸超過美國成為中國大豆進口的最大來源地[6]。雖然南美地區的大豆生產拓寬了中國大豆來源渠道,但中國從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三國進口大豆數量占大豆總進口量的90%以上,仍然面臨較大風險。具體到國別看,2019年,中國從巴西進口大豆5767萬噸,從美國進口1694萬噸,合計占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84%。因此,為保障國家大豆供應穩定,實施大豆多元化戰略,擺脫大豆來源單一渠道迫在眉睫。

2 中國大豆多元化戰略布局前景

目前中國大豆進口高度依賴南北美,拓寬大豆進口渠道,建立多元化戰略布局是降低大豆進口風險的可行舉措。部分國家和地區農業資源豐富,具備較好大豆生產潛力。從全球范圍內看,具備大豆生產和出口潛力的國家(地區)包括:中亞和俄羅斯地區、南美洲地區和非洲地區。

2.1 中亞和俄羅斯地區

中亞和俄羅斯地區均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內的重要合作伙伴。近年來,隨著國家間政治關系的不斷升溫,地區間貿易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當地非轉基因大豆等農產品發展潛力巨大與中國持續增長的需求形成明顯的優勢互補[7]。中亞和俄羅斯地區的潛在大豆出口對象主要包括: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

近年中俄大豆貿易發展勢頭良好,2018/2019年度,中國成為俄羅斯大豆最大買家,占該國大豆出口總額的93% [8]。在中國訂單激勵之下,俄羅斯不斷擴大大豆播種面積,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20年規模已達316.1萬公頃,同比增長3.9%。但俄羅斯大豆出口擴張面臨的緊迫問題是,俄羅斯國內大豆加工規模較大,可達700萬噸,為避免出口擴張擠占國內大豆產業發展,緩解本國大豆原料短缺問題,2021年2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俄羅斯出臺加征大豆出口關稅政策,對出口大豆加征30%關稅,7月1日起下調至20%[9]。這表明,俄羅斯大豆出口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政策風險較高。

烏克蘭自然條件優越,是全球主要糧食出口國。2019年,烏克蘭大豆播種面積達161.3萬公頃,總產量369.9萬噸,出口量362.3萬噸,但出口到中國的大豆僅有3.4萬噸,具有一定擴張潛力。烏克蘭大豆生產擴張面臨的問題是,烏克蘭農業機械化水平落后,制約大豆產量進一步提升;同時,烏克蘭大豆也為非轉基因大豆,單產較低[10]。中國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平臺,推動烏克蘭實現大豆生產技術升級,提升單產,使其成為中國大豆多元化布局的重要發力點[11]。

與烏克蘭類似,哈薩克斯坦也是中亞地區農業生產大國。近年來受國內畜牧產業發展、國際大豆消費需求增加等因素拉動,該國大豆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目前,哈薩克斯坦正在實施“北方大豆”計劃,預計到2023年大豆種植面積將達到150萬公頃,總產量達到320萬噸,出口量達到250萬噸[12]。該國大豆生產擴張面臨的問題包括大豆種植歷史較短、缺乏適宜優良品種、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機裝備和倉儲設施不足等。通過“一帶一路”投資,推動當地基礎設施和技術升級,哈薩克斯坦也能成為中國大豆多元化布局的重要節點。

上述分析表明,對于中國而言,中亞和俄羅斯是可以挖掘的潛在大豆生產來源,但當地基礎設施薄弱、大豆種植技術水平較低,并且該區域大豆出口易受國內政治因素影響,存在潛在風險。中國政府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當地政府和企業合作,增加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擴大當地對華大豆出口。

2.2 非洲地區

非洲后備土地資源豐富,具備較大的農業發展前景。尼日利亞、南非和贊比亞三國是非洲三大大豆生產國,仍以小農種植為主。低產量、肥料短缺、農民缺乏信貸、大豆加工投資不足、農業投入有限等因素限制了非洲國家大豆增產能力。另外,大豆加工產能擴充使部分國家成為大豆進口國。例如,尼日利亞大豆年平均產量約為68萬噸,僅為該國需求的25%;南非大豆產量年均達到100萬噸,但從該國產量僅能滿足加工能力的三分之一。因此,非洲地區大豆產量較低,短期內基本不具備大量出口潛力,應重點從加強本地種植能力入手,培育當地大豆生產能力,并逐步布局,利用當地豐富的耕地資源,以增產促出口。

