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民族器樂藝術的新推展

2024-03-26 03:01王安潮
樂器 2024年2期
關鍵詞:清音太和李偉

古箏名家李偉教授出版了《安徽風格民族器樂作品集》,既呈現了8部安徽地方題材的民族器樂新作,也以其特殊的學術寄望而吸引學界關于安徽民族器樂藝術發展的關注。究其原因,與安徽民族器樂創作現狀不無關系。相比于周邊的兄弟省市,安徽民族器樂的新創作相對較少,獨奏曲如是,重奏與合奏曲亦然,這就迫切需要安徽民族器樂藝術多做新的推展。

反觀歷史上的安徽民族器樂,它曾有過繁興發展的歷史記載,大量的出土樂器即是例證。新中國建立之初考古發現的編鐘“蔡侯鐘”是當時所見最大型的編懸,也因此引起學界聚議,陳夢家、郭沫若、李純一等專家的成果以及后來持續不斷的研究,將其所代表的春秋中后期音樂史文獻價值所凸顯。蔡侯墓出土的還有編磬,這一地下鐘磬樂隊是新中國伊始重要出土樂器代表之一。蔡侯鐘出土地的壽春是楚國的最后都城,地下出土樂器成為“楚文化博物館”中支柱性的典藏器物。離壽春不遠的鳳陽,其卞莊墓出土了鐘離國鐘磬,它們又成為新世紀的考古十大發現,方建軍、楊和平、李清等學者已有研究論著。此外,皖南出土有14枚句鑃,是具有代表性的西周至戰國時期青銅樂器,已有大量研究成果。文獻上,淮北師范大學教授傅瑛從《呂氏春秋·本味》記載的《高山流水》的故事而考證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可能就發生在淮北。該校的余敏淮教授更進一步說,《高山流水》《廣陵散》《梅花三弄》三首曲子出自淮北,漢晉之間出現的桓譚、嵇康、桓伊、戴逵等四位音樂史中的音樂家也是出自淮北,桓譚善彈琴并有《琴道》之著,嵇康善彈《廣陵散》、桓伊妙奏《梅花三弄》的史料亦有大量記載,《晉書》記載的東晉譙郡铚縣人戴逵擅鼓琴,曾吸引太宰的演奏邀請。

一、《安徽風格民族器樂作品集》的價值與特征

李偉教授出生于古箏世家,其父兄都是安徽古箏界的名家。他自幼學習古箏演奏,工作后即在安徽師范大學從事古箏教學,并堅持舞臺上的演奏藝術實踐。尤為可貴的是,他還注意古箏新曲的創編,并嘗試和探究取材于安徽地方特色素材的彈撥樂作品?!扒笔抢顐フ{入安徽藝術學院后,綜合其演奏、創作、教學、研究而成的新探索。集中的作品地方音樂素材是特色,古箏曲《惜分飛·春思》《雪梅教子》是李偉所作,揚琴曲《花鼓流觴》是王巧曲,琵琶曲《梅弦切切》是盧聲安、潘常青編曲,嗩吶曲《悠思》是隋景山曲,竹笛曲《井湖對月》是王世光曲,二胡曲《宿程歡歌》是吳青曲,二胡曲《垓下遺恨》是李傳興曲。

上述作品除了《垓下遺恨》不是演奏家的創意所得外,其它七曲都是各種器樂演奏家在藝術實踐中的感悟創作,這些作品都選擇了安徽民間音樂素材,并且在自己的演奏中做了很長時間的實踐,覺得“拿得出手”,才呈現出來與全國的民樂界同仁分享。這一安徽民間音樂風格的作品新曲既是經由了舞臺演奏和教學檢驗的動聽音樂,也是安徽民樂人希望借此而推動民族器樂藝術“皖派”建構的拋磚引玉式的探索。正如李偉所構想,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對安徽音樂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推動安徽本土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

從內容構成上看,《安徽風格民族器樂作品集》在開篇就對每首作品做了簡介,涉及了作品的體裁與題材,尤其是作品形式與演奏暨創作的身份關系呈現,這也使得作品的創演價值凸顯;“曲集”的“序”中展現有李偉對于安徽音樂文化現狀的分析及安徽民族器樂作品創作、演奏及研究的發展解讀,也展示了這一探索在安徽音樂研究及文化發展上所受到的重視程度,這為安徽民族器樂藝術的新推展做了文化語境的鋪墊;在樂譜的呈現中,每一首曲的末尾都有樂曲解讀,從作品立意、選材到音樂分析,從中可見李偉在編寫中的清晰思路,從其簡潔的內容陳述而可知更多的安徽民族器樂的發展狀況。

