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育”融合下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分析

2024-01-03 21:50石玉軍
校園英語·上旬 2023年8期
關鍵詞:五育初中英語融合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深化,國家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時要兼顧“德、智、體、美、勞”,將課堂教學活動從單純的知識教育延伸到包括人格塑造、體質鍛煉、審美提升和行為引導在內的其他層面,助力學生未來成長為一個全方位的高素質人才。英語是一門語言工具,也是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科目之一,除了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在國際上與人溝通的能力外,還能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此,本文筆者圍繞“五育”融合下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展開分析,結合教材、學生學情和教學要求來探索初中英語教學與五育的結合點,以更好地將“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滲透到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五育”融合;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分析

作者簡介:石玉軍,貴州省遵義市第五十一中學。

傳統的教育理念下,英語通常情況下只被當作是一門語言工具進行教學和學習,無論是在教學目標的設置還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都更加注重單詞、短語、語法等知識層面的內容,沒有從英語是一門外來語言工具的這一角度展開深層的探索與思考,自然也就導致英語課堂枯燥無趣。從本質上來看,傳統視角下的英語教學只是單純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沒有考慮到素質教育所強調的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內涵與目標,忽視了英語背后的多重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從而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新課標進一步強調了“五育”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初中英語教師便需要準確掌握英語教學的內涵與特征,使教育能夠更加貼合“五育”的核心和讓教育回歸到“育人”的本質,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成長,助力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五育”的基本內涵及教育價值

從概念和價值來說,新時代的五育通常指的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強調的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知識能力、身體素質、審美認知和勞動觀念這五項個人素質的培養與提升,“五育并舉”的理念最初由我國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提出,強調在以德育為核心的基礎上跟進其他四育,將學生塑造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F在,教育領域所說的“五育”主要是指在立德樹人的核心下加強學校的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使之能與德育相匹配,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從總體視角來看,長期實行的應試教育模式導致大部分教師、家長過度看重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在為學生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影響到了人才培養效果。而日常教學與“五育”的融合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實行的改革策略,目標是使學生能夠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具體來看,“德育”指的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一種教育,以立德樹人作為基本理念與核心任務,通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來引導學生成長為一個品行端正、思想健康的人;“智育”指的是對學生進行智力開發的教育,也是傳統教育理念中一直以來的核心,強調知識的積累與運用;“體育”指的是對學生身體素質的一種教育,強調要讓學生養成科學的運動習慣,以強健的體魄作為支撐助力學生智力的發展;“美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勞育”則是更加側重于幫助學生樹立對勞動的正確認知,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勞動實踐中來。

二、“五育”融合下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一直以來,很多英語教師對“五育”的認識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即簡單地將五育中的德育和勞育工作劃歸到班主任身上,然后再將體育和美育工作劃歸到體育教師和藝術課程教師身上,認為“五育并舉”和“五育”融合中的五育是以整個教育體系為載體,每一門課程或者說每個學科的教師只需要負責好自己的那部分工作就可以,進而將英語教育單純地劃歸到了智育的范疇,只注重為學生教授英語知識。實際上,現階段實行的“五育”融合指的是以德育為先、以智育為本、以體育為徑、以美育為核、以勞育為重,強調的是要在每一次的教學活動中都要將“五育”滲透進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中,讓每一次的課堂教學活動都能成為“五育”融合的載體,不斷強調和深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價值體系和健全人格的完整塑造。

三、挖掘課文中的德育元素,促進學生思政素養提升

在現階段的教育理念下,立德樹人成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融入德育和從教材中挖掘德育元素,已經成為如今各階段、各學科教師的首要任務,也是教師落實“五育”融合的首要目標。對此,初中英語教師需要在選擇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從課文中總結與提取德育元素,并結合英語教學中的閱讀和寫作教學來強化德育成效,以此促進學生思政素養的提升。

首先,從閱讀視角來看,英語作為一門外來語言,許多閱讀文本中都傳達出了鮮明的外國思想與文化,而這種思想與文化在本質上與我國傳承幾千年的思想與文化內涵是存在差異和隔閡的,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以依托閱讀教學來深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比如,在“I'd like some noodles”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圍繞“noodle”來進行拓展教學,適時引入“noodle”的起源和中華飲食文化的發展史,來培養和提升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熱愛。

從寫作視角來看,寫作本身就是自我思想與認識的表達,學生需要從給定的主題出發來進行思維發散,完成文章框架的搭建和細節的填充。

對此,教師就可以結合初中英語教材中知識點的安排和學生的理解能力來為學生設定一些可以進行深度思考的寫作主題,比如,在完成“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這個單元的教學后以“怎么讓周末過得更有意義”為主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或者說是讓學生在周末的時候抽出一些時間來觀察不同的人是怎么過周末的,然后要求學生運用本單元中學到的單詞、語法、句型等知識點來寫一篇邏輯清晰、語言流暢的英語文章。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來了解社會生態,再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從他人身上學習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質,像是勤奮刻苦、不懼艱難、自由灑脫等。

