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不見的圍墻: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異常人際互動行為研究

2024-02-02 02:26盧秋竹
山東女子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暴食節食瘦身

盧秋竹

(復旦大學 新聞學院,上海 200433)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背景

20世紀50年代后,“以瘦為美”的身材審美取向逐漸在全球盛行,媒介技術的快速迭代,更是催生了由社交媒體主導的“健身瘦身”流行文化。這種流行文化深受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女性的追捧。相比于運動健身,節食是更加快速的瘦身方式,于是它成為眾多青年女性的瘦身捷徑。然而,長期過度節食必然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2023年5月,一條15歲少女因節食瘦身患厭食癥去世的新聞再次引起國內公眾的關注(1)騰訊網:《15歲少女患厭食癥抗拒治療去世,需引導樹立健康審美觀》,https://new.qq.com/rain/a/20230526A0 2HQB00,2023.05.26。,而類似的新聞近年來已多次出現。盡管如此,過度節食瘦身的危害,尤其是其病理性后果仍未引起公眾足夠的關注與理解,相關醫學常識并未得到普及與重視,這導致許多有瘦身行為的青年女性陷入危險的健康境況而不自知。

過度節食的主要病理性后果是“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ED)?!斑M食障礙”指一組以進食行為異常,對體重、體型及食物過度關注為典型臨床特征,治愈率低、復發率高的疾病,是會給病人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危害的精神疾病(2)SIMON,H., Eating Disorders: Anorexia and Bulimia,in Break Binge Eating,http://www.adam.about. com/reports Eating-disorders/20030331.htm,2020.02.02.。進食障礙分為4種類型: 神經性厭食癥(Anorexia Nervosa,AN)、神經性貪食癥(Bulimia Nervosa,BN)、暴食癥(Binge Eating Disorder,BED)以及非典型性進食障礙(3)蘇小路,余小鳴:《進食障礙的流行現狀、影響因素和預防措施》,《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8年第4期。。對于有節食瘦身傾向的青年女性群體而言,尤為容易出現的是神經性厭食癥與神經性貪食癥(4)參見張衍,席居哲:《暴食癥的診斷、治療及其療效》,《心理科學》,2011年第6期;李志卿:《從健康傳播角度看如何幫助暴食癥患者走出進食障礙》,《電視指南》,2018年第8期。,后者更為日常,盡管其往往并不自知。神經性厭食癥和神經性貪食癥在臨床標準上常?;榘Y狀(5)張大榮,孔慶梅:《EDI-1 量表對神經性厭食癥患者的初步測試》,《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年第1期。,兩類患者都對肥胖有極度的恐懼,且極度關注食物與體重,將節食瘦身作為生活重心。兩類患者都抗拒進食,一旦進食會出現過度恐慌的心理,并采取諸如催吐、導瀉(濫用利尿劑和瀉藥)、過度運動等補償性行為。但區別在于,貪食癥患者長期存在難以控制的進食欲望,在壓力等因素促發下,短時間內會出現貪食發作,無節制、機械式進食的情況(6)劉洋:《節食引發神經性貪食癥的心理問題解析》,《西北醫學教育》,2007年第4期。。

