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戶參與農村環境治理意愿影響因素及關聯路徑研究
——基于ISM-MICMAC模型

2024-01-04 06:24戴智杰林麗梅李學淵
關鍵詞:環境治理層級意愿

戴智杰, 林麗梅, 李學淵

(1.福建農林大學 公共管理與法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江夏學院 公共事務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睂崿F鄉村振興,必須加快農村環境整治,但種種跡象表明,我國農村環境治理——包括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整治問題仍十分嚴峻[1]。農村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屬于具有非排他性和競爭性的自然資源,具有這種屬性的公共物品如果不加以治理,最終的結果是陷入“公地悲劇”的困境。已有研究指出,具有非排他性和競爭性的公共物品治理的“利維坦”方案與“私人化”方案都可能存在缺陷,利用自主治理的方案往往能更好地解決“公地悲劇”問題[2]。雖然自主治理方案的提出為農戶自治提供了可能性,但目前農村環境治理中的農戶參與整體呈現出“缺位”的狀況[3-4]?!掇r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提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事關美麗中國建設。解決農村環境治理問題,必須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鞭r戶作為農村環境的受益者,也是農村環境的破壞者,作為對農村環境的第一影響主體來看,如何促進農戶參與到環境治理當中,對實現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5]。

回顧已有關于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相關研究,目前已充分開展了農戶生活垃圾分類意愿[6]、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意愿[7]、種植業污染治理意愿[8]、養殖業污染治理意愿[9]、環境治理付費意愿[10]、水污染治理參與意愿[11]等相關參與意愿主題研究,并深入研究與分析社會規范[12]、社會監督[12]、地方依戀[13]、社會信任[13]、風險感知[14]、環境規制[15]、社會網絡[10]等多種角度對農戶農村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影響。整體來看,目前研究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相關研究和研究角度十分豐富,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目前針對于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相關研究往往集中于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之一,如只關注認知、情感等內部因素,亦或只關注政策等外部因素,較少研究同時考慮到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影響了研究的系統性。②當前能夠影響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非常豐富,但并未有相關文獻對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系統性地分析,深入挖掘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的內在關聯及傳導路徑仍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③已有研究常以中介效應檢驗深層次的影響因素路徑,其往往僅能考慮一個或幾個深層次的影響因素,未能窺其系統全貌。而ISM與MICMAC模型克服了中介效應的缺陷,能夠將所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和探討內在的關系及可能存在的傳導路徑。

因此,文中將通過對已有文獻進行回顧,對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梳理,利用ISM-MICMAC組合模型對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影響因素進行關聯傳導路徑研究,并探討ISM-MICMAC組合模型在研究農戶參與農村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適用性,對影響因素在系統中的層次類別、重要程度進行識別,以期能夠明晰影響因素之間深層關系及更具針對性地提出對策與建議。

一、材料與研究方法

(一)影響因素的選擇與識別

農村環境治理要求農戶的積極參與,農戶作為理性人,其意愿變化往往會涉及復雜的影響因素及成本-利益的考慮。通過對已有文獻研究進行統計分析,對影響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識別,將相關因素歸納為個體因素、家庭因素、認知情感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四個方面,對已有文獻研究的重要影響因素進行提取和分類編號,形成主要影響因素清單,詳見表1。

表1 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影響因素清單

(二)解釋結構模型(ISM)

解釋結構模型通常用來研究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結構和層次關系[22],基于MATLAB軟件與專家學者的經驗結合,對變量數量多,結構關系復雜的影響因素進行分層和分級,以此來深入探究影響因素的傳導路徑及各因素在系統中的層級。具體模型構建如下:

1.建立系統影響因素集合S

S={S1,S2,S3,…,Si}

(1)

式中,Si(i=1,2,…,n)表示系統中的第i個影響元素。用S0表示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

2.構建鄰接矩陣A和可達矩陣M

鄰接矩陣需要通過影響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求得,影響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指任意兩個影響因素之間是否會互相影響,包括Si和S0的關系以及Si和Sj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鄰接矩陣A的構成要素定義如下:

(2)

式中,i=1,2,…,n,j=1,2,…,n。

借助MATLAB軟件,可將鄰接矩陣A轉化為可達矩陣M,具體計算方式如下:

M=(A+I)λ+1=(A+I)λ≠(A+I)λ-1

(3)

式中,I表示為單位矩陣,2≤λ≤n,矩陣的冪運算采用布爾運算法則。

3.層級劃分

從最高層到最底層的層級要素確定方式如下:

L={Si|P(Si)∩Q(Si)=C(Si)}

(4)

