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Ⅰ類手術切口感染目標監測與預防措施分析

2024-03-22 08:57張應鳳
當代醫藥論叢 2024年3期
關鍵詞:換藥感染率無菌

張應鳳

(仁懷市人民醫院院感科,貴州 仁懷 564500)

骨科手術切口感染是骨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在我國,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在0.5%~6%之間,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因手術類型、手術者經驗、手術部位、病人年齡、患病情況等因素而異[1]。手術切口感染的風險因素通常包括:病人的健康狀況、手術部位、手術時間、手術者的經驗、手術方式、手術切口處理、手術器械和材料的使用等因素。在骨科切口感染的風險因素中,無菌觀念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2]。切口感染如果不及時發現及處理,會導致切口裂開、骨髓炎、滑膜炎、膿腫、關節僵硬等嚴重后果。所以在臨床上對于手術切口的監測是尤為關鍵的,故本次研究將2021 年1月至2022 年12 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Ⅰ類切口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切口感染目標監測與預防的重要性,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在我院骨科進行手術治療的3218 例Ⅰ類切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2021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第二階段即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對第一階段患者(調查組,共1591 例)進行監測后分析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在第二階段進行干預(干預組,共1627 例)。調查組男790例,女801例;年齡11~88歲,平均(40.25±8.01)歲。干預組男802 例,女825 例;年齡11 ~91 歲,平均(41.23±7.23)歲。根據以上基礎資料對比可知,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前成立醫院骨科手術Ⅰ類切口感染監測組,由我院骨Ⅰ科、骨Ⅱ科、手術室及醫院感染管理科相關醫護人員組成,組長由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擔任,副組長由2 名骨科主任擔任,全體院感科、骨科、手術室工作人員任組員。

制定監測標準: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的規定,參照《醫院感染監測規范》,結合我院具體情況進行相關監測工作。領導組制定監測時間(根據手術類型、手術者經驗、手術部位、病人年齡、患病情況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監測時間)、監測內容(監測內容應包括手術切口狀況、體溫變化、白細胞計數、CRP 等指標的變化情況等)、監測方法(監測方法包括臨床觀察、實驗室檢查、肉眼觀察等,其中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培養、切口分泌物培養等)、監測結果評估(監測結果應及時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處理方案)及監測數據管理(建立完善的監測數據管理系統,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整理,及時發現問題)方案。

方法:選擇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間的骨科Ⅰ類手術進行監測,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2021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第二階段即2022 年1 月至2022年12 月。對第一階段患者進行監測后分析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并在第二階段進行針對性干預。

干預內容包括:

(1)環境管理。手術室、換藥室應該保持清潔、干燥、通風良好,避免灰塵、異味、污染物質等,保持手術室、換藥室內的環境潔凈。安排清潔切口與污染切口換藥的順序等,盡量勸離與換藥無關人員。

(2)手術器械管理。手術器械應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和滅菌,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執行,保證器械無菌。

(3)無菌操作。手術中醫護人員應進行規范的無菌操作,包括穿戴無菌手術衣、手套、口罩、帽子等,嚴格遵守無菌區域的規定,同時注重無菌操作,病房換藥使用換藥車,換藥后所有污染與未污染的物品敷料等一并收入換藥包回處置室分類。

(4)手術醫生管理。手術醫生應具備專業技能和豐富的手術經驗,嚴格遵守手術操作規程,做到操作規范、細致、精準。

(5)手術過程管理。手術過程應進行規范管理,嚴格按照手術規程操作,減少手術時間,保證手術部位無菌。

(6)感染控制意識管理。醫護人員應具備感染控制意識,提高自我防護管理能力,定期進行醫院感染防控相關知識培訓。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骨科Ⅰ類手術切口感染情況比較

調查組共監測患者1591例,干預組共監測患者1627 例,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率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調整感染率進行分析發現,調查組患者的調整感染率明顯高于干預組患者的調整感染率,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骨科Ⅰ類手術切口感染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圍治療期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比較

調查組患者與干預組患者圍治療期內使用抗菌藥物率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圍治療期使用抗菌藥物患者感染率調查組高于干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圍治療期未使用抗菌藥物感染率調查組與干預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治療期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比較

