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規劃視角下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范式考察

2024-01-26 07:34孫紹勇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計劃規劃

孫紹勇,劉 艷

(西北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9)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將文化建設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五年規劃(除部分保留“計劃”,其余統一稱“規劃”)是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在為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發展戰略規定目標和方向的基礎上,對國家生產力布局、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和社會事業、重大建設項目等做出規劃。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21年的“十四五”規劃,歷次五年規劃在推動國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方面起到了頂層設計和實踐指導的積極作用??梢哉f,五年規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目標與實踐的重要環節。五年規劃能在不同歷史時期推進文化建設取得成就,是其獨特優勢發揮作用的結果。把握五年規劃視角下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邏輯理路,對于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在第二個百年的新征程上實現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有著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歷史回溯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擔負起重樹民族文化自信、實現民族文化自強的使命。截至目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編制了十四個五年規劃,分別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一五”計劃到“五五”計劃)、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六五”計劃到“十一五”規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十二五”規劃到“十四五”規劃)開展與時俱進的文化建設實踐,呈現出一幅氣勢恢宏的文化建設歷史長卷(見表1)。

表1 歷次五年規劃匯總

(一)“一五”計劃到“五五”計劃: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文化建設

“一五”計劃到“五五”計劃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編制實施的五年規劃。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新中國的確立,同時也意味著新民主主義文化開始向社會主義文化的過渡。這一時期無論是五年計劃還是文化建設都處于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起步探索階段。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文化方針,指明“文化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重視知識分子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提出建設科學文化現代化的愿景。在這五個五年計劃的推動下初步建設起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導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風氣以及全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改善和提升,奠定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初步基礎。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五年計劃推進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確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1955年7月,《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經常地向廣大群眾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黨在各個時期的政策”“都應該認真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學習毛澤東主席的著作”[1]658?!耙晃濉庇媱澮笤诳茖W書籍報刊出版工作中注意宣傳辯證唯物論,將“有系統地出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作為出版事業的“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1]732?!叭濉庇媱澰O定“毛主席著作,甲、乙種選讀本累計出版8000萬部以上”[1]556,這一系列操作逐漸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主導權。

2.通過開展大規?!皰呙ぁ边\動與發展教育相結合,提升全民整體文化水平?!耙晃濉庇媱澋健拔逦濉庇媱澠陂g,掃盲運動成為提升全民文化水平的重要措施?!耙晃濉庇媱澨岢鑫迥陜取皰叱拿さ娜藬倒矠?300萬人”[1]732,高中、初中、小學招收新生5326萬人左右;“二五”計劃指出要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文字改革并開展掃盲行動,學校招生中需處理好數量和質量關系,積極地發展高級、初級中學,并規定1962年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比1957年大約增加一倍左右?!叭濉庇媱潓⑵占靶W教育作為任務。同時通過業余教育、半工半讀、半農半讀等新型教育制度保障工農群眾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成為學校專業教育的有益補充。這些實踐為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進一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等提供了智力支持。

3.奠定了文化事業發展基礎。新中國的建設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的。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文化事業費總投入為4.97億元,“五五”計劃期間僅在1978年就增加到4.44億元[2]。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公共圖書館僅有55個,文化館站896個,博物館21個,到“一五”計劃結束超出了計劃文本規定的文化館2600個、圖書館109個、博物館57個[1]734的數量。在“雙百”方針的推動下,文學藝術蓬勃發展,五年計劃不僅對文學創作提出了要求,如“一五”計劃要求“深入現實生活,遵循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的道路”[1]733,“五五”計劃“提倡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1]465,還對國營、民營劇團、劇場的建設和管理作出規定。與此同時,出版發行、廣播電影事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二)“六五”計劃到“十一五”規劃: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的文化建設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思想大解放、經濟大發展、文化大繁榮、社會大進步時期。從“六五”計劃到“十一五”規劃,中國共產黨總共領導編制實施了六個五年規劃,推進了文化建設的調整改革與科學發展。

