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和美鄉村環境設計路徑探究*

2024-03-21 06:42王小亦梁曉慧
大眾文藝 2024年2期
關鍵詞:村民環境文化

王小亦 梁曉慧

(1.廣西科技大學人文藝術與設計學院,廣西柳州 545000;2.廣西科技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廣西柳州 545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充分反映黨和人民對和美鄉村環境建設的期盼和追求。迅速提高鄉村環境質量,已成為新時代環境設計師們關注和研究的主題。環境設計被定義為與建筑、景觀、室內、生態等人居環境科學緊密聯系,是與社會學、文化學、建筑學等息息相關的交叉綜合專業。和美鄉村環境設計作為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手段,集合多學科思維及多維度視野,具有彰顯鄉村文化、生態、經濟等綜合屬性,與鄉村振興的內核精神具有先天契合性[1]。

一、新時代和美鄉村環境設計的基本內涵

(一)時代契機

黨的二十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為打造鄉村建設宜居宜業,農民生活富裕富足,美好環境的注入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鄉村環境設計的初衷即將藝術的形式美感融入鄉村精神文化、生態系統、居住環境、產業發展等建設中,使鄉村環境兼具實用性與審美性,形成觸媒效應,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結構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再到城市中國的演化,為新農村發展增添新動力。

(二)和美鄉村環境設計基本特征

1.設計塑村——交叉綜合性

我們可將鄉村環境設計劃分為廣義與狹義概念。廣義概念指鄉村發展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概念指在鄉村環境設計中運用藝術、科技、建筑、景觀、文學等專業技能,切實解決人居環境中的實際問題。用藝術賦能鄉村建設,將鄉村傳統文化活化利用,營造具有地域特點的環境氛圍,培育文明鄉風并滋養和美鄉村,旨在助力農村文化建設、積極推動鄉村振興。

2.育人塑村——文化傳承性

文化建設是推進鄉村治理與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之一。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來自民間,只有持續營造鄉村的鄉風、鄉氣、鄉韻,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素養和精神世界,激發農民朋友以主動創造者、建設者般滿腔熱忱的姿態投身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提煉并重塑地域文化符號,培育新興文化資源,將以文育人、以文造境的觀念融入鄉村面貌提升中,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居民文化和道德素養,不斷培育鄉村振興“軟”實力,推動和美鄉村建設。

3.資源塑村——特色營造性

營造淳樸民風、溫馨家風是新時代和美鄉村的必由之路。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藝術作品或空間活動、營造具有鄉村特性的創意品牌,既可服務群眾文化交流、豐富居民生活情趣,又可提升鄉村凝聚力、吸引力。在社會經濟方面通過特色文化藝術活動、商品商業活動與旅游服務產業等項目有效盤活資源,激活區域經濟,既可提高農民文化素養和生活品質、向社會輸送多能多藝人才,還能實現地區藝術設計增值。鄉村環境設計應積極發掘地域特性,探討人與環境關系,擴散藝術項目價值,創新衍生產業,激發個體、集體對鄉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促進城鄉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形成可持續的交流網絡。

4.環境塑村——生活舒適性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進步,人們渴望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生活品質,希望通過呈現當地特色文化促進經濟收益。和美鄉村環境設計的終極目的是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人居環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對鄉村某區域或項目進行設計更新與規劃重塑、提高土地開發類型和利用率、推動生態可持續發展、豐裕鄉村公共空間等藝術設計手段的介入是弘揚和振奮農村生態環境與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徑,能夠切實提升農民生活幸福感、歸屬感、滿意度。

二、鄉村環境建設的現狀

為了適應中國向城鄉融合發展的社會結構轉變,各學科在尋求各自發展路徑的征程中積極求變以應對社會發展的需要,并將專業理論研究成果結合農村建設實踐經驗共同樹立學科話語權。我們應清晰認識鄉村環境設計在現有條件下未發揮應有價值的原因,而后更好厘清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審美邏輯與設計思維,推動城鄉中國建設。

(一)設計粗糙,理論依據欠缺

在“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環境下,城市與鄉村二者共同構成人類的生存空間,環境設計在鄉村的延續發展得益于城市化的進步。而城市發展的卓越成效削弱了環境設計向鄉村拓展疆域的創新力,如城市審美過多干預所導致的鄉村審美核心價值缺失、被動或低效使用鄉村文化資源、忽略可持續性等現狀。產生問題根本在對鄉村藝術實踐背后學理思考的漠視,未厘清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環境設計的審美邏輯與設計思維。唯有在實證調查基礎上結合基礎學理的理論分析,才能在藝術和美學維度上對鄉村振興實踐起積極指導作用,才能更好地指導藝術與美學維度的鄉村振興實踐。

