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富裕的價值內涵、時代意義及實踐要求

2023-12-22 15:16汪瓊枝岳冰心
學理論·下 2023年6期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

汪瓊枝 岳冰心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質要求之一,凸顯了共同富裕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更為突出的位置。共同富裕具有追求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價值內涵,有助于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應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前,我國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存在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區域發展不協調等問題,因而,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中必須針對突出問題充分發揮人民主體地位的優勢,把握現實脈絡和人民需求,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

關鍵詞: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主要矛盾;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3)06-0026-05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22。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已經上升為黨和國家的中心課題,共同富裕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目標,更是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是在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推動國家繁榮、社會進步的戰略抉擇。在這個新的歷史階段,準確把握共同富裕的價值內涵、時代意義以及實踐要求,有利于黨和國家把握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方向,為其決策提供明確的指引,為科學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一、共同富裕的價值內涵

在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構想中,共產主義社會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社會財富的社會。馬克思明確將共產主義區分為“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這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階段。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與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存在差距,但其始終以共產主義社會所追求的“共同富?!弊鳛樯鐣l展的價值目標。具體來說,共同富裕的這一價值目標蘊含著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取向、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趨向。

(一)公平正義是共同富裕最基本的價值取向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價值。社會主義社會的各項制度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堅持創造美好生活,滿足群眾期待,增進民生福祉。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蘊含著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它要求將公平正義的理念貫穿于創造社會財富、進行財富分配以及財富占有形式的全過程,體現在共同富裕的主體、客體及分配依據中。

第一,從主體角度來看,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體現了主體公平正義。馬克思在對未來社會的構想中指出:“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2],剝削階級不復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也會被共同富裕取而代之。列寧也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共同勞動所創造的財富為全體勞動者而不是為一小撮富人造?!盵3]。富裕的主體將是所有人,不是一部分人,也不是少數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身實踐的指導思想。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同志首次倡導人民共同富裕起來,指出我們實行的制度要追求“共同的富”“共同的強”;鄧小平同志在論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別時,強調“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共同富裕被擺在了更為重要的位置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盵5]。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指社會中絕大多數人受益,是所有社會成員的富裕,如果追求共同富裕的發展不是為了廣大群眾普遍享受發展成果,那么發展本身將毫無意義,共同富裕更無從談起。

第二,從客體角度來看,共同富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體現了客體公平正義。與資本邏輯下片面追求物質財富的單一目標,導致社會精神文明缺失,民眾道德水平低下的狀況不同,共同富裕所追求的是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豐富的雙重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重的要求彰顯了富裕內容的全面性,它決定了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兩個文明”建設,認為高度的物質文明需要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兩者要協同建設。習近平同志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指出:“要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6]。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創造前提條件,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更好地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為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礎。

第三,從分配角度來看,共同富裕需要共建共享,推進共同富裕有賴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創造、共同享有,這體現了分配依據上的公平正義。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中,采取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甚至更為極端的“劫富濟貧”的分配方式都違背了共同富裕的宗旨。共同富裕并不是“坐享其成”的富裕,它需要人民群眾發揮主體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要的資料”[7]326。共同富裕追求每個人共享發展成果,這也意味著每個人應當承擔相應的建設義務,以共建促共享,以共享促共建。

(二)人的全面發展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價值目標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8]。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闡釋了人的發展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之間的聯系,認為共同富裕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不僅要發展社會生產,而且還應實現個人自身的需要和發展。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同志也明確指出:“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9]146。人的全面發展既包含人的體力、腦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也包含人在社會眾多領域的創造才能的發展。

第一,共同富裕滿足人的發展的多重需要。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10],也正因為有了物質和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人的本質才得以顯露。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了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學說,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11]。人的能動性是人特有的能力,除了物質文明之外,人的全面發展還有賴于精神方面的需要得到滿足。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彰顯了其對精神文明的追求,除了要求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物質條件的充分發展外,共同富裕還要求實現科教文衛體等精神文明的全面富足,以滿足人類需求的多樣性。