進食障礙會對身心造成極大傷害。從身體層面看,過度節食會導致脫發、牙齦萎縮,青年女性患者會出現閉經的狀況;進食后的補償性行為更會嚴重傷害身體各個器官、關節;而短時間內的暴飲暴食也會導致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紊亂。從心理層面看,進食障礙常常致使患者抑郁程度深、自尊低(7)HRABOSKY,J.I.,MASHEB,R.M.,WHITE,M.A.,GRILO,C.M., Overvaluation of Shape and Weight in Binge Eating Disorder,Journal of Cu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Vol.75,No.1,2007,pp.97-99.、工作績效低(8)LYNCH,F.L.,STRIEGEL-MOORE,R.H.,DICKERSON,J.F.,PERRIN,N.,DEBAR,L.,WILSON,G.T.,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Guided Self-help Treatment for Recurrent Binge Eating,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Vol.78,No.3,2010,pp.55-56.、社會適應不良(9)STRIEGEL-MOORE,R.H.,WILSON,G.T.,DEBAR,L.,PERRIN,N.,LYNCH,F.,ROSSELLI,F.,ET AL., Cognitive Behavioral Guided Self-help for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Binge Eating,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Vol.78,No.3,2010,pp.60-65.,以及自殺傾向嚴重(10)岳玲,陳玨,亢清等:《神經性厭食癥患者抑制控制功能研究》,《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4年第5期。。進食障礙是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的疾病,尤其對青年女性患者與青少年患者而言(11)林琳,劉偉佳,吳德平:《中國青少年進食障礙研究進展》,《中國學校衛生》,2020年第5期。。進食障礙的成因相當復雜,“怕胖”的心理及過度節食瘦身行為是其直接原因(12)張大榮,沈漁村:《進食障礙概念的演變及病因學研究進展》,《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年第1期。。從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看,以“食”為核心的最低層次生理需求未被滿足,由此造成了整個身心系統的紊亂。而對體型的過分要求又由多重更加深層的原因造成,包括遺傳因素和生物學易感性(13)尹倩蘭,陳艾彬,宋相瑞,經旻,鄧光輝:《進食障礙基于DNA甲基化的表觀遺傳機制》,《精神醫學雜志》,2019年第6期。,個人心理層面的情感障礙、人格障礙(14)魏小璐,湯永隆,陳永,楊發輝:《進食障礙與人格研究現狀》,《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9年第4期。、家庭功能失調(15)陳清剛:《進食障礙與社會心理因素》,《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年第11期。,以及由大眾媒介建構的以瘦身為潮流的社會文化(16)SONNEVILLE,K.R.,CALZO,J.P.,HORTON,N.J.,HAINES,J.,AUSTIN,S.B.,FIELD,A.E., Body Satisfaction, Weight Gain and Binge Eating among Overweight Adolescent Gir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Vol.36,No.7,2012,pp.58-66.等。

(二)研究現狀與研究問題

近年來,由過度節食瘦身導致的進食障礙在國內外的發病率日益增加,且低齡化趨勢愈發顯著。據《每日郵報》報道,英國18歲及以下青少年進食障礙入院人數十年內增加了一倍多(17)新浪科技網:《英國兒童厭食住院率十年翻倍!醫學專家:社交媒體減肥文化泛濫》,https://tech.sina.com.cn/roll/ 2020-01-02/doc-iihnzhfz9920778.shtml,2020.01.02。,這樣的現象亦日漸引起學界的關注。盡管國內外學術界對于青年女性瘦身問題已作過諸多研究,但仍有不少缺憾,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相關研究各自為政,未進行跨學科的努力,應用價值有限。國內外關于青年女性瘦身問題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從文化批判的角度進行研究,探討資本與媒介文化對身材進行建構這一社會現象及其影響,但很少涉及相關病理性后果;另一類則從病理層面對諸如“進食障礙”“下丘腦性閉經”等由節食瘦身誘發的相關疾病的致病因素、干預機制、治療方法等進行研究。前一類研究集中在非醫學類的社會科學學科中,如社會學、傳播學;后一類研究則集中在精神病學、臨床醫學,以及心理學領域。此兩類研究彼此獨立,互不滲透,一定程度上甚至導致了由節食引起的相關疾病患病率的增加。前一類研究盡管涉及的問題更具有普遍性,但由于對相關疾病缺乏探討,故而起到的警示作用有限;后一類研究盡管從醫學角度更加專業地呈現了后果的嚴重性,卻將研究對象限定在了少數患病群體中,將大量潛在患病人群排除在外,而使其錯過最佳干預期。

第二,相關研究缺乏對過度節食瘦身人群人際互動問題的關注,而這是導致進食障礙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這一因素之所以重要卻易被忽視,一方面是因為即便是已經出現明顯病癥的“進食障礙患者”并非生活在醫院中,而是和正常進食者一樣暴露在各種社會場景中,有著看似無差別的日常行為。另一方面,主體一旦出現難以自控的節食瘦身行為,若不依靠人際層面的幫助很難自我療愈,人際互動是干預過度節食行為,乃至進食障礙等疾病的關鍵因素。但從上面提到的兩類研究來看,國內外對于人際互動問題的研究都較為缺乏。

第三,研究方法上,上述前一類研究多使用思辨的方法,后一類則多使用實證研究中量化的方法,質性研究方法目前較少在相關研究中出現。這使得過度節食乃至進食障礙涉及的復雜的心理狀態被抽象為概念或變量,而忽略了從具象的心理描述中歸納出更確切與細微的問題。

