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涿石自然,薪火相傳
——上海市市級非遺項目“石雕”代表性傳承人陶昌鵬訪談

2024-01-10 12:48受訪人陶昌鵬采訪人丁海昕
非遺傳承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石雕海派雕刻

受訪人:陶昌鵬 采訪人:丁海昕

中國傳統工藝石雕,是以石為材料的雕刻藝術。上海地區的石雕藝術融江南地區傳統的石雕技藝與近現代西方美術技法于一體,以高度寫實的刻畫和再現為主要的藝術特色,以端石等硯石為創作材料,以各種題材和形態的石壺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具有濃郁的海派特色。2007 年,“石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代表性項目遺產名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陶昌鵬就在相關非遺傳承人之列。陶昌鵬于1979 年開始從事石硯雕刻創作,在學習先輩的基礎上砥礪前行。以中華傳統哲學思想為基,揚改革開放之帆,乘風破浪,首創寫實石雕壺。其作品先后在各屆藝博會、民藝會等藝術展覽中展出,多次斬獲金銀銅獎項,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筆者有幸對陶昌鵬進行訪談,傾聽他的石雕人生,感悟石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一、初探石雕藝術:從石硯到石壺

丁海昕:您出生在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祖輩都從事彩燈藝術,您的父親也尤為擅長扎花燈。在這樣的背景下,您為什么選擇了與家庭傳統不同的藝術領域,是有什么特殊的經歷或靈感嗎?您能具體說說您決定走上石雕藝術之路的經歷嗎?

陶昌鵬:我的家鄉是方圓十里有名的花燈村,幾乎人人都會做彩燈,所以我的祖輩善于扎彩燈并不是一件稀奇事。至于我為什么選擇從事石雕這份事業呢?起初是源于我對手工藝的熱愛。從小,我的父親就非常鼓勵我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手工品,他認為動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對我以后的生活也非常有幫助。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我的父親還給我制定了一項特殊的學習計劃。每天,我都需要在完成作業后畫兩張畫才能出去玩。一開始,我對這項任務還有些不耐煩,想著怎樣敷衍了事。但是隨著日積月累的練習,我的繪畫技巧越來越熟練,我開始享受這個創作的過程,并且思考怎樣讓畫作變得更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將制作手工藝品作為一種休閑放松的手段。但是,在參加工作、成立家庭之后,我變得更加忙碌,留給手工藝品制作的時間也越來越少,直到后來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才讓我真正走進石雕,愛上石雕。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的二弟在一家工藝美術工廠工作。有一次,他們接到了一個出口到日本的硯臺外貿訂單,但訂單太多,無法按時完成。于是,廠長要求職工發動親戚和同學一起制作硯臺。恰巧,我的弟弟動員了我們兄弟四人和他一起制作硯臺。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石雕,原本只是幫助弟弟完成任務,但是在雕刻過程中,我看著平平無奇的石頭經過雕刻、打磨、拋光一步步工序,最終蛻變成一方硯臺。這個過程讓我感到了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并為之深深著迷。于是,自那時起我便開始了制作石硯的工作。這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我的職業方向,讓我深入研究石雕藝術,并堅定了我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方向。

丁海昕:人們在提及海派石雕時,總會說到雕刻大師陳端友。我想,陳端友也會影響您的藝術觀念和創作風格。您有沒有具體的作品或技巧,是在陳端友的影響下而吸納的?

