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學科協作管理模式結合PDCA質量管理工具對中藥注射劑的管控效果分析Δ

2024-03-08 04:05馬娟娟程月召范順心陳品英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24年2期
關鍵詞:注射劑協作藥學

馬娟娟,程月召,石 婧,高 旭,范順心,陳品英,程 杰#

(1.河北省中醫院藥學部,河北省中藥制劑產業技術研究院,石家莊 050000; 2.河北省灤平縣中醫院藥學部,河北 承德 068250)

中藥注射劑作為現代制藥技術與傳統中醫藥結合的產物,具有起效快、作用迅速、治療效果顯著等優點,在臨床上被廣泛使用[1-2]。由于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禁忌證無嚴格限定、臨床使用不規范等原因,導致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不良事件頻發[3]。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中藥注射劑的臨床應用,連續下發多項關于中藥注射劑安全性再評價專項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將中藥注射劑安全風險評估作為日常監管工作長期開展,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并促進其健康發展[4-5]。文獻報道,處方點評工作對提高醫院合理用藥水平和藥師能力具有顯著作用[6-7];但對醫師處方行為的影響結果并不理想[8]。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處方點評工作缺少有效的多部門干預措施和協作方法,造成點評工作流于形式,對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的影響不明顯[9]。近年來,各醫療機構紛紛嘗試通過加強多學科協作模式,規范醫院藥品的合理應用,為提高醫療質量和醫院管理帶來了新思路[10-12]。為規范河北省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住院患者中藥注射劑的合理應用,我院構建了以藥學部為主導,聯合醫務處、紀檢監察室、質控辦、績效辦、臨床科室、信息中心、人事處、財務處等多部門共同協作的管理模式,以期為醫療機構多學科協作管理模式的構建及中藥注射劑的監管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通過醫院信息系統抽取2020—2022年我院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數據;從藥學部收集中藥注射劑的專項點評結果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單;從醫務處收集不合理醫囑公示結果。多學科協作管理按時間段劃分:2020年為干預前;2021年為第1階段干預后;2022年為第2階段干預后。

1.2 方法

1.2.1 整體流程:成立中藥注射劑多學科協作管理小組,由主管副院長領導,成員主要涉及藥學部、臨床科室、護理和醫療行政管理等部門,負責中藥注射劑管理工作。下設處方點評專家組和處方點評工作小組。藥學部處方點評工作小組負責中藥注射劑的專項點評,藥師將初評結果告知相關科室主任,科室主任在1周內將情況調查結果反饋給處方點評工作小組。醫務處負責組織醫療、藥學專家組成處方點評專家組,對藥師初評結果和科室的反饋意見進行復核,形成終評結果。處方終評結果以及干預措施上報至醫院相關領導,用藥合理性評價結果在醫院內網上進行公示。

1.2.2 實施處方點評:臨床藥師與臨床醫師依據藥品說明書,參考臨床診療指南、專家共識和權威書籍等,共同制定中藥注射劑處方點評標準。調取使用總金額或總用量排序居前5位的中藥注射劑進行專項點評,每個通用名藥品抽取50份病歷;調取開具該中藥注射劑的單品種銷量醫師排序,對排序居前5位的醫師,每人抽取10份病歷,不足10份的全部抽取。

1.3 干預措施

1.3.1 完善處方審核信息化建設:梳理我院中藥注射劑的適應證、用法與用量等藥品信息,與信息中心進行溝通,將用藥信息維護至合理用藥系統規則庫中。審方藥師利用處方前置審核系統審核中藥注射劑醫囑,對不合理醫囑進行彈窗,提示不合理原因,藥師及時與醫師溝通,督促修改醫囑。

1.3.2 加強處方審核的閉環管理:藥師將前置審核中的不合理用藥問題和專項點評問題一并提交專家審核。將專家的終評意見維護至前置審核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醒、攔截不合理用藥醫囑,審方藥師進行再次人工審核,對中藥注射劑處方形成事前審核、事中干預、事后點評的閉環管理。

