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振鐸先生遺存的樂器以及背后的故事

2024-01-29 16:14孟建軍
樂器 2024年1期
關鍵詞:劉天華胡琴琵琶

孟建軍

2024年,是我國胡琴泰斗陳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圖1)。

陳振鐸先生于1999年去世后,陪伴他一生的樂器就由他的兒子陳朱光保存著。前不久,記者與音樂周報的記者就陳振鐸先生遺存的樂器,對陳振鐸之子陳朱光進行了采訪。

陳朱光取出幾把父親留下的胡琴輕輕擦拭,他說:我父親的這幾把琴跟隨他老人家從十幾歲起到1999年,與父親共同見證了從上海國立音樂院到青木關國立音樂院直至中央音樂學院成立七十年來中國的民族音樂崛起、騰飛、與世界音樂并駕齊驅這一夢想變成現實的全過程。

民國時期的胡琴

1905年1月3日(清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年11月28日),陳振鐸出生在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齊國古都所在地——山東淄博臨淄區齊都鎮卲家圈,那里也是孔子聞韶樂之地和傳道授業的所在地——稷下學宮。

陳振鐸自幼受母親影響熱愛音樂和民間藝術,10歲起他開始學習笛簫、京胡和民間鑼鼓,他最喜愛拉京胡聽京戲。陳振鐸的啟蒙教育來自于父親的精心培養,他從小在私塾里通讀四書五經,儒家厚重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陳振鐸。父親見他聰慧好學,便將他送進城里的學堂接受正規教育。直到晚年,陳振鐸先生都能夠熟練地背誦古文觀止中的一些經典辭章。他先后就讀于山東省立十中和濟南美術學校,在學校里不僅學習音樂也學習美術。

1928年,陳振鐸背著胡琴和琵琶考入上海國立音樂院,與冼星海等同學成為同窗好友。

在陳振鐸的遺存胡琴中,有兩把民國時期的六角胡琴和一把圓筒胡琴及一支洞簫,這幾件樂器都有近百年的歷史。1928年,陳振鐸背著這幾把胡琴、一把琵琶和一支簫離開家鄉奔赴上海,考取了上海國立音樂院,從此踏上鐘愛一生的音樂之路。

陳振鐸從家鄉帶出的兩把形制為六角形筒的胡琴均為紅木材質,琴桿為圓桿,琴頭為小彎脖,上面鑲嵌小圓骨片為裝飾。琴筒與現在的二胡筒相比顯得小,但很秀氣,沒有底托(圖2)。

另一把民國時期的圓筒二胡是用八塊料拼成的圓筒,每塊料之間鑲嵌一黃色木條作為裝飾,沒有底托。琴脖處略彎,方形琴頭上鑲嵌有白色方塊作為裝飾。

三把胡琴琴桿、琴筒處歷經歲月滄桑,已有包漿(圖3)。

劉天華先生用過的二胡

幾年前中央民族大學舉辦了“先生就在身邊”的展覽,在陳振鐸展區部分,就展示著劉天華用過的二胡的照片,陳振鐸在照片旁題字:“劉天華教授用過的二胡,其頭型典雅大方堅固。陳振鐸存圖(圖4)?!?/p>

因為護院運動,陳振鐸于1929年9月離開上海國立音樂院轉到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成為劉天華的弟子。當時音樂系設鋼琴、提琴、琵琶、古琴、歌唱等專業,劉天華、楊仲子等人是音樂系導師。陳振鐸有幸成為劉天華先生的學生后,除了跟劉天華先生學習二胡外,他還師從趙麗蓮教授學習鋼琴,師從張友鶴先生學習古琴。當時在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時,二胡和鋼琴都是他的主科。因為他內心熱愛民族音樂,故此他毅然選擇了二胡作為自己的終身專業。

在師從劉天華上課的時候,他會帶著兩把六角二胡上課,劉天華在為他做演奏示范時,也會拿過他的二胡拉奏。

1931年,劉天華先生第一次推薦陳振鐸參加北平育英小學(貝滿中學)舉行的音樂會,陳振鐸就是用這把六角二胡演奏了《月夜》《光明行》等曲目。

在北大李抱忱主持的音樂會上,劉天華還推薦陳振鐸演奏他創作的《光明行》和《良宵》。這把六角小筒二胡,不僅給陳振鐸帶來了良好的聲譽,也讓其恩師劉天華為之而自豪。

上世紀40年代,陳振鐸作為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民樂組的重要創建人之一,在青木關任教時期,他用這兩把胡琴培養了諸多二胡學生,早期的學生有張韶、陳朝儒、劉詩蓮、胡繼英、裴依云、陸修棠等人。

在抗日戰爭吃緊的時刻,國民政府為了籌募資金,組織音樂家藝術家在陪都重慶進行義演活動,邀請了諸多名家登場,陳振鐸與著名影星蝴蝶同臺演出,為募集抗日資金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當時陳振鐸上臺演奏的二胡就是這把六角胡琴。

