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觸景生情在表達與交流中有效發生

2024-04-04 14:04高冰
小學教學參考(綜合) 2024年2期
關鍵詞:觸景生情表達語文教學

高冰

[摘 要]“觸景生情”是詩歌鑒賞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法。見到景物,而景物的變化觸發了作者的聯想,觸動了作者內在的思想感情,使作者有感而發?!坝|景生情”延伸運用到語文教學中,能夠使學生主動學習、真情表達、獲得成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語文教材為載體,從“觸”什么、怎樣“觸”、怎樣表達“情”三個維度入手,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表達情感,讓學生獲得能力的提升與情感的充盈。

[關鍵詞]語文教學;觸景生情;情境;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6-0031-03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不敢表達,也不知道怎么表達。清代趙翼在《甌北詩話·白香山詩》中提及:“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坦率、平易的人常常因景、事而生情、起意,這是詩家真諦,對學生來說亦是如此。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主動參與、主動求知,就會“生情”,就會產生創作的欲望。

一、真實情境,讓學生在“觸摸”中表達真意

所謂“觸”,就是接觸、觸摸、感受的意思;“景”,不僅指景物,還包括情境、場景等?!坝|景”方能“生情”。如學校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每個學期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顒颖旧砭褪且环N真實情境,學生在活動中展現各方面才能,收獲體驗,獲得成長。以這些體驗和心得為素材來寫作,往往就能寫得生動。

我曾做過統計,在所執教的六年級的一個班里,每每作文題目中含有“活動”“事件”等詞語時,大多數學生會不假思索地選擇寫五年級的那次籃球比賽??墒?,學生還參加過“螃蟹賽跑”“冬季義賣”“‘六一會演”以及很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卻在作文中鮮有提及。五年級的那次籃球比賽,參與人數多,教師進行了賽前選拔、課余訓練、賽中指導、賽后總結;未參賽的學生組成啦啦隊加油鼓勁,全班擰成了一股繩。這次活動持續時間長,又加上有教師的總結,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這次活動中,每一個學生都對籃球賽進行了“觸摸”:籃球隊員“觸摸”到的是打球時的心理、神態、動作的變化;啦啦隊員“觸摸”到的是緊張的氣氛。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都有所觸動,都發揮了自己的價值,都感覺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印象最為深刻,最終化為筆下引以為傲的素材。

而其他的活動,雖然參與的人數也不少,卻很少能在學生習作中有所呈現,因為學生未能從中獲得獨一無二的體驗。學生的感受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很難形成文字。所以,觸景生情,“景”要來源于生動活潑的真實情境、場景,但這種“觸”,要經歷教師、家長最初的渲染式的引導,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主動去“觸”。每“觸”一次,學生就增加一次體驗,一次只屬于自己的獨特體驗。慢慢地,就強化了學生觸景生情的思維過程。

二、任務驅動,讓學生在“觸摸”中主動學習

“觸景生情”還需要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來進行。學生的學習經歷是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起初被動地接受知識,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積累的增多,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這時候,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任務驅動就是從學生的“學”出發,基于學習內容及學生已有的經驗積累,教師自主設計問題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展開思辨探究,從而使學生獲得體驗。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作者內在經驗與情感體驗的融合。然而,學生在進行文本閱讀時,因為不是親身體驗,很難感同身受,容易使學習因缺少代入感而流于空泛。通過設計學習任務,學生從閱讀者轉向情感體驗者,對文本的理解、情感的升華會在體驗過程中獲得。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開國大典》時,由于那段歲月距離學生的生活太久遠,所以他們很難體會到其中的光榮與自豪。怎么辦呢?這就需要轉換角色、變換身份,化被動為主動。我在班中組織了“我是開國大典小主播”活動。為了讓自己的播報更吸引人,學生開動腦筋想點子,主動去觀看《新聞聯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現場報道,并結合開國大典的時代背景,確定“播報”方式?!安蟆碑斕?,小主播們個個盛裝打扮,參與了一場“跨時空之旅”?;顒雍?,學生仍意猶未盡,談論著播報時的激動心情,也終于理解了群眾們歡呼雀躍的心情。在真實的情境中,在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真實的體驗。