1.“六五”計劃到“十一五”規劃期間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思想解放的開啟與深入,文化領域開始探求文化本真的回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鄧小平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確立了新時期文學藝術的任務,提出解決黨如何領導文藝,如何處理文藝與人民、文藝與生活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思路,在文化領域開展撥亂反正,重振文化建設的信心。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強調,“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且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3]。進入新世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指引下,黨的十六大明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總體布局,意識形態教育、文化體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內容開始出現在黨中央、國務院相應的文化建設政策中,表明文化建設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文化建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五年規劃等一系列戰略的推動下從“輔助性社會資本”[4]角色轉變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2.“六五”計劃到“十一五”規劃期間文化建設的時代主題。首先,“調整改革”是“六五”計劃到“九五”計劃期間文化建設的時代主題。一方面對文化組織結構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如“六五”計劃期間成立了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七五”計劃期間文物事業管理局改為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八五”計劃、“九五”計劃期間又對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等文化機構的職能配置、機構設置以及人員編制進行了調整。另一方面,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受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文化領域改革也要求打破“大鍋飯”舊條框,自覺利用價值規律?!捌呶濉庇媱澲刑貏e提到“專業藝術表演團隊,要改革體制,完善經營管理制度”[1]368,旨在將市場機制引入文化發展中?!鞍宋濉庇媱澮蟆袄^續積極穩妥地進行各類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認真研究制定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的經濟政策”[1]289。這些實踐為推進文化建設的科學發展做好前提鋪墊。其次,“科學發展”是“十五”計劃到“十一五”規劃期間文化建設的時代主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五年規劃成為市場與政府良性互動的重要方式,“規劃”取代了之前一直沿用的“計劃”,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更具宏觀性和導向性。從“十五”計劃起,關于文化建設的規劃更側重于宏觀層面,不再追求具體指標的數量實現,這一變革給予文化建設更多自由發揮空間。

3.“六五”計劃到“十一五”規劃期間文化建設的實踐內容。一方面,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是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捌呶濉庇媱澥状我浴吧鐣髁x精神文明建設”為題單獨成篇,從文化事業、思想政治工作、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以及社會秩序四個方面進行具體要求?!熬盼濉庇媱澗幹茣r“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1]169,并從理論教育、思想教育、廉政建設、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等四個方面加以規劃?!笆濉庇媱澪谋局小熬裎拿鳌逼略O計不再與民主法制、社會發展等內容融合,還特別提到要加強對新聞網站的建設和管理?!笆晃濉币巹澲小凹訌娝枷氲赖陆ㄔO”“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描述已經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引入了市場機制,促進了生產力大發展。文化事業本著社會效益放首位的原則,進入到充實提高階段。擴大廣播、電視臺的覆蓋面,制作更多優秀、貼合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加大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基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新聞出版努力發行精品成果等成為“六五”計劃到“十五”計劃文化事業的主要內容?!笆濉庇媱澥状问褂谩拔幕a業”表述,要求“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1]146?!笆晃濉币巹澥滋帷肮参幕阵w系”概念,要求“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與“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造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1]68的要求,指明文化事業建設的實踐路徑。

(三)“十二五”規劃到“十四五”規劃: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文化建設

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領域也不可避免地要應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挑戰。如何從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不斷推進民族文化自信自強是這個階段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任務。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號召。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講話中將文化自信上升為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個自信”。隨后黨的十九大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文化強國戰略部署進一步加強。

從“十二五”規劃到“十四五”規劃,主要圍繞四個重點內容推進文化建設:

1.突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研究的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并融入到經濟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笆奈濉币巹潉t指明要“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和長效機制,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5]103。同時,還從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歷史學習、注重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表彰先進、樹立榜樣等方面指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方法路徑。

2.重視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相對于以往五年規劃關于傳承優秀文化更多側重于文物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且多將此內容放置文化事業內容中的做法,“十三五”規劃與“十四五”規劃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單獨成節,且從開展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制度、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等方面更加深入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文化事業的載體,通過三個五年規劃從“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最終向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目標邁進。這期間,“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6],“十四五”規劃在此基礎上提出“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5]9的要求?!艾F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化文化產業體系”“現代化傳媒體系”“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發展智慧旅游”等概念在規劃文本中多次使用。

4.將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與影響力作為文化自信自強的必然要求,開始從“走出去”向“走進去”轉變。這一時期的三個五年規劃,都將文化對外傳播作為主要規劃內容,推進“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5]10。具體實踐涉及推進國際漢學交流、鼓勵文化企業對外投資合作、加強與國際大型傳媒集團合資合作等。通過開展“感知中國”“走讀中國”“視聽中國”,辦好中國文化年(節)等活動,進而不斷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中國共產黨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優勢彰顯

