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空經濟對區域創新的結構性影響研究*

2024-01-21 13:30湯凱蔡曉培完世偉
區域經濟評論 2024年1期
關鍵詞:臨空經濟區城市群

湯凱 蔡曉培 完世偉

一、引言

創新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核心驅動力。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全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持續上升,必須以創新來增強我國區域經濟韌性和抵御風險能力,筑牢經濟安全防線。探索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關鍵支撐的區域發展模式,就要發揮各地在創新發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育良好的創新生態,構建現代創新體系,形成區域創新優勢(高云虹等,2023)。其中,發展臨空經濟、建設臨空經濟區正成為區域深化開放合作和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在引導區域發展模式由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中發揮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臨空經濟是以航空樞紐為依托,以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支撐,以提供高時效、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并參與國際市場分工為特征,吸引航空運輸業、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從1959 年世界第一個臨空經濟區——愛爾蘭香農國際航空港自由貿易區設立至今,全球已有臨空經濟區1000余家。中國臨空經濟自2010 年以后快速發展,截至2023 年4 月,已設立各類臨空經濟區87個,其中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17 個。以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創新以及空間優化為重點,臨空經濟區通過發揮改革創新、先行先試“試驗田”功能,已在土地利用模式、產業升級、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交通網絡建設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改革創新成果,并向區外其他地方復制推廣,使其他地方分享改革創新的紅利,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活力、新動力,正成為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新動力源。

學界對臨空經濟在區域發展中創新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臨空經濟區自身的創新發展研究。涉及臨空經濟區內的制度創新(李軍,2017)、技術創新(馬同光,2022)、發展模式創新(高一蘭,2017;綦琦和紀廣平,2018)等方面。二是選取個別案例,分析臨空經濟與區域創新的協調關系。例如,單良和侯鵬飛(2021)、賀麗華(2018)分別研究了大連、河南的區域創新能力與臨空經濟的耦合協調關系。三是臨空經濟對區域創新的作用機制研究。主要從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流動(陳冀偉,2021)、技術和信息密集型產業集聚(蘇倩,2023)、生產要素集聚和知識溢出(吳建軍等,2020)等方面進行了機制分析。整體而言,臨空經濟的區域創新效應已引起學界的關注,但現有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應用決策領域,通過數理模型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考察臨空經濟區自身創新發展或是與其他區域創新發展間的關系,理論研究相對薄弱;現有臨空經濟與區域創新關系的局部均衡分析有可能導致嚴重偏誤,對其中的作用機制尚未能給出系統的解釋,需要從臨空經濟自身屬性出發,對臨空經濟創新效應的內在機理進行一般性分析;現有研究鮮有把區域創新的結構性因素納入分析框架,也缺乏臨空經濟影響區域創新的動力體系的研究。本研究將從一般性理論分析出發,將結構因素納入分析范疇,基于臨空經濟的特殊屬性,探討臨空經濟對區域創新的“技術—制度—產業—空間”范式結構,分析臨空經濟對創新層級結構、城市群創新空間結構的影響,并從疊加動力、變遷動力、激活動力、引領協同動力四個方面,探討臨空經濟影響區域創新的動力結構。

