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枝花牛油果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初報

2024-01-26 18:43李貴利羅照西朱太富吳健華
四川農業科技 2023年12期
關鍵詞:牛油果薊馬病斑

張 森,鐘 奇,李貴利*,劉 偉,羅照西,朱太富,吳健華,林 偉

(1.四川省攀枝花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四川 攀枝花 617061;2.四川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園藝所,成都 610066;3.四川省廣漢市農業農村局,四川 廣漢 618300)

牛油果(PerseaamericanaMill.),屬于樟科(Lauraceae)油梨屬,是一種熱帶、亞熱帶重要的經濟作物,原產于拉丁美洲。目前全球有100個國家或地區栽培牛油果,有88個以上國家出口牛油果。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布的《2021年~2030年農業展望》,到2030年牛油果將成為商業化程度最高的熱帶水果,屆時牛油果產量預計將達1200×104t,其中390×104t將用于出口,全球牛油果出口額預計將達到83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具價值的水果之一[1]。我國牛油果種植面積約4000hm2,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如云南、廣西、海南、四川攀枝花等地[2],根據四川省牛油果產業發展規劃(2018~2030年),以攀枝花、涼山州為兩核、安寧河流域、金沙江流域為兩帶進行“兩核兩帶”牛油果產業空間布局,經過牛油果規劃與產業積聚發展階段(2018~2020年),截至2022年,攀西地區牛油果種植面積已達到667hm2左右。隨著攀枝花牛油果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在牛油果上發生的主要病蟲害可概括為“四病三蟲”,四病為根腐病、炭疽病、尾孢斑點病和瘡痂病,三蟲是樟脊網蝽、薊馬和蚜蟲,嫩梢期“三蟲”發生嚴重,病害不突出;花、果期則病重蟲輕,嚴重降低了牛油果的品質與產量,制約了攀枝花牛油果產業健康綠色發展。

1 牛油果主要病害及其綜合防治

1.1 根腐病

病原為樟疫霉菌(PhytophthoracinnamomiRands.),屬霜霉目(Peronospo-rales),菌絲呈絲狀、淡色,孢子囊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頂部有明顯的乳突,多為單乳突,游離孢子囊可產生游動孢子或直接產生芽管。主要從植物根部有機械損傷部位或須根入侵植物,尤其在排水不良或水分積累過多的情況下,根腐病的發病率極高且發病嚴重,發病植株主要表現為葉色呈現淡綠色或淡黃色,葉片變小且葉尖出現棕色壞死、葉子稀疏、樹冠枯死癥狀,由于植株根系損壞缺少營養、缺乏遮蔭樹葉,導致植株長期暴曬并出現大量小果實現象,最終整個樹勢衰亡。目前,牛油果根腐病也被人們廣泛的認為是一種毀滅性病害。

可通過在果樹行間開挖深度和寬度為30~40cm的排水溝,采用四泥六沙的土質比例和上粗下細土壤徑粒進行客土,改善排水不良、鹽分過高的土壤環境。地鼠可采取56%磷化鋁投洞毒殺或在地鼠洞入口放置弓形夾進行防治,切斷地鼠洞穴中的水為根腐病病原體的傳播途徑?;蛟谂S凸麡涔谙氯鍪┦?創造抑制樟疫霉菌的生長環境。Akinsanmi[3]相關研究表明:因亞磷酸鉀具有內吸性,很容易被植株吸收合成有機物,當合成的有機物運輸至根部生長部位時,根系抵御樟疫霉菌入侵的能力就會提高。因此,葉面噴灑或水溶施用亞磷酸鉀能夠控制牛油果根腐病的發生,尤其是稀釋1000~1500倍,效果最佳。

1.2 炭疽病

病原是膠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屬黑盤孢目(Melanconiales),炭疽菌屬(Colletotrichum),菌絲呈絲狀,分生孢子為梗圓柱形,無色單胞,是侵染和傳播的主要途徑。通常從花朵、果實、葉子或樹枝的機械損傷處和隨雨滴寄生到植物,發病植株的葉片最初出現黃色斑點,然后病斑變成棕色,最后病斑連接成片在葉尖、葉脈或葉脈之間壞死,新芽出現棕色或紫色病變,甚至枯死。受感染果實皮孔周邊最先出現直徑小于5mm的圓形淺棕色病斑,后來病斑擴大,病斑中心略微凹陷,顏色由深棕色變成黑色,最后果肉內部腐爛,尤其是被昆蟲或機械風摩擦過后,病斑的面積便會迅速增大[4]。

可設置至少7m的行距或疏剪直立旺長枝、交叉枝、衰弱枝和病蟲枝等整形修剪進行防治,讓樹冠內部保持良好的通風和減少水分,噴施86.2%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或50%嘧菌酯1500~2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800~1200倍液進行輪換葉面噴霧進行化學防治。采收時應盡量減少果實的機械損傷、帶短果柄和低溫貯藏,膠孢炭疽菌低于10℃便會抑制其繁殖,高于23℃便會大量擴殖。