陶昌鵬:陳端友大師首創了海派寫實的藝術風格。這個風格具有鮮明的特點,即注重對物象的精準模仿和真實再現。他的題材主要選自自然界的花鳥魚蟲,通過運用傳統雕刻與西洋雕刻技法相融合的手法,致力于達到與實物相差無幾的細致程度。這種寫實風格并非憑空產生,而是受到清代琢硯大師顧二娘的啟發得來的。顧二娘曾以她日常生活的經驗,創造出一款竹篾形態的硯臺,這個硯臺既自然又生動,充滿清新樸實之美。陳端友在這一方硯臺的基礎上,融合了海派風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1981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為《陳端友刻硯》的書籍,這本書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那之前,我雖從事雕刻工作許久,但我的技藝相對粗糙,對雕刻作品更多的也是考慮它們的經濟價值。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徹底改變了自己之前對石雕的追求。這本書詳細展示了陳端友大師的精湛技藝,書中的每一方硯臺都栩栩如生,逼真肖形,令我嘆為觀止。自此,我心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鉆研雕刻技術,創作出可以稱之為藝術品的石硯。也就是從那以后,我在雕刻過程中遇到困惑時,便前往上海博物館庫房觀摩陳端友雕刻的石硯,試圖從前輩的作品中找尋解決方案。

在踏上藝術追求的早期階段,我面臨著諸多困難,最為重要的是生存問題。我和我的五個兄弟一起創辦了一家名為“陶泓齋”的店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全家的生活都依賴著這家店鋪所帶來的不高的收入。但是,盡管生活再困苦,我也沒有放棄從事石雕這份事業,我深知藝術并非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一場表達美、創造美和探索美的修行。我的作品不應該只是一件商品,只有凝聚了創作者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才能夠將這些美好傳承并貢獻給后人。陳端友不僅為我提供了藝術風格的指引,還在我心中樹立了人生的追求:深耕石雕創作領域,不懈努力,力求創作出一些能夠傳世的國寶級作品。

丁海昕:在石硯雕刻之外,您還首創了寫實石雕壺藝術,并且在石壺領域不斷深耕,創作出非常多優美的作品。那么您從石硯雕刻轉向石壺雕刻的契機是什么呢?

陶昌鵬:這個轉向實際上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機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和我的弟弟參加了在上海的人民公園舉辦的一個民間工藝美術交流會,展示我們制作的石硯。在展會上,一位外國友人對我們的石硯非常著迷,認為它非常美麗,頗具有藝術性,特別想購買。但是考慮到自己并不會使用硯臺,所以想要請我們用雕刻石硯的方式雕刻一個名片夾。在反復思考和嘗試后,我成功完成了這個挑戰。當我看到完成的石雕名片夾時,突然有了一個靈感:如果再加上一個壺嘴和一個壺把,這不就成了一把石壺嗎?

于是,我花了幾天的時間,按照傳統壺具的樣子,制作出了我的第一把石壺。由于這把壺是根據名片夾的模板進行加工的,所以非常扁平且薄。隨后,我把這把石壺放在我的工作室,朋友們前來觀摩時都被這把石壺吸引住了,覺得非常稀奇。有些從事古董生意的朋友提議將它收購并放到市場上出售。原本只是一個玩笑話,誰知這石壺由于造型獨特,雕工精湛,竟然賣得很不錯。于是,他們便不斷向我購買,我的石壺也就越做越多。多年后,我才得知大部分石壺都被一位臺灣地區的收藏家買走了。隨著臺灣商人的口耳相傳,我的石壺在臺灣地區變得十分暢銷,一時之間成為新的風尚。自此,我便真正開始走向石壺的創作之路。

二、海派寫實石雕的核心與創新

丁海昕:2005 年6 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授予您上海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2008 年12月,您獲得高級工藝美術師的任職資格。2016年6 月,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命名您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石雕”代表性傳承人。2018 年9 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還有其他的一些榮譽證書。作為非遺項目“石雕”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在海派寫實石雕中,堅持非遺項目的核心尤其重要。

陶昌鵬:我的核心就是寫實的藝術風格。我專注于創作寫實的石雕作品,希望通過雕刻技巧賦予石頭生命,創造出幾乎可以媲美實物的藝術品。在創作題材的選擇上,我常常以大自然中的瓜果、樹竹等元素作為我的創作核心。為了更好地貼近大自然,我將工作室搬遷到遠離喧鬧都市的上海近郊,傍河筑屋,坐看飛鳥流云,頗有一種“守拙歸園田”的野趣。在此期間,我不斷涌現出創作的靈感,以人工之力雕出自然之美,真是不亦樂乎!在石材的選擇上,我也樂于根據原石的自然形態來設計創作,保留石材本身的結構特點和肌理效果,以此更加接近寫實的風格需求。

