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以載道

2024-03-26 03:01于瓊
樂器 2024年2期
關鍵詞:絲弦胡琴蠶絲

于瓊

琴弦,是弦樂器最具標志性的部件之一,也是二胡這件民族弓弦樂器主要的組成部分。反觀二胡琴弦的演變及其得失,可以窺見其前生今世的社會背景、文化審美、制琴技術以及聲學特征演變的部分軌跡,聊做以弦觀史的嘗試。

二胡,這件自“唐宋時西北邊鄙‘便馬上的奚部之樂、元明后傳入中原農耕的漢地胡琴、明清起遍布江南百戲的二弦之器”①,在其千年之余的緩慢發展中,有關琴弦的記載相當稀少且乏有細節,但我們仍能從詩人筆下略知一二,如元代名詩佳句“春云小宮鸚鵡吟,猩猩賬底軋胡琴。一雙銀絲紫龍口,瀉下驪珠三百斗……”(見明·尤子秋《麟堂秋宴圖》圖側所配楊維楨的《張猩猩胡琴引》)其中的“一雙銀絲”,便是對胡琴絲弦的形象描繪;到了宋代,進士劉敞也在《都城紀勝》中曾寫道:“奚人作琴便馬上,弦以雙繭絕清壯。高堂一聽風雪寒,座客低回為凄滄,深入洞簫抗如歌,眾音疑是此最多??蓱z繁手無斷續,誰道絲聲不如竹”,這里的“雙繭”,點明了奚琴所用兩根琴弦的材質。當然,由于胡琴類弓弦樂器流傳地域之寬、普眾之廣、應用樂種之多,其制弦材料常常會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比如動物的羊腸、狗腸甚至于鷹筋、牛筋和馬尾等天然材料都可以繩以弦用,直到今日,我們仍然能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見到馬尾或羊腸弦胡琴(如藏胡等等)。但是,經歷了千年歲月的演變,胡琴類拉弦樂器最終還是選擇了華夏弦音剝繭為絲的絲弦傳統,演繹著特有的“清壯”之聲。

若論及絲弦,這是一條中國獨有的、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絲路”。從遠古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的古琴由來,到兩千年前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的絲類樂器,華夏音樂始終以“絲竹”相稱,“絲”可謂是中國弦樂器特有的文化符號。翻開絲弦制作史的一角,我們可以看到相當豐富的史料和實物驗證,據記載,1972年西漢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弦樂器——“瑟”上,就保留著用四股素弦左旋搓成的25根琴弦。一根蠶絲在正常范圍內可以拉長至4千米左右,并能很好地保持彈性和韌性。正可謂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難斷,古老絲弦工藝就是用了這個貌似簡單的道理,將37根蠶絲纏成一股弦;四股蠶絲148根再纏成一股弦;四股148根蠶絲纏成的股再合成一股,最后,由592根蠶絲組成的一根琴弦就這樣被造出來了。一縷看似弱不禁風的蠶絲,經過多次纏繞的工序,卻能經得起《廣陵散》和《十面埋伏》的狂掃疾彈。胡琴里上千年人間煙火的世情背后,是過硬的絲弦技術支撐。

晚清以來,從奚琴、胡琴到二胡,這件弓弦樂器隨著江南“花部”戲曲諸腔的興起,以其“近人聲”的絲弦清音逐漸崛起,成了民間戲曲、說唱中最為普遍的伴奏樂器。絲弦二胡音色淳樸,音量適中,性情溫和,琴聲內斂,善與多種樂器相和,尤以“托腔保調”襯托人聲見長,因此漸受人們待見,成了清末民初百年間勾欄瓦舍中舉足輕重的角兒?!碍h顧國內:皮簧、梆子、高腔、灘簧、粵調、川調、漢調,以及各地小曲,絲竹合奏,僧道法曲等等,哪一種離得了它?!雹?/p>