2.3 南美地區

以巴西、阿根廷為代表的南美國家具備豐富的大豆資源,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大豆進口來源地?!耙粠б宦贰背h使中巴貿易、中阿貿易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進一步拓展。并且,南美等國的后備耕地資源豐富,仍有大量未開發的適宜耕地,增產潛力較大。

新冠疫情以來,巴西大豆生產成本增加,國內庫存走低,隔離以及邊境封鎖使大豆流通渠道受阻,運輸成本和貿易成本增加、效率降低,反映巴西大豆供應鏈的脆弱性[6]。此外,巴西種子、化肥以及農藥成本高昂,壓縮巴西大豆的利潤空間,抬高了出口價格[13]。短期內,中國進口巴西大豆面臨貿易成本增加的風險。另外,近年來阿根廷大豆生產領域產生的嚴重環境問題直接威脅到中阿大豆貿易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14]。為此,有必要繼續深化中國與巴西、阿根廷在大豆生產與貿易領域的合作,促進當地大豆可持續生產,增加對華出口潛力。

南美其他國家,如巴拉圭、玻利維亞等國,與巴西、阿根廷自然條件相似,適宜大豆種植,這些國家的大豆年產量約為1500萬噸,其中玻利維亞300萬噸、巴拉圭850萬噸、烏拉圭280萬噸。近年來,中國與這些國家相繼簽署出口協議,大豆貿易量穩定增長。2020年,中國合計從上述地區進口大豆800萬噸。

綜上所述,通過積極推廣中國成熟的大豆育種與種植技術,并拓展在南美地區的肥料及種子貿易,鼓勵國內企業增加對耕地和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南美國家大豆生產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樹立中國在國際大豆貿易領域的良好形象,可以進一步激發該地區的大豆生產潛力,保障中國大豆進口持續穩定,實現互利共贏。

3 中國大豆替代潛力

國內進口的大豆基本用于壓榨和飼料行業。因此,降低大豆使用量主要從油類產品替代、蛋白飼料類產品替代考慮,同時,通過使用先進技術,也能提升大豆使用效率,從而降低大豆使用量。以下從這三個方面分析中國大豆的替代潛力。

3.1 油類替代產品

從產量上看,棕櫚油和菜籽油的產量較為可觀,是豆油的潛在替代品。如表6所示,2007—2018年,世界棕櫚油產量從4000噸上升至7000噸,增長80%,年均增速5.5%;世界菜籽油產量從1800噸上升至2500噸,增長37%,年均增速2.9%。

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世界上主要的棕櫚油生產國,棕櫚油產量占世界總產量80%以上,并且兩國多數棕櫚油用于出口,出口價格水平相差不大。從菜籽油進出口情況看,歐盟和加拿大是世界主要菜籽油的出口國(地區),占世界菜籽油出口的比重達80%。但是,菜籽油產地相對分散且產量較低,不利于大規模進口。

因此,從產量和貿易情況來看,棕櫚油可以成為大豆的潛在替代產品,能夠替代部分大豆油使用量,尤其是棕櫚油主產區離中國距離較近,海運成本相對較低,且雙邊關系較為和睦,擴大棕櫚油進口對中國有一定優勢[15-16]。

3.2 蛋白飼料類替代產品

蛋白粕飼料的生產原材料是對應產品,油菜籽是繼大豆之后的蛋白飼料來源,產量相對較高,目前全球接近4000萬噸。另外,葵花籽粕的產量和增速也較高,2020/2021年度,全球葵花籽粕產量達2000萬噸,年均增長4.8%。綜上,菜籽粕和葵花籽粕在未來可替代部分豆粕使用量,雜粕對豆粕的替代空間較少。同時,也應該注意到,除大豆外,目前全球其他油用作物原料供應均處于緊平衡,除大量增產外,對豆粕的替代潛力有限。