在“我是開國大典小主播”的任務驅動下,學生主動去查閱開國大典的相關背景,根據自己的興趣搜集信息,越了解開國大典的背景,越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帶著這種情感,做一回小主播,就成為學生主動想要去做的事。為了播好現場情況,需要了解播報的目的、對象、內容、結構等。學生調動各種學習資源去完成任務,小組合作完成策劃案,語文學習就真實發生了。

又如,一位教師執教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語文園地中的“尋物啟事”時,也同樣以任務驅動學生學習:“老師丟失了一件紅色外套,請同學們幫忙撰寫尋物啟事?!被谛枰?,以及想要幫助老師的愿望,學生主動嘗試撰寫。為了掌握“尋物啟事”的要領,他們先主動去閱讀其他的“尋物啟事”(教師提供),并不斷修改自己的初稿;接著,小組內互評,班級中分享,凝聚智慧,形成了一份份要領明確的“尋物啟事”;教師再補充、小結;最后,班級內推選出最佳“尋物啟事”。這節課上,學生產生了“這事沒‘我不行”的感受,于是有了學習的動力,有了深度學習的發生。同時,禮貌用語、規范用語等人文性知識也滲透其中,使得寫“尋物啟事”已不單單是格式和技能的訓練,而是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凸顯。

兩個任務都是從學生的“學”出發,依據語文要素、人文主題、已有經驗設計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從單一、零碎走向融合,獲得了完整的學習體驗。同時,真實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實踐任務,不僅能有效解決學習的動力、活力問題,還能使學生真正走進優秀作品中,從一個被動的讀者,轉變為積極的知識領悟者與建構者。

三、目標清晰,讓學生在“觸摸”中看見成長

“觸景生情”中,“情”是自然而然生發的。那么,具體會產生哪些情感呢?產生了情,學生又該怎樣表達呢?這就需要教師去了解學生的特點,進行恰當的引導。

如六年級上冊《草原》一課的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經歷,理解“蒙漢情深”,并和同學交流自己與別人惜別的經歷。實際上,許多學生經歷過離別,卻沒有離別的感受。也許在他們心中,離別僅僅是短暫的分別,并沒有特別之處。他們心底深處的“傷離別”沒有被觸碰過、激發過,所以,很難與老舍先生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產生共鳴。恰巧,班中一位男生在五年級突然轉學,沒來得及跟全班同學道別,但部分得知消息的同學還是趕到他家里送別。我向學生娓娓講述這件事。慢慢地,學生心底的離別感受就被激活了。他們用語言文字動情地描述著場景,內心深處的不舍與感傷不斷涌現,“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一刻,小學五年來學過的所有送別詩似乎都涌上學生心頭,轉化為內心的表達。這樣的表達是與學生內心已有的積累發生的“化學”反應。同是離別,學生產生的情感與老舍先生是不一樣的,深淺程度也是不同的。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找到作者與學生之間可以產生共鳴的點,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這份離別情就會積淀于學生心中。

又如,第一次執教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后,我指導學生完成習作“圍繞中心意思寫”。但是學生的習作內容千篇一律:寫“忙”,基本圍繞著父母忙、交警叔叔忙、老師忙;寫“盼”,就是盼放假、盼減作業、盼生日。學生的生活是被窄化了的,缺少屬于自己的獨特的體驗。第二次執教,在大單元“生活處處有真意”的教學思路下,我設計了“秒拍作品”的活動。學生先捕捉“我的生活亮點”,進而“分享秒拍作品”“為作品征名”,再回到課文中,建構起作者經歷與自己生活的聯系。這樣,課文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板塊,而是相互聯結的共同體。習作時,由于有了前期積累,學生很容易選取素材。圍繞“忙”字,一個學生不僅寫了爸爸媽媽早晨的忙、自己學習的忙,還留意到車庫里一只忙碌的小貓,每當有人來,便慌忙奔來搖尾乞憐討要食物。學生的素材來源于自己的秒拍作品,來源于真實生活。通過設計“秒拍作品”這一活動,教師加深了對學生日常生活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恰當的引導,就能使學生關注到平常并未留意的畫面,逐漸學會從身邊事中取材,抒發真情感。

