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省級區域國家高新區創新資源比較研究
——兼論安徽省國家高新區發展策略

2024-01-29 03:34鄒中華
全球科技經濟瞭望 2023年10期
關鍵詞:張江高新區長三角

胡 偉,汪 凱,鄒中華

(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合肥 230011)

建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家高新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推進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快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挑戰而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截至2022 年末,國家高新區總數已達177 家,集聚了全國35.9%的科技型中小企業、36.2%的高新技術企業、67.4%的科創板上市企業,國家高新區正日益成為各地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主陣地[1-2]。2022 年9 月,科技部印發了《“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要求要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鼓勵國家高新區開展東西合作和南北互動,優化合作機制,探索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有效路徑[3]。當前,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三省一市共有36 個國家級高新區,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各地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對“十四五”時期國家高新區發展進行謀劃,著力發揮國家高新區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隨著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代表的國家高新區對區域創新發展推動作用持續增強,相關研究也有了積極進展。在高新區區域創新發展方面,方亮等[4]使用超效率法研究了安徽省國家級高新區科技創新效率及其區域空間差異,提出規模效率成為限制高新區綜合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王亞丹等[5]利用協調度模型分析陜西國家高新區與區域經濟間協調發展水平時空分布格局。而圍繞長三角高新區創新協同研究方面,于佳佳等[6]從產業鏈互融、創新要素共享、創新政策互通等角度,提出昆山高新區對接融入上海、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體化路徑。蘇州市統計局課題組的陳鼎昌[7]從城市群、都市圈兩個角度,對標先進地區剖析蘇州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可行路徑。方大春[8]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構建長三角國家高新區空間關聯網絡,對國家高新區間的經濟聯系和邊緣輻射帶動作用進行研究。相關文獻表明,國家高新區創新協調發展研究從城市群、都市圈等時空角度,突出與區域經濟聯系和創新輻射的帶動作用,強調產業鏈、創新鏈和創新政策等要素的整合與協同。

通過對以往文獻的分析歸納發現,當前對國家高新區區域創新發展的研究已經呈現出多視角、多維度、實證與理論相結合的特點。對國家高新區的區域創新研究主要圍繞創新能力評價、創新體系構建和影響因素等開展,其中對區域經濟影響和協調方面的研究較多,而對科技創新驅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研究較少,尤其從省域角度對國家高新區創新資源進行比較,研究長三角區域創新協調發展的更是少有涉及。

基于此,本研究以長三角一體化為背景,以長三角省級區域國家高新區為研究對象,基于高新區創新活動調查統計數據①《中國統計年鑒2021》《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系統比較滬蘇浙皖國家高新區在創新人才集聚、創新資金投入、創新主體培育、國際平臺建設和技術合同成交方面的創新情況,總結長三角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的現狀,并從推動安徽省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角度,提出國家高新區促進區域創新協同發展的相關建議。

1 長三角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差異

實現從科技到成果的轉化需要靈活的創新載體和優越的承載區域。聚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國家高新區不斷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提升產業創新水平,堅持以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發揮蘇浙皖地區的創新優勢,有力推動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

1.1 創新人才集聚情況

1.1.1 從業人員整體結構不斷優化

集聚多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是國家高新區工作的重點。長三角國家高新區也有各自的人才政策,如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際人才試驗區建設、合肥高新區“江淮硅谷”人才工程、蘇州工業園“金雞湖人才計劃”等[6]。隨著人才引進計劃的相繼出臺,從業人員不斷涌入,長三角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隊伍的整體結構也在不斷優化,高學歷化和高技能化趨勢明顯。

從高新區層面來看,2020 年杭州高新區、蘇州工業園、上海張江高新區和合肥高新區的從業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均在50%以上,遠高于全國高新區的平均水平(39.5%),其中杭州高新區最高,達63.8%,之后依次是蘇州工業園58.2%、上海張江高新區56.5%、合肥高新區51.9%,均較2019 年有所提升。從業人員結構不斷優化,有利于各地發揮高新區產業園、孵化器等平臺的人才培養作用,推動形成國家高新區快速發展與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

