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灰堆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應用研究

2024-01-15 07:23韓飛飛
合肥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當代藝術繪畫創作

韓飛飛,夏 楠

(安徽建筑大學 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傳統錦灰堆藝術歷經百余年的發展,經過歷代畫家對繪畫圖式與創作技法的研究與積淀,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東方意蘊的獨特美學結構。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跨越時間與空間,將屬于各個時代的日常生活碎片記錄于紙本之上,留給世人與眾不同的審美享受。錦灰堆欣賞殘破之美的審美傾向,與主流繪畫大相徑庭,發展到現代,因其制作耗時耗工,能夠傳承這一藝術的藝術家寥寥無幾。如何將傳統與當代進行有效結合,這是目前當代藝術家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的審美思維也會發生轉變,而藝術必然要與當下語境產生互動。錦灰堆藝術與當代西方波普拼貼藝術的視覺特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堪稱“中式波普”。換言之,錦灰堆藝術本身便具有一定的當代屬性。將其融入當代藝術語境,有利于找到傳統與當代、歷史與當下的平衡,重現失落的傳統藝術。對錦灰堆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應用路徑和應用實例進行分析,有利于為傳統藝術在當代的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一、盈缺相映的錦灰堆

(一)文化內涵

“錦灰堆”是我國古代一種民間工筆繪畫形式,“錦”象征綺麗美好,“灰”表示殘缺頹敗。錦灰堆以毛筆彩墨描繪各種殘破碑帖、書卷殘頁、古舊字畫,因而又有“八破圖”“打翻字紙簍”“集珍”“集錦”等稱謂[1]。其中,“八破圖”這個別名深受歡迎,“八”通“發”之意,“破”與“碎”同義,民間常用其表達“碎碎平安”的美好愿望。錦灰堆的作畫風格及畫面內容,大多將歷史破損舊物進行錯綜組合,畫面看似無序,實則主次突出,繁而不亂,呈現出撕毀、翻卷、火燒、重疊的形態,具有不同于其他中國傳統繪畫的殘缺美[2]。在作畫技法上,錦灰堆運用西式焦點透視法,作品呈現出三維空間的立體感,各元素之間虛實有度,充滿視覺沖擊力,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中國美術科主任白鈴安(Nancy Berliner)稱之為“中國的視錯覺繪畫”。在色彩構成上,錦灰堆常以灰調為主,呈現出沉郁滄桑的視覺效果,后期在水墨的基礎上加入了海派繪畫的民俗色彩,使畫面變得艷麗鮮明。錦灰堆因布局奇特,繪制十分不易,創作者需要先在畫紙上界定輪廓,再合理布局重疊交錯的視覺元素。采用不同的色塊重復堆砌、覆蓋或疊壓,將破損、翻卷或撕裂的殘舊實物圖樣加以重構,形成“殘章斷簡”般的藝術形式。錦灰堆在表現手法上偏重于寫實,對于作畫者的繪畫基礎及寫實能力有較高要求,作畫者需精通楷、草、隸、篆等不同書體的運用及搭配,還需具備書、畫、拓、印等能力。錦灰堆作品融寫實、博古、通俗、商品于一體,映射出中國近代大量市民文化特色,畫中古籍、書畫等文化圖案的大量應用,彰顯了清代中期金石學影響下形成的好古風氣,以及商賈小民附庸風雅的心理[3]。