第四,從國內外研究數量對比來看,國內對過度節食乃至進食障礙等相關問題的關注遠不及國外。研究者使用中國知網的指數統計工具查看該話題的學術關注度時發現,盡管國內外對“進食障礙”的關注在2010—2022年間一直呈增長趨勢,但國內的文獻數量遠低于國外,盡管增長率高于國外。

針對上述研究現狀,本文將著重關注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的人際互動狀況,以使人際互動這一長久以來被該領域研究者忽視的關鍵影響因素得到應有的重視,以期更加全面地對過度節食瘦身可能誘發的嚴重后果進行及時干預,防止其發展成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本文由此將回答如下一些關鍵問題:首先,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瘦身會引起怎樣的病理性后果?是否會導致“進食障礙”這一精神疾病?其次,過度節食引起的相關負面影響將會在人際互動上如何體現?進而,進食障礙的病情是否和患者社交模式密切相關?這樣的人際互動行為會對進食障礙的癥狀造成怎樣的影響,會緩解還是會加重病情,又應當如何解決?

二、研究理論框架

盡管關注程度有限,但確有相關研究察覺到過度節食瘦身甚至患有進食障礙的青年女性在人際互動層面上的心理行為并非常態,而有其特殊性。譬如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對人不信任的心理特征,甚至伴有說謊與偷竊的行為(皆與食物相關)(18)參見付丹丹,王建平,陳薇等:《北京女校大學生進食障礙與心境的問卷調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年第8期;張大榮,杜貴平,賈慶梅等:《51例進食障礙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年第11期;席巧真,李雪霓,張大榮:《104例進食障礙患者臨床特征分析》,《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年第1期。。尤其有學者指出,進食障礙往往具有心理隱秘性,患者不愿面對面討論,卻愿意在具有匿名性特征的虛擬網絡社區同與自己身份相同的人溝通交流(19)李志卿:《從健康傳播角度看如何幫助暴食癥患者走出進食障礙》,《電視指南》,2018年第8期。。換言之,在人際互動領域,過度節食瘦身尤其是出現進食障礙癥狀的青年女性往往在現實生活中傾向于隱藏自己,而更愿意在虛擬社群中呈現自己這一面。由此,這類青年女性的人際互動行為一定程度上可被劃分為線上與線下、公開與隱蔽兩類。值得注意的是,她們在日常人際交往中隱藏的不僅僅是節食行為,還包括由節食引起的其他異常身心狀態、行為,譬如禁食、暴食、催吐、導瀉、閉經、抑郁等。

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擬劇理論”中的觀點一定程度上可以對這樣的人際互動狀態進行解釋。根據戈夫曼的觀點,人際傳播的過程是人們呈現與表演“自我”的過程,但這個“自我”卻是經符號喬裝打扮后的“自我”,是戴著“假面具”的“前臺”的表演者(20)芮必峰:《人際傳播: 表演的藝術 ——歐文·戈夫曼的傳播思想》,《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戈夫曼指出,在人際互動中,人的興趣“始終是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他能通過給他人某種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現自己達到影響這種限定的目的,他給人的這種印象將引導他人自愿地根據他的意圖而行動”(21)COFFMAN,ERVING,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Doubleday Ancher,1959,pp.3-4.。換言之,在與人交往之中,人們始終在塑造一個理想化的形象,“掩蓋或部分地掩蓋與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動、事實和動機”(22)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頁。,以達到自身對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期許,即所謂的“印象管理”或“表演”。這正是戈夫曼思想之核心。有學者指出,“連結戈夫曼著作的紐帶,總是印象管理的各種變化形式”(23)[美]W.D.珀杜:《西方社會學》,賈春增,李強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7頁。。而相應地,在心理學精神分析學說領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我”的概念,以及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鏡像自我”的概念也都指出了人對于他者眼中的自我形象的想象與呈現。

