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人學理論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意義

2024-03-28 12:06張鳳乾
黨政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

張鳳乾

[摘 要]為了更好地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清晰闡述其與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的一致性,必須從馬克思哲學的角度出發為其奠定堅實的基礎,以證明該理念的合法性和現實性。馬克思人學理論作為對過去人學理論的一場深刻變革,無論在理論、方法還是實踐上,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人學理論;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

如何真正地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價值理念,破除對其的誤解與偏見,化解其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當前,這是一個極具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重要問題。只有將該理念深深地植根于馬克思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才能確保其既具有理論深度又具備實踐的可行性。本文旨在闡明馬克思人學理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方法與實踐路徑。

一、馬克思人學理論: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

首先,馬克思的人學理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人的本質問題始終是馬克思關注的核心問題,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做抽象的理解時,曾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①他將人的存在與發展、人的自由與解放都融入其關于人的本質學說中。馬克思將人的本質建立在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并認為只有對人的社會關系進行全面考察,才能真正把握到人的本質。

通過對社會關系進行全面考察,會發現一個與之密切相關的概念,即“共同體”。在人的本質力量的表現和確證過程中,也就是在生產實踐的過程中,催生了社會關系,形成了社群與共同體。馬克思說:“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響……為了進行生產,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生產?!?②因此,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聯系便得以建立,而這種以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為紐帶形成的、穩定的群體即“共同體”。

隨著當今全球格局的迅速演變,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急劇上升,人類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生存環境危機。各種暴力沖突、疾病和戰爭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和障礙。這些沖突和挑戰嚴重破壞了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導致人的本質發生了異化。根據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觀點,每個現實的個體在面對這個時代的問題時都無法獨善其身。為了恢復人的本質在實踐基礎上的“社會關系”的健康發展,拯救人類本質異化的危機,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便應運而生。

其次,馬克思人學理論中關于人的價值理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的價值理論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個站在全人類社會高度上對人類生活進行反思的命題,必然深刻探討有關人類生存的問題。這種人文的價值關懷與馬克思人類學范式的現代唯物主義哲學所思考的價值問題在根本性上是一致的。人的價值問題實際上就是人類對于自身在現實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所承擔的使命的一種反思。 ③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會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把自己內在價值尺度外化,并賦予世界應然的意義。馬克思的政治實踐使他遭遇了“物質利益難事”,因此馬克思通過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旨在揚棄人的異化與私有財產,并要求立足人類歷史發展規律重構一個“善”的理想社會。這一崇高的人類理想社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最高價值指引。

此外,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理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根本的理論指導。馬克思在關于人的發展理論中強調,只有在社會共同體中,個體才能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一個良好的社會共同體是個體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而人類命運共同體不論是在實踐上還是內涵上,始終圍繞著“人”的生存境遇來思考人的發展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雹芡瑫r,他強調:“只有各國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雹萑祟惷\共同體繼承了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基本精神,始終關注于人的發展問題。

馬克思指出:“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雹抟环矫?,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加快物質文明建設,建立互利共贏機制,堅定不移開展“一帶一路”,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積極開展各種文化外交,尊重各民族的道路選擇,吸收各民族優秀的文明成果,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和創新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條件。馬克思人學理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亦是對馬克思人學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體現。

二、馬克思人學理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方法論基礎

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吸收了馬克思批判性的方法。馬克思在對過去人學理論的批判與揚棄過程中,強調應當從實踐出發去解決和回答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從根本上克服了舊哲學在人學理論上所暴露的缺陷。 因此,“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實現了從抽象的人向現實的人的革命性轉變,具有內在邏輯和系統結構,從而使人學真正成為科學?!雹咄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不是在抽象思辨中產生的,有其現實與歷史的基礎。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以社會契約論為基礎,主張一旦契約成立,每個個體將其所有權利轉讓給由人民組成的集體。因此,個人順從集體的“公意”,即相當于服從自身,而人民便是政治共同體的主權者。⑧然而,在馬克思看來,這僅是一種“虛假的共同體”,尚未達到真正的共同體。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作為這一真正共同體的歷史性環節,是對以往各種共同體的一種積極的揚棄。有學者就指出:“在21世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就是一種過渡形態的國際主義,它承繼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最后要遞嬗為人類共同體意識?!?⑨

