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的歷程

2024-03-07 00:00毛時安
上海采風月刊 2024年1期

雖然我們常說,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是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但畢竟文藝創作是主體。與其相比,評論是綠葉,是配角。大家可以想象,在某一個瞬間,一片綠葉,突然像一朵嬌艷的綴著露珠的鮮花,被大家矚目的靦腆;一個配角,突然被主角推到舞臺中央的聚光燈下,接受喝彩和鮮花的狼狽。在2023年12月16日舉行的“呼喚真誠——毛時安從事文藝評論工作50周年暨舞臺藝術評論研討會”上,我就處在那片綠葉和配角的位置上。一個幾十年為藝術、藝術家作嫁衣的工匠,居然驚動了那么多朋友,濟濟一堂為他作嫁衣,我內心的不安、忐忑和尷尬,還有百感交集的滋味,真的難以言說!

這些日子,我一直被一股巨大的愛,像暖流一樣包圍著、推動著。許多年輕朋友為了研討會的舉辦,廢寢忘食地工作!令我為之動容。我沒想到,開一個會會這么復雜,像造一座大樓!特別是開幕式上,領導和藝術家對我熱情有加的贊許和鼓勵,那么多和我像兄弟姐妹那樣朝夕相處的作家、藝術家,如星漢燦爛地聚集在一起,熠熠閃光,讓我受之有愧。

50年前,一個25歲滿頭烏發的小青工,懵懵懂懂寫了一篇幾百字的美術評論。半個世紀,他像《金薔薇》中那個卑微的掃地工,一生為心愛的姑娘打造一朵金薔薇那樣,兢兢業業、不舍晝夜地寫作。他心目中那位“可愛的姑娘”,就是藝術和作家藝術家,就是他們用心血鑄就的小說、詩歌、散文、繪畫、戲劇、舞蹈、音樂、電影、電視……半個世紀過去了,“可愛的姑娘”依然年輕美麗,當年的那個小青工已經頭發稀疏,老眼昏花。他仍在打造他心目中的那朵金薔薇。他不斷地追問自己,金薔薇呢?我的金薔薇在哪里?

我始終在尋找著生活的意義和寫作的目的

從20歲踏上社會,50年間的顛簸前行。這樣的追問,一直存在。有時我會像生活在南太平洋深處土著人群中的高更,用原始的生命力苦苦尋找著自我,追問自己:我是誰?為什么我是這樣的我,不是那樣的我?是什么力量在冥冥中造就了今天這樣的我?

如果說只有讀破萬卷書,終生在卷帙浩瀚的中外經典中浸泡的人,才是學者的話,那我肯定不是一個學者。我擁有的書不算少,但我下苦功讀過的書卻很少。讀大學時,老師們告訴我,劉佛年校長寫書,遇到引用古籍的問題會去請教徐震鍔先生。徐先生能夠報出所有引語的出處,不同版本的異同。我在大學師從徐中玉先生所治的中國古代文論,集中讀過一段書,但踏上社會后也漸漸放棄了。

我也從來不承認人們給我的專家的稱謂。這對我是過譽了。和那些齒發搖落皓首窮經,為了典籍的一行字一句話注釋了一輩子,在茫茫書海中尋找了一輩子的人相比,我仍然沒有想過要為一本書、一個思想家、一個文學家、一個專門的學問,貢獻我的一輩子。雖然我也還算用功,也寫了不少文章,甚至在工作中也不乏某種斯巴克的苦修和自虐、狂熱,但我本質上和內心深處是個喜歡享樂的人。有時一個人在家,我會無所事事地對著播放交響樂的音響,久久地指揮虛擬中的交響樂隊?;蛘叻乓皇住抖吃隆纷屪约簯n傷半天,放一首《紅旗頌》讓自己振奮一下,間或放幾首情意綿綿的流行歌曲回味一下那些從前的好時光。

如果說思想家是一個為人類貢獻了偉大體系的人。那我這樣平庸的蕓蕓眾生決然成不了思想家。雖然,我一直堅持認為,自己生活的這個時代,是一個期待著偉大思想家,并且可能而且應該產生偉大思想家的時代。

