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審小麥新品種菏麥22 的選育及適播密度研究

2024-03-23 08:02任自超葛振勇李思同郭鳳芝林田順順孟凡杰郭凌云
中國種業 2024年3期
關鍵詞:冬麥區濟麥黃淮

任自超 王 沖 王 朝 葛振勇 李思同 郭鳳芝林 坤 田順順 孟凡杰 郭凌云

(1 菏澤市農業科學院,山東菏澤274000;2 菏澤市農業科學院試驗示范開發服務中心,山東菏澤274000)

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口糧作物之一,40%以上的人口以小麥作為主食,其產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性發展[1]。由于我國可耕地面積數量有限,提高小麥單產是保障小麥總產最有效的途徑,而新品種的培育、栽培技術的研究及推廣是小麥單產提高的基礎[2]。以高產廣適品種濟麥22 為母本,優質品種淮麥25 為父本雜交組配,通過系譜法經早代品質檢測選育出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的小麥新品種菏麥22,該品種于2019 年3 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190039)。

適宜的種植密度有利于構建合理的群體結構,協調個體與群體的關系,高效利用耕地、水肥、光熱及空間等資源[3-5]。針對不同小麥品種的適宜播量研究,已有較多報道從產量、農藝性狀、品質、抗性及生理特性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分析[6-10]。本研究以菏麥22 和濟麥22 為研究對象,分別對2 個品種不同密度處理下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的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從而確定了菏麥22 的適宜種植密度,以期為菏麥22 的高產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菏麥22:該品種為半冬性,全生育期240d,比對照品種良星99熟期略早。幼苗半匍匐,苗期葉寬,分蘗力中等。株高81cm,株型緊湊,莖稈粗壯,抗倒性中等。旗葉寬、上舉,整齊度一般,熟相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好。

1.2 親本選配菏麥22 親本組合為濟麥22/淮麥25,母本濟麥22 為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選育,是近年來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該品種具有高產、穩產、廣適、抗病、抗逆等優良特征,攜帶豐產、抗病、抗逆、矮稈等優良基因,作為骨干親本衍生出眾多優良小麥品種;父本淮麥25 為淮陰農科所選育,是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組國審小麥品種,該品種具有分蘗力強、成穗率中等、蛋白質含量高、筋力穩定、品質優、穩產等優良性狀。菏麥22 的選育系譜見圖1。

圖1 菏麥22 選育系譜圖

1.3 選育過程2006 年以濟麥22 為母本、淮麥25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2006-2007 年度點播種植F1,收獲后混合脫粒。2007-2009 年(F2~F3)稀播種植小區,選擇優良單穗,收獲后混合脫粒;2009-2010年度(F4)稀播種植小區,選擇優良單穗,單穗脫粒;2010-2011 年度(F5)種植穗行,篩選農藝性狀好、抗病、抗倒伏的優良穗行,選擇優良單穗,單穗脫粒;2011-2012 年度(F6)種植穗行,篩選農藝性狀好、抗病、抗倒伏的優良穗行,室內進行品質測定選優;2012-2013 年度將F7種植成小區,進行新品系產量鑒定試驗,選擇綜合性狀好、高產、抗病、抗倒伏的優良品系,命名為菏麥0839。2013-2014 年度參加菏澤市農業科學院院內品種比較試驗,田間綜合表現好,增產顯著。2014-2015 年度參加山東省小麥區域試驗預備試驗,2015-2017 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2017-2018 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生產試驗。2019年3 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190039,2020 年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

1.4 試驗設計和數據來源菏麥22 品種選育 選育過程于2006-2014 年度在菏澤市農業科學院試驗田進行。菏麥22 的產量、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數據來源于2015-2018 年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20 個試驗點(山東8 個:德州、長清、蓼蘭、泰安、臨沂、濟寧、菏澤、萊州;河北7個:高邑、藁城、邯鄲、衡水、馬蘭、邢臺、趙縣;山西5個:臨汾、新絳、堯都、永濟、運城)匯總數據平均值。菏麥22 適宜密度試驗 試驗于2022-2023 年在菏澤市農業科學院試驗田進行,選用品種為菏麥22 和濟麥22(CK);試驗采用裂區設計,品種為主處理,種植密度為副處理。種植密度設5 個水平:10 萬株/667m2(處理1)、15 萬株/667m2(處理2)、20萬株/667m2(處理3)、32 萬株/667m2(處理4)、40 萬株/667m2(處理5)。試驗共10 個處理,每個處理3 次重復。每小區播種6 行,行距0.25m,小區長9.0m,面積15.75m2。性狀考察標準參照《小麥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進行,產量按小區實收計產,折合每hm2產量為最終產量。采用Excel 201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菏麥22的產量表現菏麥22 在歷年試驗中表現出較好的豐產性和適應性(表1、表2、表3)。菏麥22 參加2015-2016 年度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產量8703.0kg/hm2,比對照品種良星99 減產0.14%,減產不顯著,匯總20 個試驗點數據,增產點率為50.0%;2016-2017 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066.0kg/hm2,比對照品種良星99 和濟麥22 分別增產4.21%、4.42%,增產均顯著,匯總19 個試驗點數據,增產點率分別為89.5%、84.2%;2017-2018 年度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產量7428.0kg/hm2,比對照品種濟麥22 增產4.87%,位居參試品種的第4 位,匯總12 個試驗點數據,增產點率為91.7%。結果表明,除2015-2016 年度外,菏麥22 在不同試驗點不同年份中表現出較好的豐產性和適應性。