馬克思指出:“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⑩因此,過去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關系將由于它們的暫時性和有限性,必然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再適應時代的現狀與要求。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實踐具有革命性與批判性,當舊的社會共同體或社會關系不再適應人的發展要求時,就必然被揚棄。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作為通向真正共同體的歷史一環,必然依靠馬克思批判性的方法才能揚棄舊的社會關系。

其次,馬克思人學理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一種現實性原則。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1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命題而言,其真理性必然要在實踐中來說明。一方面,這一理念源于人類實踐的現實需求,因而其具有現實性意蘊。另一方面,只有結合實踐要求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真正為解決當前世界所面臨的“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難題貢獻出中國智慧與方案。

此外,馬克思還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2市民社會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的代名詞,其基礎是利己的、原子化的個人。在市民社會中,人與人、人與自身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是一種異化的關系,個人把外在于自身之外的東西當作滿足自身需要的手段。因此,這個社會必然引發“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 !3的出現。馬克思認為,這是“由他們狹隘的物質活動方式以及由此而來的他們狹隘的社會關系造成的”!4。正是由于市民社會狹隘的物質生產方式催生了人類社會當前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危機。然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了馬克思的方法,不再將重心放在個體利益之上,而是創建一個新的“人類社會”。其目的是要打破異化的人類關系,超越抽象的、“功利性”的交往關系。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基于現實出發,致力于消除市民社會所產生的問題,揚棄利己的個人,構建一個符合人類發展的、健康的國際關系和全球體系。

三、馬克思人學理論: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之路

首先,馬克思“現實的個人”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動力。當前國際社會中,一些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一方面主張保護個人權利,強調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又有恃無恐地對發展中國家“筑墻設壘”,恃強凌弱,大搞霸權主義,完全違背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馬克思批評這并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要求。而“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現實的人”為實踐主體,從人的類存在出發,立足于人的需要,追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5“現實的個人”與“利己主義的個人”不同,現實的個人需要是真正的需要,由此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才是真正符合人類社會發展和人的本質的關系??傊?,對于符合人類發展的社會關系的需求構成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動力。

其次,馬克思的實踐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科學的實踐指導。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6同樣,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解決世界在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其旨趣依然不在于從思辨的角度去解釋各種亂象,而在于從現實的角度、從社會實踐中去真正地解決問題與改變世界,比如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引導全球治理體系改革。 !7不難看出,馬克思的實踐觀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提供了科學的實踐指導。

馬克思認為,實踐不僅是人類的本質與存在方式,而且是理論的來源和歸宿。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種理論存在,其根源在于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作為一種全球性的理論構想,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全球互聯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提出了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觀。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概念,更是一種實踐行動,需要全球各國共同努力,為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而奮斗。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種理論概念,對人類物質生產實踐必然具有反作用。一種符合社會發展的正確理念將推動人類社會歷史進步與發展。然而,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新事物的產生必然會遭到舊事物的羈絆。馬克思的實踐觀已經闡明,要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目標,必然會經歷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辯證歷史過程。因此,要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偉的理念,必須緊緊依托于人的實踐活動,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這一理念的構建。

最后,馬克思人學理論中的社會變革理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路徑支持。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于解決現存國際性問題的方案,與馬克思人學理論對過去各種人學理論的變革的內在邏輯是一致的。馬克思人學理論對傳統人學理論的變革旨在實現人類解放,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而人類命運共同體便是實現這一目標中的現實的一個環節,因此其必然要吸收與借鑒馬克思的社會革命理論。馬克思的社會革命理論指出,當舊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將到來。黨的二十大報告已經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8當前世界形勢表明了社會革命的緊迫性,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應對這一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

總之,馬克思人學理論在引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與實踐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關鍵時刻,需要認識到社會革命的必然性和緊迫性,并堅持以馬克思社會革命的理論為指導,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設計出科學的實踐路徑。唯有如此,才能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國際公平與正義貢獻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注釋:

①②⑥!1 !2 !4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第135、340、147、134、136、151、136頁。

③袁貴仁:《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頁。

④⑤!3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2、62、60、60頁。

⑦徐光春:《馬克思主義大辭典》,崇文書局, 2018年版,第225頁。

⑧李加才旦:《政治學經典著作選讀》,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0頁。

⑨李愛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本質、基本內涵與中國特色》,《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年第2期。

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

!5梁晨光、張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馬克思人學基礎》,《今傳媒》2019年第5期。

!7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51頁。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

(責任編輯 王 玉)

猜你喜歡
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中國外交頂層設計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語文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后進生轉化和提升的實踐與思考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當代中國大學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