1.3.3 落實獎懲措施:醫務處將每月處方終評結果在醫院內網上進行公示,及時通報至相關科室,主管副院長在醫院行政例會上通報不合理處方典型案例,并要求臨床科室提交整改措施。處方管理組持續跟蹤點評科室的改進情況,形成閉環管理,從而不斷提高合理用藥水平。對開具不合理用藥的醫師給予績效扣罰、書面警告與誡勉談話、限制處方權等警示措施,并與人員的評先評優、晉升等掛鉤。對合理使用率<80%的藥品實行輪休,期間如臨床確需使用,由主治醫師填寫臨時采購申請表,經科主任和臨床藥師簽字后領用,同時對該病歷進行全醫囑點評。

1.3.4 加強專業知識培訓:組織相關專家在醫院周會上進行中藥注射劑合理應用專題培訓,同時培訓專家深入中藥注射劑使用量較大、問題較多的臨床科室,有針對性地進行合理用藥專項培訓,提高臨床醫師合理用藥能力。另外,加強處方點評人員的業務學習,要求所有審方藥師必須參加相應的審方能力培訓項目并通過考試取得證書,提高審方技能,統一審方標準。

1.3.5 建立藥品銷量動態監測和超常預警機制:藥學部指定專人負責藥品使用動態監測分析,對于銷售金額及使用數量異常增長的藥品,進行超常預警,納入主動監控范圍,情況嚴重者,上報多學科協作管理小組討論處理。信息中心負責每月公示使用金額排序居前10位的藥品與相對應藥品用量排序居前10位的醫師、科室情況,由紀檢監察室進行監督。多學科協作管理小組結合疾病流行狀態、科室用量走勢、病種用量走勢等進行綜合分析,采取通報、限制采購、限制處方權、停用、清理等措施進行干預。

1.3.6 做好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建立藥品安全性監測管理制度,開展藥品不良反應與藥害事件監測工作。醫學、藥學、流行病學、統計學等相關專業人員負責監測與上報工作,績效辦、人事處做好人員獎勵或處罰工作。對于發生嚴重和集中性質的不良反應的藥品,藥學部進行藥品追溯和質量評估,調查原因,做好觀察與記錄,由領導小組評估后確定是否繼續使用或更換。

1.3.7 實施PDCA管理:為進一步檢查上述措施實施后的效果,藥學部每月安排專人分析匯總處方點評結果及用藥問題,聯合醫務處、績效辦、臨床科室、護理部,對中藥注射劑的管控效果進行評價和分析,對管控效果較好的措施,進行總結并形成長效管控機制。針對管控效果不理想的問題,查找問題關鍵點,分析管理情況,提出改進措施,進入下一個閉環管理。通過PDCA質量管理工具,持續推進中藥注射劑的專項管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比較

干預前,共抽取含中藥注射劑病歷3 256份,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率為92.38%;通過實施多學科協作管理模式的管控,第1階段干預后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率升至94.64%,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第2階段干預后,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率繼續升至97.34%,與第1階段干預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提示多學科協作管理模式對促進中藥注射劑的合理應用有積極作用,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比較

2.2 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專項點評結果

處方點評結果分為合理處方和不合理處方,不合理處方包括適應證不適宜、用法與用量不適宜、遴選藥品不適宜等。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專項點評結果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專項點評結果

2.3 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不合理用藥類型比較

與干預前比較,第1階段干預后中藥注射劑適應證不適宜、違反“十九畏”等不合理用藥病歷數明顯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西藥混合輸注問題未發現;未沖管問題有所減少,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不合理用藥類型如超療程、溶劑劑量不適宜、遴選藥品不適宜、給藥途徑不適宜、溶劑種類選擇不當、單次劑量不適宜方面仍然存在問題,見表3。第2階段干預后,中藥注射劑適應證不適宜、遴選藥品不適宜等問題較第1階段干預后減少,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超療程、未沖管情況較第1階段干預后明顯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未發現溶劑劑量不適宜、給藥途徑不適宜、溶劑種類選擇不當問題,見表4。