中國共產黨領導編制實施五年規劃至今已有70年的歷程,文化建設始終是歷次規劃的重要內容。五年規劃之所以能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得益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優勢、馬克思主義理論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勢、以人民為中心主體優勢以及系統性科學思維優勢的強大支撐,這些優勢使得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實踐更具連續性、創新性、獨立性、人民性和系統性。

(一)堅持全面加強黨的領導: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政治優勢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的核心力量?!坝弥虚L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7]。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獨特的政治優勢,保證了文化建設的連續性。

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領導者,其領導編制實施五年規劃是將文化建設的目標、理念變成具體實踐的過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共編制實施了十四個五年規劃,除1949—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五年規劃的編制實施工作從未中斷。中國共產黨長期穩定執政,并通過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為中國共產黨的五年規劃工作提供科學指導,經過不斷地嘗試、糾錯、檢驗、評估,確保了五年規劃的編制實施在實踐中穩定發展、完善、成熟。歷次五年規劃都是圍繞“如何實現現代化”這個目標進行編制實施,所涉及到的關鍵內容、重大項目也是連續地設計展開,甚至連各項指標設定也是在繼承前一個五年規劃實施成果基礎上的考量。

作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領導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模式的重要實踐路徑。中國共產黨對初心使命的執著追求,不僅確保了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方向與目標的統一性,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還推動文化建設目標經歷從“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8]到“現代化的文化”,再到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最后在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不斷演進。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還將人民民主、實事求是、獨立自主、高質量發展等理念融入五年規劃的文化建設實踐中。一個個階段性的目標、任務及成果充分表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必將持續、穩定地進行下去。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魂脈優勢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來源和行動指南,也是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魂脈優勢所在。其中,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認識文化現象、把握文化規律、指導文化實踐的科學理論。如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辯證關系,文化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列寧要求加強無產階級文化領導權等。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9]過程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與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要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生產與分配的論述、列寧的“計劃經濟”思想以及斯大林關于五年計劃的理論與實踐,為新中國編制實施五年規劃提供了理論依據。毛澤東領導編制實施了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鄧小平關于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理論推動了五年規劃的轉型,科學發展觀使得五年規劃更具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從理論視角看,習近平文化思想一方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實踐性、人民性、開放性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在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汲取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更難得的是,習近平文化思想還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吸收了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從歷史視角看,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思想和實踐的科學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征程上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理論創新。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盵10]這表明五年規劃性質與地位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將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有關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安全保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內容融入五年規劃,定會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更大成就。

(三)堅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根基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第二個結合”,表明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把握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以智慧和力量,規劃思想很早就存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如《鄧析子·無厚》中的“計能規于未兆,慮能防于未然”;《禮記·中庸》中的“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且早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的《周禮·考工記》中就有了關于周代王城建設空間規劃布局的記載。古人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根據氣候、星辰等因素的變化規律推算出二十四節氣,并據此對農業生產進行規劃?!抖Y記·大學》中也有對成為君子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的謀劃。中國共產黨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總設計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目標遠大,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規劃接著一個規劃來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規劃的思想深刻影響著中國共產黨對五年規劃中相關文化建設的設計與實踐,也是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根基優勢所在。

中國共產黨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性、持續性的過程。要想在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不斷前進,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所蘊含的守“常道”、敢“求變”、納“百川”、求“自強”等思想的智慧貢獻。其中,守“常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規律思想,即無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還是五年規劃的編制實施都要遵循規律,依規而行;敢“求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革新思想,即無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還是五年規劃的編制實施都要敢于不斷與時俱進、變革創新;納“百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包容思想,即無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還是五年規劃的編制實施都要有兼容并蓄、博采眾長;求“自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獨立思想,即無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還是五年規劃的編制實施都要遵循獨立自主的原則。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五年規劃在推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更具規律性、創新性、開放性與獨立性。

(四)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主體優勢

馬克思主義是武裝人民大眾的科學思想武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性的立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11]這一思想在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中表現為新民主主義時期“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12]的建設目標、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發展方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13]的根本任務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建設需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實現全體人民物質層面的共同富裕,還要實現全體人民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五年規劃在編制實施過程中以“規劃為民”為出發點,“規劃靠民”為著力點,“規劃利民”為落腳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也是調動人民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主體優勢所在。