不是學者不是專家也不是思想家。但我也無意于矮化自己。我一直在讀,一直在寫,也一直在想。幾十年來,我始終在尋找著生活的意義和寫作的目的。宋人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天下萬世開太平。我自忖,為天地立心是哲學家,為往圣繼絕學是學問家,為天下萬世開太平是政治家。作為一個還算用功讀書,努力寫作,認真想些問題的人,我卻缺少哲學家無往不勝的邏輯思辨,畏懼不見天日青燈黃卷的艱苦,也缺少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在漫長的寫作過程,我直到晚近才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社會中人,在社會的風浪里摸爬滾打,自己應該能為“生民立命”做些事,為尋常百姓的利益和疾苦呼吁一下,吶喊幾聲??上У氖?,當我終于意識到自己寫作應該追求的價值的時候,我已經臨近收工和下班了。但我仍然高興于自己讀書、思考、寫作的這一遲到而艱難的轉身。在茫茫大千世界里,一個人要找到合適自己的定位,不是件容易的事。慶幸的是,我找到了自我。大家可以在我新世紀初年寫的《平民生活的敘事者》《弱勢者是社會的心中之痛》等看到我轉身的褶痕。

人道主義、愛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

我文集的責任編輯毛小曼在審讀文集時打電話給我說,她一邊讀稿一邊在感動。感動我文字中體現的幾十年如一日的恒久不變的文化立場。她的發現,使寫這些文字的我本人很震動也很感動。我覺得,幾十年下來,我的心和我的血,還是熱的。我基本上是沿著人道主義、愛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這樣一條道路走過來的。

我的人道主義來自我的童年。我出生在社會底層的一個工人家庭。我在楊浦區當時城郊接合部的工人新村長大。我在工人新村生活了整整四十多年。我父親十四歲背井離鄉一個人到上海學生意。他是一個手藝極高的銅匠。三十來歲他就成了一家二三千人國營大廠的極少的幾個七級鉗工。但他一輩子沒怎么走運過,相反總是有些不大不小倒霉的事纏著他。我母親出身于梨園家庭。我外公曾經為京劇大師周信芳和許多京劇名角搞過服裝。

每到假期結束要交學費的時候,是我最難熬的日子。通常是深夜,為了交不出學費和怎樣借錢交學費,父母爭執起來。我總是聽到他們一聲連一聲的長嘆。父親一生和我做的唯一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在我初中畢業升學考試結束的時候,那次我的升學考成績進入了楊浦區前列。一天晚上,父親很神秘地悄悄把我一人叫出去。路燈很暗,照著我們一高一矮兩個影子。平時說話滔滔不絕的父親沉默著。走了很長一段路,他才猶豫著對我說,他知道我很喜歡讀書,讀書也讀得很好,但家里實在沒錢供我上高中?!鞍职窒胱屇阍琰c工作,上技校,讓弟弟妹妹去實現你讀書的愿望,”他用迷茫的眼光膽怯地征詢著我的意見,“你看好嗎?”一個男人這樣征求自己兒子的意見,這是需要勇氣的。那天晚上,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父親:“爹爹,好的?!彪m然我的心一陣陣地痛,我不知道未來等待我的是什么,但是,我知道工人的兒子應該怎樣面對生活,窮人家的老大應該怎樣用肩膀去扛起長子的責任。

后來雖然父親去了招生辦,要將我的高中換成技校,但招生辦不答應。我最終去了楊浦中學讀高中。冬天下雪,穿不起套鞋,也舍不得母親一針針辛辛苦苦為我納的布鞋,我總是赤腳蹚著雪地去上學。到了學校趕緊上廁所擰開水龍頭洗腳,擦干,穿上鞋進教室。

工人新村的生活彌漫著底層獨有的溫馨。誰家做了好吃的會敲門讓鄰居分享。在日子很難熬的時候,大家會聚在一起湊錢標會。每家每月拿出五、六元錢,集中給一家,下個月又是一家,添置急需的東西。貧窮使人的心接近,因為只有相濡以沫才能把日子過下去。但是貧窮絕對不是好東西,它使大多數家庭充滿了爭吵和嘆息。

工人新村的生活讓我備嘗人生的艱辛,使我理解了我出生的階級,理解了自己從小在其間長大的窮人和弱者。我知道,世界上其實還有更多可憐的苦人兒。我最初的刻苦讀書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為父母和家庭減輕負擔,能讓弟弟妹妹過上比我更好的日子。那是一個熱烈奔放的時代,但是我的心很寂寞。除了讀書,我什么也不知道。

也正是在童年的寂寞中,我精神的世界開始慢慢長大。我慢慢懂得,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每一條生命都是平等的。生命本身沒有高貴和低賤,富貴和貧窮的區別,生命來到世界上值得我們珍惜和尊重。小學高年級我開始接觸中國古典通俗小說。我一本接一本地讀《說岳全傳》《楊家將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近代史。正是在這些閱讀中,我不知不覺理解了國家和個人的關系,懂得了一個男人應該像愛自己最親愛的母親和最心愛的女人一樣,去愛自己的祖國。

