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壩上蔬菜業發展看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關系

2024-02-21 00:51趙金龍胡建許月明岳坤
農業與技術 2024年3期
關鍵詞:試驗站白菜蔬菜

趙金龍胡建許月明岳坤

(1.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農業大學統戰部,河北 保定 071000)

技術人員往往只關注技術創新問題,但從實踐層面看,單純的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往往不能發揮明顯的作用,一些作出巨大貢獻的農業專家似乎并不是在搞單純的技術創新,其直接參與了某一農業產業的經營活動。如,河北農業大學的李保國老師與臨城縣林果產業,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老師的科技小院[1]與曲周糧食產業,蘭州大學的楊肅昌老師與蔬果產業,河北農業大學的張立峰、楊福存老師與壩上蔬菜產業等。在市場經濟下,技術只是影響產業發展的一個方面,所以單純的技術創新并不能解決產業發展問題。此外,技術改變也會引發整個產業鏈的變化,如生產資料的種類、生產作業方式、產品銷售渠道等的變化[2],技術創新只有融入產業運營中才能開花結果。但如果沒有外界幫助,小弱散的農業經營主體難以應對技術進步引發的產業整體轉變[3],所以在農業技術創新中,要給予農民全產業鏈的支持。河北省壩上蔬菜產業幾乎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一個完整發展過程,探尋其發展歷程,有助于明晰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交互作用。

1 壩上蔬菜產業的發展歷程

通過與張北試驗站的主要創建者和周邊農戶訪談,并研讀相關文獻,梳理出壩上蔬菜產業發展歷程的概要。

1.1 發展壩上蔬菜產業的提出

自清朝末期以來,河北壩上地區糧草短缺、經濟貧困、生態惡化。1980年,壩上先后試種黃瓜、西紅柿、青椒成功,農民開始種植蔬菜,除自產自食外剩余蔬菜投放市場[4]。1986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田紀云來此視察,號召打井灌溉,增加糧食生產。于是,壩上地區通過打井產生1.87萬hm2水澆地,并用來種植小麥,糧食產量得以增加。但種小麥增加的收入和增加的成本(電費、人工費、化肥費等)基本持平,農民因此不愿意繼續耕種。此外,種小麥需要的化肥、種子等多靠貸款購買,而生產的小麥多被農民作為自家口糧消耗,并未變為現金收入,致使農民未能歸還銀行貸款。第2年小麥播種時,由于上一年的借款還未歸還,銀行拒絕再貸款給農民,使得農民無法繼續播種小麥,所以機井停用。

為了解決高寒半干旱農牧交錯區的吃飯問題和發展問題,1986年國家設立了張北試驗站,開始進行高寒半干旱地區農牧業持續發展研究。雖然當時壩上地區的糧食還難以實現自給,但試驗站認為,從全國整體情況看,吃飯問題已經解決,糧食的商品屬性增強,只要有錢就能買到糧食。不具有糧食生產優勢的壩上追求糧食自給自足不具有經濟上的合理性。發揮比較優勢,增加貨幣收入,用錢買糧就成為壩上農民的合理選擇。高寒的氣候特點使壩上適合生產反季節蔬菜,所以試驗站提出將水澆地的種植結構由以小麥為主的糧食作物變為以蔬菜為主的經濟作物。

1.2 壩上蔬菜產業的誕生

過去壩上的村民也種菜,但非常零散,未形成產業。張北試驗站從保定引入日本的“春夏王”和韓國的“春大將”2個白菜品種,經試種后獲得成功。1994年課題幾位主持人到各縣調研,將引進的白菜品種傳給各縣。1995年各縣也試種成功。

壩上小二臺鎮的蔬菜起步于徐家村(自然村)。該村村邊有一眼大口井,井邊的坡梁地(跑水地)原來種植胡麻、土豆和莜麥。1996年站里勸說其利用該地塊種植大白菜,但村民擔心不能包心,也怕賣不掉。站里耐心做村民工作,并保證白菜能夠包心,銷路也敢保證,在這種情況下,徐家村試種了2.5hm2大白菜。