“規劃為民”就是要通過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提升人民對中華文明的全面認知?!耙巹澘棵瘛本褪恰耙_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10]?!笆濉庇媱澋健笆濉币巹澠陂g,五年規劃編制演進為集思廣益型決策模式,這種決策模式最顯著的特點是采用全民討論的方式?!笆濉币巹?、“十四五”規劃繼續沿用這種編制決策模式,借助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力量,以多種方式將專家意見、基層經驗、群眾智慧等吸納進五年規劃的編制中來,形成民意的“最大公約數”與規劃內在的科學特質。例如:2021年4月7日,中央宣傳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公開征集國家“十四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意見建議的公告》,助力“十四五”規劃對文化建設任務的落實。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打造出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生產出更多豐富、優質的文化產品而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實現“規劃利民”的目的,深刻體現出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人民性。

(五)堅持系統性的科學思維: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理念優勢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14],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之義。無論是文化建設還是編制實施五年規劃,都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戰略性舉措以及長期性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堅持系統觀念”的原則列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強調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不僅是一個理論和實踐問題,更是關系經濟和社會等綜合平衡發展的系統性問題。堅持系統觀念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形成的基礎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其關鍵是要立足大局,統籌兼顧,在重點上求突破,以點的突破帶動全局工作。

歷次五年規劃依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目標,對不同階段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實施路徑進行詳細設計,并統籌兼顧文化與經濟、社會等其他領域的協同關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圍繞服務工業化建設需要將知識分子改造、技術人才培養、全民文化水平提升作為重點,由此實現的社會風氣根本扭轉、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轉化為“四個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圍繞建設社會主義高度文明國家目標,重點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化建設是與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統籌兼顧的重要戰略;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建設文化強國頂層設計指導下,以筑牢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等為重點,同時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理論與輿論、文化與文明、內宣與外宣、網上與網下、國內與國際、事業與產業等關系,提升了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系統性。

三、中國共產黨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認同建構

文化建設帶有深刻的認同建構功能,有助于增強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五年規劃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具有將黨的文化大政方針轉變為具體實踐,并在取得相關成就基礎上增強人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與國家情感的認同。

(一)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增進政治認同

1.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增進了政黨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編制實施五年規劃的歷史,也是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立足中國實際,不斷推進文化理論創新,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淬煉紅色革命文化,引領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內容來源。中國共產黨領導歷次五年規劃取得的文化建設階段性成就,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賦予中華文化更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從建設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15]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共產黨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實踐,將文化自覺提升到的一個新高度,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品格和自我革命的品質。

2.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增進了制度認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在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耙晃濉庇媱澋健拔逦濉庇媱澠陂g全國性的反對浪費、厲行節約,破除封建迷信和陋習以及大規?!皰呙ぁ钡冗\動,使得社會風氣得到根本扭轉,國民整體文化水平提升了一個層次;“六五”到“十一五”規劃期間,全民性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等,助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進入新時代,“十二五”規劃到“十四五”規劃期間,無論是在全社會掀起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熱潮,還是全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都離不開社會主義制度舉國體制的推動。五年規劃作為一種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在推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增進了全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

3.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增進了道路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新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6]21確定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之一,同時“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16]22,這充分說明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質上是一致的。中國式現代化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自然不能離開文化的建設、文明的提升。五年規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同樣也要推進文化建設,且在不斷夯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物質條件的同時,不遺余力地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精神偉力。因此,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取得成就,符合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征,增進了全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二)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增進理論認同

1.文化自覺自信離不開理論的認同建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的優勢之一,歷次五年規劃中關于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的學習與宣傳增進了全民對理論的認同?!耙晃濉庇媱澋健拔逦濉庇媱?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理論學習重點?!傲濉庇媱澋健笆晃濉币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成為理論學習的首要內容?!笆濉币巹澟c“十三五”規劃重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教育?!笆奈濉币巹澑菑娬{要“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工作體系”[5]102-103。