依照這類觀點,過度節食乃至與進食障礙相關的其他行為是這類青年脫下面具之后“后臺”的自己,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她們則傾向于將這一面掩蓋,而向他者呈現更加健康、積極、陽光的理想化形象。戈夫曼的“污名”概念,以及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疾病的隱喻”能夠進一步對這種心理作出解釋。戈夫曼的“污名”概念是人基于自我愛戀的情感對他人產生的負面評價(24)參見[美]歐文·戈夫曼:《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宋立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而桑塔格所提出的“疾病隱喻”則是指,在統治集團的操控下疾病象征著更多的帶有偏見的價值判斷,而這些價值判斷是政治修辭、文化壓迫和道德審判的產物(25)查日新,湯黎:《淺析桑塔格對疾病隱喻的文化解讀》,《國外理論動態》,2009年第7期。。

這類青年女性在“前臺”與“后臺”中面對不同的人際交往對象與內容,呈現不同的社交特點,由此劃分出兩種社交圈與形態,如同圍墻內外。之所以用“圍墻”作比,是想突出被迫與圍困之意,聚集在圍墻之內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一種難以自我控制與解脫的困境與困局。因此,圍墻隱喻的便是不自覺的過度節食行為以及由此引起的人際互動狀態。需要注意的是,圍墻之內外與舞臺之前后不相同,即便看不到“演員”在“后臺”的模樣,臺前的“觀眾”仍然知道后臺的存在;圍墻卻是隱形的,墻外的人并不知道墻的存在,以為和墻內的人進行的是正常的交流,殊不知那是被圍困住的人。只有墻內的人自己知道圍墻的存在,盡管他們被迫囚于其中痛苦不堪,想要逃脫,卻又全然將自己掩藏起來,不愿告知別人自身的狀況,抑或告知后被忽視了。如此一來,這種特殊的人際互動究竟如何展開,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便成為本研究試圖回答的問題。

三、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文將研究對象確定為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之所以選擇青年女性,其一是因為這一群體是出現進食障礙最為集中的人群,男性所占的比例僅為5%~15%(26)MUISE,A.M.,STEIN,D.G.,ARBESS,G., Eating Disorders in Adolescents Boys: A Review of the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Literature,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Vol.33,No.3,2003,pp.58-60.。其二,為了使研究焦點更集中于人際互動行為上,出于控制變量的需要而對性別因素進行取舍。此外,之所以限定為“過度節食瘦身的”,是因為盡管這些女性大部分都有進食障礙(主要是神經性貪食與神經性厭食)的癥狀,甚至許多自我界定為“厭食癥”“暴食癥”等,但由于并未經過確切的診斷或測量,故而屬于上文所說的“灰色地帶”。因此,以“過度節食瘦身的”對其進行界定,比“患有進食障礙的”更加準確。

本研究采用深度訪談法和非參與式觀察法。在2022年5月到2022年9月期間,研究者在新浪微博中以“暴食癥”“進食障礙”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并在相關微博評論區及“超話”討論區中選擇對自身進食障礙的問題進行較為詳細的描述,或者將表現出更為消極負面情緒的賬號作為深度訪談對象。隨后在其私信中發出研究介紹、簡要的深度訪談提綱,以及深度訪談邀請。研究者一共向44名從其自我描述看有進食障礙傾向的青年女性發出了深度訪談邀請,最終征得了17名青年女性(年齡大于18歲,小于40歲)的同意,并就人際互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度訪談,以下是深度訪談對象的基本信息統計表(見表1)。除深度訪談法外,研究者還用到了非參與式觀察法。研究者加入了一個共有860名成員(90%為女性)、名為“自愛與吃大米飯”的微博交流群,這個微博群創立的目的正是為有進食障礙傾向的女性搭建的一個交流與互助的平臺。筆者加入后并未發言,而是作為旁觀者對大家的言論進行觀察,并對其中能夠回答研究問題的一些發言進行記錄。

表1 深度訪談的青年女性基本信息

四、研究發現

(一)過度節食瘦身對青年女性的基本影響

以個人心理層面戈夫曼“自我呈現”理論語境下追求理想化自我形象同時掩蓋與之不一致的部分,以及社交媒體時代過分“以瘦為美”的畸形身材審美價值觀兩重關鍵因素為起點,生成了一系列的后果。起先,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對體型肥胖產生恐懼,并在了解有關身體熱量攝入與消耗的常識后開始嘗試節食瘦身。而當與其他個人心理(譬如完美人格)、人際(譬如模仿身邊人的瘦身行為,或情感受到傷害、刺激)、組織等因素一起形成合力時,便會造成主體對肥胖“過度恐懼”及對節食瘦身“過度依賴”的心理與行為。由此原本穩定、正常、有序的生理與心理系統開始出現紊亂、異常、無序的狀況,諸如暴食、催吐、導瀉、過度運動等進食障礙種種癥狀。