到了20世紀的民國初期,“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隨著西風東漸的影響,“國樂改進”的思潮遍及各地,溫潤了千年的胡琴絲弦跟隨著時代的前進腳步漸有變化。最早的變化來自開埠較早的大上海,開放、開明又開放的商貿之都,彌漫著時尚、時髦又時調的艷麗新曲,西式樂器和西洋樂隊的盛行,帶著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影響著十里洋行的國樂之聲。20年代初,二胡蠶絲弦音量小、音色晦澀、音域狹窄的局限首先被一位旅居上海的廣東人打破,人稱“二胡博士”的呂文成,早年曾隨小提琴家司徒夢巖學過小提琴,為求得廣東小曲的綺麗清亮,受到小提琴鋼弦的啟發,試將江南二胡(當時也稱南胡)的絲弦外弦換成了小提琴的鋼絲弦,并采用琴筒夾在兩腿間的奏法來抑止雜音,制成了一種“高音二胡”。此后,呂文成帶著這種“夾腿式高音二胡”去廣州演奏廣式小調,聲音尖亮而富于歌唱,頓令當時的粵人新鮮出奇、競相效仿。后來呂文成又與制琴名師何鑒反復研制:縮短琴桿,琴筒由六角改為竹制圓筒,琴皮借鑒廣東二弦蒙得的既薄又緊,有別于南胡音色的暗淡陰柔,由此形成了一款華美明亮、人稱其為“粵胡”的胡器兒,逐漸在廣東音樂演奏中占據頭魁綻放異彩。這便是1949年之后逐漸被定名的“高胡”的來由。至此,千年胡琴類拉弦樂器的蠶絲弦旅程開始了邁向鋼絲弦轉變的第一步。③

令二胡鋼絲弦逐漸傳播的節點,來自20世紀50年代初民族樂隊的興起。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音樂藝術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澳暇﹪⒁魳吩骸边w往天津,合并多家音樂系科成立了中央音樂學院。在接踵而至的新中國新氣象大背景下,學院注重民族音樂的教學和發展,將原有的民樂“合樂”課擴展為師生民間管弦樂隊,以演奏反映時代氣息的民族新音樂。始料未及的是樂隊排練中胡琴群組的調音問題,當時二胡均為蠶絲琴弦,內弦為“中弦”(直徑0.75毫米)外弦為“子弦”(直徑0.57毫米),子弦很細,容易伸長變音和斷弦,音量也小。樂隊中十幾把胡琴此起彼伏的調弦和斷弦聲,令排練無法正常進行。此時樂隊負責配備樂器的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學生張子銳,果斷采用小時候用過的軍用電話線中的鋼絲代替子弦,才使合奏得以順利進行。不曾想到,改弦后的二胡音準穩定,音質明亮,很快就被用在了音樂學院的二胡主課上。同年十月,這個民樂隊赴京參加了中山公園音樂臺國慶慶典演出受到好評,使改弦二胡從此不脛而走,之后又影響到揚琴、古箏、琵琶、京胡等等民族樂器的改弦革命。④

“從1959到1963年這三、四年的時間里,二胡絲弦與鋼絲弦是并用的過程,同時也是以鋼絲弦為主、絲弦為輔的過程?!蹦莻€時代的見證人、上海音樂學院吳之珉教授如是說。隨著鋼絲弦生產力度逐漸加大,絲弦的生產力度逐年減少?!爸钡?963年《上海之春》比賽,上海音樂學院學生選手閔惠芬選用了鋼絲弦二胡,致使比賽中音色、音量及爆發力等方面都有明顯提升,之后轟動全國。這次比賽中鋼絲居多,絲弦也有”⑤,從此,各地制弦作坊紛紛按此方向改革完善鋼絲琴弦,使二胡鋼絲弦在全國得到了進一步的使用與推廣。1959年,中國輕工業部樂器研究所統一了二胡、琵琶、三弦、笛子和京胡這五種樂器的制作標準(這是民族樂器制作史上第一次統一樂器制作的標準),使得民族樂器的制藝和質量得到了基本保障。部頒標準的二胡試用琴弦包括鋼絲弦和蠶絲弦。

從借鑒西洋樂器小提琴鋼絲弦而成的音色華麗的高胡,到借用軍用電話線中的鋼絲以解民族樂隊合奏燃眉之急的改弦二胡;從“內絲外鋼”的二胡琴弦搭配,再到內外完整的整套二胡鋼弦,從發明、發現到逐步完善,這期間傾注了無數胡琴人和制弦師傅的心血。其中,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張韶先生長年堅持二胡鋼絲弦的改進和完善,其貢獻可圈可點。⑥