村民習慣了粗放種地,不會精細整地耕作。站里從保定購買2把九齒鐵耙帶到小二臺村,并在鐵匠鋪改造為更窄的七齒鐵耙,試用后效果非常好。于是又在鐵匠鋪訂購5把鐵耙,交給村民串換使用。同時,還給農民分發白菜種子、化肥,指導農民耕作。當年風調雨順,白菜長勢不錯。

白菜成熟時節,村民又開始為銷售發愁。于是,站里以0.40元·kg-1的價格收購了村民的部分大白菜。1996年9月,帶著收購的大白菜和站里種植的白蘿卜、芹菜、土豆等十幾種,共5000kg蔬菜到北京大鐘寺蔬菜批發市場銷售。由于路況不好,車行駛很慢,到北京大鐘寺市場時,早已過了蔬菜批發高峰期。遇到2個廣東客商想以0.70元·kg-1的價格購買,但要求送到指定地點。經過權衡,最后將白菜運至沙嶺以0.74元·kg-1的價格銷售。共賣900元,而這次賣菜僅運費一項就1800元,前后共賠4600元錢。

在北京遇見的2個廣東菜商后來找到站里,協商購買大白菜。農民提出0.60元·kg-1,客商還價0.20元·kg-1。經試驗站老師調和,最終確定為0.40元·kg-1。除這2個客商以外,當地客商也收購了1000kg以上的白菜。2.5hm2白菜順利賣出,農民純收益12000~15000元·hm-2(種植莜麥純收益僅為1200~1500元·hm-2)。與種植糧食作物相比,種植蔬菜更具有優勢,“一畝園相當于10畝田”。第2年,徐家村的蔬菜種植面積增加到7.33hm2。

1.3 壩上蔬菜產業的擴散

1991年,張家口地區成立了科研成果轉化組織網,地區農科委是第1層、縣主抓農業副縣長是2層、各縣農業局是第3層,共3層組織??蒲谐晒D化組織開辦各種培訓班。在培訓時,教師教農民用報紙糊育苗用的紙筒,教會農民裝土裝肥并點籽、育苗和栽植,這樣可以讓白菜的生產期提前。培訓時,宣化縣外貿公司提出讓村民種植7月末能夠收獲的大白菜,公司負責收購。而按傳統經驗,7月末是生產不出大白菜的。村民按站里教授的方法如期生產出了大白菜。當時白菜售價1.00元·kg-1,農民收入94500元·hm-2。這一收益水平在當地引起轟動,蔬菜播種面積迅速擴大。按2017年的情況計算,壩上農民1/3收入來自于蔬菜、馬鈴薯、甜菜種植[1],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

1.4 壩上蔬菜配套產業的發展

蔬菜種植規模的擴大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當地一個農資店從種植甜菜多的地方引進育甜菜苗用的紙筒,賣給當地村民用以育白菜苗。后來農資店又引進能拉伸(運輸時節省空間)的育苗盤。過去育苗時用人工點籽,費時費力,還不能保證一個袋一粒種,現在引入播種器播種,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此外,還有種植戶引入了膜下滴灌設備。滴灌設備也逐漸實現國產化,使得節水灌溉設施費用迅速降低,由1.5萬元·hm-2左右降到0.15萬元·hm-2左右。目前,張北縣已經有了專門負責提供滴灌設備、服務和安裝的企業。為了降低新鮮蔬菜的長途運輸成本,試驗站又發明了用冰保鮮的方法,打造了不用冷藏車的冷鏈運輸——冬天利用地下水生產冰,夏天把冰粉碎,放在裝著蔬菜的泡沫箱里,使蔬菜保鮮,當地將這樣保鮮的蔬菜叫做“冰鮮蔬菜”。冰鮮蔬菜的發明,也為壩上農民找到了一條新的致富之路——冬閑時生產冰塊(碎冰售價200元·m-3)。試驗站也不斷探索降成增效的蔬菜種植方式,如推介洋蔥“南苗北植”生產方式,較當地育苗移栽成本降低1825.5元·hm-2,經濟效益提高16.7%~38.3%[5]。

