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遺產網絡輿情分析研究

2024-02-21 21:20胡靜龔哲
今傳媒 2024年2期
關鍵詞:網絡輿情文化遺產

胡靜 龔哲

摘 要: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南京城墻不僅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在南京城市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關注度很高。本文以南京城墻為例,通過梳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間全網涉及“南京城墻”的信息,分析網絡輿情的內容類型及產生原因,提出應建立網絡輿情長效治理機制,旨在提高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的網絡輿情應對能力。

關鍵詞:網絡輿情;南京城墻;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2-0027-04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2年度南京市委網信辦重點調研課題成果。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1]。網絡的普及、新聞和社交軟件的開發更新,為公眾提供了表達觀點、反映問題的新場域。

網絡輿情是公眾在網絡空間領域內對特定公共事件所表達出的態度和觀點。近年來,網絡輿情呈現出“明暗交織、種類繁多、共振疊加”[2]等特點,治理難度不斷增大。如何有效應對網絡輿情、更好地回應公眾關切,對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建立良好社會秩序、提高數字治理能力尤為重要和迫切;在文化旅游公共事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利用等領域,亦是如此[3]。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南京城墻不僅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在南京城市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也是南京重要的旅游景點,每年接待大量游客,社會關注度很高。對南京城墻相關網絡輿情進行監測和分析,可以歸納文化遺產網絡輿情特征,提出有效應對策略,建立長效治理機制。

一、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輿情現狀

文化遺產輿情是公眾對文化遺產相關現象、問題所表達的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綜合體現。對文化遺產輿情進行監測,可以了解公眾對文化遺產關注點的分布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對輿情的監測與跟蹤已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體系之中,成為文化遺產研究與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環。

截至2022年12月,我國共有38項世界文化遺產、4項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作為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和保護管理的國家研究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已將我國全部的世界文化遺產以及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中的文化部分等作為監測對象,開展了覆蓋平面媒體、廣播電視、社交媒體等范圍的持續監測。

2018年至2021年的輿情監測數據顯示,針對世界文化遺產領域的討論量有所下降,相關核心輿情數量持續降低。從月度分布來看,全國旅游的集中時間段(7-8月暑假期間以及9月末10月初國慶黃金周期間)輿情信息量會大幅增加,但由于2020-2021年暑期和國慶黃金周出游受到了一定影響,所以輿情信息數量呈現出上半年略高于下半年的態勢。從輿情話題來看,宣傳展示利用類話題報道占比最高且持續保持高位,這得益于近年來我國對世界文化遺產宣傳展示與活化利用方式的豐富和多樣,公眾更有意愿深入了解文化遺產價值并參與到各類宣傳展示活動中;保護管理類報道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說明國家、省市等相關部門非常重視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公眾對保護管理工作的關注度也日益提升。

2021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負面輿情數量占比是近四年來最低的。從輿情主體來看,在全部31篇負面輿情信息中,長城的負面輿情最多,占全部負面輿情數量的41.94%;從輿情內容來看,旅游與游客管理類占比最高,占全部負面輿情數量的87.10%,部分游客以刻畫、踩踏等方式損壞世界文化遺產的不文明行為是負面輿情的主要因素;從遺產類型來看,古村落、歷史城鎮和中心類遺產負面輿情發生率最高[4]。

二、南京城墻網絡輿情綜述和分析

本文對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間全網涉及“南京城墻”的信息進行了梳理,并基于得到的數據對南京城墻文化遺產網絡輿情進行了分析和研判。

根據相關大數據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全網涉及“南京城墻”的信息有39.26萬條,其中敏感信息1.4萬條,占比約3.56%,總體而言,南京城墻網絡輿論氛圍積極正面,負面輿情很少。從時間分布上看,敏感信息呈波動傳播態勢:2021年內,1月和2月敏感信息較少,7月由于暑期旅游宣傳等原因,輿論對南京關注度較高,敏感信息傳播迎來高峰期,隨后敏感信息持續走低;2022年上半年內,整體傳播情況比較平穩,網絡輿情集中于3-4月,主要是因為早春旅游人群增多,南京城墻相關展覽也進行了宣傳預告,引起了輿論對南京和南京城墻的關注。

三、南京城墻網絡輿情類型及產生原因

梳理負面網絡輿情并綜合抽樣分析5000條微博網友發帖,可將南京城墻網絡輿情按內容分成三種類型:與城墻周圍環境相關的網絡輿情、與城墻養護和管理相關的網絡輿情、與場館景區開放相關的網絡輿情。產生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南京城墻的管轄范圍擴大

廣義上的南京城墻,包括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墻。狹義上的南京城墻,多指四重城垣中的京城城墻。京城城墻長達35.3千米,現仍完整保存25.1千米,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墻。京城城墻的城墻本體或遺址分布在南京市玄武區、秦淮區、鼓樓區,分布廣而分散,日常管理巡視難度較大。而且城墻周邊景點、公園等文旅資源數量眾多,毗鄰城墻本體進行的施工作業、環境治理等項目產生的問題,會被公眾歸類為與南京城墻相關的問題。南京城墻點多、線長、面廣,難以第一時間發現和排查到潛在的輿情風險事件,導致部分問題得不到及時主動解決,從而引發網絡輿情。