鋼絲琴弦的廣泛應用,使二胡演奏的表現力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其明亮的音色和飽滿的音響,貼切地表現了時代頌歌的火熱主題;其琴弦發音的靈敏度、持久張力和大幅度強弱對比,恰好表達了新時代人們燃燒的激情和昂揚的斗志。這顯而易見的優勢是溫文爾雅的蠶絲琴弦所遠遠不及的,如二胡曲《紅軍哥哥回來了》快板的歡騰雀躍,《豫北敘事曲》中段的興高采烈,以及二胡演奏技術的新飛躍,如《賽馬》中敏捷的快弓和通透的撥弦,《三門峽暢想曲》中小快板頻繁的換把和靈巧的跳弓,《戰馬奔騰》里馬蹄聲聲、戰馬嘶鳴的“大擊弓”“雙弦快速抖弓”“雙弦弓”“敲弓”等等手法,充分展現了鋼絲弦的優勢,賦予了二胡藝術新的生命。與此同時,鋼絲弦的應用也為民族管弦樂隊的弦樂群體提供了規范化、標準化和系統化的聲音基礎,使其在音域、音量和音質等方面都進行了優化,對民族樂隊的改革和成熟有著不可小窺之功。

可以說,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二胡鋼絲琴弦便以自己更明顯的優勢一統天下,完全取代了蠶絲琴弦的位置:

1.材質上結實耐用不易拉斷。

2.音準上定音穩定,不易跑弦。

3.音色明亮剛健,音質干凈,音量加大。

4.琴弦發音敏捷,便于快速多變技巧的生成和發揮。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鋼絲琴弦使用了半個世紀后的今天,人們又逐漸發現了鋼弦聲音品質上的一些不足:

1.金屬材質音色清亮的同時,也使其“金屬聲”太重而產生金屬噪音。

2.因追求小提琴琴弦的纖細度,使金屬弦發音單薄,缺乏一定的彈性和厚度。

3.音量上相對固化,使音樂表現中的陰陽虛實不易體現。

4.二胡音色愈來愈趨于外放明亮,逐漸失去傳統審美的典雅含蓄。

越來越多的民族弓弦樂演奏者開始意識到,鋼絲琴弦金屬琴聲無法呈現一些傳統樂曲的音韻和意境,無法承載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文化審美與歷史底蘊。比如阿炳絲弦二胡的蒼樸深厚(阿炳二胡內弦為老弦,外弦為中弦),劉天華文人二胡的溫和內斂;孫文明二胡中市井的質樸和煙火,均令光滑亮麗的鋼弦二胡難以表達。更不用說那“珠落玉盤”的琵琶絲韻和悠遠高古的古琴之聲,天然材質的溫暖與鋼鐵之音的冰冷有著明顯不同的聲音特質。一位京胡琴師無不遺憾地說:“你聽50年代以前的京劇錄音,那些胡琴的音色渾厚、古樸、蒼勁,而這些在現代鋼絲弦的演繹中是找不到的。所以很可惜現代鋼絲弦伴奏出來的戲丟失了很多京劇最原始的味兒?!睘榇?,京胡界的一些琴師為了保住傳統京胡的韻味和氣質,仍堅持使用蠶絲弦。有的琴師為了彌補鋼弦京胡的單薄發音,采取了折中的辦法,拉奏京胡時里弦仍使用絲弦,外弦則使用鋼弦,又回到最初的“里絲外鋼”狀態,這樣似乎可以保留一些角色的個性,還有的備上多把胡琴:伴奏青衣需要華麗漂亮的聲音,就選擇鋼絲弦;伴奏老生為了奏出滄桑感、鎮得住場子往往會選用絲弦。⑦直到今日,民樂界的一些古琴、琵琶老藝術家,仍然堅持絲弦演奏的傳統,他們認為中華千年的絲弦琴韻不能斷送在我們手里。