寫實風格的最高境界在于實現“天人合一”。這個概念源自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指的是天地與人類之間的和諧統一。在這個統一中,人類與自然融為一體,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維護著宇宙的平衡和秩序。多年來,我一直在追求藝術境界中的“天人合一”,作品不但要形似還追求神似,傳遞出作品中自然的“神韻”。打磨石頭,就像打磨自己的人生,在過程中不斷去其贅、揚其真,將自己完全融入這場修行,才能真正制作出可以稱之為藝術品的石雕作品。

丁海昕:前面您提到在創作中繼承了陳端友大師的一些理念和技藝,在此基礎上您又是如何進行改革創新的呢?

陶昌鵬:我借鑒了陳端友大師的寫生技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地發展。陳端友大師的作品強調寫真與仿真,追求所謂的“圖寫真形”,而我則在這個基礎上注入了更多的藝術元素,最終形成特有的海派寫實風格。寫實石雕不僅僅是對大自然生物的簡單模仿,更為重要的是反映大自然的美妙之處。我在雕刻自然之物時,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怎樣創造出充滿生命力的作品,給人以視覺上的愉悅和賞心悅目的感受。與此同時,我也非常關注作品的實用性,我希望我的作品既能夠具備觀賞價值,又能夠實際使用。在制作時,我會考慮到某些石料天然具有的保養功效,選擇端石和磐石,因為這兩種石料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和其他成分,長期使用對身體有益。另外,它們還有在夏天高溫期間,使泡過的茶不易變質的功能。我希望,我的石壺可以成為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作品。

創新總是不易的,對于年輕一代的創作者而言,不僅要精通技藝,還需要在藝術領域持續不斷地發展和提升自己,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改革創新。如果只是一味臨摹他人作品,就會陷入思想的囹圄,永遠掙脫不了。所以我制壺的第一條原則就是:造型獨特,必須原創。成為國家級大師的必要條件是擁有匠人精神,也就是制作者必須可以創作出獨一無二且有思想的作品,并為之奮斗終生。他們的作品不同于流水線上生產的產品,無法復制,無法量產,每一件都閃耀著思想與藝術的光輝。如同故宮的匠人們,他們所做的并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的再次創作,他們的作品同樣無法簡單地進行大規模復制,它們蘊含著自己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他們修復好的作品中,反映出的不僅僅是時間長河中的一段歷史,更是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內涵。我希望我也能和他們一樣,創作出融合傳承與創新的藝術珍品。

丁海昕:創作出融合傳承與創新的藝術珍品,這一追求鼓舞人心。那么,讓我們認識一下您的標志性作品,在介紹它們的同時,也一并闡釋它們背后所蘊含的理念。

陶昌鵬:我的標志性作品有“金玉滿堂”“多子多孫”“睡羅漢”“福壽三寶”“高風亮節”“壺中乾坤”“八寶箱”“葉落歸根”“金龜送荷”等,其中我最為得意的是1993 年創作的“金玉滿堂”。這件作品選用菊花石為材料,整體形狀宛如一顆金黃色的玉米。在這件作品中,我大膽創新了中國的傳統雕刻技法,不拘泥于石頭的傳統形態,參考玉米殼的形狀來雕刻石壺的嘴、柄,使其卷曲。在壺身一側及壺蓋之側,我嘗試進行了一些藝術加工,將黃色飽滿的玉米穗粒有序排列,以便更好地顯出壺身的飽滿。其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在于壺蓋的設計,因為既要考慮到合理性又要考慮到美觀性。我當時思考了許久,最終決定設計一只正在偷食玉米的小田鼠來充當壺蓋。一眼看去壺蓋與壺身渾然一體讓人察覺不出,保證了作品的整體性。同時,小田鼠的憨態可掬也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