3.3 技術替代

2020年,中國政府在《仔豬、生長育肥豬配合飼料》和《蛋雞、肉雞配合飼料》兩項團體標準的基礎上修訂發布豬、雞配合飼料國家標準。新標準將豬、雞飼料平均蛋白水平下降了1%-2%,在動物生產性能和產品品質不下降的前提下,全面推廣可降低豆粕用量1000萬噸,約大豆1300萬噸。同時,實踐表明,與“秸稈+精料”的傳統方式相比,采用“全株青貯+精料”飼喂方式,1頭年產7500公斤沁乳牛每年可減少豆粕185公斤,出欄1頭600公斤肉牛,每年可減少豆粕273公斤。如此,通過調整牛羊的飼養方式,每年可減少豆粕需求近1000萬噸,約大豆1300萬噸。

另外,提高存量飼料資源利用效率、推進智能化健康高效養殖也能節約大豆使用。例如,通過快速、精準評價飼料糧營養價值,并據此準確滿足動物營養需求可以提高飼料糧利用效率2.7%,節約飼料糧約800萬噸;推進以精準飼喂、環境制動控制和健康智能檢測為主要內容的智能化健康高效養殖,可減少3個百分點的配合飼料浪費、5個百分點的畜禽死亡率,減少近3000萬噸的飼料糧消耗。因此,通過技術替代可以大幅度降低大豆消耗。

上述分析表明,目前棕櫚油可以替代部分豆油使用,但豆粕替代品種較少。同時,直接進口植物油雖然能降低部分油用大豆使用量,但考慮到中國大豆主要作用是飼料,進口植物油對大豆蛋白飼料的替代能力有限。目前可行的大豆替代方式為低蛋白飼料減量技術,通過采用配合飼料新標準、減少豆粕使用、調整飼養方式等,可在短時間內發揮效果,替代規模較大,對降低中國大豆需求具有重要意義[17]。

4 結論與建議

中國大豆需求剛性增長,但進口來源單一。為保障國內大豆供應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本研究從大豆進口多元化布局和產品替代兩方面分析進一步加強大豆安全的可行選項。研究表明,短期內,中亞和俄羅斯地區、南美地區的大豆生產潛力較大,可以作為中國大豆多元化布局的重點,非洲地區短期生產潛力有限,需要長期謀劃布局。同時,中國進口大豆主要用于飼料,潛在替代品種產量有限,替代能力不足,可以通過推廣低蛋白日糧配方等先進技術在短期內大量減少大豆消費量。為保證國內大豆供應鏈和產業鏈平穩運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構建大豆進口多元化結構,拓展大豆進口來源。中國應繼續穩定南北美大豆進口,在保障國內大豆供給的前提下,發展和培育其他潛在貿易對象,多元化進口渠道。本研究表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地區適宜大豆生產,基礎條件較好,進一步開發的潛力較大;中亞和俄羅斯等地與中國關系逐漸升溫,可以在研究掌握當地政治風險以及影響因素前提下,通過基礎設施投資,挖掘中亞和俄羅斯地區的大豆生產潛力。

第二,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擴大在國際市場的農業投資。隨著中國大豆需求量的持續增加,有必要與進口來源潛在地區,例如南美地區、俄羅斯等開展積極的農業交流。這些地區具有豐富的耕地資源,尤其是在當前疫情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進行的情況下,這些地區的經濟急需投資拉動[18]。中國應鼓勵國內企業積極走出去,對這些有潛力的地區進行農業投資,開展諸如倉儲物流和農業基礎設施等建設項目,與這些國家進行深入捆綁,開發當地大豆生產與出口潛力,把握大豆進口的主動權。