從“曲集”的主體構成上看,每首作品都有清楚明確的指法、奏法、弦法等演奏信息的標注,這是作為演奏家、教育家的李偉長期藝術實踐的經驗顯現。而曲末的“作品簡介”不僅是學習、演奏者的必讀,還是深入樂曲研究者的前行路徑。如《惜分飛·春思》處,它先是述及作品曲名的文化寓意,借用辛棄疾的同名詞之語意,尤其是“最是周郎顧,尊前幾度歌聲誤”中懷念和敬仰,表明作品是有其藝術深意所寄寓之“用典”;其次呈現了作品的素材是取自黃梅戲音樂,曲式結構的“散-慢-中-快-散”的傳統依托;最后是樂曲的情緒:厚重蒼涼、落寞悵惘、氣韻凝重、意境深遠,這一理解的指明或許只有創作者、演奏者才能深知其理,才能給后學及欣賞以簡明闡釋,這是樂曲“題解”的價值所在。

從上述的編選及內容構成來看,李偉以《安徽風格民族器樂作品集》而實現其“安徽民族器樂新發展”的藝術追求及學術訴求,不同體裁、題材的作品遴選也展現了他在安徽民族器樂藝術發展上的可為、可展的技藝,簡潔清晰的樂曲編選及其特色新作的呈現,是李偉先生在長期藝術實踐及研析中所獲得的發展空間,并以曲集中的作品遴選及解讀而展現其藝術特色及其相應的價值,這是“局內人”身份的價值顯現,也是作為教育者長期在此領域探索的經驗所得,是非常珍貴的安徽民樂人的學術價值及其音樂特征之反映。

二、《惜分飛·春思》《雪梅教子》的技術特點

《安徽風格民族器樂作品集》中的8首作品是基于不同樂器而創作的安徽地方音樂素材的新曲,音樂的選材與音樂的形式是其中的特色顯現所在。在古箏、揚琴、琵琶、嗩吶、竹笛、二胡等樂器載體上的不同形式之探是“曲集”編選觀念的外在體現,古箏和二胡各有兩曲,也可見民族器樂發展的總體供求關系,此二者也是民族器樂現代化發展較為突出的體裁,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在民族器樂創作上也是以此二者為主。尤為可貴的是,集中的兩首古箏曲都是由李偉創編,《惜分飛·春思》是取材于安徽最具影響力的黃梅戲音樂,《雪梅教子》則是取自于李偉家鄉的地方音樂“太和清音”。

《惜分飛·春思》取辛棄疾的同名詞之意境,在結構上借鑒大曲“散-慢-中-快-散”的散性敘事邏輯,從引子部分開始古韻的情境營造,下行的“嘆氣”音型是為契合“春思”的題旨。引子“寫意”式的意境營造在結束處引入黃梅戲音樂動機,也為樂曲的主題出現做好了鋪墊。第7小節出現的主題音樂是黃梅戲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它有助于聽者快速地建立起樂曲的表達主旨,但為了現代的發展之需,音樂在第9小節開始引入其它非黃梅戲主題音樂的外音,也有意將音樂展開(見譜例1)。這樣的音樂建構手法,既可以將明確的地方音樂素材引入其中,也可以將傳統音樂予以現代發展的延展,尤其是基于古箏“搖指”、吟揉等特色演奏法生成的指向性明確的音響,這些簡潔有效的音樂手法,是李偉作為古箏演奏家和長期實踐的技術應用所得。雖然他自謙說創作技法有限,但卻是演奏家在創作上的特色之顯現,簡潔直觀而又主旨明確,從而使得音樂易解、易奏。

在音樂的展開上,《惜分飛·春思》除了以速度為參照點外,還在調式上予以變化而增加對比的色彩性。如第48小節開始出現的每分鐘152拍的“快”板部分,音樂從前面樂段的d徵調式轉到了e羽調式;在樂句的“解”的處理上,音樂為尋求變化,除了增加律動疏密的對比變化外,還加入了“變奏加花”的手法,從而使樂句擴展(見譜例2),音樂的轉換和對比也加強了多樣性的變化,以此而豐富了起來。而因為是取材于黃梅戲音樂素材之故,整體上還是能給人以音樂主題明確的風格,其創作中的控制效果明顯。

作為古箏演奏家,李偉深知現代箏曲需要“炫技”來增加樂曲的舞臺演繹效果。所以,他在樂曲的中后部開始增加演奏的難度,一是增加音樂起伏變化的幅度,二是以增多聲部的烘托而加強左右手的演奏參與度,三是以增加演奏法的變化而豐富音色音響的層次(見例3)。這些難度系數的增加,使得古箏音樂多了些現代性效果,也多了些觀演的效果。

與《惜分飛·春思》處理手法不同的是,《雪梅教子》多注意從內在韻味上來挖掘太和清音的古箏化發展。樂曲開始以三度的雙音為主而引入音樂主題,而主題音樂更是以太和清音的曲牌原形音調而呈現,只是以古箏奏法的形式而予以器樂化的展現,并在發展上以更為古箏音型的形式而再做延展(見譜例4)。這種保持民間音樂素材“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以外形的較小變化而從內在演奏附加的韻味切入,也十分符合“太和清音”雅致的文氣特點,同時也符合于“雪梅教子”的文意主題。