二、臨空經濟對區域創新范式結構的影響

臨空經濟具有典型的技術經濟、制度經濟、產業經濟、空間經濟等屬性,能從“技術—制度—產業—空間”四重范式,影響區域創新(見圖1)。

圖1 臨空經濟影響區域創新的“技術—制度—產業—空間”四重范式

圖2 臨空經濟對區域創新的層級結構影響

圖3 臨空經濟對城市群多中心創新空間結構的影響

圖4 臨空經濟對區域創新動力結構的影響

1.技術范式:臨空經濟為區域創新要素流動提供交通技術支撐

交通運輸網絡與區域創新能力間存在緊密的關系:如果想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就必須先獲得促進區域創新的途徑。實際上,構建形成顯著領先于經濟發展水平的交通設施,是中國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原因(王雨飛等,2021)。臨空經濟是在新交通技術革命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是交通運輸方式變革與企業生產方式變革、大眾生活方式變革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而從時間脈絡看,人類的發展史也是其創新活動空間的擴張史,而創新活動的空間擴張與交通運輸科技發展密切相關。在工業革命前漫長的農耕時期,因交通運輸技術所限,人類創新活動處于空間范圍較小的“點空間時代”,大部分以居住地為中心點、以人力或畜力為半徑進行近距離的經濟與創新活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人類創新活動相繼進入“平面空間時代”和“立體空間時代”。進入21 世紀,在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現代交通技術等相互作用下,信息溝通與物質交換共存互動,立體交通網與互聯網互聯互通,人類創新活動與交通科技正經歷更深刻的變革,進入“大空間時代”?,F代通信、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航空物流多場景集成應用,航空運輸的優勢愈加突出(王學東,2020)。相對于鐵路、高速公路等傳統的交通運輸而言,現代航空運輸能顯著提升區域間的區位通達性,其所具有的速度快、安全性高、機動性強等的優勢,能更好地滿足時間敏感性創新要素流動的需求。同時,航空運輸具有顯著的時空融聚性特征,通過與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多種現代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構建起覆蓋全球的立體交通體系,能快捷地實現各類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流動與優化配置,為“大空間時代”提供基本的創新載體(卞元超等,2019)。

2.制度范式:臨空經濟為區域創新活動提供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

作為區域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先行區和示范區,臨空經濟區承擔著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使命,是提升區域創新水平、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制度設計,是國家制度創新力量嵌入區域空間的重要表現(高友才等,2017)。國家發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民航局聯合發布的《關于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建設臨空經濟區的重要目的是以開放合作和改革創新促進民航業發展,提升區域對外開放水平和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我國區域創新發展格局;要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許多地方出臺了臨空經濟發展的相關支持政策,鼓勵創新活動先行先試。例如,河南相關單位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用以支持鄭州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創新發展: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支持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的意見》(豫政辦〔2013〕93 號),在財稅政策、口岸建設及通關便利化政策、金融政策、產業發展政策、要素保障政策、人才保障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支持措施;河南省人大出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條例》,這是我國首部航空經濟區創制性地方立法,賦予鄭州航空港實驗區權責事項達4000余項。

3.產業范式:臨空經濟通過產業延伸,提升區域創新主體的協同水平

臨空經濟會吸引航空運輸業、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集聚發展。而這些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能更方便地通過知識關聯將創新元素傳導至整個集聚空間,使企業生產更易獲得新型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網絡,也有利于減少知識傳播中的信息損失,提升知識溢出效果和區域的創新能力。此外,產業在空間上的聚集,會提升相關企業間的聯系頻度,在降低它們之間交易成本的同時,能強化要素在企業間、產業間、區域間的流動頻率和強度,通過資源配置的持續優化,以及企業間的交流合作,促進區域技術進步和創新。產業在空間上的聚集,還有利區產業間形成創新聯盟,既為區域創新活動提供雄厚的資金、人才等支持,也為技術創新理論研究應用于實踐提供不同的應用場景,減少從技術創新到成果轉化間的時間成本(蔡慶豐,2023)。

4.空間范式:臨空經濟以更高勢能推動區域創新要素的集聚與溢出

根據空間經濟學理論,假定存在兩個初始稟賦完全相同的區域,其中一個區域受到一次偶然的外生沖擊而形成暫時性優勢,在存在交通運輸成本和規模報酬遞增的情況下,創新要素會不斷流入該優勢區域,而在“本地市場效應”的作用下,該區域的創新優勢會不斷強化,吸引更多的創新要素在此集聚,如此循環累積,使最初外生性沖擊所形成的暫時性創新優勢不斷放大,促進該區域成為創新“核心”增長極(董亞寧等,2021)。就臨空經濟影響的不同區域空間來說,由于核心區域擁有更優越的發展環境、更強的吸引力,會吸引外圍區域創新要素和資源不斷地向臨空經濟區集聚。具體而言,由航空運輸為主導的綜合交通體系在空間上的網絡化、高密度分布,能降低區域的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提升區域間的開放度,擴大市場規模,支撐知識流、技術流、信息流、經驗流的快速流動。一般而言,一個區域對外聯系的范圍越大、頻度越高,其市場規模就越大、專業化分工程度就越高,對創新要素的吸引力也就越強,就越有可能成為區域創新的“核心”增長極,從而形成“要素集聚—創新能力提升—要素再集聚”的良性循環。對于外圍區域創新而言,這些地區既有可能通過更快更方便地交流互動,獲得核心區域的知識溢出,從而提升其創新能力;也有可能因高素質人才在“趨優性”作用下而流向核心區域,導致創新要素流失風險的增加和創新能力的下降,從而陷入“要素流失—創新能力下降—要素再流失”的惡性循環(張學良,2012)。