1.5 壩上蔬菜種植結構的調整

為了保證農民種菜能獲得收益,試驗站還進行蔬菜市場行情分析和預測。試驗站探索出根據“四大相關”(影響壩上蔬菜價格的4個關鍵因素,如壩上蔬菜種植面積、種子銷售量等)來進行市場預測和種植結構調整的經驗。根據對“四大相關”的分析結果,站里每年都會上交一份《壩上蔬菜行情分析預測與對策》給張家口市政府,政府再以紅頭文件形式下發各縣,對各地蔬菜品種結構的選擇進行指導。

張家口壩上地區有近85%的地貌是草原,具有年降水量較少、無入境河流等特點,降水量不足蒸發量的1/3[6]。2000年以后,壩上農業開發力度(主要是蔬菜種植力度)不斷加強,機井數目比1990年增加了1倍,水澆地面積增長了2.4倍;2000—2016年水澆地面積又增長了十幾倍。水的抽取使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又因沒有補給源,水位極難恢復[7]。為了應對水緊缺問題,壩上引入了膜下滴灌節水種植方式。2019年,河北省又通過補貼方式(補貼2250元·hm-2),鼓勵壩上各地將水澆地變為旱地。但由于水澆地的租金在6000~9000元·hm-2,比旱地租金高很多,所以,這一補貼政策難以見效。從實際情況看,蔬菜種植面積還在增加。若水澆地面積被壓縮,則蔬菜種植規模就會縮減,蔬菜種植結構也會發生相應變化,經濟效益低的耗水作物會減少,精細特菜會增加。

1.6 壩上蔬菜經營主體的演變

過去種菜基本是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種植?,F在一家一戶的蔬菜種植面積越來越少。由于打工收入穩定,年工資水平也比小規模種菜的收入高,所以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但種植0.2~0.33hm2、0.47~0.53hm2大路菜的農戶還比較多,這些菜農技術上已經成熟,對市場也比較了解,賠錢的概率較小。

當地逐漸發展起一些種菜大戶(實際已經變成企業),其主要種土豆、甜菜、娃娃菜等大路菜。其大多既懂技術又懂市場,還摸索企業管理經驗,發展勢頭良好。如,有企業發展馬鈴薯生產加工一條龍產業,有研發人員等780名職工,經營著1.7hm2微型薯(脫毒種薯)。

有些經營房地產以及礦業的企業家,發現大戶包地種菜獲利較多,也投資農業,搞規?;洜I。其雇用技術人員進行生產指導,雇用管理人員進行經營管理。但所雇用的技術人員水平不高,雇用的管理人員也做不好市場預測,其絕大多數都賠錢。

現在山東、江蘇、浙江一帶有許多種菜大戶來河北壩上包地種菜。其基本上都有固定的銷路,種菜技術水平也很高,同時還培育了適合作物耕種和收割的專職工人(新型專職農民工人)隊伍。

2 從壩上蔬菜產業發展看農業產業發展的路徑

2.1 產業發展的關鍵是讓農民盈利

壩上推廣蔬菜產業的成功,最關鍵的是解決了農民的意識問題,讓農民敢于試種;解決了種菜的關鍵技術問題(種子、鐵耙、育苗、滴灌等關鍵技術),讓農民能生產出合格的蔬菜;解決了產品銷路問題,讓蔬菜能夠以合理的價格售賣,讓農民能夠獲利。一旦通過發展這個產業獲得收益,農民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

可見,要想推動某產業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最好能夠提供配套物資、技術、銷路,并承擔初創時期的風險,讓農民能夠獲利。張北試驗站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站內工作人員與農民同甘共苦,共同承擔風險。這樣,試驗站才能和農民心連心,站內的人才能真切了解農民的所需,才能明確并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才能得到農民的信任且愿意在其指導下不斷闖關。這不是一個臨時的科研項目和科研團隊能夠做到的,正因如此,許多研究“三農”問題的學者最后走向了“田野實踐”。