2.增強理論認同的關鍵在于讓人民群眾更加普遍地認同黨的創新理論、自覺地傳遞黨的創新理論,這就對理論宣傳工作提出相應要求。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五年規劃中對于理論的宣傳集中于出版、廣播、文藝創作等傳統形式。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十五”計劃首次提到要“加強對新聞輿論、國民教育、社會文化、休閑娛樂等各種思想文化陣地尤其是新聞網站的建設和管理”[1]145。進入新時代,五年規劃理論宣傳力求在繼續推動傳統媒體發展的同時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和傳播載體,建設“內容+平臺+終端”的新型傳播體系。如,“十四五”規劃特別指出要建好用好“學習強國”等學習平臺。最終實現黨的理論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這條路徑“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目的。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增進理論認同離不開文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從五個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文化建設上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總結:一是“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17],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更加牢固。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培育和踐行。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文藝創作的繁榮,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五是中華文化逐漸走向世界,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明顯提升。這些成就離不開歷次五年規劃對文化建設持續不斷地推進,人民群眾作為文化建設帶來的政治穩定、社會安寧、精神滿足等最大受益者,必然會對黨的理論給予認同。

(三)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增進價值認同

社會主義制度下追求的是以人與社會辯證統一關系為基礎原則,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文化建設重要任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價值觀可分為一般價值觀和主流價值觀兩種。一般價值觀指的是僅體現社會某個群體、某個領域價值取向和追求,且在整個社會價值體系中處于從屬地位的價值觀,如愛情觀、消費觀。主流價值觀指的是能影響整個社會群體價值取向和追求,在整個社會價值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的價值觀,譬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任何一種價值觀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需要通過自在自為的實踐得到社會的認同。由政黨、政府主導的文化建設本身涉及理想信念、道德秩序、價值體系等內容,以五年規劃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最終目的是增進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一五”計劃到“五五”計劃的相關文本中就有“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精神教育廣大人民群眾”[1]733,發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優良傳統,養成勞動習慣和良好道德品質,學習大寨精神等內容。改革開放后,從“六五”計劃到“九五”計劃推動“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8]建設,在“四有”新人培育、“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開展和向蔣筑英、孔繁森、李素麗等先進模范學習等方面卓有成效,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黨的十六大關于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思想指引下,“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精髓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出現在“十五”計劃到“十一五”規劃相關文本中,并在相應的實踐中開始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從“十二五”規劃開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歷次五年規劃的重要議題,黨從思想理論學習、主題宣傳教育、典型榜樣樹立、公民道德建設等多個方面做出了明確要求,增進了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四)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增進情感認同

1.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增進了人民群眾對民族情感的認同?!拔幕J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9]。中華民族維系于共同的情感,黨的十九大鮮明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交融的情感紐帶。一方面,“五年計劃同全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都有密切的關系”[1]656。歷次五年規劃都注重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以此來夯實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關于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規劃,如幫助沒有文字的民族創造自己的文字,培養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干部,支持民族文字編印的報刊、圖書發行,民族語言廣播、電影的發展等,極大地增進了民族情感認同。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中華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凝聚而成,其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悠久的歷史淵源是中華民族精神命脈所在,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思想源泉和內驅動力。歷次五年規劃都有關于文藝創作要體現民族性的主張,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規劃與實踐,整體上增進了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情感的認同。

2.以五年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增進了人民群眾對國家情感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盵20]雖然民族源自血緣的結合,國家源自地緣的結合,但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融合過程中,出于中華民族兼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放性以及國家對民族安全給予保障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作為主權的“中國”與作為民族主體的華夏民族成為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也就使得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具備了同一性的特質。五年規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編制實施的,將黨的主張、國家意志、民族意愿融合并變為現實的一種制度安排。文化建設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拓展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推動民族、國家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耙晃濉庇媱澋健拔逦濉庇媱澩七M社會主義文化的確立與鞏固;“六五”計劃到“十一五”規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十二五”規劃到“十四五”規劃推進文化建設向實現“文化強國”目標努力。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借助五年規劃,對內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增強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增進了人民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認同。

結語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盵20]這既是對長期以來持之以恒推進文化建設的信心展示,又是對新時代十年文化建設經驗的提煉總結,更是對未來更長時間文化建設的整體性部署規劃。研究十四個五年規劃對推進文化建設的歷史回溯、優勢彰顯與認同建構,既表明了文化建設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彰顯出中國共產黨成功領導文化建設、推動民族復興的偉大之處。歷次五年規劃在歷史演進過程中早已呈現出“中國式規劃”的特征,其在推進文化建設方面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發展之路,不僅為新征程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指明了方向,而且為世界文化的創新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計劃規劃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規劃引領把握未來
快遞業十三五規劃發布
暑假計劃
學做假期計劃
學做假期計劃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學做假期計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