(二)起源與發展

關于錦灰堆的誕生可追溯至元代?!熬┏堑谝煌婕摇蓖跏老逑壬谄渲鳌跺\灰堆》自序中描述:“元錢舜舉作小橫卷,畫名《錦灰堆》,所圖乃螯鈐、蝦尾、雞翎、蚌殼、筍籜、蓮房等物,皆食余剝剩,無用當棄者?!保?]大意為畫家錢選酒后起興,將飯桌上的殘蟹蝦尾等作為抽象元素進行自由布局,繪制成畫并題款為“錦灰堆”(圖1),由此確定了錦灰堆藝術的基礎圖式[5]。后因形式單一,失之雅致,錦灰堆藝術日趨冷落。至明清時期,錦灰堆藝術逐漸融入瓷器和鼻煙壺的制作中,隨著出口貿易的繁榮,流傳至日本及東南亞等地。乾隆時期,錦灰堆開始作為紋樣繪制于陶瓷上,在刺繡、琺瑯上也有出現。清代中后期,錦灰堆始現興盛之態,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使得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文人畫家以錦灰堆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寄托愛國熱情。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余集,他沿用了錢選的自由圖式[6],將題材替換為“殘扇蛀畫”,為錦灰堆的流行奠定了基礎。清朝末期,僧人六舟在金石博古的基礎上將傳統拓印與錦灰堆自由圖式相結合,突破了前人徒手繪制的方法[7],繪畫素材多為金石古董。這一時期,西方繪畫迅速在中國傳播開來,文人畫家受西洋繪畫臨摹寫生等技巧的熏陶,將西式透視法與全形拓技術相結合,為錦灰堆藝術的再次繁榮奠定了基石。這種風靡之勢自清朝中后期綿延至民國時期,后因錦灰堆游戲性質強烈且帶有市井色彩,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發展至現代,主流的書畫理論著述中已經難以找到關于錦灰堆的記載。盡管如此,錦灰堆的傳承者仍在為錦灰堆的繁榮發展而努力拼搏。直至2013年5月,錦灰堆被列入我國山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西方當代藝術觀念的普及和社會對非遺文化的保護,錦灰堆藝術被應用于當代藝術創作,在與波普拼貼等藝術的碰撞中實現了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的融合。

圖1 《錦灰堆》(局部)

(三)應用價值

錦灰堆以殘破古舊的作品形象、古樸雅致的圖案元素、寫實主義的手法,匯聚了多種元素,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給人以穿越時空品讀歷史的遐想,極具鑒賞和收藏價值。除了作為畫作收藏欣賞,它還可懸掛裝點門面,或作為裝飾元素繪于扇面、鼻煙壺、瓷器等物件之上[8]。錦灰堆巧妙地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技巧與西方視覺形式,各種文化元素相互交織,既博大精深又抽象神秘,充滿了矛盾的秩序感和悖論的張力。對錦灰堆進行深入解讀和研究,找到科學的切入點,以具體的藝術設計作品為載體應用于當代藝術,不僅有助于實現當代與傳統的有機結合,豐富設計作品的文化內涵,還能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提升大眾對錦灰堆的認知度,培養他們對歷史、文化、藝術的興趣,從而吸引設計者和欣賞者關注錦灰堆,進而推動傳統錦灰堆的現代革新。隨著社會的發展,錦灰堆的應用范圍變得越來越廣泛,表現形式、應用材料、媒介也更加多元。

二、錦灰堆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應用路徑

(一)交叉融合:打破藝術邊界,對接古今文本

藝術邊界概念一直是當代藝術的熱門話題,突破傳統的藝術概念,使藝術的邊界不斷拓展,已經成了當代藝術的不變法則。而藝術邊界概念在傳統藝術中幾乎不存在,藝術家因長期受到傳統藝術素養的熏陶訓練,會自發尋找綜合途徑來表達內心的創作欲望[9],他們將融合性延伸到設計中,使創作手段、創作內容相互交融。錦灰堆因追求破碎美的藝術特色,徘徊于主流之外,面對這樣的困境,錦灰堆需要打破藝術邊界,以新的思考方式來重新詮釋傳統[10]。因此,打破傳統錦灰堆與當代藝術之間的界限,是實現錦灰堆與當代藝術設計創新融合的必由之路。錦灰堆的跨界應用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錦灰堆畫作為主體,在視覺元素中加入現代文化元素和符號;另一種是以跨界合作方為主體,運用新材料與新媒介,將傳統錦灰堆畫作融入其中。這種傳統與現代相融的跨界應用,常見于文創產品設計和錦灰堆玉雕之中。錦灰堆藝術通過當代藝術創作實踐傳承并發展傳統工藝,中國當代藝術從傳統錦灰堆藝術中尋找自身的文化價值支點,提升作品創新價值,從而完成古今文本的當代對接。