(二)建設盲目,設計邏輯不足

在藝術設計中,設計邏輯是設計思維從感知到認知的轉變過程,涉及觀察、思考、表現、創新四個要素。許多有情懷的環境設計師因缺乏系統鄉村設計理論指導與實踐經驗而盲目設計,構建不適用鄉村環境的現代新藝術概念和標準,導致“好心辦壞事”“設計性破壞”。一些設計師混淆了“看”與“觀察”的概念,忽略細察事物的現象、動向,多照搬、移植城市環境設計的做法,忽視了鄉村特色的本體性存在。因此在實際中應重視設計邏輯體系建構,深入并掌握農村日常生活環境、觀念、風俗及實踐知識,并用地域性知識與思維領悟、詮釋農民日常生活,積極為藝術社會和鄉村藝術建設拓開新道路。

(三)創新局限,設計隊伍薄弱

環境設計學科涉及范圍廣且復雜,涉及有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室內設計等多個學科內容,甚至社會學、人體工程學、心理學等看似與其不相關聯的學科也與之密切聯系,因此要求設計團隊在實際設計中具備足夠的知識廣度與深度。鄉村環境設計的項目通常存在實踐周期長、實施難度大、專業性要求高、資金消耗多等問題,對設計隊伍的項目實施過程與人才配置帶來了較大的挑戰。

(四)人文缺失,公眾參與度低

在諸多環境設計項目中,不論是建筑、雕塑,還是公眾使用率較高的公共空間等,設計的人文關懷性欠缺以致存在公眾參與度較低的現象。一方面是在進行鄉村環境設計時沒有充分調研村民的生活習性與想法意見,導致其對環境設計的認可度較低,大大促成資源與空間的浪費。另一方面是設計手段的錯誤使用,部分項目形態飄然而地氣不足,使得當地用戶無法清晰認識環境設計對空間環境可產生的積極作用,較難感受環境設計對生活品質提高的重要意義,因而無法積極參與到設計項目中。

三、新時代和美鄉村環境設計的思路

由于鄉村環境設計項目周期長、見效慢,相對而言呼吁甚多,行動較少。時代有需求,專業有所依。針對鄉村環境建設現狀及問題,在設計實踐前,充分調研地域情況與人們生活習性,深入處理好思想培育與物質構建、設計者與村民、傳統與現實、城市與鄉村等關系,為新時代鄉村環境改造實施路徑夯實基礎。

(一)理好思想培育與物質構建的關系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一,也是藝術運動和鄉村建設中最基本的指導理論。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新時代環境設計師是發掘當地文化、建筑、景觀等建設責任人,須充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深入挖掘建筑和場所的內在精神,處理好鄉村意識形態、歷史文化與生態環境、建筑形式等關系。農村現存的物質形態包含當地村民的思想和價值體系,是累積了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性,是村民生產和實踐的精華。新設計應充分以設計思維建構物質環境,向人們傳遞其內涵精神,將村民的思想培育、行為規范、環境完善、制度建設等統籌規劃并分步實施,否則將是個缺乏“精神支柱”的空殼。

(二)處理好設計者與村民的關系

在鄉村環境設計中,當地居民的現實想法與設計師藝術追求存在一定差異。村民往往更關心藝術設計能否帶來更多經濟收入或其他利益,而設計師則將此作為用來展現自己藝術理念的途徑。實踐證明那些違背村民意愿的項目,通?!案唛_低走”。因此設計者處理好與村民的關系是設計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在實施鄉村環境設計時,應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特別注意培育并發掘本土文化。以人為本,只有關注村民福祉、尊重群眾意愿、重視村民需求、維護村民基本權利,以村民為設計主體,才能帶動當地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持續發展。

(三)處理好傳統與現實的關系

鄉村環境設計根源是解決鄉村現實與未來的問題,應緊扣鄉村實際情況進行實踐。許多背離鄉村村規民俗、文化肌理的環境設計不但無法改善鄉村文化景觀,更加劇了城市文化對鄉村的樣式移植和思想捆綁。若設計離開傳統,脫離實際,將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無法持久。積極運用現代化建設策略來保護傳統村落形態,既是對文化、歷史的尊重,更是促成優秀傳統繼承與發展的良策。通過現代化手段將鄉村優秀傳統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呈現是行業發展之勢,更是現代化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因此鄉村設計要賡續農耕文明,傳承優秀鄉土文化,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緊靠現代化農村建設目標、緊隨城鄉融合趨勢、緊扣時代發展脈絡而展開,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活力。