三十歲時,在失去了十年最好的讀書時光后,我以自己都難以想象的高分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那是20世紀70年代末,走出歷史陰影的中國,像個興奮的孩子。思想解放,激發了整個民族的青春活力。國門打開,各種思潮走馬燈似地紛紛登臺亮相。我們的思想像節日夜空里的火花,燦爛明亮。在一棟教學樓里的中文系歷史系較勁似地成立學生自己的社團,把大家稚嫩大膽的見解貼在樓道的黑板報上。連年逾古稀的老教授們也像年輕人一樣,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大學期間,我有幸廣泛接觸了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分析心理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各種思潮,受到了老師和同學濃郁的學習和自由思考的氣氛的刺激,對學問和事業的認識有了新的提升。在各種思潮的比較中,我選擇了具有人本主義性質的馬克思主義。對于我來說,從人道主義、愛國主義到這種具有人本主義色彩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從感性到理性的選擇,不是一時沖動的結果。

在大學的四年,是我們這代人遇到的又一次生命的春天。在大學最值得幸運的是,我遇到了影響自己三十歲以后人生的三位老師:徐中玉、錢谷融和齊森華。齊老師給我們講授古典文學。他善于在同類型母題的作品中比較分析,顯現出作品獨有的藝術特色。大二我在《名作欣賞》創刊號頭條發表了評析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山水游記藝術特色的《文氣·文風·文眼》。那期創刊號大家、名家林立,作為名不見經傳的大學生以這樣高的規格發表文章,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那篇文章的全部內容就是從齊老師給我們出的考題,我的答案和課堂筆記中,擴展衍化出來的。

徐中玉先生和錢谷融先生是同代人。他倆性格治學,個性鮮明,截然不同。但他們在華師大中文系相處得很是融洽。徐先生積極入世,字里行間充滿了憂患意識。他做的是“濟天下”的學問,提倡顧炎武先生“為文應力求有益于天下”的文學主張,處世辦事精干練達,剛正不阿,不徇私情,事關事業、國家,他敢于直言,不畏風險,是我接觸過的前輩學人中最敢于講真話的人。而且他總是在社會最需要講真話且講真話最有風險的時候,挺身而出仗義執言,體現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正義。他治學嚴謹,從不誑言,摘卡片做資料,水滴石穿。大二定向培養,他教我古代文論也是如此一絲不茍。我原本是個大而化之的懶散之人,經先生教育,養成了日后每下筆不憑記憶一定查找原書的習慣。

如果說徐先生代表了中國文人知識分子儒家入世的精神,那么錢先生身上更多一些道家逍遙出世的風度。九十歲時他會和弟子坐在陽臺上,沐浴著暖暖的陽光,棋枰手談,然后像孩子一樣悔棋重來。他很少強迫自己寫文章。他的文章像他的生活一樣從容自在,是那種娓娓而談游刃有余的風格。包括轟動一時的《論“文學是人學”》照樣寫得湖水一樣波瀾不驚的清澈。他是那種在學院中很少見的以藝術感覺的敏慧見長的學者。他用藝術的感覺品嘗生活,又用散淡的生活心態看待藝術。他是能把藝術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句臺詞感受到極致的人。他給我們上《雷雨》課,兩小時聽得我們津津有味。似乎還沒有開始卻已經下課。

寫作是我的宿命

我一生做過很多工作很多崗位,唯有寫作貫穿了我的全部歲月。最早對于寫作的景仰來自父親的嘴邊的一句民間俗語,“你有力千斤,我有筆如刀”。我從來沒有期待過“筆如刀”,因為我對血淋淋的“刀”有恐懼感,但這樣的生動形象的比喻,還是給我幼小的心靈很深的刺激和影響。朦朧中我知道,寫作是有用的——當然后來我終于明白,寫作的用是“無用之用”;“批判的武器”在“武器的批判”前,永遠是軟弱無力的;在強大的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面前,總是帶著些絕望的無助。尤其是嚴肅認真的寫作,影響是小而又小的。我熱愛、癡迷寫作,因為只有在寫作中,我感到了自己的心跳、自己的思想和自己存在的價值。在那些夜靜更深的時候,伴著青燈黃卷,看著鋼筆與稿子彼此對話的時候,看著自己內心的想法,回憶和往事,現實和想象,變成文字和句子的時候,我感到了享受到了寫作獨有的快樂。從小學到高中,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語文課、作文課。寫作使我的心可以飛到一個廣闊的自由的世界,寫作使我有了和那些相識、陌生的讀者朋友交流的通道。寫作為心靈的延展找到了一個無限深邃的空間。寫作使我想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我一生所得到的榮譽和成就都來自鍥而不舍的寫作。如果有一段日子沒有寫作,我會悵然空虛失落焦慮,很不踏實,認為那是一段“沒有做事”的日子。寫作幾乎是我能為社會和國家所做的唯一的事情。