“金玉滿堂”是我在海派寫實石雕研究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它體現了我對自然界美妙之處的領悟,也是我對大自然與人類之間共生共榮關系的一種理解。我在這件作品中力求以精湛的雕刻技巧,輔以藝術加工,展現我對自然、生命的尊重,同時呼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里我也想提醒廣大的創作者:只有時刻懷著對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對創新的不斷追求,最終才有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

圖1 金玉滿堂

我在從事石雕工作的生涯中,遇到過許多困難,每當我想要放棄時,就會想起曾經用三年時間打造的“多子多孫”壺。有一次我突然想用花生作為素材,制作一把石壺。構思的過程還是比較順暢,但是到動手的時候才發現我對花生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為了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花生紋路,我跑遍了上海所有的新華書店,努力找尋有關花生紋路細節的照片或者資料,但都無功而返。最終我下定決心,買來花生種子,自己開辟一塊花生地,從發芽到結果,都一手包辦,生怕錯過它每一個細小的變化。終于,在四個月后,我看著結了果實的花生,心中才有底氣制作這把石壺。從構思到完成,這把壺耗費了我三年時間。在往后的人生中,每每想到這次創作,就感覺眼下的磨難似乎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圖2 多子多孫

我的石雕作品中有幾個之最,除了上面提到耗時最長的“多子多孫”,還有一個最大的壺王——“金牛壺王”。1997 年(農歷牛年)10月,為了支持上海旅游節的舉辦,我們兄弟五人特意制作并捐贈了一把特大石壺“金牛壺王”給旅游節組委會。這把石壺我選擇采用端溪石制作,考慮到壺身龐大,我盡量采取簡單的雕刻手法,做到大道至簡,柔和掉笨重之感。為了符合活動主題,我在壺蓋上刻出一頭臥地牛。仔細看,牛的前腿呈抬起之狀,代表了上海文化發展的奮進之意,也表達了我對這片土地的真切祝愿。該壺長108 厘米,寬55 厘米,高49.8 厘米,重160.5 千克,在當年獲得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圖3 金牛壺王

三、海派石雕的活態傳承

丁海昕:我了解到今年暑假,在華漕鎮“非遺有課”理論教育大眾化陣地,您為閔行區實驗小學的同學們開設了面對面的暑期研學實踐課程。石雕項目進校園的開展,按照道理來說,材料的選擇和刀具的使用,存在著很大的難度。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促進青少年了解“石雕”這項技藝。請您介紹這方面的經驗。

陶昌鵬:我一直積極參與非遺進校園活動,我認為非遺進校園可以使青少年更親近和了解傳統文化。通過親身參與和實踐,學生們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非遺技藝的魅力,了解其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在我的課程中,我盡量將復雜的石雕技藝轉化為生動易懂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們親自動手雕刻,讓他們親身體驗到非遺技藝的樂趣和挑戰。在暑期研學實踐課程中,最開始我會帶一些石頭到課堂上,讓同學們觀察想象,根據石頭原本的形狀設計一個簡單的造型。接下來,考慮到安全問題,我一般都會讓小朋友們在泥塑上進行初步的練習,熟悉雕刻工具的使用,練習刻平面和直線條。最終,當學生在泥塑上練習得比較熟練后,我就會引導他們將設計好的造型雕刻到石頭上。這一步是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這一系列的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非常有幫助。

同時,非遺進校園也有助于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希望可以通過非遺進校園培養更多的傳統工藝師傅和愛好者,促進技藝的傳承。在我的課程中,我不僅傳授了雕刻技藝,還講述了與石雕相關的歷史故事和文化知識,激發學生對非遺的興趣,鼓勵他們將這一技藝傳承下去。最重要的是,非遺進校園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老一輩手藝人傳承的精神。