3 討論

手術切口感染會對患者的康復和治療產生很大的危害[3]。首先,切口感染會導致手術創面愈合緩慢,延長康復時間,增加醫療費用[4],若感染不能及時控制,會進一步擴散到周圍組織等部位,導致炎癥加重,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同時,骨科手術常涉及關節,切口感染不僅影響骨骼修復,還會導致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癥,損害關節功能,切口感染可以是單獨的細菌感染,也可能是多重感染。細菌病毒等其他病原體滋生,可引起多系統感染[5]。如果感染不能及時控制,可能需要進行再手術,以清除感染。這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導致康復時間更長,醫療費用更高。因此,醫生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預防和控制感染的發生。

手術切口感染發生后往往需要重新接受手術或長時間的抗生素治療,甚至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和死亡[6-8]。因此,對于手術Ⅰ類切口感染的監測來說十分重要。

在臨床上對于手術Ⅰ類切口的監測要點包括:手術切口外觀,這是判斷切口感染的重要指標之一[9]。監測手術切口的外觀,包括紅腫、滲血、滲液、疼痛等情況。如果手術切口出現以上癥狀,可能預示著切口已經感染。同時,手術后患者的體溫變化是判斷切口感染的另一個重要指標[10-12]。如果患者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可能表示手術切口已經感染。此時應及時進行相應的治療。通過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CRP 等反映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也是常用的監測手段,手術后,如果患者白細胞計數升高,可能表示手術切口已經感染。此時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及時進行相應的治療。對手術切口滲出物進行病原菌培養可以確定感染的病原菌種類,及時進行相應的治療[13-15]。如果病原菌培養結果呈陽性,應該根據抗生素敏感性結果進行抗生素的選擇和調整??股厥侵委熐锌诟腥镜闹匾幬镏?。監測患者是否按時使用抗生素,同時早期干預、預防使用抗生素也是較為關鍵的因素[16]。如果抗生素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細菌耐藥性的增加,從而加重病情。最后,手術切口的護理是預防切口感染的關鍵。應監測手術切口的護理情況,包括擦洗、換藥、拆線等操作,保證手術切口的清潔和干燥。如果手術切口護理不當,可能會導致切口感染的發生。

本次研究對兩個階段骨科Ⅰ類手術切口情況進行監測后發現,在第一階段監測中發現,在環境、手術器械、無菌操作、手術醫生、手術過程等管理以及預防性抗感染治療中存在問題,在第二階段通過對以上問題進行有效干預后兩組的感染率差異明顯,干預組的感染率明顯降低,且在干預組中,對患者在早期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率,表明對患者進行干預后有較好的效果。

所以在日常診療過程中,在圍治療期內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范,醫生為患者換藥時執行無菌技術規范(戴工作帽、醫用外科口罩,穿工作服,做好手衛生)[17];手術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操作過程中的污染,如手套破損、手術器械掉落等,及時更換或清潔。術后護理也是預防手術切口感染的重要環節。術后要對傷口進行密切觀察,及時發現和處理傷口滲液、腫脹和感染等癥狀,避免感染擴散。同時,要對患者進行合理的預防性抗感染治療。在康復期要有合理的飲食和休息,避免局部受到外力、污染等影響[18]。術后注意衛生,保持切口干燥、清潔,避免切口感染。同時要在工作中嚴格遵守《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的規定,繼續做好骨科手術感染的預防工作,防止院感發生。

綜上所述,預防骨科Ⅰ類手術切口感染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醫務人員和患者共同努力。只有通過全面的預防,才能減少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提高手術治療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復效果。

猜你喜歡
換藥感染率無菌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duct-to-mucos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r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貼膜固定法換藥在壓瘡治療中的應用
英國:55歲以上更易染疫
換藥處置架在行負壓引流術糖尿病足換藥中的應用
加強黨建 換湯又換藥
綜合性護理干預在降低新生兒機械通氣感染率的效果分析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發感染率
采取綜合干預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無菌服洗衣機
無菌服洗衣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