(二)資源整合:挖掘文化內涵,延續傳統文脈

只有深入挖掘傳統藝術中的文化內涵,才能了解其表達的具體寓意及時代內涵,這是體現當代藝術設計文化性及民族性的關鍵。中國當代藝術家應深層次挖掘和解讀傳統藝術中的有效資源,整理和借鑒傳統藝術形態,致力于傳統藝術向當代藝術的轉換,而非生硬地挪用傳統藝術或模仿西方當代藝術,造成當代藝術創作民族性的丟失[11]。錦灰堆藝術經過歷史長河的積淀,逐漸形成其獨有的構圖樣式、審美價值及藝術手法,蘊含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藝術家應當在創作前對不同時代及文化背景下錦灰堆藝術的基本特征和美學思想進行解讀,結合當代藝術設計創造手法,在創新、融合和再造中實現文化的傳承發展。只有深入解讀錦灰堆藝術所表達的文化背景和寓意,才能得心應手地將錦灰堆藝術運用于當代設計中,為當代設計注入傳統文化底蘊,使作品既承載傳統文化內涵,又能打破原有桎梏,拓展其文化內涵,滿足大眾的個性化審美需求,探索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新路徑,增強我國當代藝術設計領域的競爭力。

(三)轉化再現:進行解構再造,創建多元可能

“解構”即對原作品的一種再創造,在挖掘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將原作品的內容和元素進行拆解,并轉化為契合新時代語境的形式語言,為原作品注入再創作者的理解,使原作品衍生出新的生命意義。當代藝術家對錦灰堆的解構主要從撕毀、焚燒、重疊等創作手法,以及書法、傳統畫作等視覺元素入手,選擇性地對解構物象進行創新聯想,找準設計元素的關聯性[12],通過拼貼、復制、顛覆、重疊、組合等手法對原作品進行形式和材料上的置換,將具象的事物轉化再現為抽象的作品,或將錦灰堆內涵和元素創造性地轉換為當代人所熟悉的新型形象語言和視覺形式,借助現代手法再造破碎感,為原錦灰堆作品打造新的形式和象征[13]。解構并不意味著推翻,經過解構和再造的錦灰堆作品保留了原作品的藝術形式和美學特色。創作者在創作時應該對錦灰堆進行全面挖掘,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再造,將看似不相通的媒介串聯在一起,創造出獨有的中式美學。此外,在再造過程中要嚴格把握錦灰堆元素的有序性,避免過度堆疊造成雜亂,保證作品表達的有效性。這種創作方式所呈現出來的錦灰堆作品新舊交融,以再現的方式傳承傳統文化,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為錦灰堆的當代發展開辟了多元可能。

三、錦灰堆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應用實例

(一)邏輯解構與續造——在當代繪畫方面的應用

錦灰堆在當代繪畫方面的應用主要通過對內涵和創作技法的解構來實現,當代藝術家突破藝術品類及媒介材質的界限,借鑒錦灰堆藝術拼貼、焚燒等創作技法,對現代材料、色彩等進行再造。創造出來的作品在延續傳統文脈的同時,將盈缺之美中的張力關系辯證地呈現出一種新的平衡,突破了傳統的束縛,衍變出一種新的美學。當代藝術家以畫作為載體,構建錦灰堆藝術當代發展的新思路,相較于解構,這是一種新的建構,相較于割裂,更是探索交融。部分藝術家繼承錦灰堆原本的繪畫方式、表現內容和形式構圖,對視覺元素進行創新,加入畫報、日歷、海報、漫畫等現代元素,使錦灰堆煥發出新的生機。