在今年閔行區實驗小學的暑期研學實踐課程上,我給小朋友展示了我粗糙且布滿傷痕的雙手。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走在堅守石雕藝術的道路上,是十分不易的,更是希望借此讓他們明白在追求夢想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不懈的精神。非遺進校園在孩子們的心里埋下了一顆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他們懂得了堅守的意義。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讓更多的青少年走進非遺的世界,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丁海昕:這些年,您一直活躍地推廣海派石雕。在收徒、在展覽等方面,您真實付出,并不懈努力。

陶昌鵬:我在業余時間經常免費參加社區活動,教授石雕技藝。除此之外,我一共有18位弟子,現在仍從事石雕行業的一共有3 位。收徒弟之前,我都會先告訴他們學習石雕這門技藝是一件很苦的事,這種傳統技藝真要沉下心學并得到社會認可,沒有10 年左右的時間是不行的。前期的工具投入花銷也是巨大的,最后即便你學有所成,成為大師,隨之而來的便是你的作品工期長、價格高,只有少數人才能買得起,所以也并不一定能成為收入的主要來源。在他們考慮清楚,認清實際情況之后,仍愿意學習這項技藝,我才會收徒。我希望這項技術能傳承給真正熱愛且有余力的人。

我收這些弟子完全不為了賺錢,一直是免費教學,為他們提供材料、工具,每一步都親手演示給他們看。因為一些復雜的紋飾,如果沒有師傅的指導,靠自己摸索是很難做出來的,都是通過一代一代地口耳相傳的。在他們學有所成之后,我還免費幫他們開辦作品展。我記得在2019 年6 月份的時候,我在嘉定鎮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辦了一個師徒作品展,當時展會上相當多的作品都出自我的學生:肖長培、袁秀靜、邢印良等人之手。我覺得舉辦展覽是很有必要的,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石雕水平的切磋和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擴大石雕這項技藝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非遺。

丁海昕:海派石雕根深葉茂,也將穩步走向未來,這得益于其傳承人堅守其核心技藝。面向未來,請您向我們透露一下您的傳承規劃以及您對未來海派石雕的普及推廣的建議。

陶昌鵬:我認為海派石雕的傳承最為核心的是它的寫實風格。一代代的匠人在海派石雕的發展道路上逐步摸索,才完成了從寫真到寫實藝術風格的轉化。在未來,我將爭取完成盡可能多的國寶級的作品,將這些作品留給后人,可能我的技藝在某一代會失傳,但只要我的作品還留存于世,總有一天石雕中的奧秘會被后輩破解,將海派寫實技藝繼續傳承下去。另外,我還想在有生之年可以牽頭成立一個面向社會的石雕博物館,我愿意將我的作品無償捐獻給大眾,讓石雕藝術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現在石雕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還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保護措施,就拿傳承人每年申請的保護資金來說,這些錢本來就是政府撥款用來保護發展非遺的,但是每次拿到這些資金還需要向政府交稅,我在想是不是可以考慮減免保護資金的稅款?還有我們傳承人普遍面臨的是工作場地不足的問題。因為石雕工藝的特殊性,需要石床這種大型工具,放在自己家里,噪音很大的同時還伴有大量灰塵,十分擾民。如果政府可以給傳承人提供場地,給大師們免費提供工作室,大師的作品可以放在博物館展陳銷售,這樣大師們每天在做活兒的同時,還能為市民提供體驗服務,既解決了工作室的問題,又宣傳了傳統技藝,何樂而不為呢?

同時,我認為非遺的事情也應該有專人管理。像我這種非遺傳承人本職工作還是石雕,如果把精力都擱在成立公司、運作推廣上,那就沒時間做活兒了。這些事情應該由一些專業人士或者公司來做,我們只負責藝術探索,他們做市場研究和運作,這樣石雕才能跟得上時代。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我將終其一生為海派寫實石雕的傳承而奮 斗。

猜你喜歡
石雕海派雕刻
融匯、重構、創新:論海派滑稽與海派藝術
On art
海派剪紙
為一只石雕小鳥而歌
海派賞石概述
海派繪畫中的金石重彩大寫意
雕刻時光
紅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曲陽石雕作品選
方興未艾的曲陽石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