通過調查,我發現對即將開啟的初中生活,六年級學生大都有各種各樣的焦慮?;趯嶋H問題,我指導學生梳理自己及同伴的困惑,激起他們幫助同伴緩解焦慮情緒的想法,讓他們為自己或同伴設計一個“量身定制”的讀書活動,進一步感受讀書的意義與價值。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

在小學即將畢業的日子里,畢業生們對初中生活一定有著諸多想法。以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為契機,為自己及同伴策劃一場讀書節活動。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具體的想法,讀一讀策劃書,制訂讀書節初步方案。如和那個叫湯姆的少年說說他對你的影響,向魯濱遜學學他的“魯氏荒島求生指南”。完善方案、設計主題海報,辦一場讀書論壇。這些,都是為即將開啟的初中生活所做的準備。

學生對《湯姆·索亞歷險記》《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內容、人物品質已有所了解,但尚未建構起與自己真實生活的聯系。帶著幫助同伴緩解焦慮的真實任務,再次走進這兩部世界名著,學生的閱讀將更具指向性。整個策劃活動,學生基于自身成長需要,選擇主題,讓讀書節與真實生活緊密連接,并基于需要自主學習寫書信、畫思維導圖、制作閱讀指南、繪制海報等。在這一系列的實用性表達中,學生既是參與者、策劃者、執行者,又是自己和同伴的小導師。至此,圖書、自己、生活融為一體,三者建立了緊密聯系。我們可以想象,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次又一次的未知,以及對未知產生擔憂與焦慮。而通過這樣的讀書節活動,學生有了足夠的應對困難的心理準備,也能夠為自己及同伴推薦一系列“少年不煩惱”的圖書,這必將成為他們人生路上的一筆寶貴財富。

“觸景”而生的“情”,是多種多樣的,需要教師進行有目的的引導。那么怎樣把“情”更好地訴諸筆端,傳達給讀者呢?這需要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一個學生的習作《門》,曾獲得省級作文比賽一等獎。在他的眼中,爸爸就是媽媽心中那扇安全、可靠的門。爸爸出差在外時,媽媽似有強迫癥般,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爸爸回家后,媽媽又恢復往?!按志€條”式的生活,每天放心大膽地睡覺。小作者通過一扇門,把父母之間那細微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愛留在了他的眼里,留在了他的心里。最初構思時,他選擇了生活中的三件小事來表達父母之間的愛,描寫細膩,讀來也很動人,但總感覺比較平淡,似乎缺少點什么。我推薦并指導他閱讀了《愛如茉莉》《花邊餃子里的愛》兩篇文章,并悉心指導他如何訴說真情,啟發他找到情感表達的路徑,那就是借助一個載體來表情達意,于是這篇《門》便誕生了。

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中,“姑爹那只小漁船”同樣是作者表情達意的載體。學生在感知吳冠中先生筆下那一個個場景后,理解了文章為什么以“父愛之舟”為題,懂得了小舟背后的含義。漸漸地,他們不再為表達與寫作發愁,也會有意識地留意生活中的一處處“亮點”,感受力增強了。長此以往,他們就會敢于表達、樂于表達。

“觸景生情”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主動參與、主動求知,產生興奮?!坝|”的過程和表達“情”的過程,正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如何使“觸景生情”更加有效地發生,需要教師用心引導,創設各種適宜的情境,有目的地觸及學生的心靈。只有這樣,“觸景生情”才能真正有效地作用于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坝|景生情”的教學之路仍漫長,我愿和學生一起背起行囊出發,去觸摸山川湖海的心跳,去觸摸人世間的溫馨與美好!

[ 參 考 文 獻 ]

[1] 于永正.我的教育故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 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 夏培. 陶行知“活的教育”理念下的小學習作教學踐行與淺思[J].語文新讀寫,2022(24):56-57.

[4] 楊向東.如何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日常評價[N].中國教育報,2018-06-06(5).

猜你喜歡
觸景生情表達語文教學
提高高中學生的英語書面表達能力之我見
試論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
油畫創作過程中的自我情感表達分析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宗教音樂中人文主義精神的展現與表達研究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談詩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觸景生情的區別
讓小學數學走進生活,解放學生思維禁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