設計改良前方后圓二胡

上世紀50年代初期,陳振鐸設計了前方后圓八角二胡,找到了原在北京文聲齋胡琴鋪制作樂器的董玉光師傅。董師傅根據陳振鐸的設計,制作出兩把紅木的前方后圓八角胡琴(圖5-1)。這款陳振鐸先生首創的前方后圓形制的二胡,帶底托。琴頭依舊是他喜愛的小方頭。他的這一設計理念和初衷為的是節省原材料。為了放在腿根部演奏更加舒適,陳振鐸還在底托下裝上了一層海綿,用軟塑料絲捆扎起來。當年,陳振鐸的學生、樂器改革家張子銳設計的特制金屬弦及螺絲調濟活動弓子的改良,受到陳振鐸先生的熱情支持與扶持。當特制金屬弦受到質疑時,陳振鐸先生第一個將金屬弦安裝到他的前方后圓的八角二胡上試用。他對金屬弦的肯定和贊譽很快為金屬弦在大樂隊的普及應用起到了表率和引領風尚的作用,很快用金屬弦代替傳統絲弦的風暴席卷全國各大民族樂團,陳振鐸先生支持樂器改良、敢為人先的垂范之舉為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圖5-2)。

1982年6月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劇場,由文化部等單位舉辦的紀念劉天華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的紀念音樂會上,時年77歲的陳振鐸先生攜著這把前方后圓的八角二胡緩步登場。他完美演繹了劉天華先生親傳給他的《漢宮秋月》,與其他版本的《漢宮秋月》截然不同,引起了聽眾強烈反響。

支持改良并參與民族樂器改良

我們看到,陳振鐸曾經使用過的琵琶因為年代久遠,保存不夠妥善,琴頭已不見蹤影,琵琶相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面板因為年代久遠已發暗紅,有的地方有補過的痕跡。據陳振鐸后人講,當年他讓一個不太專業的人修復這把老琵琶,沒有成功,導致這把老琵琶失去了原貌,很是可惜(圖6)。

陳振鐸先生熱衷于民族音樂,善于拉胡琴、吹洞簫、彈琵琶,同時他也學習西洋樂器。其子陳朱光介紹道:父親當年是以鋼琴、京胡、二胡的演奏考入上海國立音樂院的。這也說明,一個真正的音樂家,他的修養是全方面的,就像陳振鐸的恩師劉天華,雖為民族音樂的先驅,但也癡迷學習小提琴,后來的京胡演奏大師楊寶忠,用小提琴拉外國名曲也一樣瀟灑飄逸。

陳振鐸先生支持新生事物,支持民族樂器的改良革新,他自己也積極參與到對民族樂器改良的洪流中。在他家中,記者還見到了陳振鐸早年研制的一把四弦胡琴。琴頭類似于三弦的頭,小鏟狀,四個軸目前只剩一軸(三軸丟失)。陳振鐸先生設計的這款帶指板的四弦胡琴的初衷為的是解放弓子,使之能夠像提琴那樣擴大音域。陳朱光稱,這個四弦胡琴最終沒有成功的原因是筒子上的蠎皮難以承受碼子之重。四根弦壓在琴皮上影響了振動,故這種嘗試的改良沒有成功(圖7、圖8)。

結語

作為中央音樂學院最早的奠基人之一,作為中國第一位將工尺譜翻譯成五線譜和簡譜的人,作為編寫我國二胡教材的第一人,陳振鐸先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是被中國音樂界所公認的。陳振鐸是師從劉天華先生完整學完了劉先生十首作品為數不多的學生,他在劉天華去世后,用心整理出劉天華先生的十首作品收納在蔡元培題寫的《劉天華紀念冊》中(圖9)??梢哉f,陳振鐸為劉天華先生創作的十首二胡作品流傳于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陳振鐸先生生前使用過的每一把二胡都猶如一部鮮活的歷史,它們不僅見證了中國民族音樂從劉天華時代的奠基到今天的崛起和騰飛,還印證了中國民族音樂必將與世界音樂并駕齊驅的事實。陳振鐸遺存的這些二胡及其他樂器所蘊涵的歷史價值不僅僅屬于陳振鐸個人,更屬于整個中國音樂界。它們是中國音樂文化的瑰寶,更是中國民族精神的象征(圖10)。

在恩師劉天華的影響下,樂友思想貫穿陳振鐸的一生?!爸粻幊?,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懷揣一顆感恩的心”“長江后浪推前浪”也是陳振鐸一生信奉的人生格言,激勵著后人不斷進取,勇敢前行……

(本文顧問:陳朱光)

猜你喜歡
劉天華胡琴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穿越皓月的胡琴聲
劉天華音樂美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思考
官中胡琴與角兒胡琴
中國近代報刊中劉天華音樂史料鉤沉
國樂改進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彈琵琶”
琵琶絕
胡琴心:我用整個生命舞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