三、臨空經濟對區域創新層級結構的影響

創新要素和創新活動主體在空間上的集聚是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主要力量,而臨空經濟區正是能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各類創新要素的集聚,改變區域創新的層級結構,從而驅動區域創新發展。在中國深入推進創新發展的今天,臨空經濟區的區位優勢顯得更為重要,特別是對于廣闊的內陸和邊緣地區而言,通過建設臨空經濟區來提升創新勢能、嵌入全球創新網絡,從而提升所在區域的創新層級,成為其融入全球化進程和加速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要選擇。城市層級與城市創新水平的空間分布呈現顯著的重疊性,一般而言,城市層級越高,城市的創新水平也就越高(范斐等,2022)??萍疾恐袊萍夹畔⒀芯克l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顯示,2021 年中國城市創新能力前十強全部為省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①。當然,城市層級不僅涉及是否為省會城市或副省級城市等行政層級,也涉及其人口、經濟總量、區位、交通等在區域中的影響力等經濟層級。城市層級能從以下方面影響創新水平:一是城市層級的躍升能強化其對各類創新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為新知識生產提供重要支撐,并能推動城市內部專業化分工的深化。二是創新要素與傳統經濟要素一樣,均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在追求價值最大化的驅動下,更傾向于流向邊際收益率更高的城市。城市層級的差異會影響創新資源在城市間的分配,特別是會影響到高素質勞動力的跨城市流動。一般而言,城市層級越高,發展機遇也會更多、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也會更優越。在此情況下,出于追尋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高素質勞動力會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進行城際轉移,流向層級更高的城市。

1.臨空經濟能提升區域創新樞紐層級

發展臨空經濟、建設臨空經濟區,能完善以航空運輸為主導的綜合交通體系,尤其是機場及航線的開通,能有效擴大區域經濟中心的輻射范圍,迅速提升城市通達度和交通樞紐地位,使要素得以更快地流動、知識和技術更好地傳播,從而改變城市在區域創新中的地位,進而影響城市創新能力。例如,鄂州花湖機場的開建迅速提升了鄂州交通樞紐地位,2018 年發布的《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發改經貿〔2018〕1886 號)提出,要建設武漢—鄂州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2020 年8 月《關于促進航空貨運設施發展的意見》(發改基礎〔2020〕1319號)明確提出要將鄂州機場建成亞洲第一個專業性貨運機場,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綜合性樞紐機場共同組成航空貨運樞紐布局。鄂州也確立了建設國際航空大都市的奮斗目標,到2025年,鄂州花湖機場將開通國際貨運航線10條、國內航線50 條,貨郵吞吐量達245 萬噸②。隨著鄂州交通樞紐地位的提升,其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作用也愈加重要,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1)》顯示,陸地面積全國倒數第三、湖北倒數第一的鄂州,其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列全國第95 名、全省第4 名。而且航線網絡越密集、連接的城市越多,城市的交通樞紐地位也就越重要,也就越能通過航線網絡將各區域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連成一體,實現各區域間創新的優勢互補,提升創新效率,形成“以網帶面”的創新格局。

2.臨空經濟能提升區域創新競爭層級

發展臨空經濟、建設臨空經濟區,能以制度優勢引發競爭效應,提高城市創新層級。首先,臨空經濟區是制度改革的先行區,一般具有較為良好的制度環境,《關于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臨空經濟區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憑借這一制度優勢,臨空經濟區能吸引大量的臨空偏好型創新企業集聚,加劇這些企業間的競爭,形成良好的創新競爭環境,提升城市創新層級。其次,臨空經濟區內企業以外向型企業為主,有大量的外貿型經營主體,而且常憑借航空口岸優勢享受一定的進口商品優惠政策,導致臨空經濟區內的商品種類更加繁多。例如,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2021 年進出口總額突破5000 億元,占河南外貿進出口總額的64%,有進境水果、肉類、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澳洲活牛等九個功能性口岸,使全區商品種類更加多樣,呈現典型的消費資源集聚全球化特征。但是,商品種類更加繁多會造成同類型商品間可替代選擇更多,培育出對產品和服務質量更為挑剔的消費者或采購商。在此情況下,區內企業唯有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才能贏得消費者,在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發展空間。此外,臨空經濟是高科技偏好型經濟,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做支撐。臨空高科技產業集群把大量的人才吸引到機場周邊區域,一方面既方便這些人才通過交互學習以促進創新,另一方面又使行業間的人才競爭更加激烈,企業被迫加大人才引進或提升人力資本,從而影響企業創新活動和城市創新能級。

