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婦取“米”用心“炊”
——小學德育課程資源利用的思考

2023-12-26 07:17王紅紅
幸福 2023年25期
關鍵詞:德育小學生資源

文/王紅紅

在小學開展德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有效運用多種多樣的德育課程資源,由此保證教學課堂的豐富性,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課上關注力,保證德育課堂的開展質量。在此情況下,教師就需要用心選取和利用社會生活中的課程資源、校本課程資源以及校外課程資源,由此保證教學模式設置的科學性,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緊密聯系性。

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現狀

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實際

小學德育課程在開展期間,大部分教師會立足于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在明確教育綱要以及教學標準之后開展實踐教學。在此情況下,教師會向學生講述一些固定的道德標準內容以及理論,但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較為薄弱,也沒有較多的生活經驗,理論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難以保證小學生的全面領悟。單一的道德標準以及教師多次強調的理論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特點,小學生既難以理解,也由于單一的標準內容局限了學生的多樣化發展。

教學過程不適合學生需求

教學課堂在開展期間,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明確學生的實際需求后,設置相應的教學過程,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專注力。但現階段,小學德育課堂在開展期間,部分教師考量到小學生的能力較為薄弱,在教學過程中會單方面地向學生傳輸自己所設定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向以及教學目標等內容,由此導致學生成為了被塑造的客體,教學過程的設置也不適合現階段的學生需求以及學生發展特點。

小學德育課程資源利用的主要原則

在針對小學德育課程資源進行利用和實踐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由此保證課程資源的主要內容能夠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實際需求,提高德育課程的教學質量。

科學性原則。課程資源的開發以及利用需要根據現階段的學生特點進行分析,確保所選定的具體教學內容以及素材類型,是科學且符合客觀實際的,由此保證在后續的實踐教學過程中能夠發揮出相應的教育價值。

開放性原則。德育課程的開展,需要真正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因此,基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分析,在課程資源利用過程中,就需要保證其課程內容的時效性,確保學生的日常生活內容與課上的教學內容能夠有著緊密的聯系。

因此,德育課程素材資料需要從各個部分以及各角度不斷添加新穎的內容,從而保證課程資源的時效性,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索。

目的性原則。德育課程的開展,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在學習理論知識,開展實踐探索過程中培養自身更加端正的思想觀念,規范的道德行為等。

因此,在利用德育課程資源過程中,必須要全面貫徹目的性原則,緊緊圍繞著教育知識進行分析,保證資源內容應用于實際教學情況下,能夠具有典型性以及說服力,從而為學生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提高綜合素質這些根本目的而服務。

小學德育課程資源的利用與實踐策略

樹立科學地資源開發理念

在小學德育課程資源的利用與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樹立科學的資源開發理念。首先,教師需要針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由此讓學生了解到國外的文化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其次,在教師深入發掘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到新時代的發展潮流,從不同的渠道進行創新,由此將單一的教材內容轉變為豐富有趣的生活案例,從而提高德育課堂的開展效果,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由于小學生的分析能力較為薄弱,但學生的道德認識主要是在對周圍人與事物的分析與探索下建立的,因此為保證學生能夠有著高尚的道德理念,端正的思想行為,就需要將傳統的文化思想與現階段的生活實例有效結合,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的言行,從而不斷傳承和弘揚我國的優良傳統文化內容,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對社會熱點內容充分利用

學生們能夠通過家長的講述、網絡平臺等不同的渠道了解到社會熱點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小學德育課程資源利用與實踐過程中,就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索,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理念進行論述,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在現階段的教育理念下,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既需要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樹立端正的思想,能夠對生活中正確的行為,規章制度下的文明操作有一定的認識。在德育課堂教學期間,有效地結合社會的熱點事件,能夠讓小學生在討論和分析過程中具有更加健全的思考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設置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自身的專業化指導下,針對社會中的一系列熱點題進行充分地思考與探索,由此培養小學生的個人素養,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

例如,在德育教學課堂上,教師在講小學生講解日常的行為規范時,涉及如何正確地過馬路等各類問題時,就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查找現階段社會所廣泛關注的案例以及事件。在課上為學生進行播放,由此讓小學生了解到在過馬路時應該如何正確地看紅綠燈。在向學生講解日常生活中的規章制度以及文明的行為時,教師也可以將社會上的反面案例進行播放,由此引導小學生在了解正確的理論知識后,針對反面案例進行分析和探討,讓學生能夠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保證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對校本課程資源充分利用

在利用與實踐德育課程資源過程中,可以將其內容與小學各學科的知識點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結合,由此能夠保證小學生在了解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培養更加正確的思想觀念,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基本的道德認知。在充分利用校本課程資源期間,教師還要保證德育課上的教學內容與學科教育內容之間達成一致性,既保證德育的個性化發展,也能夠提高德育課程資源的趣味性以及可行性,從而全面提高德育課堂的教學質量。例如,在充分利用校本課程資源期間,就可以將小學語文學科的知識點內容與德育課堂進行有效結合。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小鷹學飛》《大禹治水》這一類文章內容,在學生學習后能夠了解,堅持不懈、不畏艱難的具體含義。因此,在德育課程開展過程中,當教師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時,就可以向學生舉例語文學科中的課程內容。語文教材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文章,則能夠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感恩。在德育課堂開展過程中,由教師向學生講述,學生自身與家人、與教師、與朋友之間的關系時,就可以引用這一篇文章,讓學生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應對幫助過自己的人,時刻懷有感恩之情。同時,《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文章內容也向我們敘述了先輩在革命時期的奮斗歷史,凸顯了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在德育課堂開展期間,教師可以基于文章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以及小組合作探索,由此讓學生深入挖掘文章中所體現的珍惜生活,珍愛生命等觀念。

對校外課程資源充分利用

在對校外課程資源充分利用與實踐過程中,需要全面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由此充分利用和發揮本校地域環境所蘊含的德育資源的價值。在我國各個地區都蘊含著獨特的德育資源,例如,在農村小學學校會包含高山果林、秀水松竹、鳥語蟲鳴。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過程中,能夠與大自然有著更加親密的接觸,由此了解到農作物的生長規律,感受當地的民風民俗。在農村小學開展德育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借助于當地的民風民俗以及發展特點設置校外研學旅行活動,由此讓學生感受當地的文化,了解并傳承民族精神。

對于城市的小學而言,在德育課程開展期間則可以根據城市所含有的紅色資源進行分析,教師在日常教學期間可以帶領小學生到革命遺址、革命紀念館參觀和游覽,由此了解到我國先輩的生活經歷,感受革命先輩們的英勇品格。我國的天地廣闊,在充分利用和實踐校外課程資源過程中,教師需要立足于本地的特點以及文化資源進行分析,由此能夠全面加強德育課程的開展效果,提升教學的親近感以及感染力和穿透力。

猜你喜歡
德育小學生資源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資源回收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我是小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