一旦開始出現以上異常狀況,人際因素往往又容易使情況進一步惡化。一方面,這類青年女性在人際交往中對身材與食物極度敏感,又由于缺乏醫學常識,擔心說出來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歧視(不符合理想化自我形象),因此往往傾向于在人際互動中將異常進食行為掩蓋。嘗試進行訴說與求助時,盡管在人際交往中得到理解與支持有助于其克服病癥,但無過度節食瘦身行為的大多數人往往難以理解,這反而會加重對他者態度本就敏感的此類青年女性的孤獨感。

另一方面,盡管在與正常進食者進行人際互動時,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往往將異常進食狀態私密化,但在面對同樣有此類行為,甚至已經患有進食障礙的其他女性時,她們甚至會積極主動地與之互動,以期得到與病癥抗爭的勇氣。由于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這樣一些有同樣經歷的群體,且國內目前缺少線下互助小組,因此同類群體交互往往在線上進行。首先,互聯網的連接性使得有相同經歷或者愛好的人以網絡社群的方式聚集與互動(27)潘曙雅,張煜祺:《虛擬在場:網絡粉絲社群的互動儀式鏈》,《國際新聞界》,2014年第9期。。其次,互聯網具有的匿名性以及社交網絡的一些特殊功能亦更能滿足這類患者對隱私的訴求。并且,即便已經有虛擬世界的保護,這類女性也傾向于使用隱蔽性更強的功能進行交流,譬如在知乎或百度知道上進行提問和回答;用“小號”發布感想,對社交平臺(譬如bilibili、微博、微信、小紅書等)中相關內容進行評論、轉發、點贊;與同類患者進行私聊、群聊等互動行為。此種線上互動與互助的確能夠很好地緩解其孤立無援的不安,并且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此類女性重新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恢復正常進食行為。但是這樣的互動仍會帶來負面效應,譬如,效果難以持久;患者容易根據他人對病情的描述對號入座;患者之間在產生認同感的同時容易在康復受挫之時出現自暴自棄的想法;患者之間甚至容易出現攀比心理,從而造成更重的心理負擔。

(二)圍墻之外:與正常進食者的互動

在與正常進食者的人際互動中,過度節食的青年女性往往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以及隱藏異常進食狀況的行為,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進食障礙和社交焦慮有顯著的相關性(28)平凡,周宗奎,韓磊,潘清泉:《BMI、嘲笑對進食障礙和社交焦慮的影響:負面身體自我的中介作用》,載《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11年版,第278頁。。這樣的焦慮情緒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在社交中對身材與食物極度敏感。從認知層面看,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在與正常進食者的人際互動中往往對身材與交互場景中的進食行為處于高度敏感的狀態,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極度在意他者對自己身材的評價,羨慕甚至嫉妒他人的身材。譬如研究者在觀察“自愛與吃大米飯”這一微博群聊天時記錄到如下一些發言,發言者紛紛表示非常在意身邊人對自己身材與外貌的評價?!拔彝陆洺8抑v說覺得我吃很多,會在我暴食狂長痘的時候用‘口足生瘡’來形容我。雖然我想讓自己不去在意他們說的一些話,但總是受到刺激,又開始暴食、催吐、瘋狂運動?!?群聊成員1)“年會看著各種身材勻稱的妹子,自己只能穿運動服,男同事也各種冷嘲熱諷我……我每天都告訴自己健康最重要,但還是很羨慕身材苗條者?!?群聊成員2)“我經常在學校碰見前任和他現任,我就超級自卑,覺得自己活該這么丑這么胖沒人要?!?群聊成員3)

其次,過度節食還會對他人瘦身的行為(包括節食與健身行為)感到反感?!拔议_始暴食是被舍友氣的,她天天‘哎呀,胖了我要控制飲食’?!?群聊成員4)“我媽吃飯就跟喂貓一樣,我好怕回家?!?群聊成員5)“現在討厭那種說瘦身就是自律,控制體重就是控制人生的話,覺得特反胃?!?群聊成員7)此外,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易對可能使他人體重增加的場景感到愉悅,譬如有不少受訪者表示喜歡看吃播,覺得會感到心情舒緩,甚至有受訪者還表示會買食物幫助別人增重。

