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內鏡治療顱底腫瘤的應用效果

2024-04-03 06:26羅繼本林世奇賈鑫陳小忠
系統醫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炎性內鏡神經

羅繼本,林世奇,賈鑫,陳小忠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貴州貴陽 550000

顱底腫瘤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而是一種發生在顱底及其周圍組織的腫瘤統稱,通常包括原發于顱底骨質、顱內腫瘤累及顱底的腫瘤[1-2]。隨著病情的進展,腫瘤組織可通過顱底裂孔或破壞顱底骨質后向四周侵犯,累及腫瘤組織周圍重要的神經和血管結構,病變部位較深,同時腫瘤周圍的解剖結構復雜,從而增加手術難度大,患者并發癥、致殘率和病死率高[3-5]。傳統治療顱底腫瘤多以開顱手術治療為主,而近年來,隨著神經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口腔頜面外科等多學科專業醫師的不斷探索和研究,顱底腫瘤的治療手段也在不斷發展。神經內鏡作為一種目前臨床常用的微創技術,其優勢包括創傷小、視覺效果好、術后恢復快等,在神經外科手術中被廣泛應用[5]。本文為探究神經內鏡在顱底腫瘤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其治療價值,回顧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神經內鏡治療的25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回顧性選取本院收治的50 例顱底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不同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各25 例。對照組中男16 例,女9 例;年齡23~53 歲,平均(34.32±1.09)歲;病程4 個月~3 年,平均(1.32±0.21)年;腫瘤直徑1~4cm,平均(3.32±0.23)cm;腫瘤類型:脊索瘤4 例、軟骨瘤3 例,軟骨肉瘤2 例,腦膜瘤11 例,神經鞘瘤5 例。觀察組中男17 例,女8 例;年齡22~54 歲,平均(33.21±1.11)歲;病程3 個月~3.5 年,平均(1.41±0.11)年;腫瘤直徑1~5cm,平均(3.21±0.33)cm;腫瘤類型:脊索瘤5 例,軟骨瘤2 例,軟骨肉瘤4 例,腦膜瘤11 例,神經鞘瘤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納入患者的臨床資料齊全,進行過影像學、病理學檢查,就診時出現頭痛、頭暈、顱內壓升高等臨床表現,經綜合診斷為顱底腫瘤;CT、MRI 等影像學檢查發現>1 cm 的腫瘤;有隨訪記錄,術后隨訪≥1 年。

排除標準:臨床資料缺失者;合并惡性疾病、其他腦部疾病的患者;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開顱手術治療。①術前處理:做好術前準備,對患者進行常規健康教育,解答患者疑慮,安撫患者情緒,調整患者心態,促進手術順利進行,引導患者調整心態。之后,對手術部位進行消毒,并準備好救援設備;根據術前影像學檢查(CT、MRI)的結果,再次確定腫瘤的大小、位置、鄰近神經和血管,并確定合適的手術位置。②術中和術后處理:全身麻醉,以顱底為手術切口,將腫瘤完全切除。確認腫瘤切除干凈后,對創口應用生理鹽水沖洗,并進行適當填充,最后進行止血、抗感染和引流等處理。

觀察組采取神經內鏡治療。術前處理、麻醉同對照組,利用德國storz 神經內鏡開展手術,根據腫瘤的大小、位置、毗鄰神經血管等,確定合適的手術入路,內鏡顱底中線區經鼻手術入路可分為經篩板入路、經鞍結節/蝶骨平臺入路、經蝶鞍入路、經斜坡入路和經顱頸交界區入路等,在神經內鏡的協助下直接切除腫瘤。在手術過程中,應注意盲區,并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術后,確認腫瘤清除干凈,無殘留物。手術區域應沖洗并適當填充,然后進行抗感染、止血和引流處理。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有效率。臨床療效[6]:顯效為患者頭痛、四肢無力、嘔吐、視物模糊等臨床癥狀消失,炎性指標水平恢復正常;好轉為上述不適癥狀改善或偶爾出現,具體包括頭痛減輕,嘔吐次數減少,四肢可輕微活動,炎性指標水平接近正常;無效為未達到上述水平。臨床治療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術后1 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定[8]。