(二)人民群眾對文化旅游需求增大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我國文化和旅游事業快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旅游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理念的革新,南京城墻的價值定位由文物本體向文化遺產轉變,成為南京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旅游景區之一。南京城墻保護管理機構下轄多個景區和文博場館,其中南京城墻景區分為多段開放參觀,臺城景區、中華門景區是南京市重要的旅游景點;2021年底與公眾見面的南京城墻博物館,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城墻專題博物館,也是城墻品牌新名片、網紅打卡新熱門、南京文化旅游新地標,2022年5月至7月特展舉辦期間,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另外,石頭城、清涼山、明故宮也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市民公園。數量眾多的市民游客對文化旅游服務的需求不一而足,包含配套服務設施、公共文化供給等各個方面,且對各方面品質的需求也日漸提高。此外,隨著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文物保護理念已日漸深入人心,公眾對南京城墻的關注度也日漸提高,長期關注南京城墻的網友、志愿者會通過網絡提出問題、表達關注,輿情可能由此產生。

(三)業務工作專業度相對較高

城墻養護、管理的專業性較強,工作人員按照國家標準和文物保護要求開展城墻修繕、日常保養、施工作業,或是在可控范圍內對城墻本體發生的位移、風化進行人工干預,部分市民可能不理解,認為是破壞城墻。工作人員在進行城墻保護相關工作時,部分市民會圍觀、拍攝圖片或視頻并發布在微博、博客、網站論壇上,進而引起網友猜測甚至滋生謠言。網絡具有放大功能,一個微小的事件經過龐大的傳播系統會擴大影響[5]。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部分網友也會用自己的想象“制造”出“合理的”解釋,進而涌現很多“真相”,助推輿情的傳播。

四、南京城墻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一)重視網絡輿情,全面梳理輿情風險點

總體而言,南京城墻的相關輿論氛圍積極正面。在南京城墻話題的傳播中,自媒體傳播平臺較為活躍,相關意見領袖進行了有效的知識普及和事件跟蹤,形成二次傳播,不斷擴大影響。在新媒體業態日趨成熟的今天,南京城墻保護管理機構要高度重視網絡輿情,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加強正面輿論引導,主動利用各種官方新媒體平臺積極傳遞官方態度,以更加飽滿的姿態宣傳文物保護知識,與網友充分交流互動,塑造公信親和形象。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南京城墻管理范圍擴大,因此,保護管理機構要對管轄片區和業務范圍內可能會引起網絡輿情的問題及時了解、認真梳理,通過摸底式調查排查潛在的輿情風險事件,特別要對相關問題的后續處理情況進行定期動態跟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引起輿論風波的可能,避免后續產生同類問題。

(二)預判輿情內容,針對性制定改進措施

網絡輿情分析研判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針對網絡輿情采取應對措施、化解輿情危機,并進行總結分析、制定改進措施,防患于未然。例如,針對城墻周圍環境相關的網絡輿情,雖然城墻周邊環境整治屬于環衛、城管等部門的職責,但對南京城墻的整體形象有較大影響,因此,城墻管理機構與周邊社區、景區等單位要開展“共管共治”,積極探索城墻環境綜合治理路徑;同時,在發現此類網絡輿情時應積極予以回應,承擔社會責任,幫助問題對接,規避輿情風險。

網絡輿情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建議,決策者可以通過網絡輿情體察民情、了解民生、傾聽民意,及時、全面地了解社會輿情的總體態勢和動向,指導全局工作[6]。因此,監督和管理南京城墻網絡輿情,積極回應并采納廣大網友的意見和建議,將會促進南京城墻文化旅游事業高質量發展,增強政府公信力。

(三)開展輿論引導,及時披露真實信息

公眾知情權得到充分尊重是網絡輿情引導的基礎,及時披露真實信息是保障公眾知情權的基本途徑。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渠道、傳播主體和傳播內容皆廣泛存在,時常出現輿情不斷反轉的情況。所以在開展輿論引導的同時,城墻管理機構要對事件同步展開深入調查,滾動發布經過核實把關的事實和信息,杜絕“錯報”和“報錯”,用事實真相粉碎謠言,塑造具有公信力的對外形象。

此外,在互聯網環境中公眾情緒容易受“圈群化”傳播影響而導致“趨同”,加劇群體范圍內產生超越客觀事實本身的情緒極化[7]。所以在開展輿論引導的同時,也要注重公眾情緒的引導。輿論引導,不僅要說“事”、講“理”,還要共“情”、述“美”,融通、活用諸多元素,以適宜的措辭、情緒加以陳述、澄清,從而調節和疏導公眾的負面情緒,讓事實更具說服力、更易被接受。

