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精準教學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2024-01-22 13:44劉艷萍田金閃
關鍵詞:精準思政政治

劉艷萍,田金閃

(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130022)

近年來,“00 后”大學生作為高校新生主力軍,對傳統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問題導向”的教學改革都要求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一步走向精準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準教學是針對過去的粗放式教學而提出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旨在通過精心設計思政課教學各環節,實現國家、社會發展需要與大學生群體發展訴求的精準對接,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切實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精準教學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也是解決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實效性不足的有效選擇,同時也是思政課適應新時代信息技術發展應用的必然趨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準教學的理論基礎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高校思政課)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關鍵課程,是當前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擔負著“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艱巨使命。精準教學最初源于西方,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旨在通過精準施教,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強化刺激以得到積極的教學反饋,即反應,與中國傳統教育的“因材施教”理念具有相同之處。中國高校思政課實施精準教學有著更豐富、科學的理論基礎。正確認識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的相關理論,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提升精準育人效果,更好地培養國家和社會所需人才。

(一)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奮斗一生,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這一深刻內涵,后又進一步明確人的全面發展包含了人的需要、人的勞動、人的能力、人的社會關系以及人的個性等全方位、多層面的發展。馬克思認為,需要是人活動的基礎力量和個體積極性的主要來源,需要的產生與發展根源于人的本質。所以隨著社會歷史的長期發展,人的需要的滿足也會隨著人的本質的發展豐富而不斷發展,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然,人的需要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不僅受到主體自身素質的制約,還受到一定社會發展條件的限制。因此,人們在面對各種社會生活中的需要時,一定會受到社會實際發展狀況的制約,并且依據社會實際產生新的需要。同時,人在滿足個體需求的過程中會表現出其獨有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只有讓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才能更好促進人自由而全面地發展。

立足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主張從人的需要出發,分析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思維方式,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行為和心理動態,開展富有針對性的教學。這內在地要求精準化的思政課教學要針對大學生的不同需求開拓創新,不斷調整思政課的教學結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健全大學生人格,有效滿足其成長成才需要,幫助他們在各種教學實踐中發展壯大自我,使其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

(二)新時代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論

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決定國家未來的前途和命運,因此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的育人功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2];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整體規劃和分類指導相結合,要求提高工作科學化精細化水平,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權威性和規范性,同時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3];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規律,也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4]。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系統回答了新時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的問題,不僅對新時代大學生提出了殷切希望,也為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的培養目標指明了方向,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施精準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根本遵循。大學生的發展變化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重點,所以高校思政課必須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做到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精準把握大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切實提升高校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準教學改革的必然性

在全球化的時空場域里,面對錯綜復雜的價值觀念,如何切實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力;在信息化時代的現實場域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從大學生的成長之維來看,如何滿足他們提出的新需求助力其成長;等等。這些都是新時代提出的教育問題。高校思政課必須要交出讓黨放心、讓家長滿意、讓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答卷,必須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開展精準教學改革。

(一)新時代大學生對思政課有更高要求

“00 后”大學生的成長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宏觀上看,首先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綜合國力逐步提高。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大學生成長的環境和生活水平較之前有了質的飛躍,所以他們對國家、對社會主義有更強烈的情感認同。另一方面,正因為“00 后”大學生受物質條件的限制比較小,所以他們更看重自身的情感體驗與自我價值實現,對自我需求關注度更高。其次,新時代大學生是隨著互聯網技術成長起來的“網生一代”,其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娛樂方式都受到來自于互聯網的很大影響。[5]已經進入富技術時代的他們能更嫻熟地應用網絡平臺了解與掌握更多的要聞信息。另一方面,互聯網上龐雜的信息也會使其受到更多的思想沖擊,既會進一步提升思考能力,也會造成很多困惑。最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各國文化交流溝通不斷加深,進而呈現出紛繁復雜的文化發展趨勢。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成長的大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度較以往更強。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以及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他們渴望在思政課教學中得到更有力的價值引領和更明確的問題解答,從而對思政課有了更高期待。從微觀的家庭環境來看,“00 后”大學生的父母是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第一代,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質,物質生活優越,他們的觀念更加開放,構建的家庭環境更加民主和寬容,對子女的教育培養也更加系統全面。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大學生更加開放和自由,更敢于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其思想特征也更加追求個性。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00 后”大學生作為高校大學生主體的新生力量,具有更鮮明的思想行為特征,他們更愿意接受能為其“解疑釋惑”“浸潤心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方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滿足其部分需求,但易忽略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可能會造成教學內容供給和教育對象的實際需求之間出現偏差,教育內容并不能真正入腦入耳入心。同時,網絡技術的便捷性和快速性使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更豐富,他們可以不再僅僅依賴教育者在課堂上所傳授的內容。高校思政課要想真正實現精準育人目標,就必須關注大學生的新需求,針對其思想多元、個性鮮明的特征,加以有效引導;同時,在精準教學實踐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選擇也要盡可能地符合學生需求實際,只有真正解決學生的現實問題,才能不斷地增強他們對思政課的認同感。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思政課實行“靶向”教學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出,人的發展具有主體性,只有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真正促進人自由且全面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保?]從黨和國家全局事業發展來看待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用什么樣的實際教學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重要而急迫的時代命題,呼吁思政課精準教學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呼吁高校思政課實行“靶向”教學?!鞍邢颉苯虒W是指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依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特點,精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解決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提升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