當代繪畫與錦灰堆繪畫藝術的融合實例,可謂舉不勝舉。例如,王天德在“燙”山水系列中采用碑石拓印、水墨、書法、香燙等傳統方式,在宣紙上繪制山水圖式(圖2),作品共有兩層,上層為水墨燙畫,下層為傳統水墨畫作,下層水墨透過上層鏤空位置顯露出一部分,疊加在一起形成錯位效果,呈現出一種隨機的破壞性;汪天亮創作的“2008山水系列”以水墨空間的表現為主,糅合現代拼貼藝術進行再創作,以當下民生時事和熱點新聞為創作元素,采用勾勒、涂抹、揉皺、做舊等藝術創作手法,將傳統山水、書法、水墨等元素符號并置,創造出一種極具現代性的“新錦灰堆”水墨新圖式,展現出一種古今交融、盈缺相映的全新意蘊;薛松被譽為具有中國“文化波普”的當代藝術家,他創作的《龍圖騰》由一百件作品拼接而成,各種印刷品殘片通過燃燒、建構、重新拼貼組合,與我國古代“龍”形拓印紋樣相結合,展現出中國文化基因的無窮魅力。

圖2 王天德《林泉問道》

(二)殘障斷簡入衣裳——在當代服裝設計方面的應用

錦灰堆創作手法在服裝設計上的應用相對較少,近幾年,國內一些服裝品牌及設計師開始關注錦灰堆。服裝設計師打破服飾設計與傳統藝術之間的邊界限制,從錦灰堆畫作中汲取靈感,將服裝面料進行解構重組,創造出撕裂、火燒和煙熏的古舊破碎感,借助刺繡、貼邊縫針等工藝,以當代時裝筆觸詮釋錦灰堆美學,使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錦灰堆在服裝設計上的應用更多的是創作元素的直接堆疊、拼貼和挪用,設計師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藝術內涵,巧妙運用中國元素,以服裝面料為載體呈現古舊文物拓印書畫,打造出“行走的歷史文化時尚”。

以國內品牌織羽集在2020年秋推出的晉制漢服“打翻廢紙簍”系列為例,作品靈感源自錦灰堆,對漢服圖案進行創新設計。將殘破的文物、書畫碎片隨機堆疊,形成獨特的印花圖案,呈現出肆意自由的視覺效果。領口與袖口處的撞色拼接,兼具古典韻味和時尚氣息。下身交窬裙采用八破裙的結構布局,裁剪簡潔灑脫,揮毫潑墨間盡顯魏晉風流。為方便日常通勤穿著,織羽集又推出黑白兩色男女同款的錦灰堆印花襯衫,巧妙地融合了傳統漢服與現代時裝的魅力。設計師肖華與陜西錦灰堆非遺傳承人封晶進行跨界合作,在東方時尚季第19屆中國(青島)國際時裝周中,肖華將封晶的“錦灰堆系列”書畫作品融入自己的時裝設計中(圖3),古老的漢磚及狩獵場景結合觸感順滑的現代垂感面料,行走間盡顯東方女性的柔美,顛覆了人們對非遺書畫作品的傳統認知。設計師王逢陳致力于探尋新的方式活用傳統元素,他在2020年秋冬主題“希望在破曉”系列中,將水墨元素和針灸、藥材等中醫藥文化元素進行解構設計,運用潑墨、做舊、拼接和破壞的手法,以抽象化與藝術化交疊縱橫的方式,創造出新的視覺特色,其飽滿豐富的表現力,與錦灰堆布局特色有異曲同工之妙。