3.臨空經濟能提升區域創新開放層級

發展臨空經濟、建設臨空經濟區,能通過國際投資效應,影響城市創新層級。產業多元化正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向全球化縱深發展,產業鏈創新鏈上下游競爭日趨激烈,而中國大力發展臨空經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推動產業創新升級。通過打造以航空運輸為基礎、航空關聯產業為支撐的高端產業體系,能促進中國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打造產業鏈創新鏈競爭新優勢,實現向全球產業鏈創新鏈的上游躍升。在該目標的引領下,臨空經濟區內更傾向于投資資本、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在臨空經濟區內的投資活動會對區域創新產生重要影響??鐕驹谂R空經濟區內的投資要面臨著區內原有企業以及潛在進入企業的雙重壓力,為保持競爭力,跨國公司需加大市場開發,提升研發投入強度,提供更高質量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商品和服務??鐕咀鳛橄冗M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典型代表,其提升研發投入強度會直接提升東道國的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而且隨著跨國公司研發活動的本土化,必然會與臨空經濟區內的其他本土企業或研發機構發生接觸或開展合作,從而提升臨空經濟區和所在城市的創新能力。此外,臨空經濟區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也會影響創新能力,通過這一渠道,可將技術水平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經濟活動轉向勞動力更充裕的國家,而將高技術水平的經濟活動留在區內進行,從而對區域技術創新活動和層級結構優化產生正向影響(劉秉鐮等,2018)。

需要注意的是,臨空經濟在不同層級城市創新活動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截至2022年底,中國開通定期航空運輸航線的地級城市有249個③,這些被連接城市的創新活動直接受到航空運輸帶來的“空間吞噬”效應(Space-eating Effect)的影響(Spiekermann K.,et al.,1994)。與其他國家相比,雖然中國機場建設和航空運輸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是空前的,但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城市間經濟發展、人口規模、基礎設施和城鎮化水平等都存在顯著差異,航線所連接的城市間創新能力也參差不齊,臨空經濟更能增強大中城市或區域中心城市間的創新交流,更能強化經濟中心間的創新要素往來。

四、臨空經濟對城市群多中心創新空間結構的影響

臨空經濟區已在我國“兩橫三縱”的城市群網絡格局形成空間交匯,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網絡體系,逐漸成為城市群重要的改革開放引領平臺,對城市群創新要素投入、創新結構以及創新水平均產生了深刻影響。因此,分析臨空經濟對城市群創新結構的影響,既是臨空經濟發展戰略和城市群創新發展戰略推進中應重點關注的前瞻性理論問題,也是以臨空經濟為增長極輻射帶動城市群創新發展的重要現實課題。理論上,增加創新要素投入是提升城市群創新能力的必要手段,但現實中由于創新要素市場常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由此常造成創新資源錯配等問題,單純強調增加創新要素的投入有可能帶來極大的浪費,甚至會適得其反,抑制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提升城市群創新能力的焦點逐漸由原先的側重創新要素投入向更加重視創新空間結構優化等方向轉變。近年來,創新活動的空間優化研究已成為創新空間經濟學的焦點之一,其中,創新活動的“單中心—多中心”空間結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研究的空間尺度不斷向城市群轉移,“單中心—多中心”空間結構為探討臨空經濟對城市群創新空間結構的影響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1.臨空經濟有利于優化城市群內外城市間創新功能分工與協調