第三,積極開發并推廣大豆減量使用技術,降低國內大豆消耗。通過制定大豆減量使用的技術標準,提高大豆使用效率、推動豆粕減量。例如,以低蛋白日糧為核心,推進飼料的精準配方和精細加工,降低飼料配方中的大豆占比,降低大豆使用。同時,積極推進糧改飼,鼓勵養殖場(戶)通過使用青貯玉米、苜蓿等飼草替代大豆使用,并推動玉米等農作物的全株高效利用,降低大豆等精飼料使用量。

第四,繼續提高國內大豆生產能力。進口大豆和國內大豆其實是兩種產品,進口大豆多為轉基因大豆,主要用于飼料和壓榨;國內大豆是非轉基因產品,主要用于食用。中國政府應繼續推行大豆振興計劃,大力推動大豆育種科技升級,提高大豆的單產水平和品質,將飯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政府需要扶持本土大豆產業,加大補貼力度,提高大豆種植利潤,鼓勵支持農戶種植大豆,增加國內大豆產量,打造國內優質大豆企業,實現優質優價[2]。同時,國內大豆單產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應適時啟動轉基因大豆試點和推廣工作,實現大豆產業降本增效。

參考文獻

[1] 黃季焜,楊軍,仇煥廣.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政策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2,33(3):4-8.

[2] 司偉,韓天富.“十四五”時期中國大豆增產潛力與實現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1(7):17-24.

[3] 孫東升,蘇靜萱,李寧輝,等.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的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21(1):95-106.

[4] 黃季焜.對近期與中長期中國糧食安全的再認識[J].農業經濟問題,2021(1):19-26.

[5] 李順萍.世界大豆生產布局及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分析[J].世界農業,2018(11):108-112.

[6] 許鑫怡,曹歷娟,李天祥.新冠疫情下的中巴大豆貿易:現狀?機遇與挑戰[J].大豆科學,2021,40(4):553-561.

[7] 楊樹果,何秀榮.俄羅斯大豆生產貿易現狀分析與趨勢展望[J].大豆科技,2021(1):5-14.

[8] 經濟日報.俄羅斯全境大豆出口中國“開綠燈” [EB/OL].(2019-08-06)[2022-2-22].http:/ / w w w . c e . c n / x w z x / g n s z / g d x w / 2 0 1 9 0 8 / 0 6 /t20190806_32819980.shtml.

[9] 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經濟商務處.俄羅斯2月1日-6月30日將對大豆征收高額出口關稅[EB/OL].(2021-01-14)[2022-2-22].http://ru.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012/20201203025486.shtml.

[10] 宋海英,姜長云.中國拓展大豆進口來源的可能性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21(6):123-131.

[11] 韓冬,李光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食貿易格局演變與影響機制——基于社會網絡學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20(8):24-40.

[12] 楊增玲,史卓林,廖科科,等.哈薩克斯坦大豆的發展歷程分析及展望[J].大豆科技,2019(1):19-26.

[13] 劉春鵬,肖海峰.巴西農產品出口波動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恒定市場份額模型[J].國際經貿探索,2017,33(3):4-13.

[14] 費里南多·羅梅洛·維摩爾,保拉·費里南茲·赫蘭姆德,張敏.阿根廷大豆從小規模種植到轉基因大豆的繁盛[J].中國農史,2020,39(1):36-44.

[15] 謝慧敏,田志宏,李寧.中國油料進口替代效應——基于RSDAIDS模型的實證分析[J].糧食經濟研究,2019,5(01):83-99.

[16] 王佳友,何秀榮,王茵.中國油脂油料進口替代關系的計量經濟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7,32(5):69-75.

[17] 佚名.農業農村部發布工作方案推進飼料中玉米?豆粕減量替代[J].北方牧業,2021(7):5.

[18] 程國強,朱滿德.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糧食安全:趨勢、影響與應對[J].中國農村經濟,2020(5):13-20.

猜你喜歡
替代糧食安全多元化
德國:加快推進能源多元化
滿足多元化、高品質出行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電能替代方法論
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糧食儲備形式轉變分析
推動清潔和綠色能源替代
強化農田水利改革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普通臺機替代工控機成功應用
柔性制造系統多元化實踐教學
性人權與性多元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