由此可見,鋼弦與絲弦的話題已經不只是樂器音色的問題,它關乎到傳統音樂審美的大課題。蠶絲琴弦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含量,是我們傳承國樂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宏觀地講,中國傳統樂器依照天然材質渾然而成的音響概念,實際上孕育著國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華夏千年形成樂隊的“絲竹相和”音樂傳統,是這個民族陰陽互補觀念在音樂中的體現;傳統弦樂溫暖厚樸的絲弦之聲,也是這個禮樂之邦溫文爾雅的審美特質。因此,弦可以載道,千年華夏弦樂文化的聲音記憶還存在絲弦里,在春江花月的唯美意境中。絲弦是國樂文化連綿不斷的重要載體之一。

從文化審美的角度來看,今天二胡音樂的發展,似乎著重了宏大敘事的社會功能而忽略其修身養性的個體功能;強調了“強、響、硬、快”的聲響追求而淡化其“弱、柔、虛、緩”的審美體驗,而正是這些“陰柔、隱逸”的美學特性,才是中國音樂獨到的東方魅力,也是二胡音樂令人魂牽夢繞的獨特音韻。因此,我們在表達極富張力的現代二胡作品、輝煌音響的交響化民族樂隊和大型舞臺表演的社會功能之外,給傳統二胡作品、小型絲竹樂隊、庭院廳堂環境留下絲弦二胡的空間,使其更走進人的內心,更關注普世的情感,讓二胡乃至整個民樂在娛人的外化表演之外,守住古人內化修行的自娛功能,這便是恢復民樂文化自信的深層意義。

誠然,天然材質的蠶絲琴弦被無情淘汰的主要原因,除了時代作品表達和審美價值取向的變遷之外,還有其材質不如鋼弦耐用,張力不夠容易斷裂,演奏過程中容易跑音,靈敏度不高出音速度慢,琴弦振動遲鈍不易控制,難以表現速度快、力度強的樂曲等等因素。這些琴制層面的技術考量,有待于一方面更加深入地繼承祖先留下的絲弦制作智慧,一方面借鑒西方制弦技藝,吸收現代科技手法,采納先進制弦材料去逐步完善。近年來由于一些二胡人和樂器廠家的努力,已經在傳統絲弦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初見成效。與此同時,與二胡絲弦聲音品質相配套的因素,不僅限于琴弦制藝的提高,還有整個制琴技術和操琴手法的相應調整方可完善,比如:琴身的結構、琴筒的比例、琴皮的選擇、琴碼和弓毛的配置等,和操控絲弦所需要演奏者雙手的技術適應——左手手指按弦位置的變化和右手弓毛貼弦力度的控制等方面的配合,方可重現絲弦二胡那溫潤若絲、厚樸內斂的獨特弦語。

事實上,絲弦曾經帶給我們的味道,還一直在中國音樂的歷史記憶里靜靜地躺著。在21世紀全球“后工業時代”的背景下,在二胡“去工業化”思考的前瞻中,如何規避鋼絲弦帶來的單一音色,使二胡呈現出生、旦、凈、末的多彩腔調;如何避免二胡在“更高、更強、更響、更快”的途中越走越遠,而賦予其演奏藝術審美的多元色彩,這便是重新審視絲弦的意義。

注釋:

① 岳峰:《二胡史中的“三字經”》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學術專題講座。

②劉天華:“《月夜》及《除夜小唱》說明”劉育和編《劉天華全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

③余其偉著《粵樂藝境》P66-70.花城出版社1998年。

④岳峰“天行健——世紀樂人張子銳”,《人民音樂》2016年第11期。

⑤上海樂器文化人沈正國先生如是說。

⑥于紅梅編著:《張韶紀念文集》P62-63.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9年。

⑦李學博“鋼絲弦乎、絲弦乎?京胡用弦之探討”,《人民音樂》2009年第八期。

本文承蒙南京師范大學岳峰教授指導和修改,并得到上海沈正國、李肇芳老師和蘇州虎丘民族樂器廠領導的幫助;本文圖1由沈正國先生提供,圖2由張子銳先生家屬提供,在此一并致謝。

猜你喜歡
絲弦胡琴蠶絲
一絲傳一弦
蠶絲館
穿越皓月的胡琴聲
東華大學研發出可體內吸收型蠶絲導線
南國冬日暖總聞絲弦聲
官中胡琴與角兒胡琴
河北深州西辛莊村:“老絲弦”煥新生
湖南辰溪絲弦的音樂形態與表演特征
春蠶絲盡便會死嗎
我的新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