制度是影響社會經濟變遷的主要力量,探究制度對創新的影響是創新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創新空間結構在城市群層面上表現為城市間的創新功能分工布局。實踐中,政府通過出臺的各類政策法規進行制度安排,影響著城市群內的城市數量、城市空間等級以及創新資源的空間再配置,已成為推動城市群創新空間結構演變的關鍵誘因和根本力量。臨空經濟區是典型的以國家主導的經濟政策為表現形式的制度空間,是一種較為重要的區域經濟制度設計,也是制度力量嵌入地方的新型經濟功能區,呈現顯著的地方化特點,能深刻影響城市群的創新空間結構,進而影響城市群整體創新能力(張林等,2019)?,F實中,發展臨空經濟、建設臨空經濟區,能有效地將國家創新制度力量嵌入地方、持續性促進城市群創新空間分散化發展。自2010 年以來,臨空經濟在中國各地迅速發展,臨空經濟區的數量在城市空間范圍內持續增長,創新力量嵌入各地方的強度持續強化,創新分散化趨勢愈加明顯、分散化程度不斷增強。這主要是因為,臨空經濟能提升城市創新能力,重構并優化城市的創新網絡,提升城市間創新活動的協調度,使城市等級——位序空間結構等呈現新的特征,進而推動城市群創新次中心的不斷形成,使城市創新體系向創新分散化、多中心的方向發展。具體而言:第一,臨空經濟區是嵌入具體的地域空間與社會文化系統的綜合體,空間和認知上的鄰近能使臨空產業集群內的各類企業在長期的經濟交往中更容易地建立起復合社會關系網絡,為臨空經濟區內各創新行為主體提供更方便的交流機會,促進隱性知識的快速流動和集群企業學習,實現各創新主體知識和信息獲取成倍增加,提升創新要素的融合聯動速率,改善不同創新主體在創新網絡中的合作關系,激發創新協同效應,提升城市群或更大區域的整體創新能力。第二,臨空經濟對綜合交通體系有較高的要求,發展臨空經濟、建設臨空經濟區能夠倒逼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與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動“流空間”的強化,從而重構城市群的空間結構,便利知識、人才、信息、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在城市間的流動,也能推動地方政府提升科技投入強度,進而提高城市群或更大區域的創新水平。第三,臨空經濟區具有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是地方創新的試驗田,發展臨空經濟、建設臨空經濟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營商環境,對人才、研發資金等創新要素產生強大的吸引力,為提升城市群創新能力提供關鍵要素來源。綜上而言,臨空經濟是提升城市群創新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城市群尺度上能有效驅動其突破創新單中心結構,使其向創新多中心空間結構演化。

2.臨空經濟有利于縮小城市間知識密集型產業創新差距

創新多中心空間結構意味著在城市群內部除了有一個創新能力最強的核心城市外,還存在若干個與核心城市創新能力差距不大并承擔其他創新任務的次中心城市。也就是說,城市間創新能力的差距大小是判斷城市群是否為創新多中心空間結構的關鍵標準。差距越小,越傾向于形成創新多中心空間結構;差距越大,則更傾向于形成創新單中心空間結構。在實踐中,由于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是城市創新網絡中最活躍的部門,知識的流動與擴散能有效推動相關產業部門的技術創新。因此,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對城市創新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城市間創新能力的差距常表現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發展間的差距。臨空經濟區重點發展對知識高度依賴的航空運輸、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這些產業對創新均具有較高的需求。作為現代服務業的一種,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既是臨空經濟區要重點發展的內生性產業的重要組成,同時航空運輸業和高端制造業也均需要發揮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天然黏合劑的功能,把企業、政府、高等院校和研發機構、金融機構等有效相連,推動創新活動的展開。因此,臨空經濟區是吸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集聚的核心區域,能為其發展提供有力的產業與制度支撐,推動其規模與質量的雙維躍升,進而縮小臨空經濟區所在城市與核心城市間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差距,促進創新多中心空間結構的形成。

中國幅員遼闊,城市群間存在顯著的空間異質性,同樣的臨空經濟政策有可能產生不同的創新空間效果。中國東部地區機場密度遠高于西部地區④,截至2022年底,機場密度超過0.5的?。▍^、市)有11個⑤,其中有8個是東部地區。因此,嵌入東部地區城市群的臨空經濟這一創新要素數量更多、力量更強。此外,東部地區城市群內較為密集的臨空經濟區更有利于強化彼此間的關聯和知識流動,對塑造東部地區城市群創新多中心空間結構具有更大的影響。而且東部地區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更高,交通設施和信息網絡更為完善,更能提升城市間的連接度,為城市群內知識擴散與科技合作提供更良好的外部支撐,從而促進城市創新能力提升和協調發展,使東部城市群向創新多中心空間模式演化。盡管臨空經濟區在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的數量也在持續增長,但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內城市間發展失衡度均高于東部地區城市群,臨空經濟區對周邊區域創新能力的輻射帶動能力較弱,特別是存在創新要素持續流向省會等核心城市等問題,加劇了創新極化現象,使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創新往往呈現向單中心空間結構演變的趨勢。