表3 第1階段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不合理用藥類型比較

表4 第2階段干預后與第1階段干預后中藥注射劑不合理用藥類型比較

2.4 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相關藥品不良反應上報情況比較

干預前,全年上報的藥品不良反應中,中藥注射劑相關藥品不良反應占18.30%;通過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我院藥品不良反應上報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但中藥注射劑相關藥品不良反應占比逐年降低;第2階段干預后,中藥注射劑藥品不良反應占比明顯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3),提示多學科協作管理模式能夠顯著降低中藥注射劑的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見表5。

表5 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上報情況比較

3 討論

中藥注射劑生物利用率高、起效快、作用顯著,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由于其成分復雜,同時部分臨床醫師對中醫證候及中藥性能等知識了解不全面,致使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13-14]。因此,規范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提高中藥注射劑應用安全性,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15]。各醫療機構一直在探索對中藥注射劑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雖然有所成效,但是仍存在問題[16-18]。為此,我院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綜合干預措施,構建了以藥學部為主導,聯合醫務處、紀檢監察室、質控辦、績效辦、臨床科室、信息中心、人事處、財務處等多部門共同協作的管理模式,合理運用PDCA質量管理工具,促進中藥注射劑的合理使用。各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在藥品銷量問題上,參照其他醫療結構管理經驗[19-20],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對我院中藥注射劑實施藥品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在藥品使用環節,嚴格落實處方點評制度,借助信息化手段,對事前、事中和事后用藥環節進行監測及有效干預,加強臨床合理用藥監測,嚴格執行獎罰制度,加強專業知識培訓,顯著改善了我院中藥注射劑不合理使用問題。第2階段干預后,我院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率較干預前升高了5.37%,未再出現中西藥混合輸注、溶劑劑量不適宜、溶劑種類選擇不當、給藥途徑不適宜等問題,適應證不適宜、遴選藥品不適宜、違反“十九畏”等情況大幅減少;通過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在藥品不良反應上報數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中藥注射劑相關藥品不良反應占比較干預前下降了40.98%,表明多學科協作管理模式在促進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方面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在多學科協作管理模式初期,干預有效果,但未達到預期效果,需進一步改進。例如,處方點評干預信息反饋不及時,藥品使用信息公示流轉率低,管控規則設置范圍寬泛,獎懲措施執行不到位,知識培訓太少,醫師上報藥品不良反應積極性低等。PDCA循環管理已被廣泛用于各級藥事管理[21-22]。多學科協作管理小組充分利用PDCA質量管理工具,查找問題關鍵點,分析管理情況,提出改進措施,包括將管控藥品反饋率和合理率納入績效考核、改變公示途徑、優化反饋流程、形成線上+線下多形式的合理用藥培訓、將藥品不良反應上報情況納入績效指標等??傮w來說,多學科協作管理小組引入PDCA循環管理對臨床應用中藥注射劑的干預效果是十分滿意的。干預后,中藥注射劑的合理使用率持續升高,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實現了管控目標,保護了患者利益,有利于密切醫患關系,其優勢不容小覷。

綜上所述,多學科協作管理模式彌補了以往藥學部單部門力量較弱的不足,多部門通力協作,學科之間優勢互補,加大管理力度和執行力度,規范各環節流程,確保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反饋、落實,共同提高了干預效果。通過多學科協作管理模式結合PDCA質量管理工具加強對中藥注射劑的管理,形成以問題為導向、以醫藥護為依托、以患者為中心的模式,能夠顯著促進合理用藥,持續規范藥品管理體系,為醫院管理帶來了新思路。

猜你喜歡
注射劑協作藥學
國家藥監局關于修訂輔酶Q10注射劑說明書的公告(2022年第11號)
團結協作成功易
注射用丹參多酚酸與12種常用注射劑的配伍穩定性
協作
中藥注射劑樹脂檢查方法的改進
協作
可與您并肩協作的UR3
基層醫院藥學人員培養之思考
3種常用抗病毒中藥注射劑的配伍觀察
藥學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