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初中歷史跨學科作業優化設計

2024-02-29 10:43叢雪萍
新校園 2024年1期
關鍵詞:學科歷史作業

叢雪萍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增跨學科主題學習,指出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是圍繞某一特定的研究主題,以歷史學科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依托,整合、聯通其他學科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對真實問題進行研究的綜合實踐活動。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在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質量,有助于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引導學生在面對歷史和現實問題時,勇于求真務實,善于思考,并積極獲取生活體驗。為此,教師設計歷史跨學科作業時須從細微處著手,秉持“以德育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宗旨,為學生研究學習搭建多維度的平臺,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途徑,指導學生將不同學科知識、不同學科能力、社會生活經驗等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學會整合知識、綜合運用方法,促進學科知識與社會實際的聯系,實現學習的有效遷移。那么,應如何設計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注重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現代作業模式呢?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跨學科主題中,提供了“在身邊發現歷史”這一學習主題,建議指導學生通過街道、建筑、老照片、老物件、口述采訪等,了解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切身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鑄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這一主題的設置貼近學生生活,學生便于從身邊的老照片、老物件、口述采訪以及自己親歷相關的變化著手,探究變化原因,感悟時代進步。于是在這一大的主題之下,筆者選擇“行”這一小切口,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視野,由此將作業設計的主題進一步確立為:“中國行——跑出加速度”。

一、以“生”為本,滿足學生“素養”之需

通過設計的形式“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筆者把豐富知識、訓練和發展創造性思維寓于作業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生動有趣的作業活動取代重復呆板的機械練習,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滿足學生對探索的渴望、對研究的興趣,以達到“以德育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為此,筆者的作業設計從今昔交通工具的變遷著眼,或通過采訪祖輩、父輩,或查詢網絡、文獻資料,了解不同時期人們出行的交通方式,并將搜集到的具有具體生活情境的家庭老照片(例如:上下班、走親訪友、春運回家過年等照片)進行分類整理。讓學生將親身體驗過的交通工具同搜集到的交通工具對比,結合資料分析卡和所學內容,分析變化原因,暢談感悟。這樣通過“情境—問題—任務—收獲”的作業設計流程,讓素養培育路徑可視化 : 前有“設計歸納分類表” ,后有 “分析反饋總結”,有助于培育學生在情境下應對、探究并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

分類表格的自由設計,獲取信息的不同來源, 給學生自主選擇,體現彈性能力要求,有助于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以及分析歸納能力。筆者從“ 訪談(查詢)—實地拍攝—分類歸納—分析總結” 作業分級、分層設計,遵循學生思維發展規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獲得了方法,過程充滿獲得感和愉悅感。同時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時空交錯轉換、物是人非流轉的沖擊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浸潤,更加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愛國強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

二、以“融”為途,敞開學生“生活”之窗

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在“融”的作業優化策略中,筆者主要通過作業的優化設計,將歷史與其他學科相融合,通過利用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把學生在歷史中學到的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融入日新月異的社會中,融入日益豐富多彩的生活中。這樣的作業設計貼近學生需要,貼近生活樂趣,呈現的內容更加精彩豐富。

為此在選做作業部分,筆者設計了歷史學科與數學、地理、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相融合,打破學科界限,創真實情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索解決真實問題的方案,形成學習成果,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交通進步,拓展歷史視野。

筆者設計“出行便捷看交通進步”這一選作內容,以“十一假期”為例,利用數學統計知識,引導學生從出行方式、所需時間、最高時速、單程費用等方面梳理不同出行方式的優缺點。并以此為依托,讓學生結合地理知識為朋友設計北京到威海4天3晚的自助游旅游攻略,根據實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適時調整,對于旅游攻略應包含的內容、旅游線路的合理性、旅游景點的典型性給予適當指導。

通過梳理交通出行方式統計表,學生學會了關注實際生活,并能從實際生活的數據中得出結論,不僅掌握了數學統計的分類方式和對比方法,同時學會了“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設計旅游攻略的作業內容,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積極利用地圖查閱威海著名景點、特色飲食,安排交通與住宿,真正將歷史與地理學科有效融合,合理安排自己的出行規劃,學生樂于參與其中,并為日后獨立生活打下基礎。

同時筆者還設計“以發展眼光創新交通工具”這一選作內容,融合語文、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或方法,要求學生分析交通工具發展的利與弊,針對弊端,提出合理化的解決方案;融入低碳、綠色、環保、科技等理念,設計未來城市交通工具,并為其命名,對其運行原理、方式、優點等加以說明。

融合學科、融合生活的作業設計,層層遞進,不斷深入,既拓寬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閱歷,還體現了分層要求,促進了學生個性、差異化發展,使學生從中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探究,為其自主探索搭建了廣闊舞臺,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沉積了良好底蘊,使他們潛在的學習素質發展成現實的能力。

三、以“評”為源,發揮學生“主體”之責

評價作業作為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其終極目的在于激勵學生不斷進步。在作業評價中通過設計評價量表,從評價內容到呈現形式,都應細化具體,以指導學生高質量完成作業。這一量表設計以“四度”為標準,在設計時考慮“量度”,保證學生完成作業所花時間符合規定;考慮“效度”,保證有針對性地對知識與能力的訓練;考慮“寬度”,體現彈性設計,滿足各類學生成長需求;考慮“深度”,能夠啟發思維和培養實踐能力。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作業單一的評價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作業評價,使學生在參與中學會方法,加深對作業內容的理解,并從中獲取方法,獲得自信。

為此作業評價設計環節,筆者以“自評+互評+師評”的模式,細化評價細則,量化作業考評。首先學生針對評價量表,進行自評,針對不同得分點,進行量化打分;然后進行相互評價,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借鑒,對比反觀自身作業完成情況,在此基礎上發揮團隊的智慧與力量,以小組為單位,打磨一份高質量作業。反饋評價量表的巧妙設計打破了評價作業的抽象和呆板,讓作業中的成果變得有內涵、有思想,作業真正變成“做”業。事實上,評價量表的設計目的就在于發揮學生主體之責,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評價能力。這一做法契合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有助于深化學生思維,真正讓學生用心、用腦、用情參與其中。

歷史學科跨學科作業設計,不應是基礎知識的夯實與鞏固,不應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應是教材內容的拓展與延伸,應是學生成長中的生活需要、學習需要。因此,作為歷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優化作業設計的重要性,不僅要研究課堂教學設計,更要花時間、精力去思考如何能通過作業設計,使得教與學相得益彰。

總之,只有改變作業設計的理念,才能實現從“符號性知識”向“實踐性知識”的轉變,只有融入多元學科元素、融入生活經驗,才能實現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的轉變,才能真正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升歷史學習關鍵能力,建構歷史學習意義,達成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最終目標。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古寨中學)

猜你喜歡
學科歷史作業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超學科”來啦
新歷史
作業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我想要自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