(四)處理好城市與鄉村的關系

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不是鄉土重建、以城統鄉,而是城鄉互動、價值共享下的復興之路。鄉村振興與城市化發展并不相悖,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鄉村環境設計是一項以提升村民生活水平為宗旨,優化環境、提供綠色、安全治理、提振農業、盤活土地、美化鄉村的設計活動。鄉村環境設計的重點與城市不同,不是處處建農莊、綜合體的一味開發,或圈地運動,而是守住底線、紅線、發展線,遵循“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宜簡不宜繁、宜土不宜洋、宜隱不宜露”的總體原則[2],將設計重點落在規劃建設與產業用地、環耕保護、生態平衡、綠化美化上,為今后鄉村旅游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又預留出土地以合理土地利用率。

四、新時代和美鄉村環境設計實施路徑

鄉村環境設計項目要想深入人心,解決好設計主體、設計內容、設計策略的問題至關重要,即“為誰建”“建什么”“怎么建”的問題。和美鄉村環境設計唯有立足實際、突出特色、宜居宜民,才能真正推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振興鄉村時代使命。

(一)為誰建:以人為本,注重設計主體

和美鄉村環境設計項目是由設計師和當地群眾兩方共同協商、規劃設計的結果。在實施過程中,設計師應堅持以人為本、服務于人,如若設計脫離村民的需求,只關注設計美觀性而欠缺設計實用性,不為人所用的設計不是成功的設計。因此設計重點應落在“為誰設計”上,在設計前廣泛調研,了解農民生活環境、日常習性、信仰空間等,征求當地群眾意見。在滿足村民基本使用功能情況下,充分考慮村民的使用差異及心理需求,立足空間環境、本土文化進行合理性、可持續性、關懷性、美觀性等綜合設計,切實解決村民的實際生活問題、提升生活品質。

(二)建什么:以特塑村,注重設計內容

鄉村在建設過程中必然有外來力量或藝術事項的介入,其設計的種類與方式也很多。積極推進創意設計,通過設計喚醒鄉村活力,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1.手工藝賦能。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設計師、藝術家等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取“指尖技藝”元素轉化為“設計因子”。

2.數字文化賦能。隨數字化時代來臨,數字科技賦予藝術設計更多靈感與樂趣。設計應緊跟現代化發展目標,突破傳統設計模式,提煉地域特色文化、元素,運用新媒體等技術與之結合,建設鄉村數字化場所,營造沉浸式學習、體驗氛圍,煥發鄉村新生機、新動力。

3.文旅融合賦能。復合利用農村建設用地,充分挖掘當地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新農村建設、鄉村藝術等特色元素,規劃開發自然公園、文化創意、主題山莊、鄉村民宿等新興業態,提升時尚宜居氣質,促進當地經濟繁榮發展。

(三)怎么建:以時為要,注重設計策略

村村不同、寨寨有別。由于各地歷史文化、環境資源等差異,環境設計介入鄉村設計的核心問題是選取合適的項目切入點,即如何基于特色資源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制訂設計方法與藝術形式,進一步弘揚本土文化。

1.要有規劃的前瞻性。和美鄉村環境設計應基于宏觀規劃設計,充分考慮當地歷史文化和現實狀況、著眼未來發展、緊靠現代化設計要求,既要注重村民生活和空間布局上的秩序適宜,更要考慮環境生態保護和農耕經濟延展,主動發揮宏觀性、整合性的設計策略優勢。

2.要有表現的綜合性。鄉村環境是“人居環境的微觀系統”,涉及包括聚落、生產、生態、文化、生活在內的“五位一體”的空間體系。如此豐富的空間層次需要多學科的共同參與,如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產品設計,甚至融媒體設計等。設計過程需要特別注意對場景的包容、人文的滲透、精神的寄托等元素的“潤無聲”嵌入。

3.有空間的藝術性。運用設計思維講好中國故事、鄉村振興故事。借用田間果園、山地林木、河流阡陌、天際界線等鄉村自然景觀元素,重構鄉村本土紋樣、語言、符號,協調好村道與村落、私人院落與公共空間、自然景觀與生活建筑、生產勞動與休閑娛樂等空間關系,合理營造和諧的藝術氣息與鄉土意境,構建集生態、農業、人文等為一體的美好環境,注重展現新農村、新風貌、新特征、新理念。

五、結語

新時代人們生活品質日益提升,對環境設計的表現張力和內在涵養提出更高要求。和美鄉村建設的緊迫性和復雜性是設計師面臨專業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巨大機遇和挑戰。環境設計專業應緊跟時代步伐、拓寬視域、探索路徑、積極應戰,學會跨專業融會貫通,充分發揮專業藝術性、整體性、多樣性、包容性優勢,勇于創新創造,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特點,解決鄉村空間環境藝術審美問題,提升人居環境系統,切實推動和美鄉村建設繁榮振興。

猜你喜歡
村民環境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能人選出來 村民富起來
環境
誰遠誰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