我以我的老師徐中玉、錢谷融作為自己寫作的范本。我的寫作是介入型的,積極介入文學、文藝、文化和社會的實踐之中。每次寫作都是現在進行時的。在寫作中,我最關注的是時代的變化,由此形成了我寫作的“實踐的批評”。其次我追求“美文批評”。力求文章的藝術感覺和形式美感,希望自己的文字像射出槍膛的子彈,閃著激情的火光,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

像個一輩子的手藝人總想拿出有想象力和精美形式的工藝品一樣,我每一次寫作都期待能貢獻出一些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想法,總是企圖找到與眾不同的視角,看到別人未曾發現的東西。為此,我很苛刻自己虐待自己,常常到了交稿的截止期還在寫。但結果也常常事與愿違:寫得很累但總達不到理想的境界。

我懼怕寫作。寫作,尤其是認真執著與眾不同的寫作,勞心動力。你必須杜絕一切誘惑,而現實生活中五光十色的誘惑又是如此多。你必須長時間地坐在書桌前,孤獨地面對稿紙。稿子就是你的戰場。這個戰場上沒有人可以幫你,完全是一個人的戰爭。你必須一個人獨立地戰斗到戰場上再也聽不到文字交火的槍聲,直到集結號在如血的殘陽下響起。所以,在我迷戀寫作的同時,我又害怕寫作。我像個冬天賴床的孩子,總是拖拉到最后一刻開始動筆。好在我寫得快。只要準備停當,我一天能寫七八千字。我還能當著催稿人的面寫作,讓他拿著當場寫好的文章回去交差。我害怕寫作,當然是害怕寫作的艱苦,但也害怕寫得不好。我直到今天,讀到寫的文采盎然文思如涌才情煥發的文章,會激動羨慕甚至妒忌:瞧,人家怎么會寫得那么好!

寫作是我的宿命。我對寫作充滿了癡迷與恐懼,熱愛和敬畏的復雜情感。但不管世道如何滄桑,風云如何變幻,我始終堅持著對人、對藝術的關懷,堅持從藝術實踐和時代前進中汲取寫作的素材和動力,堅持自己獨立的看法,堅持巴老提倡的“講真話”。比如對經濟、物質、欲望、金錢,以及這些東西對人性的異化,對不加控制的現代化、市場化,我沒有停頓過提醒和批評。

在幾十年人生歷程中,我漸漸形成了自己寫作和思想的特點:理性,恪守中國傳統哲學的“中道”。具體就是:創新而不偏激,穩健而不保守,理性但不冷淡,感性但不沖動,既正視現實也不躲避崇高。這種有折中主義色彩的中庸之道,使我的寫作雖無大紅大紫的顯赫,卻也無大起大落的苦惱。

如果說,半個世紀的文化堅守有什么動力的話,那就是“在場”和“立場”。我是今天為數不多的“在場者”。新時期、新世紀、新時代,我是始終沒有離開過在文學、藝術、文化的第一線的“在場者”。在場賦予我源源不斷的評論資源,也讓我的思想和精神充滿活力。在風云變幻的文化大潮中,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文化“立場”:文學藝術的精神品格和審美品性;并以此為原點,歌頌真善美,抵制假丑惡,即使面臨巨大壓力,也仍然堅持不懈。

為了生命的余數

我沒有能耐,我唯一擁有的就是我有一顆赤誠的心,愿意像丹柯一樣把自己的心獻給大家。古人說,修辭立其誠。真誠,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作為一個歷經半個世紀文壇藝壇風雨陽光的評論家,我一如既往地要求自己,以無比的虔誠對待寫作,以無比的坦誠對待內心,以無比的熱誠對待生活,以無比的真誠對待世界。我也許會說錯話,但一定不說假話、謊話、鬼話,少說空話、套話、官話,必須說真話,說人話。文字是有生命的,可以觸摸到作者的體溫和寫作時的心情。

人的一生其實是一道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題。對于我來說,一生的加和乘已經超過減和除。我感謝生活給了我如此的厚愛,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如果說,生命是一道除法,那么,以我得到的榮譽除以我自己的努力、奮斗,除了應得的商,還有許多沒被除盡的余數。也就是說,我今天得到的已經遠大于我的付出!為了償還大家給我的這些人生的余數,我要繼續回報社會,回報藝術,回報黨和人民,回報此生所有和一路同行、給了我勇氣和力量的人們,回報方方面面賜我的“殊遇”“隆恩”,回報我的家人,回報給了我一切的祖國!我會繼續工作,為了人生的余數!

歷史的長河呼嘯而過。浮在水面的光彩都是泡沫。唯有沉在河底的泥沙,才是本質。本質是沉默的孤獨的無人知曉的……

學然后知不足,我,總在路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