1.3 尾孢斑點病

是由真菌紫斑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purpurea(Cooke) Deighton]引起,尤其是在漫長的雨季當中,葉子、果實、細枝和果莖都可能出現癥狀,最初在葉緣背面出現1~5mm紫色或棕色不規則病斑,隨著感染時間的增加,葉片正面也出現與葉片背面相同的病斑,且老病斑周圍伴有黃色的褪綠光暈。在潮濕的環境下,病菌孢子囊在葉片背面形成大量真菌孢子,病變中心出現灰色、氈狀的菌絲,個別病變中心不斷擴大形成不規則、褐色壞死病斑。在果實上受感染的第一癥狀就是果皮變黑,接著果皮細胞組織腫脹,形成黑色病斑,隨著果皮細胞的壞死,病變中心呈現凹陷、開裂形成“結痂”,這些凹陷病斑和裂縫繼續為炭疽病、蒂腐病等繼發性病原體提供入侵的通道。

可通過冬季清園,將病葉、病枝清出果園深埋或燒毀,配套施用過氧化氫、石硫合劑等殺菌劑,消除病菌減少病菌來源?;蛟谂S凸叉甙唿c病發病初期噴施46%氫氧化銅1500~2000倍液和25%吡唑醚菌酯1000~1500倍液,每隔10d噴施1次,連續防治3~5次,采果前3周停止噴藥。

1.4 瘡痂病

牛油果瘡痂病病原(SphacelomaperseaeJenkins.),屬于半知菌亞門,痂圓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極小,頂單生,無色,橢圓形,直徑為2~30μm;分生孢子梗圓柱形,短而不分枝,末端尖細,無色單孢,偶有隔膜,菌落在培養基質上表現為黃褐色至橄欖色。發病初期葉背紋理內產生棕色小斑點、葉緣皺縮,隨著發病時間的推移出現不規則、離散不連續的病斑并形成畸形病斑或中心穿孔。受害果實初期果皮木栓化,出現少許卵圓形褐色疤狀突起,后由淺褐色變至紫色,待果實完全成熟后,病斑連接成片、龜裂和中心凹陷,發病果實不改變其風味口感,但果實外觀質量、商品性嚴重下降,在幼果期連續出現陰冷、潮濕天氣,瘡痂病發生最為嚴重。

防治可通過合理的肥水管理,及時中耕除草,疏花疏果,嚴格控制掛果量為2×h×d(h為牛油果樹冠高度;d為牛油果樹冠投影直徑;h,d單位為m;掛果量單位為kg),或中型牛油果樹葉果比以25~35:1為宜,大型牛油果樹葉果比為35~45:1最佳。此外,按照株行距10cm×10cm,70株/667m2進行合理密植,提高果園的通風與光照能力,亦可剪除發病果實和枝條以減少病源物?;蛟谂S凸忦璨“l病初期混合霧噴5%吡唑醚菌酯+55%代森聯1500~2000倍液進行防治。

2 牛油果主要蟲害及其綜合防治

2.1 樟脊網蝽

屬半翅目,網蝽科(Tingidae)以成、若蟲聚集于牛油果樹葉背面刺吸組織汁液危害為主,葉片危害較輕時,葉片背面出現褐色粘性物,對應葉片正面出現蒼白色斑塊或黃白色小園點[5]。隨著樟脊網蝽危害的加重,蒼白色或黃白色小圓點病斑連接成片,葉片變成褐色至脫落,嚴重影響牛油果的光合作用,降低了牛油果的樹勢、產量和品質。

牛油果樟脊網蝽1年發生4~5代,通常以卵在牛油果葉片組織內越冬,第1代若蟲于4月中上旬開始孵化,直至當年的11月中旬完成最后一代成蟲的孵化。成蟲和若蟲喜蔭蔽怕光照,均是群集葉片背面刺吸為害葉片[6]。

防治樟脊網蝽可在晴朗天氣9:00~16:00釋放草蛉、平腹小蜂、瓢蟲等天敵,每代樟脊網蝽釋放2次以上,每次間隔10~15d,持續2~3年進行生物防治;也可以采用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40%樂果乳油1000倍液、5%吡蟲啉乳油2000倍液或1.2%苦·煙乳油乳油500倍液噴霧防治[7],或在4月份的孵化末期使用4%阿維·啶蟲脒乳油600~7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8]。

2.2 薊馬

屬纓翅目,薊馬科(Thripidae)牛油果上的薊馬主要分為西花薊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溫室薊馬(Heliothripshaemorrhoidalis)和牛油果薊馬(Scirtothripsperseae)3種,西花薊馬主要以花粉為食,但不是花期的主要害蟲,且不會對葉片造成重大損傷;溫室薊馬和牛油果薊馬通常以成蟲危害牛油果嫩葉開始,待葉片老化后,便以幼果(果實長為3~6mm)為食,進食痕跡在葉片正面呈現不規則的銀白色斑點[9-10],在對應葉片背面出現黃褐色斑點,在果皮表面留下結痂或皮革狀棕色疤痕,俗稱“鱷魚皮”,與強風擦傷傷痕跡相似,嚴重降低了牛油果的商品性。