2.傾向于掩藏異常進食狀況。與其他非過度節食者進行社交時,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往往傾向于將異常進食狀況掩藏起來,但又會依據不同對象及場景進行不同程度的公開。已有研究表明,羞恥感和進食障礙呈強相關關系(29)席巧真,李雪霓,張大榮:《104例進食障礙患者臨床特征分析》,《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年第1期。。根據前文所介紹的戈夫曼的“污名”概念及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概念可以得知,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之所以容易不愿將異常進食行為公開,正是基于一種對他人有關這類行為的負面評價的猜想。譬如受訪者1表示,在節食期間為了嚴格控制食量,會出現逃避回家、逃避社交場合等行為。另外,催吐、導瀉等補償行為更不會暴露于人前;而在暴食之后,又因身心出現負面狀態而躲避與人交流?!叭饲皶晕⒖酥埔稽c,暴食一般偷偷吃,暴食后不愿意與人交流,很自卑、敏感?!?受訪者4)“我會在沒人看到我的環境下暴食?!?受訪者16)

除異常進食行為外,這類患者也往往不愿將病情公開,尤其是在熟知的人面前,而傾向于在戈夫曼所謂的“前臺”繼續自己的角色扮演?!八齻兌己軆炐?留學生、職場精英,而且身材都很棒,不說根本想不到會有進食障礙?!?受訪者1)“我更加傾向于把暴食私密化,在微博會公開,因為沒有生活中認識的人?!?受訪者7)“沒承認過,不想讓別人笑話自己,網上也只用小號互動?!?受訪者13)但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并非對所有人隱藏病情,也并非在所有場景下隱藏,而會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下,依據親密程度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程度的公開。一方面,她們更容易對親密友人而非家人承認(受訪者3、受訪者8)。另一方面,相比于朋友家人,患者更傾向于向一些親密程度較低,但能夠理解的人訴說自己的病情,譬如向心理醫生傾訴(受訪者7),以及在無人關注的社交賬號上傾訴(受訪者7、受訪者10)。

3.易對求助對象感到失望。盡管在大部分社交場景之中,這些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會對病情進行隱瞞,但在一些特殊場景中,特別是情緒處于極度沮喪的狀態時,她們表示大多會向一些特定的對象求助,卻往往因為過分敏感,且發現對方并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自己而感到失望,由此輕易減弱甚至打消繼續傾訴或求助的愿望。如此一來,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便輕易關閉了和“圍墻之外”的人溝通的渠道。

從受訪者的回答來看,此類狀況相當普遍?!案改甘抢斫馕业?可是他們沒經歷過,不知道怎么幫助我?!?受訪者1)“我和別人說我有進食障礙,別人不信會有這種病……我和男朋友提過我的進食障礙,說這是種精神疾病,他說我瞎說……我覺得自己像個怪物?!?受訪者2)“稍微說過控制不住吃很多,但別人不能理解,覺得這就是嘴饞(我很無語)?!?受訪者6)“身邊很多人只要是稍微熟一點的我都會說自己暴食的情況,但大家都不太理解,認為我是放縱、自制力差?!?受訪者14)除了對親密關系失望,對于一些專業人士譬如心理醫生,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也常常持不信任的態度?!坝卸螘r間我是抑郁癥和重度焦慮癥,可是我不相信別人,包括心理醫生、營養師?!?受訪者1)

4.與正常進食者溝通的積極影響。但并非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和正常進食者的所有交流都是無效的,當雙方都以積極的心態進行溝通,即前者認真且全面地向對方告知自己的心理狀況和癥狀,以及希望得到后者幫助的愿望,而后者認真地換位思考,并努力理解時,便會得到良好的溝通效果,由此讓前者產生與過度節食和病魔抗爭的力量?!拔覌寢屩懒宋业娜?我告訴了她,因為我需要人幫助我……我媽媽決定讓我辭掉工作,她也辭掉工作,我爸爸一個人在家,她帶著我想去散散心,慢慢調整我接受三餐……我媽媽知道我只有晚上敢吃點,就給我煮點蝦或者幾塊排骨?!?受訪者1)“我胖了我同事她們也沒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受訪者2)“今年一直是媽媽在照顧我的飲食,每天都吃得很有營養,身體在慢慢恢復?!?受訪者7)“今天和姐姐說了自己的情況,看到她說的第一句話我就哇的一聲哭出來了。她說你不胖啊,你不用覺得孤獨?!?受訪者11)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親密關系的愧疚感往往也會成為這類青年女性努力康復的動力,這大多發生在病情嚴重的進食障礙患者身上?!白钇鸫a我得敢吃飯,不然只會讓自己焦慮、父母傷心?!?受訪者1)“媽媽為我哭了好多回,男朋友也是,在國外不放心跑回來看我,我真的知道錯了?!?受訪者2)