第二,共同富裕促進人的能力提升。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發展不僅體現在人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其自身勞動力的發展,而且還體現在“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2]。人的能力的提升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離不開其能力的切實提高。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加以支持,只有在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人力資本,才能充分提高和利用全要素生產率,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動力基礎。促進共同富裕依靠的不是分配結果上的無差別“均貧富”,歸根結底需要的是全體社會成員致富能力的提升。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擺脫貧困的基礎上,共同富裕強調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更多提升自我能力的機會,通過教育的普及和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創造更加平等普惠的條件,提升社會成員致富能力;為增強人民群眾的自我本領,提供廣闊的創業創新平臺,促進社會流動,形成“人人向上”的發展環境。

(三)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趨向

馬克思指出,人是社會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是人的社會,是人的存在形式,人無法脫離社會關系開展實踐。換言之,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具有內在統一性,一方面,社會的發展進步有賴于個體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另一方面,人的實踐和人的發展受特定社會歷史結構的制約,社會實際的發展狀況決定著個人的發展程度。

第一,社會的發展進步依賴于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實踐活動總是在社會關系中展開。人類自身的生產活動會產生更細致的分工和新的社會交往需要。社會作為一個龐大的有機體,總括了社會生活中所有關系的有機運動,并且根據各種關系的相互變化,社會也常處于變動狀態。個體在社會交往中,參與社會各領域的實踐,不斷突破和變革舊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開辟社會發展的新境界。在此過程中不僅實現了人自身的發展,并且還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實踐以及人的能力的提升會在社會中引起連鎖反應,即個體積極的變化或發展會對其他社會生活領域產生正向的影響。社會的發展進步有賴于個人自由、全面、豐富的社會實踐的展開,從而可以在人的發展中把握社會的發展趨向。

第二,人的全面發展依賴于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為個體能動性的發揮提供空間。人的全面發展依賴于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為個體能動性的發揮提供了空間。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為個人的成長、創新和實踐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鼓勵個體在不同領域積極參與,不斷發掘潛力、追求卓越,從而推動個人與社會的共同進步。不同領域的相互推動與相互促進有助于構建一個多方面協同的社會發展格局,使社會的各個方面相得益彰。這不僅是社會發展的科學規律,也符合滿足人們多元需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在要求。實際上,社會的不斷進步與演進為個體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個人才能的發揮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影響,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需要一系列秩序規律、制度政策的保障,從而為人的自由而豐富的交往以及多樣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和可能性??傊?,實現共同富裕需要社會各領域充分發展、高度發達,而人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同樣需要社會的全面發展來支持。共同富裕的推進不僅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也為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平臺和空間。這種相互促進的關系構成了社會和個人之間緊密的互動網絡,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創造了有力的基礎。

二、共同富裕的時代意義

共同富裕是關乎百姓幸福生活的大事,是根植于現實基礎的實踐要求,是新的歷史方位下黨和人民共同奮斗的重要旗幟。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時代意蘊,有助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與信心。

(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本質體現

共同富裕始終堅持和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擔當。通過回答共同富?!盀檎l發展”“由誰推動”“誰來受益”的根本問題,深刻地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以人為本的優越性。與資本主義相比,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是均衡發展,不僅關注經濟增長,更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以及避免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共同富裕一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思想引領著人民從普遍貧窮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穩步前進,實現了人民由落后的生產力基礎向高質量發展基礎上的共同富裕的偉大轉變。

當前,共同富裕已被提到了關乎黨的執政基礎的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9]171。中國共產黨作為成就偉業的主心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領導人民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對比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是全面發展,不僅關注經濟增長,更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作為生力軍,既是共同富裕的建設者也是檢驗者,共同富裕以人民群眾的期盼作為前進動力,以人民群眾滿不滿意作為評價標準,這真正體現了走好發展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道路,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夯實了黨的執政根基,同時也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體現,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公平正義,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人民幸福和社會進步方面的優越性。與資本主義不同,共同富裕的追求注重整體平衡,強調人民的共同幸福,旨在將廣大人民的力量凝聚起來,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共同創造,共同致富,以此避免在全社會范圍內出現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馬太效應”。