牛油果薊馬一年發生6代或更多代,無明顯越冬現象,卵到成蟲的發育只需20至30d,牛油果薊馬成蟲呈草黃色,腹部呈綠色,眼部有3個明亮的紅點,在9月份至10月份種群數量達到最大[11]。

薊馬可采用澳洲黃蜂、小盜蝽、掠食性螨蟲等天敵,每代薊馬釋放天敵2~3次,每次間隔7~12d,持續3~4年進行生物防治。此外,在果實長度為2~5mm,果實上有3~4只薊馬成蟲,使用10%多殺霉素懸浮劑,750~900倍液進行噴霧化學防治效果最佳,或者采用藍色、黃色和綠色PVC誘蟲板進行物理誘殺。

2.3 蚜蟲

屬半翅目,蚜總科(Aphidoidea)。牛油果上的蚜蟲以刺吸口器插入新抽枝條的幼嫩稍端或幼嫩葉片背部吸食汁液,發病初期受害葉片出現卷縮,到了發病后期,嫩葉蚜蟲集中密布,蟲落之間夾雜白色的脫皮,葉片表面出現淺黃色蚜蟲排泌的蜜露,進一步誘導果實蠅、螞蟻等害蟲前來取食和誘發炭疽病、煤污病發生,嚴重阻礙當年生枝稍的生長,降低了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樹勢早衰,大大推遲了牛油果的掛果時間,降低了產量。

牛油果蚜蟲1年發生20~30代,世代重疊嚴重,早春兩周左右繁殖1代,在每年4~10月,16~26℃的最適繁殖溫度下,5~6d便可以繁殖1代。牛油果蚜蟲夏季呈淺黃綠色,春秋為深綠色或藍黑色,在9~10月種群數量達到最大[11]。

蚜蟲可采用1kg煙葉進行泡水、揉搓、過濾靜置一晚再進行噴施,或使用生石灰、硫磺粉和水按照1.5:1:3混合制成樹干涂白劑進行樹干涂白等人工防治,也可在果園四周投放寄生蜂、食蚜蠅、瓢蟲等天敵進行生物防治。此外,在蚜蟲發病初期可使用洗衣粉、尿素和水以1:20:400的比例混合進行葉面噴施防控,到了發病后期可采用30%噻蟲嗪懸浮液4000~5000倍液進行化學藥劑防控[12]。

3 問題與展望

3.1 牛油果病蟲害防控研究存在的問題

3.1.1 種植技術水平不高 由于攀枝花牛油果產業近幾年才有所發展,種植戶掌握的牛油果栽培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術有限,多數果園管理簡單粗放,對農資的種類、用量、施用時期和使用方法全靠經驗,水肥管理與栽培措施不科學,導致牛油果果實品質差異較大。

3.1.2 嚴重依賴化學防治 很多種植戶在未掌握牛油果病蟲害發生的情況下,多次盲目使用殺蟲劑和殺菌劑,增強了果園病原菌的抗藥性,降低了天敵的數量,導致病蟲害集中暴發。

3.1.3 缺乏病蟲害監測機制 牛油果果園病蟲害監測及預警機制不健全,種植戶缺乏氣象、土壤墑情和蟲情等基礎資料,對病蟲害的預判缺乏及時性,不能及時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導致病蟲害大面積暴發時,才開始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3.1.4 缺乏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缺乏針對攀枝花牛油果病蟲害進行系統性的研究,目前大部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僅適用于牛油果其他產區,不能很好應用在攀枝花地區。

3.2 展望

牛油果病蟲害是影響牛油果品質和產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在牛油果生產種植管理過程中應重視病蟲害綠色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統籌防治”的原則,建議通過以下措施進行牛油果病蟲害綠色防控。

3.2.1 強化科學管理 通過冬季清園、中耕除草和適時修剪等措施,破壞蟲卵和病原菌的越冬場所,降低果園害蟲和病菌數量?;蛲ㄟ^使用誘抗劑、生長調節劑和有機肥,提高植株的抗性和樹勢,有效控制牛油果病蟲害的發生。

3.2.2 積極推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優選生物防治、農業防治和生物理防治,配套使用高效、低殘留、低毒、易分解的化學農藥,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投入。

3.2.3 健全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 果園病蟲害的發生具有動態性和持續性,種植戶應定期巡園開展病蟲害普查工作,結合實時監測系統數據,分析、歸納、總結果園各時期病蟲害發生規律和階段特征。

3.2.4 加快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 深入開展牛油果病蟲害發生規律和階段特性研究,為健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和定向性防治藥品的研發奠定理論基礎。

猜你喜歡
牛油果薊馬病斑
臨汾:抓緊防治玉米薊馬
關于牛油果的小趣聞
牛油果
——血糖
改進自適應分水嶺方法分割棉花葉部粘連病斑
一種桑輪紋病病葉發病程度的評價指數
9種藥劑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試驗研究
辣椒薊馬防治技術
牛油果應該怎么切?
新西蘭出現牛油果盜賊
苦參堿B、C防治薊馬和小綠葉蟬田間試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