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西方音樂鑒賞課特色化建設研究

2024-03-15 10:12趙路輝
當代音樂 2024年2期
關鍵詞:藝術實踐

趙路輝

[關鍵詞]西方音樂;特色化建設;美學本質分析;多聲音樂寫作;藝術實踐:音樂與科技交叉融合

西方音樂鑒賞(課)是通過(鑒賞方法)學習和欣賞西方音樂,培養非藝術專業普通高校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提高欣賞能力的一門美育課程。在新時代,為貫徹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西方音樂鑒賞課應承擔起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發揮美育培根鑄魂的重要責任與歷史使命。本文結合哈爾濱工程大學西方音樂鑒賞課開展的情況,探究高校西方音樂鑒賞課特色化建設的路徑。

一、西方音樂鑒賞的價值

西方音樂鑒賞作為美育之下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欣賞能力

西方音樂鑒賞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西方音樂歷史發展、各時期流派風格。通過特色化教學,還能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西方音樂各個時期形成的一些積極理論成果,如多聲寫作、作品體裁等,培養學生理解音樂、分析音樂的能力,從而整體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欣賞力。

(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綜合素質

對西方音樂的解讀涉及西方文化、社會、歷史、宗教等多個領域,對工科學生而言,西方音樂鑒賞課是在西方工學之外了解西方社會發展的又一個窗口。通過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可以在音樂創作的思維下轉換角度思考問題,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鍛煉表達能力和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

(三)增強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

隨著社會進步,現代人們的關注點不再局限于物質追求,而開始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在欣賞西方音樂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和人文價值表達,在心靈深處體驗到一種同情和共鳴,進而激發其對人文的熱愛和關懷。音樂作為一種跨越文化和國界的藝術形式,不同的音樂背后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學生通過學習西方音樂,可明白求同存異的道理。在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中,尋找共通之處,在遇到差異時保持一種尊重和接納的態度,學會與他們和諧相處,從而增強自己的寬容心態。

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技術、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兼具的人才,因此學生有義務增強自己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成為有情懷、有擔當的人,而西方音樂對培養這類人才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西方音樂鑒賞課的開展現狀

歐洲對西方音樂鑒賞的價值挖掘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的歐洲教育開始關注到音樂鑒賞的價值。在中國,對西方音樂開設鑒賞課程始于20世紀50年代。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西方音樂鑒賞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因此得到了更廣泛的推廣和普及,到今天已經成為中國高校音樂與美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內高校西方音樂鑒賞課教學目標的變化分為2019前后兩個階段。2019版培養方案前設定本課程教學目標為,使學生對西方音樂的歷史發展與流派風格作整體性、脈絡性把握,對代表作品與人物一般性了解。2019版調整目標為提升學生審美素養、激發學生創新創造活力、培養普通高校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提高欣賞能力、發揮美育培根鑄魂的重要責任與歷史使命。

以智慧樹平臺播放70余門同類課程為依據,至2023年,全國高校在本課程教學上相比早期介紹性教學有許多改進,有斷代史教學、人物線索教學、社會發展和風格流派教學、哈工程美學分析法教學等。其在建設中仍然存在兩個亟須解決的問題:一是傳統教學無法應對新時期國家要求的“啟發學生創新創造活力”的教學目標:二是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缺乏客觀性。

(一)傳統教學無法滿足新時期國家制定的教學目標

在傳統教學思維模式下,很多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對西方音樂、文化、歷史、宗教各領域知識的掌握與交叉融合上;這種傳統式教學還經常會以習題、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外部形態出現,目的是提升課堂效果和學生的參與度。

這種教學在本質上無法改變單一的“講與聽”的模式,屬于“1+1=2”的灌輸式教學。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能得到充分發展,教學停留在表面,學生課堂體驗感弱,無法實現激發學生創新創造活力的教學目標。因此,傳統教學無法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亟須探索啟發學生創新創造活力的新的教學方法。

(二)評價體系不完善,缺乏客觀性

目前,在對本課程結業學生的評價上一般依據學生的出勤率和考試成績進行評價的方式,回避了學生實際學習效果和能力提升,在教與學之間造成一定的脫節現象。筆者認為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面對終身的、與職業發展并行的長期性目標,學校的評價標準無法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在缺乏明確的評價標準的情況下,課堂教學受到一定的影響,教師也難以明確指出學生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因此,高校的西方音樂課評價體系亟須完善,應建立清晰明確與科學客觀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并通過多元化的評價途徑確保教學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三、高校西方音樂鑒賞課特色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一)課程目標的設定

其一,增強理解與欣賞音樂能力。通過學習西方音樂文化歷史和音樂表達等技巧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分析和欣賞音樂。其二,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辨別不同風格和流派的西方音樂時發展出獨立的鑒賞眼光和判斷力,以欣賞和評價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其三,激發學生創新創造活力與培養學生批判思維。其四,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讓學生通過音樂鑒賞的交流和合作,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觀點和體驗,增強團隊合作和社交能力。

(二)激發學生創新創造活力

圍繞課程目標中“激發學生創新創造活力”設計課程內容,在新時期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教學策略創新和跨學科的融合,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

1.采用“美學本質分析”教學法分析鑒賞西方音樂作品

建議教學理論認為,學習目標的達成要基于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有效的教學資源。

從實施效果上看,本質分析法活躍了學生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啟發學生進行創新思考,在課堂上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如學生運用“文藝復興音樂與符碼”中的符碼方法分析當下電視熒屏泛濫的“抗日神劇”話題,分析現代作品的符碼濫用現象。這種運用本質分析法進行的思考與討論使學生在學習課程本身同時觸及事件真相,激發學生對背后本質的思考,繼而獲得啟發,并拓展應用舉一反三解讀當前一些社會現象,這對學生的創新意識有重要作用。