五、臨空經濟對區域創新動力結構的影響

臨空經濟區不僅承擔著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外貿易、海關特殊監管等經濟功能,還肩負著體制機制改革職能和探索任務,能為區域創新提供新的動力支撐。

1.創新集聚與擴散的疊加動力

一是創新集聚的疊加動力。創新要素集聚是區域創新發展的基本動力。區域集聚創新與規模效應密切相關,大規模高素質勞動力、中間投入品以及科學技術等創新要素的集聚能為廠商和整個產業帶來正的外部性。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廠商更愿意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選址,以實現快速到達市場的目的,使運輸時間成本最小化。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在集聚效應中起著關鍵作用,而國際貿易壁壘常常是阻礙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主要障礙。建設臨空經濟區,創新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海關監管等模式,能從不同方面突破阻礙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形成人才、技術、管理、數據、高附加值商品等創新要素向臨空經濟區的集聚效應。整體而言,臨空經濟區是區域創新增長極,臨空經濟的創新集聚效應能為區域創新能力提升提供新的動力。二是創新擴散的疊加動力。創新要素向臨空經濟區集聚到一定程度時,因成本提升、創新要素邊際收益下降,會向外圍區域擴散轉移,提升外圍區域的創新水平。而臨空經濟區作為中心城市的創新增長極,同樣也會產生擴散效應。例如,在臨空經濟區設立的創新型企業可以通過到區外開展投資和創新活動,直接提升中心城市非臨空經濟區部分或外圍城市的創新能力;臨空經濟區所依附的中心城市,創新勢能、量能較大,需要外圍城市協同創新,這些協同創新活動又會進一步帶動周邊城市的創新發展。臨空經濟區的創新擴散效應與中心城市固有的創新擴散效應能相互交融,形成創新擴散疊加動力,縮小外圍城市與中心城市間的創新距離。將上述兩種創新動態演變過程分別稱為集聚型創新和擴散型創新,它們交互發揮作用,前期以集聚型創新為主,后期以擴散型創新為主。集聚型創新由高素質勞動力、知識與技術、數據、管理以及高附加值產品向中心城市和臨空經濟區集中所致,有可能對外圍城市創新活動產生不利影響;擴散型創新是由于中心城市和臨空經濟區創新集聚到一定程度后產生集聚不經濟問題,促使創新要素向外圍流動,對外圍創新活動產生有利影響。短期內集聚型創新有可能擴大中心城市和外圍城市間的創新差距,但長期擴散效應會縮小城市間創新差距,臨空經濟區的創新擴散效應和中心城市的創新擴散效應最終會形成創新疊加的新動力。

2.改革創新與經驗復制的制度變遷動力

一是臨空經濟區可通過釋放體制機制改革紅利,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制度變遷動力。中國臨空經濟區承擔著區域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功能,其設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為區域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發展和對外開放探索可行路徑,故而能為一定地理空間內的創新發展釋放制度改革創新紅利。新制度經濟學提出,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條件是提升經濟組織的效率,而要實現這一條件,需要持續性地調整制度安排,明確所有權,以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尤其是在生產要素投入及技術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優化制度設計來提升生產效率,進而推動經濟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漸進式改革不斷優化制度設計,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譽為“中國經濟奇跡”。但伴隨著改革的深入,面臨著愈加嚴峻的一系列非良性路徑依賴的挑戰。制度經濟學家諾斯認為,在一個存在不確定的世界里,沒有人能夠知曉我們所遇到問題的正確答案,因而,如果一個社會能夠追求適應性效率(adaptive efficiency)⑥,鼓勵各種類型的試驗與創新,就能夠在長期內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蔡瀟彬,2016)。臨空經濟的頂層設計屬于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革,各地方對發展臨空經濟的自主探索則屬于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革。在建設臨空經濟區的實踐中,各地富有智慧地將強制性制度變革和誘致性制度變革有機結合,使其既具有頂層的統一性,又具有地方的靈活性,有效保證了臨空經濟這項制度設計的現實效果。因此,各地發展臨空經濟,大膽進行各種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嘗試,有利于打破原有制度的路徑鎖定、提升制度供給質量,從而獲得持續的制度變遷動力,并能使制度改革創新紅利惠及整個區域,提升區域整體創新水平。二是臨空經濟區可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成功經驗,輸出創新動力。臨空經濟區不僅具有經濟功能,還具有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先行先試、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經濟發展布局、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等功能。作為區域發展模式成功經驗探索的重要輸出地,臨空經濟區通過不斷復制推廣其改革創新和先行先試成果,能使整個區域在“干中學”的作用下共享制度改革創新紅利。各城市通過向臨空經濟區學習、復制新觀念以及成功的制度創新經驗和具體做法,并進行二次改進和再創新,能有效降低創新探索的時間成本,快速實現制度創新成果的移植和本地化,為其創新持續性提供事半功倍的新動力。