(三)圍墻之內:同類群體間的人際互動

1.同類群體人際互動的正面影響。接受采訪的大部分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均表示,與有著相似經歷的人在虛擬社群中進行互動會對其癥狀緩解有正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能夠產生心理認同感與歸屬感,緩解孤立無援與恐懼的感受?!翱吹剿齻兎窒?我也很心疼,知道原來不只是我一個人在遭受這種痛苦,現實中的其他人好像都不了解?!?受訪者4)“知道更多人的經歷后,會讓我在暴食后不再那么憎惡自己?!?受訪者6)

其次,有助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改變對肥胖過度恐懼,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恢復正常飲食規律是進食障礙治療的核心,同類群體之間的交流會對這些問題進行集中關注?!翱创蠹业陌l言,會讓我明白我本來就很美,不用瘦身,這真的能緩解我的焦慮?!?受訪者3)“我覺得能緩解焦慮的是一些跟審美有關的信息,讓我覺得我吃多點沒有什么錯,對自己飲食不再苛刻時暴食也會好點?!?受訪者6)“如果沒有加進這個群,我以后可能要節食一輩子,想想都可怕?!?群聊成員11)

再次,其中一些病情相對嚴重的女性對自身經歷的敘述會對其他成員起到警示作用?!耙恍┍┦嘲Y患者的經驗和警醒會給我正面的影響?!?受訪者13)“我從初中開始節食,持續了十幾年,可我仍然沒有學會好好吃飯,仍然對胖對肥肉有恐懼感……奉勸群里的年輕姑娘們,千萬別節食!等到身心健康出了問題,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去面對?!?群聊成員13)

2.同類群體人際互動的負面影響。然而同類群體之間的互動并非總是對進食障礙的康復有正向影響,常常也會伴隨負面作用,甚至加重病情。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4個方面。

首先,由于這樣的交流脫離物理場景,無法時時貫穿于日常生活實踐中,長期性的正向影響有限?!吧缃痪W絡有正面影響,但大部分時候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短期有效長期無效?!?受訪者4)“社交平臺的互動會緩解一點點,但沒什么太大作用?!?受訪者10)

其次,容易自暴自棄。當同類患者進行交流時,自暴自棄和認同感往往是共生的心理狀態,雖一定程度上使孤立無援的感受得到緩解,卻也無形中增加了一種安于現狀的惰性(受訪者4、10)。更有受訪者表示,自己反倒會加大暴食的頻率,甚至正是在這樣的分享與交流中學習到了此前并不知曉且未嘗試過的對身體危害極大的補償性行為?!耙彩菑乃齻兡抢锪私獾酱咄轮惖??!?受訪者13)

再次,更容易對號入座。當大家在交流各自的經歷時,許多有節食瘦身行為的青年女性極易對號入座,常常將自己的病情想象得比實際情況嚴重,而對康復失去信心與動力?!叭绻魂P注,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暴食、厭食、進食障礙這些詞,也就不會不自覺地給自己扣上病態的帽子……我之所以不敢吃飯,也是因為看了太多的所謂一吃就反彈十幾斤的例子,我連嘗試都不敢?!?受訪者1)“我反感貼標簽,就像有什么不舒服去百度一下,就覺得自己得了絕癥?!?群聊成員14)

最后,易出現攀比心理。追求“優秀”是人類一種普遍的心理,屬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愛與尊重”需求層(30)參見[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許金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這樣的需求會出現在任何規模、任何類型的社交群體中,過度節食群體中同樣如此。譬如這個群體會以“更能接受自己變胖”“更能對他人對身材的看法不屑一顧”等為正向價值;而當有些患者的康復進度較慢、意志力較為薄弱時,他人積極康復、康復效果顯著等標準反倒會給其造成心理負擔。因此在“自愛與吃大米飯”微博群中,發起者將“群內成員在群聊中不可發布種種與身材相關指標的數值”作為了群聊的規則。