《惜分飛·春思》《雪梅教子》在面對不同安徽民間音樂素材處理上選擇了不同手法,前者以更為多樣的變化而豐富對比的效果,外在地增加作品的現代性色彩;后者以原樣保持的基礎上,以變化較小的外形為基礎,但卻注意小處的韻味附加,從內在蘊涵的挖掘上展現文雅之氣民間曲牌的韻味。手法的不同是李偉在針對不同民間音樂素材上靈活應對之策,足可見他在舞臺演繹上的長久經驗,為其箏曲的發展而注入了靈氣。而他對于安徽民間音樂的發展觀,是其民族器樂藝術發展的內在根本。

三、李偉的民族器樂發展觀念

李偉的家鄉是皖北民間音樂豐富之地,他在“江淮樂話”的“太和清音”傳承講演活動中談到了他的民族音樂觀,自幼感同身受的民間音樂文化是其器樂發展的觀念之使然。

正如李偉所感,安徽在集合我國南北東西文化上有其融合之美,而民間音樂體裁的繁多形式使其表現豐富多彩。在現存的民族民間器樂藝術中,也有很多的全國有影響的形式,如碭山嗩吶、鳳陽花鼓燈鑼鼓、壽州鑼鼓等。安徽的民間器樂中,像淮北鼓吹樂、金寨鑼鼓等是純粹的器樂合奏,像固鎮墜琴、馬鞍山吹打等則是戲曲、曲藝、民歌的伴奏形式,鮮見業已成型的彈撥類、拉弦類、絲竹類的器樂合奏、獨奏形式。

正是由于李偉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民間音樂接受習慣,所以才使其發展中可以做到兼顧多方。除了“曲集”中所選作品在音樂素材上有地方性差異之表現外,李偉在平時的很多音樂活動中也經??梢娝麡酚诿耖g音樂發展的態度。如:在2023年5月17日舉行的“太和清音傳承講演活動”及專題座談會上,他邀請了太和清音協會會長于飛為活動現場的講演者,于女士的《太和清音的傳承與發展》講座從太和清音的歷史發展與音樂形態上做了較為充分的詮釋;還邀請了資深的太和清音的作曲家高虎做了《太和清音的作曲要素》的主題講座,高先生從其實踐中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演出實踐中,不同的傳承人展演了《井臺會》《念奴嬌·赤壁懷古》《梅花引》《卜算子·詠梅》等太和清音的代表作,理論與實踐的協同并現,讓現場觀眾深切感受到了太和清音的典雅文秀之美韻。不止于此,李偉還在其后策劃了一場專題座談會,學者如羅可曼、王安潮、楊麗等,文化管理者如尚曉雷、吳虎、劉曉梅等,演員如馬云英、李麗娟等,教研者如李偉、曹曉燕、張中燦等,從不同的視角對太和清音進行了音樂特色、傳承發展的暢談,“局內”與“局外”的不同人士對太和清音的不同角度辨識,是太和清音的一次全面藝術魅力的顯現,活動的“導演者”正是李偉先生。他由表及里的參與,不僅在于讓更多的人認知民間音樂,還在于讓太和清音走出地域與圈層,尤其是民族器樂化的發展,是此次講演會的學術觀念之外化顯現。

注重實踐是李偉先生器樂發展的指導觀念,他在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10日策劃舉行了安徽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第三屆藝術實踐周暨首屆管弦音樂季。此次活動除了調動校內的師生展示藝術實踐技藝外,還邀請了趙瑞林、董德君、范巍、陳曦、楊賽、周煜國、謝國華等專家,各種形式的器樂展演及學術活動,讓師生們深入地參與其中,展現了李偉作為演奏、研究、創作的執行者在學術發展上的觀念。深入音樂實踐中的技術、學理,是李偉及其團隊在器樂藝術上不斷前行的內在驅動力。

總結

綜上來看,李偉深入安徽音樂歷史發展的縱深文化語境而來發展其民族器樂藝術,以實踐為基礎,以民族器樂作品的展演為根本,技術與理論得以協同發展;以創作為策動,以安徽古箏、二胡等音樂體裁形式的探索為突破,實踐與學術得以協調發展?!按簌i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上李邕》),這些探索使得李偉在其安徽民族器樂新推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開闊。

安徽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安徽音樂考古史研究”(編號AHSKZ2022D19 )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清音太和李偉
《山水清音》
《園林清音》
“田”野里的樂趣
淺談“太和壺”的藝術風格
“制造”年獸
天一閣舊藏《太和正音譜》考
孟母三遷
鹽谷溫《太和正音譜》排印本研究
喜迎五十華誕 譜寫發展新篇 蓬勃發展中的十堰市太和醫院
基于計算聽覺場景分析的改進清音分離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