(二)共同富裕是應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新情況、新特點,以及新的國際國內環境。在這一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更加精準地把握發展的趨勢和面臨的挑戰。從社會主要矛盾來看,我國各區域、各領域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9]141。共同富裕既是未來發展的關鍵目標,也是應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在進行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28。共同富裕的實現有賴于高質量發展的推動,高質量發展又以共同富裕作為目標導向。一方面,要化解新發展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主要矛盾,消除制約社會全面進步與發展的主要障礙,必須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只有促進共同富裕,堅持公平正義原則,保障機會公平,均衡配置教育資源,促進人的知識技能培養,從整體上提升人民群眾的受教育程度,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因而,將促進共同富裕與推動高質量發展貫穿于社會生產生活的始終,不僅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關鍵,也是解決當前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的關鍵。

(三)共同富裕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應有之義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宣告,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經實現,我國正在昂首闊步走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這個新征程是對未來發展的嶄新要求,是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作為我們黨矢志不渝的目標和使命,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必然離不開對共同富裕的不斷推進。

從理論依據來看,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堅持人民立場的生動詮釋,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深刻彰顯,是黨領導人民為共產主義事業不懈奮斗的理想堅持。從發展歷程來看,共同富裕是發展社會經濟的奮斗目標和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的延續。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過往的每一步都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打下了堅實基礎,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接續奮斗提供了底氣和信心。從現實走向來看,在新時代,我們的共同富裕要求更具體、更深入。它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刻彰顯,是一種與西方現代化國家發展邏輯不同的發展路徑。我們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堅定地選擇人本邏輯,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意味著要堅持人民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發展成果,不斷擴大社會的共同富裕范圍。在經濟領域,共同富裕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再僅僅局限于經濟總量的增長,而是更加注重提升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在政治領域,共同富裕要求堅持人民民主,加強法治建設,推動權力更加透明、公正、有效地運行。在文化領域,共同富裕要求百花齊放,尊重多樣性,鼓勵創造性表達。在社會領域,共同富裕要求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確保每個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社會保障權利。在生態文明領域,共同富裕要求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生態環境的改善??傊?,共同富裕不僅僅要求經濟的繁榮,更是追求社會生活全面發展的目標。在新時代,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我們將以更加具體的舉措,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推動人民的全面發展,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不懈奮斗。

三、共同富裕的實踐要求

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與實踐反復的驗證中逐步探索出了符合中國國情和發展邏輯的共同富裕道路。實現共同富裕要廣泛凝聚力量,充分發揮人民主體地位的優勢;要實事求是,把握現實脈絡和人民需求;也要以知促行,尊重規律,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

(一)凝聚力量:發揮人民主體地位的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11]。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民主體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具有鮮活的中國特質和中國風格。在我國,共同富裕的人民主體地位不僅表現在其是財富創造的直接受益者,更是財富創造的力量源泉。

在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和共同富裕的成果不斷擴大的過程中,鼓勵全民參與生產活動。第一,共同富裕的實踐活動要緊抓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問題,直面問題。深入基層、走實調研之路,要到日常生活中傾聽群眾的呼聲,進一步規范社情民意的信息反饋工作,廣泛接納各方意見,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施策。第二,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人才是第一資源,培養人才尤為重要,盤活人才也不應小覷。引導人才發展服務大局的規劃導向,要將人才發展工作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結合起來,尊重人才成長的科學規律,持續優化人才培養的制度體系,具體表現有:一方面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教育機制體制,提高勞動力的技能水平,促進勞動力高質量就業;另一方面要健全人力資源服務體系,打造良好的就業、創業平臺,激發人才創業創新的潛能。第三,要正確處理黨群干群關系,激發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人民群眾既是受益者又是貢獻者,黨員領導干部時時、事事都應以人民利益優先,要將人民民主貫穿于共同富裕的偉大進程中,積極為人民群眾發揮主人翁意識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培育人民群眾的共同體意識,努力營造人人參與、人人盡力的社會氛圍,加快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