(四)對打破圍墻與被救的期待

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長期處于對體重高度敏感,對食物極度抗拒的狀態,這使其基本生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并進一步對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構成阻礙。由此,進食障礙治愈率低、復發率高(31)劉洋:《節食引發神經性貪食癥的心理問題解析》,《西北醫學教育》,2007年第4期。。盡管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在與正常進食者的人際互動中普遍存在社交焦慮,且對親密關系的不理解甚至忽視的態度感到失望,但她們仍舊需要親密關系乃至更多人的理解與支持。她們對親人朋友的不理解與忽視的抱怨,恰恰反映了其期待。特別是在其病情反復、無法自控、情緒陷入極度沮喪的狀況之時,親人朋友面對面的提醒、監督、關心、陪伴、疏導顯得尤為重要。

除了與親密關系的圍墻,有過度節食瘦身行為的青年女性群體與整個社會的圍墻也應當打破,她們往往表示期待社會公眾能夠對此類行為與病癥有更多的認知,以此警醒更多可能被瘦身文化誤導而患上進食障礙的人群?!跋M蠹叶寄芎煤贸燥?身體最重要?!?受訪者3)“我挺希望這個問題可以引起重視,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節食導致的心理問題,更與社會大眾對女孩身材外貌的‘嚴格要求’,以瘦為美的標準盛行相關?!?受訪者4)“我知道暴食癥是很不容易調節的,也感謝有你這樣認真的人,能夠在將來讓更多人理解和認識這種病癥?!?受訪者7)

五、結論與討論

當這類過度節食瘦身的青年女性意識到此種痛苦時,一方面希望掙脫,另一方面卻覺得孤立無援,力不從心。她們一方面意識到需要他人的理解、支持與啟發,另一方面卻羞于承認和表達,將這一面深深掩藏起來,主動在自己與其他未有相同感受的人之間建起了“看不見的圍墻”。盡管她們在互聯網社群中找到了有共同經歷的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孤獨感,但對于其康復作用有限。若無法將這堵圍墻打破,墻外的人不明白實情與嚴重性,墻內的人自救困難,這類青年女性的康復之路將會變得更加漫長。更嚴重的是,這堵圍墻若不打破,進食障礙的社會關注度若維持在較低層面上,與進食障礙相關的知識便難以傳播,社會審美觀便將繼續扭曲,不健康的瘦身內容將繼續傳播,也便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自覺地將自己關進這座看不見的圍墻之中。目前,國內外都呈現出進食障礙低齡化的狀況,若不加以重視,對此問題進行及時的研究與干預,情況會愈發糟糕。

從個人心理層面、人際層面,到社會層面,多主體進行全方位配合才可能對此類問題進行有效干預。首先,這類青年女性應當正視自身過度節食瘦身的心理狀態與行為,分析成因,積極主動地作出調整。而在日常人際互動中,首先應當突破羞恥心理,在必要之時勇于向他者承認并耐心解釋自己的此類異常心理與行為,且不要對他者的態度過分敏感,盡量清晰地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同時對對方可能表現出的不理解作好心理預設,不必過分失望。其次,對于被求助的非此類群體而言,應當認真傾聽,努力換位思考,盡可能理解對方的身心境遇,并常常關心對方近況,輔助對方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幫助其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被求助的同類群體則應當注意自身的言論可能對同樣敏感的其他女性造成的心理影響,應相互鼓勵、啟發、監督,共同為康復作出積極努力。此外,從宏觀角度觀之,整個社會審美觀的調整同樣重要。盡管扭轉“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觀相當困難,但社會各界仍然能夠對于一些不利于大眾身心健康,尤其是影響青少年健康的審美標準及風氣進行干預。

猜你喜歡
暴食節食瘦身
給自己的課“適度瘦身”
我的瘦身計劃
節食減肥主食有講究
親 媽
親 媽
節食減肥,會讓女人很不“性”
“貪吃”的小靖有心病
鑒定出暴食神經元
暴飲后為何總會暴食?
暴食癥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