獲得收益后,農民就有了種植動力和能力,就會主動探索技術和銷路,并承擔相關風險。從壩上蔬菜產業發展情況看,現在只是偶爾會有人找站里老師進行技術咨詢,說明壩上大路菜的種植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且普及,只有特菜的特種特銷需要一些指導。農民也不會再找站里人員請求幫助解決蔬菜銷路問題。

2.2 產業發展需要技術創新聯合體的支撐

構建產業創新聯合體,形成產品群、專家群、老板群、技術工人群等,是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壩上地區圍繞蔬菜形成了官研農商工結合的、具有共生性[8]的創新綜合體。政府做好基礎設施服務(道路電路水路等),宣傳推廣當地蔬菜產業,組織技術培訓;研究機構圍繞當地蔬菜生產實踐問題開展科研攻關,引進技術、熟化技術、組裝技術;農業經營主體種植普通蔬菜、提供勞動力、探索規模經營模式;商人提出新品種采購需求、提供市場信息、供應農藥農膜育苗盤等生產物資;工業生產者提供農產品加工、農具改造、滴灌設施及安裝等配套產品和服務。相對于工業及其他產業集群,農業產業集群的創新更加受外地同行企業和市場需求的影響,更重視與大學、科研機構的聯系[9]。壩上蔬菜產業經營的現代化水平越來越高——營銷手段、經營規模、裝備設施、社會服務、政府調控手段等,都在不斷提升。

2.3 產業各環節的創新主體不斷變化

壩上蔬菜產業主要的創新路徑:產品創新→生產技術創新→生產資料/工藝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不同階段的主要創新主體不同。見表1。

表1 壩上蔬菜產業不同創新階段參與創新的主體構成

各主體在產業發展中的角色不斷變化,主導者不斷更替,創新模式難以被界定為政府主導或者市場主導[10]。

試驗站在蔬菜產業創新過程中,由主導(試驗站對生產什么、生產資料來源、怎么生產、怎么銷售等進行全產業鏈打造)到輔導(農民主動種菜,試驗站只提供技術指導服務、解決關鍵問題),再到平臺中心(試驗站成為技術信息交流中心、推廣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具體技術的創新、市場的開拓讓位給其他經營主體),在蔬菜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由一線退居到二線,只是起著宏觀指導、協調平衡和解決關鍵技術的作用。

普通農民由被動參與的主體變為主動參與的主體,但隨著工商資本、外地大戶的進入,許多農民都變成蔬菜產業的附屬 (出租土地、給人打工,甚至退出蔬菜產業,少量農戶成為小型蔬菜種植專業戶)。

大戶或企業的自主創新、自我開拓能力增強,逐漸成為新的產品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如,崇禮縣萬家樂蔬菜公司、張北野菜夫人家庭農場等都成為壩上蔬菜產業創新研發中心。大戶或企業之間雖然有相互競爭,但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方面也有合作[11],其共同推動壩上蔬菜產業的發展。

農資經銷商、涉農生產資料加工點等也紛紛參與到壩上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但始終處于從屬地位。其根據壩上蔬菜產業的發展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經銷的商品,從而在滿足壩上蔬菜生產經營需要的同時,獲得盈利機會。

3 結論

農業技術的創新需要與農民的生產實踐結合。由于小農戶缺乏創新的能力和動力,所以單純的技術推廣服務無法滿足小農戶的需要。技術研發和推廣部門要將技術創新與農業產業鏈整體創新結合起來,幫助農戶完成產業轉型。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占據了主導地位,農業實現了規模經營后,技術研發推廣主體雖然可能會回歸本位,專注于技術研發和創新,但仍然需要與產業鏈的其他環節配合,與其他主體合作創新,這樣才能推動整個農業產業的發展與創新。

猜你喜歡
試驗站白菜蔬菜
一棵白菜
開水白菜
神奇的“白菜換裝”
奇怪的蔬菜
蔬菜
陜北生態桑綜合試驗站赴山西調研
浙江大學農業試驗站簡介
慶安灌溉試驗站
慶安灌溉試驗站
畫說“白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