2.將西方音樂“多聲部寫作”引入課程,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

“情境教育理論”認為,學習環境應融入真實的情境,能夠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識消化。

多聲部寫作技術是西方有別于世界其他地區音樂的最大不同之處。它起源于基督教禮拜活動中的頌唱經文,在西方有千年的發展歷史、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社會影響力,是西方藝術音樂的精華之一。學生通過動手為旋律配寫多聲部,仿佛瞬間來到那個基督教徒游走的歐洲城市與鄉村、街頭吟唱著思戀心中愛人歌曲的騎士(中世紀)、科學理性主義盛行下的音樂創作的歐洲社會(古典時期)。學習環境的真實性,能夠加深學生對西方多聲創作技術理論的理解(如多聲原則和技巧等),提高對音樂作品的解讀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思考如何運用不同音色來傳遞特定情感),有助于學生了解西方音樂中蘊含的文化、觀念等,真切感受西方音樂思維。

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目標有力支持的一點是,多聲寫作訓練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曾有所在班級學生異常驚訝于音高組合帶來的和諧音響,關注其背后的形成規律,主動搜尋資料,提交泛音列與物理學基變頻原子躍遷關系的分析報告,進行音樂節奏與西方一切科技成果基礎的“嚴格量化”之間關系的思考等。學生在進行多聲寫作時,通過思考和嘗試不同的多聲選擇和組合,提高了創新思維和靈活變通的能力。他們得到在音樂創作中嘗試新穎想法和表達方法的機會,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

哈爾濱工程大學教師在本課程課堂與作業環節為學生設計有多聲部寫作練習。

以24學時設計,對應多聲寫作內容如下表1所示。

將西方多聲寫作技術引入高校西方音樂鑒賞課堂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是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理念。執行中,對前期存在的限制因素進行了重新思考與調整解決,如新的美育課程目標、突破學科所屬與分類、克服解決缺乏基礎訓練的學生接受問題等。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有多種不同的智能天賦,如言語、音樂、視覺等,人類學習也應該基于不同的智能方式。從學生角度看,通過多聲寫作,能夠對西方音樂文化有更深刻的體會,奇妙的聲響結合帶給學生視覺、語言以外的別樣新鮮的聽覺媒介刺激。

3.將實踐帶人美育課堂,使學生加深對課堂內容的學習與感受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一個主動構建知識的人。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體驗,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思考進行知識的構建和整合。

在西方音樂課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形式,引導學生深入、主動探究音樂作品的內涵和精髓,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訓練學生。對“多元化教學資源”的理解與實施,哈工程近幾年重點在課程實踐上下功夫。哈工程本科教學負責人經常提到“美育課程,不能只說不練”。這里的“練”,指的就是實踐。哈工程因此為學生配備有專職美育教師,為學生組建了各類特色大學生藝術團,如合唱團、舞蹈團、民樂與西洋管弦樂隊、書法、美術工作室等。

在西方音樂課堂實踐環節,除上述實踐外,課程還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由學生完成的藝術形式實踐,如混聲合唱(文藝復興時期)、器樂表演(巴洛克時期)、小型戲劇表演(古典主義時期)、藝術歌曲演唱(浪漫主義時期)、打擊樂器表演(先鋒時期)等。通過參與和觀摩,對教學內容有了真切體會,課堂充滿活力,學生收獲更多。

4.音樂與科學交叉研究,設計具有跨學科特點的課程內容

探索音樂與科學二者之間的關系必將是一個不斷建設與完善、艱難與陽光伴隨的過程,是教師新時期主要工作方向之一。

第一,引導學生可以探索聲學和音樂產生的物理原理,了解音樂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影響等。通過將音樂與科學進行交叉研究,激發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索精神,培養他們跨學科的創造能力;通過引入音樂科技相關的知識,如音頻處理、合成器、編曲軟件等,學生可以了解到新興的音樂科技以及其在音樂創作和表演中的應用。引導學生探索和應用音樂科技的創新特點,并鼓勵他們借助音樂科技進行創新音樂作品的制作和演奏。

第二,利用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引入數據分析與可視化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運用科學方法研究音樂。引導學生運用數據分析軟件和可視化工具,對音樂領域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可視化呈現。通過對音樂數據的分析和可視化,學生能夠發現其中的規律和趨勢,從而啟發他們進行創新的科學探索。

第三,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科學的前沿研究領域和新興技術。介紹最新的音樂科學研究成果和探索,如人工智能與音樂、虛擬現實與音樂等。使學生了解音樂科學的前沿發展,通過探索和應用新興技術,擴展自己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以上教學內容設計在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生課上已推行3年,共6個學期,受益學生近5000人。從學生成長看,以上特色化建設對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科學創新創造活力具有明顯推動作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知識結構得到完善,提升了綜合素質。同時,獨特的個人審美與精神追求對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和自我實現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結語

高校西方音樂鑒賞課程的特色化建設研究表明,特色化建設的關鍵要素是采取恰當的教學創新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創造力,并以發展的視角關注學生的短期學習與長期個人發展,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機會。實踐教學表明,通過以上設計的教學內容,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創造活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對西方音樂的理解和鑒賞力,使西方音樂教學質量整體得到提高。

猜你喜歡
藝術實踐
藝術實踐走進校園的重要性
中提琴實用性演奏員培養模式探究
與藝術實踐相結合貧困生隱形德育教育問題研究
課外實踐對提高音樂學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作用
大學生舞蹈專業藝術實踐教育的設置及意義分析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教學中藝術實踐的意義與實施方法
教師教育專業化背景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藝術實踐教學改革
論藝術實踐對高校舞蹈教學的影響
論舞蹈教育中藝術實踐的重要性
加強中職學校學生藝術實踐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