1.1.2 R&D 人員穩定增長但差異較大

2020 年,長三角地區國家高新區企業R&D 人員全時當量從高到低分別是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數據分別為31.6 萬人年、12.9 萬人年、10.5 萬人年和7.4 萬人年。蘇浙滬地區均超過10 萬人年,其國家高新區R&D 人員數聚集明顯,特別是江蘇國家高新區企業R&D 人員全時當量在全國的占比達15.6%,在所有省份中同比提升最快。究其原因,江蘇近年圍繞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核心戰略、科教與人才強省戰略,并研究出臺針對全省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強省內國家高新區的統籌管理,人才發展環境得到明顯優化[9]。

從高新區層面來看,2020 年企業R&D 人員全時當量排名國內前10 位的長三角高新區分別為上海張江高新區(10.3 萬人年)、南京高新區(9.7 萬人年)、蘇州工業園(7.3 萬人年)和杭州高新區(6.0 萬人年),上海張江高新區的企業R&D 人員數量頭部效應明顯。相比之下,安徽沒有能夠進入國內前10 位的國家高新區,與上述長三角高新區的差距較大。

1.2 創新資金投入情況

1.2.1 企業R&D 投入繼續加大

2020 年,國家高新區研發投入繼續增長,企業R&D 投入達9 192 億元,同比增長11.3%,占全國企業R&D 投入的49.2%。其中,企業R&D投入超過100 億元的長三角高新區有6 家,從高到低分別是上海張江高新區、南京高新區、杭州高新區、合肥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和寧波高新區。另外,從國家高新區企業R&D 投入占增加值比例來看,從高到低分別是安徽(12.0%)、江蘇(11.9%)、浙江(11.3%)和上海(9.1%),其中,安徽、上海的企業R&D 投入金額有所增長,江蘇、浙江略有下降,見表1。

表1 2020 年長三角國家高新區科技資金投入情況

1.2.2 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長

2020 年,長三角國家高新區中財政科技支出占當年同類型財政支出比例最高的是上海,達到84.3%,之后依次是安徽、浙江和江蘇,除江蘇外均較上一年有所增長,且相互間差異較為明顯,見表1。從高新區層面看,2020 年國家高新區財政科技撥款在30 億元以上的長三角國家高新區共有4 家,從高到低分別是上海張江高新區、合肥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和杭州高新區,各高新區通過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調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科技創新。從各地采取的財稅政策來看,主要通過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專項補助資金和科技發展資金資助企業科研開發,設立專利申請資助專項經費,對自主創新型企業減稅或返還,特許權使用費實行免征或減征,建立高增加值產品的增值稅補償機制等多種舉措支持企業創新[10]。

1.2.3 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化

產學研合作經費是產學研主體之間合作規模的表征,體現了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協作水平。2016—2020 年,國家高新區企業產學研合作經費從515.1 億元增長到1 902.4 億元,年均增速達到53.9%。就長三角產學研合作情況而言,2020 年國家高新區企業產學研合作研發費用支出最多的是上海,達到177.3 億元,整體占比(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比例)達9.3%,之后依次是江蘇、浙江和安徽,費用支出分別是89.7 億元、80.8 億元和27.3 億元,見表1。從高新區層面來看,2020 年企業產學研合作研發費用支出達到10 億元以上的園區有上海張江高新區、杭州高新區、南京高新區、合肥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和寧波高新區,其中上海張江高新區費用支出高達174.3 億元,之后依次是56.2 億元、42.3 億元、21.7 億元、17.1 億元和10.6 億元。以上6 家園區合計貢獻了長三角高新區80%以上的企業產學研合作經費,遠超其余園區。由此可見,長三角高新區產學研合作經費地區差異顯著,整體上東部高新區的產學研合作規模更大。