(二)實事求是:把握現實脈絡和人民需求

共產主義既是共產黨人的遠大目標,也是一場現實運動,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正是在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運動中,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做的實實在在的努力。把握現實脈絡和人民需求基礎在于“實事”,關鍵在于“求是”,即堅持人民立場,體悟人民憂樂、掌握發展實情、探求事物的發展規律。這要求我們必須對實際情況做全面系統而不是走馬觀花式的調查研究,始終圍繞和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將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貫穿于實踐活動中,以實現遵循客觀規律與順應人民意愿的統一。

現今,脫貧攻堅戰完美收官,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經成功實現,站在新發展階段的歷史起點上,我國有條件、有能力逐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第一,要立足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旨在推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我國經濟體量大,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也較大,既然已經錨定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那么就要在實踐過程中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保持清醒頭腦,穩中求進。第二,要立足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旨在解決人民群眾“由有到優”的高水平需求。突出實現共同富裕的民生導向,在發展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既要加大財政投入拓展基本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又要支持社會力量開展非基本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以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第三,要立足于全面富裕的奮斗目標,旨在確保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全方位質與量的提升?!皞}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物質水平只是衡量共同富裕的單向度指標,想要實現真正的共同富裕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富足。除了不斷夯實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物質根基外,還應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為社會精神文明的提升注入永續動力。

(三)以知促行: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

現今中國的發展已經跨越共同貧困走向了不均等的繁榮,接下來要從不均等的繁榮走向共同繁榮。然而,考慮到我國廣袤的地域和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不同地區的發展基礎、條件、水平也不盡相同,因而,必須要采取分階段的策略來促進共同富裕,積極探索相適應的發展模式,以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做到因地制宜。

我國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提出實現共同富裕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第一,針對共同富裕的實踐主體,在思想上擺正心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作為一項開創性的事業,需要在推進中保持大膽創新的精神,但更加需要遵循發展規律。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政府等相關部門應該充當“掌舵人”的角色,確保對共同富裕問題有科學的認識,樹立未來發展方向和實施步驟的明確認知。避免過于追求超前的目標,避免過于理想化的保障措施,以免陷入過高收入的陷阱,實現分階段、循序漸進的推進。第二,針對共同富裕的實踐方向,在行動上要注意財力、物力等客觀因素。分析各地區的物質基礎和發展階段,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實踐路徑,分階段逐步促進共同富裕。在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階段,首要工作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通過教育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就業創業支持為后續階段的發展創造條件;在穩步發展階段,通過鄉村振興、產業升級、城鄉一體化等措施逐步推動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在共同富裕的實現階段,通過調整收入分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慈善和公益事業等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四、結語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整體性的要求。從全局來看它是實際社會發展狀況的迫切要求,從個人來看它是人民群眾心之所系,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渴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清醒認識到實現共同富裕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不應急功近利,保持清醒頭腦,堅定實現共同富裕的信心與決心;注重新時代共同富裕所強調的全面性,其不僅為人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也提供了精神動力,以期達到全體社會成員由自發發展走向自覺發展;另外,實現共同富裕要發揮多元合力優勢,有效整合資源,個人、企業和政府要協同發力,共同探索共同富裕實現的具體路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列寧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習近平.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J].先鋒,2023(3):8-9.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李 慧)

收稿日期:2023-09-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主義分配正義視角下的共同富裕問題研究”(22BZZ034)

作者簡介:汪瓊枝,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岳冰心,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歡
社會主要矛盾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體現在何處
正確認識中國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
“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三重價值
認識新時代 創造新輝煌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視域下的共享發展理念
淺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的全面發展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