圖3 第19屆中國(青島)國際時裝周錦灰堆系列

(三)拾取遺珍入雕刻——在當代雕刻方面的應用

錦灰堆大多以繪畫的形式來表現,后被當代雕刻家應用于瓷器和玉雕之上。當代玉雕大師以玉料為媒介,將跨越時空的文化元素進行發散性創作,變拙為巧。在創作過程中,雕刻家們結合書法、繪畫、雕刻,將花鳥蟲魚、仿古紋飾等傳統圖案依次疊加,巧妙地利用玉料的傷裂和瑕疵,因材施藝地設計成印文、瓦當、古錢幣碑帖殘片,這樣的創作方式使得作品層次豐富,亂中有序,飽含歷史滄桑感和懷舊感。此外,少數雕刻家將錦灰堆創作手法應用于陶瓷雕刻上。錦灰堆陶瓷并非對視覺元素的簡單挪用,而是對審美內涵的拓展和延伸,使傳統文化與當下現實完美結合,賦予當代設計作品新的面貌和象征意義。

玉雕大師郭君在其作品“國禮之鐘鳴鼎食”系列中,以出土文物為主題,以“鼎”“尊”“扁壺”等古代青銅器為線索,以墨翠為材料,配合翡翠仿古雕刻技藝以及錦灰堆的藝術表現手法來詮釋作品。成長于傳統陶瓷世家的劉丹華,不斷突破傳統技法在材料語言上的限制,將傳統工藝和技法運用于現當代陶藝,以具象寫實,把陶瓷材料的表達魅力發揮到極致,他創作的《錦灰堆》(圖4)以燃燒后的清明祭紙為靈感,利用泥塑的手法逼真地呈現了紙張幾乎化為灰燼的狀態,經過捏花處理的翻卷碎片重疊在一起,形成似花非花的意境,通過手工釉上彩技藝使作品主調呈灰色,營造出沉寂、湮滅、無常的氛圍,表達出作者對世事無常的沉思,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時代創新。

圖4 劉丹華《錦灰堆》

(四)非遺文創新跨界——在文創產品方面的應用

文創產品通過創新設計對文化進行現代化再現,對于保護和傳承當地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錦灰堆多作為裝飾出現在文創產品之上,創作者延續錦灰堆拼貼藝術手法及構圖原則,視覺元素卻不拘泥于傳統書法繪畫,現代文化元素也可繪制成畫,跨界應用于文創產品中。這種類型的錦灰堆可以詳細完整地描繪出某個城市、景點或行業的文化風貌及特色,彰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突破,與現代文創產品相得益彰。

錦灰堆文創對創作者的繪畫技藝要求極高,因而創作者多為錦灰堆非遺傳承人。陜西錦灰堆非遺傳承人封晶設計的“錦灰堆”絲綢文創,被選為國內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競技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十四運”的唯一非遺類特許商品。封晶提取陜西代表性傳統元素大雁塔、兵馬俑等,將秦磚漢瓦、碑石拓片等陜西特有的文化符號,與“十四運”的設計元素巧妙結合,繪制成錦灰堆應用于絲綢方巾上。方巾既可以作為手腕汗巾供運動員和志愿者使用,又可作為陜西文創禮品走向世界各地,美觀又實用。此外,封晶繪制的長安十三朝、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延安革命圣地、全運盛會等多個主題的錦灰堆作品也備受矚目,她以錦灰堆的繪制方式,使文創產品煥發新的時代價值。陜西西安城墻錦灰堆藝術中心推出一款名為“長安·有茯氣”的文創茶品,它融合了《錦灰堆·長安》《錦灰堆·城墻》和《錦灰堆·大唐不夜城》三幅主題錦灰堆作品,幾乎涵蓋了陜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

四、結語

在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中,藝術家的社會角色和責任也在經歷著蛻變與升華。在當代藝術語境中,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藝術,賦予當代傳統文化藝術新的呈現方式和視覺表現,提升當代藝術的民族性,是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正處于探索發展的階段,應積極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探索中國傳統民間繪畫當代創新發展之路,賦予傳統藝術新的生命,形成“融古貫今”的獨特藝術風格。

猜你喜歡
當代藝術繪畫創作
當代藝術看得懂
《一墻之隔》創作談
從蘇繡能否成為當代藝術談起
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
關于當代藝術市場的思考
創作隨筆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創作心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