式中,P(Si)代表可達集;Q(Si)代表先行集;C(Si)代表可達集P(Si)和先行集Q(Si)的交集。根據(3)式得到的可達矩陣M,可求得可達集P(Si)、先行集Q(Si)。其中,可達集P(Si)表示可達矩陣M中要素所對應的一行中包含有“1”的矩陣元素所對應的列要素集合;先行集Q(Si)表示可達矩陣M中要素所對應的一列中包含有“1”的矩陣元素所對應的行要素集合。在上述基礎之上,依據可達集P(Si)等于交集C(Si)的原則,確定最高層級的因素所形成的集合,再將該集合中因素在可達矩陣中對應的行、列去掉,得到新的可達矩陣M,并以此類推,得到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層級結構。

(三)MICMAC分析方法

基于ISM模型對影響因素進行層次劃分結果,采用MICMAC分析方法,通過計算各個影響因素的依賴性Ei和驅動性Fi來對影響因素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提出相對應的對策和建議。

在得到可達矩陣M的基礎上,進行MICMAC分析,依賴性是指M中各因素所在的列對應是1的元素個數,驅動力是M中各因素所在的行對應是1的元素個數。并由此可將所有指標劃分為五個區域:Ⅰ(自主因素)、Ⅱ(依賴因素)、Ⅲ(關聯因素)、Ⅳ(驅動因素)、Ⅴ(調整因素)[23],依賴度、驅動性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5)

(6)

式中,mij表示為可達矩陣M中的影響因素。

二、結果與分析

(一)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ISM模型構建

通過采用Si(i=1,2,…,n)表示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其中S0表示為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在咨詢農村環境治理專家的基礎上,結合已有文獻和相關理論的分析,確定各因素之間的影響關系。由此假定如果行因素i對列因素j有影響則用V表示;如果列因素j對行因素i有影響則用A表示;如果行因素i和列因素j無影響關系則用O表示。各影響因素邏輯關系詳見圖1。

圖1 影響因素邏輯關系圖

根據影響因素邏輯關系,并通過(2)式、(3)式的計算,可得到可達矩陣M,并根據可達矩陣M可求得可達集P(Si),先行集Q(Si)和可達集P(Si)和先行集Q(Si)的交集C(Si)。詳見表2,表3。

表2 可達矩陣

表3 可達集合與先行集合及其交集表

(二)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ISM模型

借助 MATLAB 軟件,對21個因素進行層級劃分,分為6個層級,詳見表4。L2層級包含的影響因素最多,L4、L5、L6層級存在的影響因素較少。

表4 層級劃分表

根據ISM層級劃分表可得到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層級結構,通過對表4中分級結果進行縮減層次化處理,得出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詳見圖2。

圖2 解釋結構模型

依據解釋結構模型,將影響因素分為三個層級,其中,第一層和第二層為淺層,第三層和第四層為中層,第五層和第六層為深層。

處于淺層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性別(S6)和家庭收入(S8)。需要說明的是,經過計算,家庭收入(S8)與家庭生產方式(S9)、環境認知(S12)、環境關心(S13)、社會信任(S14)、地方歸屬感(S15)、鄉規民約(S17)、社會參與(S19)、村子環境治理執行力(S20)存在強相關關系。這些強關系影響因素同樣屬于淺層影響因素,淺層影響因素會直接影響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并且可以發現,淺層因素主要集中為認知情感類影響因素與家庭因素兩個大類,即說明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中,對環境治理重要性的認知和對村莊的情感能直接影響參與意愿,同時家庭的生活生產方式及家庭收入也會直接影響參與意愿,整體上看,農戶是否會有環境治理的參與意愿往往會考慮到認知情感和物質兩個主要層面。

中層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了文化程度(S1)、健康狀況(S4)、擁有資源數量(S10)、政府宣傳(S16)、環境政策規制(S18)和村干部身份(S2),中層影響因素主要是直接對淺層影響因素造成影響或間接對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產生影響的因素,這類變量存在著復雜性的特點,同時也是如何提高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重點和難點。其中,中層影響因素文化程度(S1)、健康狀況(S4)、擁有資源數量(S10)、政府宣傳(S16)、環境政策規制(S18)會通過影響農戶的家庭收入(S8)、家庭生產方式(S9)、環境認知(S12)、環境關心(S13)、社會信任(S14)、地方歸屬感(S15)、鄉規民約(S17)、社會參與(S19)、村子環境治理執行力(S20)來間接影響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并且村干部身份(S2)會通過影響環境政策規制(S18)來影響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同時,村干部身份(S2)還會受到底層變量的影響,其他中層影響因素則不受到其他底層變量的影響。

