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箏在秦,與子同袍

2024-03-26 03:01楊新月
樂器 2024年2期
關鍵詞:周延古箏藝術

楊新月

2022年至今,為紀念、緬懷一代古箏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秦箏領軍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箏”代表性傳承人周延甲先生,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委員會、陜西省秦箏學會以及中央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等社會團體和音樂院校于各地精心策劃組織了多場音樂會及學術活動。2023年12月14日晚,“秦箏歸秦”——秦箏陜西流派領軍人周延甲先生紀念音樂會的第三站于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廳隆重舉行,本次音樂會是“秦箏歸秦”主題活動繼杭州、北京之后的“收官站”,是秦箏從“秦”出發,復歸故里的原點?;仡?022~2023年舉辦的三場音樂會,得到業界多位專家、學者、同仁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顒忧昂髤R集了指揮家王甫建、張列;琵琶演奏家吳玉霞、楊靖;古箏演奏家王中山、周望、樊藝鳳、沙里晶、何秀琴、張曉紅、張彤、焦力、尹群、薛蓮、周展、周勝、蘇暢、程皓如等;與秦箏第三代傳人周本立、周思含及周延甲先生的多位嫡傳、再傳弟子共同攜手南京民族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西安音樂學院民族樂隊輪番上演《秦桑曲》《姜女淚》《百花引》《傾杯情》《白桐曲》《新翻羅江怨》《繡金匾》《凄涼曲》《宮苑思春》等多首周延甲先生的代表作品,系列活動同時還得到樂海樂器有限公司、西安朱雀樂器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扒毓~歸秦”將多代際演奏家匯聚一堂,共話“天下箏人是一家”的美好圖景,懷抱“飲水思源”之心,共同見證秦箏載譽歸來。

三秦地域自古文脈不息、音聲相傳。秦箏正是“八百里秦川”乃至更廣闊的文化土壤中盛開的一朵藝術之花。秦相李斯于《諫·逐客書》中提及的“歌呼嗚嗚快耳目者”即是秦人“擊甕叩缶、彈箏搏髀”時所發出的“真秦之聲”,這種擊節唱和的“嗚嗚歌”正是秦人真性情拳拳之表達。1953年,周延甲先生來到陜西,他感慨于當時秦箏在陜西瀕于絕響的窘境,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驅使他于1960年在他編訂的《古箏迷胡曲集》中正式見于文字提出“秦箏歸秦”。為建設這一系統性文化工程,他集創作、演奏、教學、樂器改革、理論研究為一體,主張復興2700多年前的秦聲秦韻,讓民族之聲回歸到人民大眾中去。周延甲先生為探尋“活體性”的聲音記錄進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田野考察工作,記錄了榆林箏人的一些小曲傳譜,結合歷史資料建立秦箏檔案,盡其所能地厘清秦箏在陜西流變的始末,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有了立言的根本和出處。同時,他身體力行的搶救、保護文化遺產,成立“秦箏學會”“秦箏藝苑”;創辦《秦箏》雜志,帶領“秦箏”藝術被納入陜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后人更好地繼承、發展、弘揚秦箏藝術做出最有力的關照。這三場音樂會及系列紀念活動是周延甲先生一生藝術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對其人文觀念、審美意識、學術思想、藝術品格的回望??鬃佑性疲骸皩W然后知不足”,本文旨在重溫并試圖理解前輩對學術問題的所思所想,同時溯其源、觀其流、明其理、知其意,為后來者明燈、指路。

循法守正的音樂創作觀

“秦箏歸秦”,貴在實踐,作品是一個流派的“立身之本”。形成于一個地區的民間音樂,無論是戲曲、曲藝、絲竹或鼓吹,都有其深遠的社會根源和歷史根源,陜西地區豐富的傳統音樂種類同樣與秦箏作品有著血肉聯系。周延甲先生的作品高度凝結人文環境中“人、事、物、場”要素,在得到民間音樂充分滋養的前置條件下,堅守根植傳統的音樂創作觀。他抓住流派建立中的本質問題,意識到器樂作品是依附于樂種而存在,如河南箏曲、山東箏曲分別脫胎于當地的大調曲子和山東琴書。為實現讓秦箏說“陜西話”的愿望,周延甲先生于1958年以陜北民歌《繡金匾》為素材,將原本短小的樂曲結構加以擴充改編成為同名箏曲,為秦箏新作品的創作做出開拓性嘗試。秦箏作品的孵化過程即是精度提純秦腔、眉戶、碗碗腔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腔腔調調”,將秦地戲曲中帶有“腔韻”意識的特性腔節落地箏樂作品之中。同時,借鑒其他箏樂流派的演奏方法并加以修訂和補充,融匯當前和以往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就,逐漸充實秦箏曲庫。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座談會在西安召開,周延甲先生所提交的《古箏迷胡曲集》中有16首作品被三榜定案選用為音樂院校箏專業必修曲目。自此,秦箏作品的創作打開新局面,相繼涌現出曲云創作的《香山射鼓》、魏軍創作的《三秦歡歌》、周煜國創作的《鄉韻》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形神兼備的音樂審美觀