1.3 創新主體培育情況

1.3.1 各類研發服務機構整體增長

截至2020 年末,長三角國家高新區省級及以上各類研發機構數量從高到低依次為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數量分別為4 494 家、1 969 家、955 家和735 家。江蘇同時也位居全國第一,整體占比達到15.65%,遠超全國其他省份,見表2。同時,長三角國家高新區通過推進創新服務機構建設,不斷提高園區的服務創新創業能力,2020 年,長三角國家高新區省級及以上創新服務機構數量從高到低依次為江蘇、浙江、上海和安徽,江蘇又以649 家僅次于北京,位居全國第二,見表2。從高新區層面來看,2020 年擁有省級及以上各類創新服務機構數排名靠前的長三角國家高新區有上海張江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南京高新區、寧波高新區和合肥高新區,數量分別是222 家、158 家、126 家、114 家和87 家,見圖1。這充分說明,江蘇省對研發服務機構的培育起步早、重視程度深,在研發機構建設上始終堅持主體多元化模式和市場化管理運作機制,始終堅持前瞻性的科研主攻方向和多樣化的成果轉化路徑,逐步形成了富于江蘇特色的發展特征[11]。

圖1 2020 年長三角主要高新區創新服務機構及入統高新技術企業情況

表2 2020 年長三角國家高新區創新主體培育情況

1.3.2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大幅增加

江蘇、上海、浙江和安徽2020 年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超過1 000 家,其中江蘇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4 679 家,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12.4%,見表2。從長三角高新區層面來看,2020 年入統高新技術企業在1 000 家以上的園區分別為上海張江高新區、南京高新區、蘇州工業園、杭州高新區、合肥高新區和寧波高新區。其中,僅上海張江高新區就擁有9 232 家入統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上在長三角高新區中占據優勢,其整體占比高達9.6%,見圖1。

1.3.3 孵化載體數量穩步增長

截至2020 年末,國家高新區內共有科技企業孵化器3 018 家,其中省級及以上1 508 家、國家級739 家;眾創空間3 681 家,其中科技部備案的1 147 家,科技企業加速器888 家,各類孵化載體數同比增長率均超過10%。從長三角高新區來看,2020 年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40 家的國家高新區有南京高新區、上海張江高新區、杭州高新區、合肥高新區和寧波高新區。其中,南京高新區不僅孵化器總數最多,還擁有多達39 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另外,2020 年長三角區域共有6 家國家高新區的眾創空間達到50 家以上,分別為南京高新區、上海張江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寧波高新區、杭州高新區和合肥高新區,南京高新區仍然居于首位,其科技部備案的眾創空間數量也最多,部分主要高新區孵化載體情況見表3。南京高新區取得的突出成績離不開南京市對孵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南京市政府專門出臺《關于支持南京高新區打造全鏈條孵化體系、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及未來產業的實施細則》,支持南京高新區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特色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為在孵企業的成長提供基于市場化、國際化的增值服務,提高在孵企業的生存能力。

隨著孵化器、眾創空間等載體建設工作不斷推進,在孵企業數量也持續增長。截至2020 年,滬蘇浙皖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及加速器內企業數量均排進國內前10 名,其中江蘇以18 163 家居全國首位,浙江、上海和安徽分列第5 位、第8 位和第10 位,長三角區域國家高新區的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得到不斷鞏固和完善。

1.4 國際平臺建設情況

國家高新區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一些先進園區,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美國硅谷、以色列,上海張江高新區在美國波士頓等地均建立了創新中心。從長三角情況來看,2020 年國家高新區內資控股企業設立的境外研發機構數量從高到低分別是江蘇、上海、浙江和安徽,數量依次是261 家、167 家、67 家和55 家,占國家高新區整體比例分別為18.7%、12.0%、4.8%和4.0%,見表2。從高新區層面來看,2020 年內資控股企業設立的境外研發機構數量超過40 家的長三角國家高新區有上海張江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合肥高新區和南京高新區,數量依次是166 家、94 家、51 家和49 家,僅上海張江高新區就占到國家高新區總數的11.9%,居全國首位。近年來,上海張江高新區通過中以、中德、中芬、中俄和中美等國際創新平臺建設,其國際協同創新網絡得到拓展,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得到提升,有力地推動了長三角區域國際創新合作不斷深入。