(四)加強正面宣傳,主動布局發聲體系

由于信息具有能夠消除不確定性的特點,越是隱瞞,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和依賴越是強烈、迫切。因此,城墻管理機構要加強正面宣傳,主動設置議題,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例如,針對南京城墻養護管理等專業度較高的工作,要加強文物保護知識的普及,宣傳推廣法治理念,讓廣大網友和市民了解文物保護工作,增強文物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關心文物、保護文物的良好社會氛圍;針對重要活動、歷史節日等公眾關注度高的網絡輿情內容,要開展專題宣傳,與各級媒體加強聯動,結合各個宣傳節點進行亮點宣傳,進一步提高南京城墻曝光度、美譽度。

由于網絡輿情傳播速度較快,具有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特點,因此,城墻管理機構要實時監控、跟蹤,及時做好網絡輿情監測與上報,對網友提出的問題第一時間進行回應,采取全面、精準、有效的應對措施[8]。一方面,要加強對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體平臺的管理,完善信息發布流程,為應對負面網絡輿情、及時澄清謠言提供發聲渠道,把握輿論主導權;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主流媒體力量,及時進行引導,發揮權威媒體、主流聲音定向定調的作用,提高網友的理性辨識能力,防止謠言通過各種新興媒體進行傳播。

五、建立南京城墻網絡輿情長效治理機制

網絡輿情發展迅猛,尤其是隨著社交媒體和移動終端的發展,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網友參與討論的規模也日益擴大,導致網絡輿情信息的總體容量越來越大,網絡輿情風險因素越來越多。網絡輿情亟需得到高度重視,治理網絡輿情的能力已成為評價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網絡輿情治理不僅需要當前的應對策略,更需要建立長效的治理機制。

(一)強化基礎工作,建立保障機制

1.重視網絡輿情。網絡輿情治理應提上議事日程,納入意識形態、安全管理、文明創建等考核評價內容中。城墻管理機構要成立網絡輿情處理專班,機構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靠前指揮,統籌協調;相關責任部門、責任人要各司其職,提高應對、處理輿情的效率,確保網絡輿情得到及時妥善處理。

2.落實經費保障。要強化經費的保障作用,把網絡輿情工作經費列入年度預算,并根據財力和實際工作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強化資金績效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能。

(二)強化責任落實,建立應對機制

1.開展監測預警。建立人工預警研判系統和計算機預警研判系統,通過人機結合的方式對輿情數據進行挖掘、抓取、聚類和分析,科學、高效、精準地進行預警。

2.制定應對流程。建立完善輿情處理流程,在輿情預警時,第一時間啟動應急處理流程,向主要領導、分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分管業務工作領導報告相關情況,向業務工作部門核實情況,召開專題會議研判輿情走勢并制定應對措施,必要時協調自媒體、媒體平臺以及宣傳、網信等部門予以回應,以便在負面網絡輿情發生時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處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輿論損害。

(三)強化評估監督,建立反饋機制

1.完善臺賬管理。網絡輿情應對應建立完整的臺賬記錄,以“一事一報、急事急報、重大輿情雙報告”為原則進行報送。報送格式元素應包含標題、日期、報告人、處置情況等,報送流程實行逐級審批制度。

2.健全評價體系。堅持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相配套、自我評估與第三方評估相結合,完善網絡輿情的動態評估和反饋機制,健全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終期總結”的全過程動態評估體系,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針對薄弱環節開展培訓,強化網絡輿情處理能力建設。此外,還要定期匯報網絡輿情監測和處理情況,對網絡輿情不夠重視、應對處置不力的,必要時進行談話,提出整改要求;對造成嚴重后果的,進行通報批評,依規依法處理。

六、結 語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公眾日益關注文化遺產,積極地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進而形成了文化遺產網絡輿情。在全媒體不斷發展的當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應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網絡輿情,特別是對旅游集中時段、重要宣傳展示時期的網絡輿情,要采取全面梳理輿情風險點、針對性制定改進措施、及時披露真實信息、主動布局正面宣傳等舉措,有效應對輿情,控制輿情風險,同時建立保障、應對和反饋等機制,對網絡輿情進行長效治理,從而為文化旅游公共事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利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 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互聯網為數字經濟添活力、增動力、聚潛力[EB/OL]. https://www.cnii.com.cn/rmydb/202303/t202303 14_454596.html,2023-3-14.

[2] 葛元濤,曲光華.全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引導與治理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2(8):47-49.

[3] 王芳,段若男.專題報告一:2018年度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輿情分析報告[J].中國文化遺產,2019(6):27-32.

[4] 李六三,趙云,燕海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報告(2021~202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192-208.

[5] 姜勝洪.網絡謠言的形成、傳導與輿情引導機制[J].重慶社會科學,2012(6):12-20.

[6] 井一龍,倪曉豐,高向輝.全媒體視域下教育輿情的特征、治理困境與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21(11):43-50.

[7] 金冬雪,夏一雪,朱攀龍.情緒演化視角下網絡輿情群體極化動力學機理研究[J].情報科學,2023,41(3):57-65.

[8] 馮雯璐,蘇健威,杜義華,等.社會民生事件中網絡輿情演化與引導機制研究[J].情報雜志,2022,41(8):112-120.

[責任編輯:武典]

猜你喜歡
網絡輿情文化遺產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活態文化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數據挖掘技術在網絡輿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園建設研究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基于社會穩定視角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構建的思考
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演化規律與監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