3.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激活動力

一是探索向市場放權的激活動力。如何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是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也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探究“中國經濟奇跡”的主線(謝伏瞻,2019)。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初步建立,并已顯示出強大的效率與制度優勢,但由于是脫胎于計劃經濟,轉型發展中在社會治理等眾多領域仍存在計劃經濟發展的思維與痕跡。例如,在市場準入方面,原先實行的是重在準入管理的注冊登記制。這種制度對公司注冊資本、出資方式和金額等都有硬性規定,審批手續繁雜,限制性條件較多,重審批而輕監管。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續推進,注冊登記制已無法適應現實發展需求,對激發市場活力形成嚴重阻滯。因此,許多地方紛紛提出要在臨空經濟區內探索簡政放權改革,推動市場事前監管向事中事后監管轉換,為放寬市場準入、激活市場活力提供可行路徑。一些省份還將能夠下放的行政管理權限最大限度地下放到臨空經濟區,以降低市場主體準入門檻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釋放市場主體潛能?!多嵵莺娇崭劢洕C合實驗區條例》就明確指出,實驗區管委會“行使省轄市級人民政府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以及省人民政府賦予的特殊管理權限”“實驗區應當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實驗區應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公共服務職能,注重事中事后監管”。整體而言,臨空經濟區是進行政府與市場邊界探索、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市場放權的重要試驗場,能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吸引大量市場主體向臨空經濟區集聚,在“放管服”改革中為其他地方取消、調整相關審批權限以及創新行政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探索經驗,從而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二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創新創業激活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級政府在促進創新創業、保障社會民生、優化營商環境、引導產業良性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整體創新效率顯著提升。但政府在諸多領域中也存在干預過多、管得過死等問題,抑制了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力和潛能。為解決這些問題,在臨空經濟區“放管服”改革中,特別注重提升相關管理部門的行政效率和服務質量,糾正因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等導致的資源錯配,優化營商環境?!蛾P于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明確提出,要支持臨空經濟區體制機制創新,構建國際化營商環境,把臨空經濟區建設成為科技創新引擎和富有活力的開放新高地。整體而言,臨空經濟區通過探索有為政府職能,能直接促進區域創新創業環境的優化,激發區域創新發展新的動能,提升其創新水平。