四、巧設情境拓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提升

從概念上來講,任何一種通過有意識創設的情境來進行展開的教學都可以被稱作情境教學,而貼近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引入深度學習狀態,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展開知識的探索與研究,進而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 “My name's Gina”教學為例,無論是從單元主題還是教學安排上來看,這一單元的教學都主要是以自我介紹和熟悉課程為主,知識點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課文也是以對話的形式展開。那么,教師在講授這一單元的內容時,就可以跳出傳統的自我介紹框架,通過更加趣味化的情境設定來讓學生留下一個更為深刻的第一印象。比如,可以創設如下情境:這是一場未來的森林舞會,每個參加舞會的人都需要為自己設定一個角色,請在思考以后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身份。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翻譯學生所說的一些關鍵信息,并引導和鼓勵學生將自己所說的英語復述出來,并記錄在課本或筆記本上。如果學生說自己是剛從太空站下來的宇航員,那么教師就可以教給他“astronaut”這個表示宇航員的單詞。這種以編故事和對話形式展開的自我介紹跳脫了常規的身份框架,在完成常規單詞積累的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能夠有效地提升智育的效果。

五、融入以體育為題的素材,端正學生體育鍛煉觀念

在常規的思維邏輯和傳統的教育理念下,體育被框定在運動鍛煉活動里,實踐性覆蓋了理論性,致使非體育學科教師普遍產生了體育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關聯性不大甚至割裂的認知,即使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要推進“五育”融合的素質教育,也很少將體育融入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實際上,素質教育理念中所說的體育還包含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而這種培養不僅僅在于幫助學生養成運動的習慣,更在于幫助學生形成對體育的正確認知。從這個角度來看,體育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滲透,可以從閱讀以體育為主題的文章和學習以體育為核心的英語單詞、短語的形式來展開,以意識層面的引導為核心來端正學生的體育鍛煉觀念。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英語教材Unit 2“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內容主題為“你多久鍛煉一次”,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就可以以“exercise”為切入點來滲透一些體育教育的內容,比如,和學生一同討論有哪些鍛煉方式,以及這些鍛煉方式能夠鍛煉到人體的哪一個部位和對身體素質的提升有哪些幫助。除此以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來播放一些與體育運動和體育鍛煉相關的視頻,邀請和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鍛煉習慣和運動安排,以中英文結合的方式來對體育鍛煉這件事進行延伸,在鞏固基礎英語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使英語課和體育課之間形成一種聯動,逐步培養學生的鍛煉習慣。

六、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促進學生文化審美提升

語言工具本身就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起到載體的作用,英語作為一門外來語言工具,更是與以漢字為核心的中華傳統語言工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背后的文化屬性非常適合開展對學生的美育教育。對此,初中英語教師們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來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和文化審美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對同一件具有藝術價值的事物進行中英文的雙語介紹,來同步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緊扣“博物館”這個核心主題來進行拓展和延伸教學內容,在完成基礎知識點的教學后,可以抽出一部分的課堂教學時間利用多媒體來讓學生欣賞博物館內各種不同展品的照片。實際上,由于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上的差異,東西方博物館中展出的展品在類型與內容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在選取教學素材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將東西方博物館中兩類有聯系又有對比的展品放到一起,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并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不同產品的特點,然后嘗試用英語簡單介紹不同的展品和闡述這些展品之間的差異。審美認知能力的培養,從來都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目標,通過這種形式將美育融合進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活動,既能夠深化學生對于與藝術相關的英語單詞和短語的記憶,又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審美認知的能力的發展。

七、以英語主題實踐為載體,促進學生勞動技能提升

勞育其實就是勞動教育的簡稱,新課標中所提出的勞動教育,主要是指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形成熱愛勞動的思想與意識,養成自覺參與勞動的習慣,也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來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教育。對此,初中英語教師在促進勞育與英語教學的融合時就可以從實踐的角度出發,結合教學內容和單元知識點來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形成一種雙向的滲透,以此來促進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的提升。比如,在“I'll help to clean up”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導入圖片中所提到的“Volunteer Today”來鼓勵學生在空余時間參與志愿活動,或是以視頻類家庭作業的形式來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各國的傳統小吃來開展校園愛心義賣的活動,讓學生能夠從親身的動手實踐中感受和體會勞動的快樂與不易。同時,學生通過從勞動中獲取的滿足感來激發參與勞動的熱情,進而形成正確的勞動思想。

八、結語

總而言之,新時代的“五育”應當被看作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是對學生從內到外的全方位培養,既要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實際感受,又要滿足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實際需求。初中生正處于12-15歲的青春期,自我意識的萌芽讓他們在這一階段的學習與生活中更愿意進行思考和發表自己的意見,單一、枯燥的知識灌輸教學只會讓學習變得乏味,從而削減對這一學科,或者說對學習這件事本身的興趣,而這主要是因為傳統教育模式與學生行為邏輯和思維邏輯之間存在隔閡?;凇拔逵比诤系囊暯窃陂_展教學活動時,初中英語教師需要先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社會研究和討論會等多種活動,從英語知識體系和英語課堂教學主題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拓展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行為邏輯,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丹.五育并舉理念下的初中英語教學實踐探索[J].校園英語,2023(15):91-93.

[2]王文芹.基于“五育”融合的初中英語教學實踐[J].校園英語,2023(10):124-126.

[3]顧竹盈.初中英語名著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22(20):53-55.

[4]陳俊含.“五育”融入初三英語復習課堂的實踐探究[J].校園英語,2022(34):72-75.

猜你喜歡
五育初中英語融合
五育并舉,協同育人
堅持五育并舉,引領學校未來發展
五育并舉 德潤童心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五育并舉”下家校社資源整合的價值意義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方法初探
如何讓初中英語教學更有效
《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