表1 2015-2016 年度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產量表現

表2 2016-2017 年度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產量表現

表3 2017-2018 年度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生產試驗產量表現

2.2 菏麥22的產量三要素表現通過對菏麥22參加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部分農藝性狀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表4),菏麥22 在區域試驗、生產試驗中平均株高介于對照良星99 和濟麥22 之間,年度差異小,較穩定。產量三要素中平均有效穗數較對照良星99 和濟麥22 分別少20.5 萬穗/hm2、4.0 萬穗/hm2;平均穗粒數較對照良星99 和濟麥22 分別多0.5、1.2;平均千粒重較對照良星99 低0.9g,較對照濟麥22 高0.4g。綜合分析,菏麥22 株高適中,穩定性好;產量三要素構成協調,年度間性狀差異小,為該品種的高產、穩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表4 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菏麥22 產量三要素表現

2.3 菏麥22的品質表現小麥品質中強筋標準為:容重≥770g/L,粗蛋白質≥13.0%,濕面筋含量≥28.5%,吸水率≥58%,穩定時間≥7.0min,拉伸面積≥80cm2,最大拉伸阻力≥350E.U.。2015-2016 年度、2016-2017 年度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驗(表5),籽粒容重分別為814g/L、812g/L,粗蛋白(干基)含量分別為14.62%、14.76%,濕面筋含量分別為29.8%、29.3%,穩定時間分別為7.5min、35.2min。2016-2017 年度檢測,吸水率為59.9%,拉伸面積為110cm2,最大拉伸阻力為712E.U.。品質結果分析表明,菏麥22 品質指標達到中強筋小麥標準,是兼做面包和面條的優良小麥品種。

表5 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中菏麥22 的品質表現

2.4 不同種植密度對菏麥22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的影響

2.4.1 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從圖2 可以看出,產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趨勢,達到適宜種植密度時,產量也達到最高峰,隨后種植密度繼續增加產量則呈下降趨勢。當種植密度達到20萬株/667m2時(處理3),菏麥22 和濟麥22 的產量均達到最大值,菏麥22 產量為8553.15kg/hm2,濟麥22 產量為8500.90kg/hm2。種植密度小于20 萬株/667m2時,產量總體表現為菏麥22 優于濟麥22;種植密度大于20 萬株/667m2時,隨著種植密度增大菏麥22 的產量下降幅度大于濟麥22。由圖2 可知,菏麥22 和濟麥22 的適宜種植密度均為20 萬株/667m2;濟麥22 的耐密性優于菏麥22,但在稀播條件下,菏麥22 的產量高于濟麥22。

2.4.2 種植密度對產量三要素的影響從圖3、圖4、圖5 可以看出,種植密度對小麥的有效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均有一定影響。有效穗數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呈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有效穗數以種植密度達到20 萬株/667m2(處理3)時最高,菏麥22 和濟麥22 分別為793.35 萬穗/hm2、830.95萬穗/hm2。有效穗數變化曲線趨同于產量變化曲線。穗粒數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整體呈現減少趨勢,當種植密度大于20 萬株/667m2(處理3)后,濟麥22的穗粒數明顯減少。千粒重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整體也呈現略減趨勢,但菏麥22 和濟麥22 變化差異較小。

圖3 不同種植密度處理對菏麥22、濟麥22 有效穗數的影響

圖4 不同種植密度處理對菏麥22、濟麥22 穗粒數的影響

圖5 不同種植密度處理對菏麥22、濟麥22 千粒重的影響

3 討論

3.1 菏麥22的選育思考菏麥22 是集高產穩產、優質、適應性廣、綜合抗性好等多個優良性狀于一體的冬小麥新品種,聚合豐產、抗病、抗逆、矮稈等多個優良基因,遺傳背景豐富,實現了高產與優質的有效結合。今后應進一步加大對菏麥22 的推廣力度,重視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充分挖掘其高產潛力,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當前小麥品種同質化問題日趨嚴重,部分小麥新品種選育停留在對主推品種和骨干親本的修飾改良上,導致品種遺傳基礎狹窄,品種多樣性降低,突破性品種少,抵抗極端天氣、病蟲害暴發的風險能力降低[11-13]。因此,在菏麥22 的親本選配上,應重點考慮生態類型差異大、遺傳背景豐富的基礎材料。本研究以黃淮麥區推廣面積較大的高產品種濟麥22 為母本,擁有黃淮麥區主推品種魯麥14、西北地區抗病資源臨遠7069 的血緣,以江淮地區優異資源材料淮麥25 為父本,矮敗小麥輪回選擇親本選育,親本數量多,血緣復雜。

3.2 密度對產量三要素的影響及適宜種植密度本研究以菏麥22 和濟麥22 為研究對象,分別對2個品種5 個不同密度處理下產量及產量三要素的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發現產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趨勢,達到適宜種植密度時,產量也達到最高峰,隨后種植密度繼續增加但產量呈下降趨勢。菏麥22 和濟麥22 的適宜種植密度均為20萬株/667m2。種植密度對小麥的有效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均有一定影響,與孫玉鐲等[10]、閆文利等[14]、梁翠麗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有效穗數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呈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變化曲線趨同于產量變化曲線;穗粒數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整體呈現減少趨勢;千粒重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整體也呈現略減趨勢,變化幅度小。

猜你喜歡
冬麥區濟麥黃淮
黃淮麥區Fhb1基因的育種應用
水利誠信單位風采展示(駐馬店市黃淮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黃淮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室內設計作品選登
山東“袁隆平”的麥田人生
山東“袁隆平”的麥田人生
黃淮和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小麥品種(系)農藝性狀 及其聚類分析*
抗旱節水小麥新品種濟麥60
國內外301份小麥品種(系)種子萌發期抗旱性鑒定及評價
小麥栽培的特點及不同冬麥區存在的問題
中期天氣預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