4.創新引領與協同的復合動力

一是臨空經濟區能為區域中心城市創新能力提升提供引領動力。中國區域發展面臨的創新集聚度和極核功能不顯著等問題與中心城市創新能力不強密切相關。而臨空經濟區設立后實施的一系列制度與技術創新措施,能提升投資自由化和貿易便利化水平,推動國際貿易、航空運輸、現代金融、高端制造等產業的發展,為增強臨空經濟區所在區域中心城市創新能力提供新的契機。以鄭州為例,2022 年河南省政府發布的《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和一流創新生態建設規劃》(豫政〔2021〕41 號)提出,要培育以鄭州都市圈為核心引擎的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2022 年河南省政府發布的《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 年)》(豫政〔2021〕55號)進一步明確了增強鄭州創新核心功能的方向,提出要提升鄭州創新首位度,推動鄭州積極承接國家創新體系布局,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引領能力,加快打造國家創新高地。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與上述鄭州創新發展目標高度契合,進而能形成推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發展的引領動力,提升其創新水平。二是臨空經濟區能為區域整體創新能力提升提供協同動力。打破行政區創新障礙,促進創新要素在區域中心城市和外圍城市間自由流動,提升區域創新協調度,是增強區域整體創新能力、使地理鄰近的眾多城市離散型創新內化為區域整體創新的關鍵。臨空經濟區具有鮮明的開放性特征,能迅速提升區域整體開放度和市場化水平,促進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增強區域內城市間的創新聯系(王曉玲,2020)。臨空經濟區實施的以市場為導向的體制機制改革,能強化其所在中心城市的人才、科技、數據、基礎設施、信息網絡等方面優勢,培育形成產業創新中心,并通過前、后向關聯效應向外圍城市蔓延,通過“臨空經濟區—中心城市—外圍城市”的創新活動對接,形成中心—外圍式的創新分工協作格局,并形成區域創新共同市場,為區域整體創新提供協同發展動力。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新階段,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正賦予臨空經濟新的歷史使命。每一個機場、臨空經濟區的背后不僅承載著一個區域發展的最新期望,也反映著國家對探索區域創新發展新模式的戰略預期。目前,中國區域創新發展正面臨創新資源空間分布不協調、創新能力不強、動力不足等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發展臨空經濟、建設臨空經濟區,能為解決這些區域創新發展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提供新的契機。臨空經濟的發展過程也是不斷為區域創新賦能的過程,在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各區域應借助臨空經濟區這一對外開放和改革創新平臺,積極拓展面向國內、國際的創新發展空間,實現創新結構的優化,相關政策建議如下:

一是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臨空經濟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的新機遇、新動力,要認識到臨空經濟區在激發區域比較優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輻射帶動作用等方面的創新引領作用;要明確臨空經濟在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優化臨空經濟區空間布局,構建分類施策的政策工具體系;要把臨空經濟納入基本建設支出的重點投資領域,促進公共資源向臨空經濟區傾斜。

二是持續釋放制度紅利。要充分利用臨空經濟區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制度紅利,推動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等方面的經驗共享。要強化城市群或更大區域范圍內城市間的創新協作,基于臨空經濟區這一制度性安排,根據城市是否設有臨空經濟區,差異化構建超越城市行政與地理邊界的跨空間創新協作網絡。

三是優化創新要素配置。要以臨空經濟區為重要引領區和跳板,激發臨空經濟區知識、信息、數據、人才等創新要素的集聚效應,積極嵌入全球創新網絡,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探索以臨空經濟區建設來推動區域形成創新多中心空間結構的發展模式。

四是因地制宜推進。推動臨空經濟區增量調整和存量優化,對新設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要進行科學論證、嚴格評審,重點向中西部欠發達區域傾斜。根據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新時代要求,推動臨空經濟區發展由最初的外貿導向型向技術創新產業平臺、臨空產業鏈創新鏈構建、系統性制度創新和數字化升級轉變。

五是探索多區合一創新發展新模式。探索臨空經濟區、自貿區、自創區等功能區融合或聯動發展新模式,在鄭州、成都、西安等內陸地區嘗試打造“內陸空港型自貿區”“內陸改革創新與對外開放多功能綜合試驗區”,改變“先沿海再內陸”的傳統開放與改革創新時序格局。

注釋

①分別是深圳、杭州、廣州、南京、蘇州、武漢、西安、長沙、合肥、青島。②資料來源于《鄂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③資料來源于2023 年5 月中國民航局發布的《2022 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不含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④機場密度=機場數量/萬平方千米。⑤分別為上海、北京、海南、天津、江蘇、浙江、山東、貴州、重慶、遼寧、廣東。⑥適應性效率主要來源于對知識與學問的追求、對各種試驗、實驗和創新的鼓勵。

猜你喜歡
臨空經濟區城市群
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生態空間識別與生態安全格局構建
袁奇峰 空鐵上的廣州都市圈,花都臨空經濟紅利空間巨大
長三角城市群今年將有很多大動作
臨空高速目標多傳感器自主協同資源調度算法
我國第7個城市群建立
探析臨空經濟對區域物流競爭力的提升
把省會城市群打造成強增長極
甘肅省主要經濟區聯動發展戰略探討
從國外經驗看我國城市群一體化組織與管理
圖解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