對比兩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評分:GCS 評分最高分為15 分,最低分為3 分,分數越低患者意識狀態越差,預后越差。術后1 d 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定[7]。

對比兩組炎性因子水平:術前24 h 以及術后48 h 比較兩組患者的白介素(Interleukin, IL)-6、中樞神經特異性蛋白β(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ecific Protein, S100β)、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水平。

對比兩組全切除率、復發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全切除率為術后1 周通過影像學檢查進行評定;復發率為術后隨訪一年進行評定;不良反應發生率為術后即可至術后1 個月進行評定,包括視力障礙、聽力障礙、面神經麻痹、腦脊液外漏。

1.5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臨床治療有效率、全切除率、復發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以例數(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炎性因子水平)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6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

2.2 兩組患者GCS 評分對比

觀察組GCS 評分為(9.22±0.12)分,高于對照組的(8.41±0.1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879,P<0.05)。

2.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術前,兩組炎性因子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IL-6、S100β、TNF-α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s)

注:IL-6:白介素-6,S100β:中樞神經特異性蛋白β,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表示與同組術前24 h 比較,P<0.05。

?

2.4 兩組患者全切除率、復發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兩組全切除率、復發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目前,顱底腫瘤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但其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在神經外科的臨床實踐中,傳統的手術方法在視野中存在一定死角,且創傷較大,術后不良反應較多;同時,由于顱底腫瘤靠近顱神經、重要血管和腦干位置,手術難度增加,腫瘤切除不完全會存在一定的復發和并發癥風險[8]。與此同時,如果手術不理想,可能會對腦神經和腦組織造成損傷,進而對患者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F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三維內鏡技術的發展,神經內鏡的應用頻率越來越高,技術也越來越成熟。神經內鏡廣泛應用于神經外科,具有視野范圍廣、視覺效果好、能減少對患者的損傷等特點?;谂R床治療的需要,神經內鏡的快速發展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術方法,成為神經外科治療的主要手段[9-10]。

觀察組GCS 評分低于對照組的(8.41±0.11)分(P<0.05);術后,兩組炎性因子水平相比,觀察組更低(P<0.05),提示神經內鏡治療顱底腫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癥反應,改善患者預后,神經內鏡的手術創傷較小,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手術進程,縮短引流管留置時間,由此減少了外界刺激對機體的損害,減輕體內炎癥反應。主要原因為:神經內鏡可以顯示傳統開顱手術的盲點,清晰地觀察顱底腫瘤組織及其周圍組織的解剖結構,在提高手術切除率的同時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損傷腫瘤附近的神經、血管等,術后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11]。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68.00%(P<0.05),這與劉雪濤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中顯示,選取80 例腦腫瘤患者進行研究,分為研究組(采取神經內鏡治療)及對照組(傳統開顱手術治療),對照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73.43%,觀察組為97.83%,觀察組更高(P<0.05)。上述研究結論進一步說明神經內鏡可以提高腦腫瘤的治療效果。對其機制進行分析可能為:神經內鏡的視野范圍較廣,可以從小角度清楚地觀察患者的深層病變及其附近組織結構,這不僅有助于完全切除腫瘤,而且還能避免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12]。

綜上所述,相較于傳統開顱手術治療,神經內鏡可以顯著提高腦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其預后,同時,能改善體內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猜你喜歡
炎性內鏡神經
神經松動術在周圍神經損傷中的研究進展
眼內鏡的噱頭
中西醫結合治療橈神經損傷研究進展
中西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體會
大探頭超聲內鏡在上消化道較大隆起病變中的應用(附50例報告)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特點及治療
炎性因子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神經”病友
各種神經損傷的病變范圍
早期胃癌的超聲內鏡診斷及內鏡下治療效果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