1.5 技術合同成交情況

長三角國家高新區高度重視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的轉移轉化,通過加強技術合同登記工作的組織投入、政策宣傳和相關培訓,強化科技成果供需對接,創新技術交易模式,多措并舉推進技術交易,不斷提高技術市場活躍度[12]。2020 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國家高新區企業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均超過100 億元,占國家高新區整體比例超過20%,從高到低依次是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其中上海位列全國第3,見圖2。

圖2 2020 年長三角國家高新區技術合同成交額及占比

具體到高新區層面,2020 年企業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50億元的長三角國家高新區有7家,從高到低分別為上海張江高新區、南京高新區、蘇州工業園、杭州高新區、蘇州高新區、合肥高新區和無錫高新區,其中上海張江高新區的企業技術合同成交額高達654.9 億元,在國內僅次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位居第二,之后依次是241.6 億元、148.9 億元、140.7 億元、76.2 億元、66.6 億元和55.6 億元。由此可見,長三角東部地區高新區仍然是技術交易的高地。

2 存在的問題

長三角滬蘇浙皖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整體上在全國處于第一梯隊,但內部呈現“東高西低”的區域特征,其中江蘇國家高新區在人才聚集、創新主體培育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上海國家高新區在創新資金投入、國際平臺建設和技術合同成交方面更加突出。相比之下,安徽國家高新區企業R&D 投入占增加值比例和國家高新區財政科技支出占比在長三角分列第一位、第二位,說明隨著安徽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對高新區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增大。合肥高新區近年來在國家高新區綜合評比中穩居前10 名,創新發展取得了明顯進步。與此同時,也要看到與滬蘇浙相比,安徽國家高新區發展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4 個方面。

2.1 創新人才支撐不足

在創新人才集聚方面,2020 年安徽國家高新區企業R&D 人員全時當量為7.4 萬人年,約占江蘇國家高新區的23%,浙江國家高新區的57%,上海國家高新區的70%。相比滬蘇浙地區,安徽省內大部分高新區在人才引進培育留用上均存在不足,這與安徽地處中部區位、經濟優勢不明顯有關,同時由于創新生態建設尚不完善,對創新人才的集聚能力較弱,導致人才與產業創新發展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滬蘇浙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對促進創新人才集聚更加明顯,對安徽特別是鄰近地區的人才也會產生一定的虹吸效應。

2.2 創新投入較弱

在創新資金投入方面,因受到中美貿易爭端、新冠疫情等影響,全球化進程受阻,倒逼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與高校院所、創新型企業開展研發合作[13]。滬蘇浙發達的經濟和完善的政策為產學研合作創造了優良環境,各地方國家高新區產學研合作經費大幅增加,上海更是位居全國第3。近年來安徽國家高新區企業產學研合作經費支出雖然顯著增長,但僅占江蘇國家高新區的30%,浙江國家高新區的34%,上海國家高新區的15%,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2.3 創新平臺建設不夠

安徽通過政策措施不斷優化完善,快速發展新型研發機構,但與滬蘇浙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2020 年安徽國家高新區省級及以上研發機構數約占江蘇國家高新區的21%,浙江國家高新區的49%,上海國家高新區的130%;安徽國家高新區內資控股企業設立的境外研發機構數約占江蘇國家高新區的21%,浙江國家高新區的82%,上海國家高新區的33%。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方面,安徽國家高新區當年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數約占江蘇國家高新區的22%,浙江國家高新區的49%,上海國家高新區的34%。另外,從長三角頭部國家高新區擁有的孵化器數量來看,安徽的數量較少且分布過于集中??傮w上看,安徽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企業總數中占比不高,“小巨人”等行業龍頭型高新技術企業較少,國家級的科創平臺數量不多并且地市間差異較大,整體創新實力較弱。