“以學生為中心”不僅僅是一種教育理念,還是思政課教師要遵循的教學原則?!耙詫W生為中心”就是指思政課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效果為中心。首先,“以學生為中心”要求高校關注學生學習。學習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避免“一言堂”的現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更要傳授給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用人文關懷滋養大學生的身心。其次,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評價是精準教學的重中之重,通過教學評價可以看出學習效果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學方法的優劣,這可以讓思政課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更好回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的要求。最后,要關注學生發展。學生都是獨立的,也是發展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未來思政課更為迫切的任務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培養堪當大任的有用之才。高校思政課教學更應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思政課教師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尊重學生在思政課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個體發展與國家復興的精準對接。

(三)“問題導向”為目標要求思政課精準教學改革直擊痛點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保?]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六個必須堅持”,其中就包括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這一目標是新時代開展各方面工作的本質要求,也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擇。在這一時代號召下,如何發揮“問題”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中的教育價值,成為“問題導向”教學目標的題中之義,這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必須立足自身短板,尋求突破改進。

“問題導向”即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集中力量和資源去研究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的“問題導向”,就是以解決思政課教學改革中遇到的現實問題為根本指向,最終達到思政課育人實效性的提升。傳統的思政課教學存在各種現實問題,比如高校思政課教學供給無法精準對接大學生需求、教師對“00 后”大學生思想和行為識別不準、新媒體對思政課教學形成較大沖擊等,這些問題不容忽視。堅持“問題導向”要求高校思政課不斷推動精準教學改革創新,分析以往思政課教學存在的不足,不斷解決現存問題,以期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不斷提升鑄魂育人的教育效果。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準教學改革的可行性

新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精準思政”理念的指導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助力都為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創新發展提供了契機,這是新形勢下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寶貴機遇,抓住機遇順勢而為是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時代的回應。

(一)信息技術為思政課精準教學改革帶來技術支撐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技術支撐,可以幫助高校思政課教學向精準化方向發展。[7]技術之所以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甚至在某些領域代替人類勞動,就因為技術能夠將人的意識設置成算法并且加以模仿。[8]

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是在識別學生學習規律的基礎上,聚焦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學習需求,為他們輸送最具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和方式,進而實現精準的、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研究有利于我們用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具體分析。信息技術可以基于算法把學生的行為和學習習慣轉化成數據,利用大數據測量分析學生的思想行為。如對學生在圖書館的借書情況、參加社團活動情況、學習打卡情況等都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實時監測,也可以通過監測出來的數據預判其未來的學習需求。信息技術得到的數據和實時反饋更加客觀直接,可以讓思政課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這可以為高校思政課的精準教學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二)精準思政為思政課精準教學改革提供思想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樹立精準思維,即精準解決改革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陳寶生在2019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對于如何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明確提出要“著力推進精準思政”[9]?!熬珳仕颊侵富诖髷祿?、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介入,在精準思維的指引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育人活動?!保?0]可見,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是在精準思政的指引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大數據的介入,以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和發展的期待為目的,以找準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為切入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提高教學的說服力、精準性和實效性,以實現精準育人目標的教學活動。

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工作,最為根本的就是要提高教學針對性,解決針對性的問題,關鍵就是要樹立精準思維。在精準思政指導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首先,精準思政要求我們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拓寬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平臺,優化教學供給以滿足學生需求。在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群體遇到的問題,特別是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分眾化的個性教育,為學生提供針對性更強的“定制化”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其次,精準思政要求我們全面梳理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精心組織的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客觀需要,要從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出發,同時還要轉變教學話語,使教學語言變得更有親和力,更加契合學生的需要,更能不斷激發出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最后,精準思政要求我們切實構建思政課評價機制。不能只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更要全面考核學生在教學中思想心理的變化以及價值觀的改變。精準思政為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這也要求高校思政課開展精準教學改革必須以精準思政為思想指引,運籌帷幄地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攻堅戰。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思政課精準教學提供改革助力

2015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把提升供給質量作為出發點,用改革的方法推進供給側的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實現精準供給,從而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一戰略實施以來,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投資等各項措施有序推進,宏觀經濟環境更加穩定,對我國經濟領域的發展意義重大。經濟增長需要解決供需之間的矛盾,在教育領域同樣也存在“供給”和“需求”的問題。在教育領域從供給側入手的改革是一種發現需求側存在的問題后,積極主動地發起的自我改革。改革著力點在教育供給,改革出發點在學生需求。教育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通過教育的自我變革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精準地解決供需矛盾,促進我國的教育事業持續穩步上升。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學的一個理論,可以轉化為一種理念被教育領域所借鑒。

要想更好實施精準教學,就必須解決好教育供給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解決好教育資源錯配或者浪費的現象,通過對教育結構的積極干預,為受教育者提供優質的教育與服務,滿足受教育者的各種需求。高校思政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同樣存在供需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目前高校思政課的主體大多為“00 后”大學生,他們的整體成長環境和精神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育者不僅要像過去一樣認真思考“怎樣教”的問題,更要思考“教什么”的問題。[11]要運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強化思政課教學的“精準供給”,來實現思政課供給與需求的良性互動,探尋既符合國家教育精神又貼切大學生精神需求的新路徑。

新時代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實施精準化教學改革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舉措。當前,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的實施不僅已具備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呈現出明確的實施必然性與越來越充分的實施可行性。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改革并不是對傳統思政課教學的否定,而是要在現有教學經驗基礎上不斷深化教育教學規律,不斷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新時代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找準方向。全面挖掘高校思政課精準教學改革實施的理論基礎、實施的必然性與可行性,可以為進一步探尋思政課精準教學改革的路徑與方法選擇奠定基礎。

猜你喜歡
精準思政政治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精準防返貧,才能穩脫貧
思政課“需求側”
“政治攀附”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精準的打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