“秦箏”之謂,其來久矣,“秦”字已說明了這件樂器最早形成和流傳的地區。若進一步探尋歷史的聲音,會發現樂器或人聲原本就有其歷史人文屬性,而區域性文化現象的背后往往承載著一個族群的文化心理與文化認同。詩樂本同源,歷代文學作品中不乏對秦箏藝術特色的描述,是秦地文化現象的一個側面。岑參的《秦箏歌》中寫道:“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薄秷A圓傳》中:“繁音激楚,熱耳酸心”……諸如此類的感性描述為秦箏作品定下天然基調。秦箏作品之所以呈現厚重、哀婉的風格,和他對當地多種藝術語言的化用密不可分,“先聲奪人”的藝術語言加速了演繹者和聆聽者在審美創造過程中對于藝術形象的建構,呈現的強烈“氛圍感”是有別于其他箏樂流派的最大特色。周延甲先生創作的《秦桑曲》取材于李白《春思》中的詩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標題性音樂體裁的使用將美學意蘊貫穿始終,將詩詞格律中的分片結構、長短句式、平仄字聲、協韻方式化用為箏樂語言來塑造作品的“神、氣、骨、血、肉”,以箏樂的“形體張力”點描中國文化之“神韻”。這種領先于當下的“文化賦能”現象凸顯出周延甲先生深厚的學養和極大的學術敏感,是箏樂作品以古典詩詞歌賦為文化依托的有益嘗試和成功典范。

兼收并蓄的藝術育人觀

關于“秦箏歸秦”的字面含義,周延甲先生曾做出闡釋:第一個“秦”字,說明箏的發祥地,箏所彈奏的秦聲秦韻?!皻w”是針對秦始皇“退彈箏”而言。第二個“秦”字,是指陜西是秦人聚居的地域,西安音樂學院建在陜西,首先要為陜西人民服務。1956年,西安音樂學院率先開設了古箏教育專業,不同于民間的傳承方式,新時代以院校為依托的教育環境必然要有科學、規范的體系作為支撐。箏的傳統演奏法右手主音、左手掌韻,這種演奏模式長時間服務于中國傳統音樂中線性旋律的音樂形態。周延甲先生在長期從事秦箏研究、教學工作中生成了完備的秦箏演奏應用技巧,如右手“夾彈”“托劈”、左手“大指按弦”“歡、苦音”等。同時,他借鑒鋼琴、豎琴的演奏理念,在探研“中西樂器演奏法”之異同的過程中萌生出一種具有前瞻性的演奏理念——解放左手演奏意識并著重開發雙手彈奏能力。此項技術的開發隨之而來的是更多亟待優化的狀況,為嘗試解決箏無法便捷轉調的問題,周延甲先生領銜研發、制作16弦和25弦踏板轉調箏,編寫一系列適應現代音樂教育體系的音樂教材,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專業學科的發展,而以上多重理念的重要意義也在多年后樂器演奏技巧和樂器研制的革新中得到充分印證。

清代鄭燮《新竹》有云:“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敝苎蛹紫壬簧淌趯I院校學生200余人,業余愛好者難計其數。其門生中的大部分人已經成為各專業院校、師范院校中傳道受業的“中流砥柱”,而教育是一場潤物無聲的春日細雨,先生的治學理念已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民族音樂界的幾代學子。

與時俱進的音樂發展觀

“秦箏”中的“秦”字有狹義與廣義兩種解釋。狹義的“秦”指代“三秦大地”,廣義的“秦”是在更大時間范疇內的華夏印記。當我們拉長鏡頭回顧歷史,會發現對于一個族群來說,需要持續性保持危機與憂患意識的重要性。它要求人們廣開言路積極納諫、用動態的眼光看問題,是為其不斷注入新活力并完成進化的思想革新。若將鏡頭聚焦到微觀的音樂世界,秦箏既要在當下向歷史的回望中“繼傳統”,又要在歷史走向當下的革弊中“求發展”,還要在新時代的文化坐標中“立潮頭”,與時俱進是必不可少的發展觀念。1983年,為了進一步探尋研究秦箏歷史和復興秦箏藝術,周延甲先生團結聯絡箏界同仁和理論家成立“秦箏學會”,整理、創作一系列史論和箏學理論文章,創辦《秦箏》雜志并任主編。作為箏界唯一的專業理論期刊,《秦箏》中收錄了眾多箏樂流派的作品曲譜、理論爭鳴、人物傳記,從“秦”出發,北上南下,將學術視野拓展至更廣闊的文化疆域,逐步成為箏樂藝術專業化發展的理論后盾,為一個流派乃至箏樂藝術的長足發展保駕護航。

還有太多的人和事沒有寫進這篇序章式的文字里,前輩們超拔的人文思想、崇高的藝術品格帶領后來者不斷穿越困境,抵達繁星,時時回首,燈塔林立。今日箏界同仁如何在新時代的民族音樂視域下更好地繼承并弘揚傳統文化,首先便是要破除介于“圍墻內外”之間的一扇門,沿著前輩奮斗過的足跡,用包容開放的視野面對今日的文化格局。風雨同舟,久久與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猜你喜歡
周延古箏藝術
我終于會彈古箏了
周延《虞原璩江心寺詩》
大山里種幸福
紙的藝術
第一次彈古箏
為百姓著想
古箏
我的古箏之旅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