2.4 創新成果轉化能力不強

長三角國家高新區創新成果轉化綜合水平不斷提高,從技術合同成交情況來看,滬蘇浙皖國家高新區企業2020 年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均在百億元以上。安徽也在著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通過安徽科技大市場等平臺積極引導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轉化和應用,技術合同成交額持續上升[14],但是安徽國家高新區技術合同成交額僅占上海國家高新區的16%,江蘇國家高新區的17%,浙江國家高新區的55%,表明安徽高新區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方面存在短板。

3 安徽高新區融入長三角創新協同發展的建議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三省一市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通過創新合作、資源共享、成果共用持續推進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發展,已逐步形成創新資源集聚和流動、創新成果開發和共享、產業發展聯動和轉移“三大高地”[15]。下一步將通過長三角國家高新區的創新合作,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同時國家級高新區在安徽創新驅動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其規??偭?、經濟產出、創新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在省內均占有較大比重。目前基于區域協同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已成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安徽國家高新區深度融入長三角創新協同發展,已成為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

(1)把握戰略機遇,構建協同創新網絡。

目前,長三角地區正在布局建設長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張江長三角科技城、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產業合作載體,安徽省應發揮國家高新區作為長三角區域創新節點的有利條件,把握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機遇,推動重點城市國家高新區建設產業創新發展主陣地,以及高端人才和要素集聚、協同創新、科技改革先行先試,積極推進與滬蘇浙一體化聯動發展,努力構建面向長三角的高效合作、集成聯動、協同有序的創新發展網絡。

(2)發揮龍頭作用,推進創新平臺建設。

鼓勵安徽省內高新區積極參與長三角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發揮上海市高新區創新龍頭帶動作用,集成蘇浙高新區產業科技創新優勢,加強與滬蘇浙戰略協同。同時,推動安徽省內園區加入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長三角科學數據中心和長三角實驗室共建共享,鼓勵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聯創中心,圍繞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和生物醫學等新興產業及關鍵共性技術打造公共科技平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3)加強園區共建,打造“升級版”創新共同體。

加強與滬蘇浙政府、園區合作共建,進一步完善合作體制機制,構建協同創新產業體系。支持地市依托國家高新區開展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建設,推動產業有序轉移,實現要素雙向流動,共享跨區域經濟發展的利益。同時還要發揮安徽國家高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市場化方式整合或托管區位相鄰、產業互補的省級高新區及其他工業園區,打造出集中連片、協同互補和聯合發展的“升級版”創新共同體。

(4)創新合作形式,加快創新成果轉移轉化。

鼓勵安徽省內有條件的高新區要因地制宜,聚焦特色主導產業與長三角國家高新區開展異地孵化、伙伴園區等多種合作;支持園區做實做強“雙向飛地”“創新飛地”的飛地經濟模式,深入開展“孵化+加速”“科技創新+場景應用”等創新合作;圍繞區域之間的產業分工合作,有針對性地引進長三角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在安徽建立孵化基地,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當前由滬蘇浙皖共同發起成立長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聯盟,有力地推動了區域之間的創新成果匹配對接和轉移轉化,安徽省應加強與示范區內高新區在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方面的政策協同,為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提質增速。

(5)加強政策對接,形成良性協同機制。

加強安徽同滬蘇浙在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協同創新方面的政策對接和聯動,共同破解跨行政區域的制度障礙。安徽國家高新區應立足自身實際情況,對照滬蘇浙在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和人才引育等方面展開差異化布局,避免同質化的政策規劃增加創新合作成本,推動形成融合發展與錯位發展有機結合的區域創新協同機制?!?/p>

猜你喜歡
張江高新區長三角
緊扣一體化 全面融入長三角
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干細胞轉化醫學產業基地簡介
聊城高新區多措并舉保障貧困戶“居住無憂”
遂寧高新區
“首屆長三角新青年改稿會”作品選
淺析張江科學城景觀標準化的探索實踐
Vπ張江孵化器
高新區:全國“雙創”示范生
長三角瞭望
長三角瞭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