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花》的最大受益者是上海

2024-03-07 00:00本刊編輯部
上海采風月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王家衛底色繁花

本刊編輯部

2024年的起始,伴隨著一個重要的“文化事件”,那就是王家衛導演的電視連續劇《繁花》的熱映。一部劇釀成一個文化事件和文化現象,這不能不說是久違的喜訊。因了這部劇,人煙稀落的黃河路重新綻放商業光彩,被視為“至真園原型”的酒店顧客爆滿,和平飯店1.68萬元一晚的“繁花同款套房”突然搶手,可定制“胡歌同款西服”的寧波裁縫店電話被打爆,排骨年糕、“寶總泡飯”等劇中美食的訂單量瘋也似地增長,小說《繁花》和舞臺劇《繁花》也變得炙手可熱……

排山倒海的關注,排山倒海的評論,“繁花現象”不再囿于劇情、演員、攝影等藝術層面的討論,而是輻射出了極大的邊際效應。如果說金宇澄的原作中“不響”是它的金字招牌,那么王家衛的電視劇恰恰相反,“響亮”成了它的特征——它用閃亮的鏡頭一炮打響了這個“賣相十足的上海門面”,讓上海重新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充分展示了其文化魅力。

《繁花》有它真實的一面,也有它“不真實”的一面。就真實而言,王家衛導演在拍攝基地復制的進賢路,連門牌和電線都不放過,而涮羊肉的騰騰蒸汽與13路電車的所經線路,都是逼真還原,讓老上海懷舊情結大發作。而要指謬它“不真實”,“證據”也可謂俯拾皆是,黃河路上紙醉金迷的夸張霓虹,人物穿著的高檔洋氣,某些角色的時代特征等,如果非要和“當時的1990年代”機械對應,那就容易差評連連。然而藝術創作的衡量標準并不是以“像不像”為最高原則的,有時候適當的“陌生化”可能更接近藝術真諦。

王家衛鏡頭里的上海,是不求太寫實的“1990年代·上?!?,是王家衛創造的一個上海,但不妨礙上海人和許多許多非上海人共情共鳴,也讓人們重新審視起一個熟悉又陌生的上海。作為一個香港上海人,他用一部《繁花》一箭雙雕,懷舊了上海,致敬了香港。寶總的造型、爺叔的風范、和平飯店的場景,恍若時光倒流到民國,而民國上海的風韻是上海好看的底色,或許也是香港的底色。讓上海的商業文明接續這種底色,或是未來經濟大盤中的一著妙棋。

而就藝術層面而言,《繁花》以獨特的敘事方式與影像美學,對電視劇藝術作出了新貢獻。誠如影評家所言,這是王家衛對電影藝術的一次成功延伸與創新發展,無意間實現了電視劇影像的革命性提升,對提升電視劇品質、提升觀眾的審美品位大有裨益。必要的“形似”雖然很重要,然而抓住本質的“神似”才更重要,如果拍不出魔都上海的神韻,僅僅滿足于一地雞毛的細節還原,觀眾還能被這樣吸納住嗎?

《繁花》的另一大貢獻是對滬語方言的有效推廣。小說《繁花》的作者基本是用“滬語思維”寫作的,方言特色是不可繞過的成就,只是作者最大可能地將滬語改造得曉暢明白了。而滬語版《繁花》,有了更大的優勢,它可以在字幕上展示得明白曉暢,但是劇中人物的滬語卻是極其地道的方言,那種飽含地域特色的神韻,只有通過極接地氣的表達,才能直擊人心。著名語言學家劉半農先生曾說:“如用乙種語言去翻譯甲種語言,則地域神味完全錯亂,語言的功能,就至少也損失了十分之三四了?!边@就是為何滬語版比普通話版更受歡迎的原因所在。方言是“地域神味”的定海神針,近年來滬語電影《愛情神話》、話劇《繁花》《雷雨》《長恨歌》等,大都因此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響和觀眾評價,可見其偉力所在。

當人們在滬語版《繁花》中獲得了莫大的審美樂趣,當人們開始循著“繁花元素”在上海街頭尋尋覓覓,當人們對魔都的未來變得更有信心……這一切,均是拜《繁花》所賜。當然人們可以繼續用“文藝批評”去指摘它的某些不足,但毋庸諱言的是,《繁花》對上海這座城市的奉獻是無可限量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繁花》的最大受益者是上海。

猜你喜歡
王家衛底色繁花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永恒的底色
王家衛:墨鏡背后有故事
繁花之夢
王家衛獲頒盧米埃爾獎
心有繁花
王家衛攜新書做客美國電影藝術學會
“繁花”如麻
底色
趁繁花還未開至荼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