處于深層的影響因素有社會網絡(S11)、年齡(S3)、外出務工(S5)、家庭人口數量(S7),深層影響因素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影響因素的根本因素。其中,年齡(S3)、外出務工(S5)、家庭人口數量(S7)會通過影響社會網絡(S11)來影響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整個系統,社會網絡(S11)又會通過影響村干部身份(S2)來影響整個系統,深層影響因素是影響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本質致因,如果不重視深層影響因素的管控與強化,那么很難從根源上實現有效的農村環境治理,很難提高農戶整體的環境治理參與意愿。

以垃圾分類工作為例,其目前工作重點在于防止垃圾分類反彈與解決居民主觀能動性差的問題。主要方案是依靠打造“抬頭可見、駐足可觀、心里常念、入腦入心”的環境氛圍和提高居民自然驅動力與經濟驅動力來解決問題,即提高居民整體的環境認知水平,促進社會整體的高質量參與,或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所能獲得的自然效益和經濟效益[24],在現實生活中,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也主要是依靠宣傳、提高整體居民文化程度、建設體制機制等手段來影響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成本與效益來提高居民參與意愿與行為。同時,計劃行為理論同樣也指出了感知因素會對意愿和行為產生影響[25]。由此可見,提高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居民選擇參與所能帶來的整體效益大于整體成本。認知情感因素屬于精神效益,家庭收入與家庭生產生活方式屬于經濟效益,參與治理會產生參與成本。綜上,只有當參與治理的成本必須小于精神效益與經濟效益之和時,居民才會選擇參與。那么如何提高精神效益與經濟效益,降低參與成本便是提高參與意愿的關鍵性問題。何以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識別影響精神效益與經濟效益和參與成本的深層次因素,通過解決深層次因素來改變效益與成本的現狀,以此提高農戶的參與意愿。

(三)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MICMAC結果分析

將可達矩陣M數據代入(5)(6)式當中進行計算,得出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各個影響因素的依賴性和驅動力,計算結果詳見表5。根據表5繪制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影響因素驅動力和依賴性分類圖,詳見圖3,用于對風險因素的分析。

圖3 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依賴性和驅動力分類圖

表5 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影響因素依賴性和驅動力

通過對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影響因素進行MICMAC分析,可將20個影響因素分為以下幾類:

Ⅰ區代表自主因素區域,僅有性別(S6)一個影響因素,自主因素的依賴性和驅動力都不大,一般屬于獨立因素,與其他因素的關聯性小并與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簡單,不容易引發連鎖反應。Ⅱ區代表依賴因素區域,包括文化程度(S1)、村干部身份(S2)、年齡(S3)、健康狀況(S4)、外出務工(S5)、家庭人口數量(S7)、擁有資源數量(S10)、社會網絡(S11)、政府宣傳(S16)、環境政策規制(S18),依賴因素一般能較強地鏈接到其他因素,易受其他因素控制,但驅動力不強,是構成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最根本、最關鍵的因素。加強對依賴因素的治理與提升能夠顯著影響淺層和中層影響因素對農戶環境治理意愿的提高,因此應對依賴因素進行重點治理與提升其對整體系統的影響程度。Ⅲ區代表關聯因素區域,關聯因素具有高度依賴性和高度驅動力的特征。Ⅳ區代表驅動因素,驅動因素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的驅動性力和較低的依賴性,不容易被影響,一般處于結構方程模型的較低層。Ⅴ區在均值線上,為調整因子,包括家庭收入(S8)、家庭生產方式(S9)、環境認知(S12)、環境關心(S13)、社會信任(S14)、地方歸屬感(S15)、鄉規民約(S17)、社會參與(S19)、村子環境治理執行力(S20),在圖3中可觀察到處于Ⅴ區的調整因子具有高度的驅動力和具有處于均值水平的依賴性,說明調整因子具有關聯因素與驅動因素的雙重特征:對整體系統的影響作用大并且處于結構方程模型的較低層,在研究提升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研究當中,需要通過對依賴因素的治理與提升來影響底層因素的作用,從而實現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整體提升。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文中基于對已有的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提煉出影響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并采用ISM模型來分析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的傳導路徑及影響因素之間的層級結構,并在ISM模型分析結果的基礎上使用MICMAC分析方法進一步分析各影響因素對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的影響強度及各傳導路徑的影響強度。

ISM模型結果發現:年齡(S3)、外出務工(S5)、家庭人口數量(S7)、社會網絡(S11)屬于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整體系統中的深層影響因素。中層影響因素包括文化程度(S1)、健康狀況(S4)、擁有資源數量(S10)、政府宣傳(S16)、環境政策規制(S18),會通過影響農戶的家庭收入(S8)、家庭生產方式(S9)、環境認知(S12)、環境關心(S13)、社會信任(S14)、地方歸屬感(S15)、鄉規民約(S17)、社會參與(S19)、村子環境治理執行力(S20)來間接影響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淺層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性別(S6)和家庭收入(S8)。需要說明的是,經過計算,家庭收入(S8)與家庭生產方式(S9)、環境認知(S12)、環境關心(S13)、社會信任(S14)、地方歸屬感(S15)、鄉規民約(S17)、社會參與(S19)、村子環境治理執行力(S20)存在強相關關系。

基于MICMAC分析結果發現:文化程度(S1)、村干部身份(S2)、年齡(S3)、健康狀況(S4)、外出務工(S5)、家庭人口數量(S7)、擁有資源數量(S10)、社會網絡(S11)、政府宣傳(S16)、環境政策規制(S18)屬于依賴因素;家庭收入(S8)、家庭生產方式(S9)、環境認知(S12)、環境關心(S13)、社會信任(S14)、地方歸屬感(S15)、鄉規民約(S17)、社會參與(S19)、村子環境治理執行力(S20)是具有關聯因素與驅動因素特征的調整因子。

(二)對策建議

第一,提高農戶環境治理參與意愿要從家庭物質因素與認知情感因素入手。提高農戶對環境治理的認知水平,提高其參與環境治理的精神效益,同時也要提高其家庭收入,改變其家庭的生產生活方式。例如,推廣農業環保新技術,推廣無污染化肥等來改變農村家庭生產生活方式。

第二,要通過教育、宣傳、政策等方式方法來提高整體農戶的環境保護的認知水平和情感因素,要發揮村干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提高村子環境治理執行力。同時,也需要提高農戶整體收入水平。主要方式是要對農戶的農地、池塘等資源進行產權明晰,農地與池塘等資源是農戶的收入來源之一,也是影響農戶生產的重要因素,確保農業資源的產權明晰能夠促進農村治理效果與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要鼓勵外出務工的農戶返鄉就業,推進二孩、三孩生育政策的落地。人口與人口流動性是保持農村社會活力的關鍵,也是農村社會網絡保持“熟人社會”的重要因素,社會網絡與人口是促進實現農戶環境治理參與高意愿的深層原因,“熟人社會”狀態下的農村社會網絡關系更加密切,對環境認知、情感因素的影響更大,農戶能夠起到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作用,能夠更好地提高教育、宣傳、政策等方式的效果,進而提高農戶參與治理的意愿。

四、反思與展望

目前國內使用ISM-MICMAC組合方法的文章數量并不多,ISM模型與MICMAC分析方法作為兩種獨立的研究方法既可以組合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ISM模型的優勢在于其能夠揭示不同因素之間的傳導路徑和層級結構,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其不能夠體現出不同層級因素之間及各種傳導路徑之間的影響強度。MICMAC分析方法則是建立在ISM模型的基礎上,利用可達矩陣計算各個因素的依賴性和驅動力的大小,來分析各個因素的影響強度及各因素對整體系統的作用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ISM模型的不足,但MICMAC分析方法同樣存在缺陷,其是根據可達矩陣進行計算,由0和1組成的可達矩陣往往會忽略了系統中因素之間的細微關系,這也導致了MICMAC分析結果可能會與現實情況出現些許偏差。

在現有的相關研究當中,有部分學者在意愿行為悖離主題的研究當中將logit模型與ISM模型結合使用,通過logit模型的回歸結果選擇顯著變量進行結構分析,這種做法在傳統計量中屬于一種創新的研究方法。同時,也存在著不足:放入模型的變量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所做的結構層次分析可能會存在局限性問題。我國學術發展正值蓬勃發展階段,計量研究方法作為社會科學一把利器已成為研究的主流方法。計量方法也為不同主題的相關研究帶來了許多研究角度和影響因素,研究角度的多樣化和影響因素的不同選擇也造成了對于某一主題的核心影響因素難以把握的難題,如何在眾多影響因素當中提取出最核心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成為了許多研究開展的痛點。

綜上所述,在一些研究較為成熟的領域,亟需將研究領域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厘清各種要素之間的影響路徑及要素對整體系統的影響強度,提煉研究領域的未來研究重點方向,針對整體系統中的重要因素及重要影響路徑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猜你喜歡
環境治理層級意愿
軍工企業不同層級知識管理研究實踐
基于軍事力量層級劃分的軍力對比評估
聯合國環境治理體制
職務職級并行后,科員可以努力到哪個層級
數字傳聲:環境治理變中向好
充分尊重農民意愿 支持基層創新創造
堅決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持久戰
任務期內多層級不完全修復件的可用度評估
交際意愿研究回顧與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