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城鎮化:從傳統城市化向新型城鎮化轉型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

2024-04-06 14:36何一民何永之
關鍵詞:城市化城鎮化發展

何一民 何永之

1. 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65;2. 西南民族大學建筑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中國式城鎮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城鎮的興起雖然歷史悠久,但現代意義上的城鎮化起步卻較晚。19 世紀中葉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加深對中國的侵略,將中國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與此同時,中國城鎮化也隨著新式工業化在中國的出現而興起。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條件下,中國城鎮化進程與工業化進程一樣艱難而曲折。1949 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僅為10.64%[1]190。新中國建立后,開始大規模地進行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城市化也出現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由于世界長期處于冷戰狀態,中國工業發展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制約,也受到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等國情制約,因而被迫形成“二元社會結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78—2013 年,城鎮常住人口從1.7 億人增加到7.3 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 個百分點;城市數量從193 個增加到658 個,建制鎮數量從2173 個增加到20113 個?!盵2]城鎮化“推動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結構深刻變革,促進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盵2]但由于傳統城市化是在世界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形成的,是以“物”的城市化為中心,以犧牲廣大民眾的利益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存在若干弊端。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因而發展城鎮化也受到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的較大影響,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成為其跟隨者和模仿者,以“物”的城市化為主要發展方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城市化形成了路徑依賴,城鎮化的發展速度較快,城鎮化以每年1—2 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這一階段中國城鎮化發展雖快,但卻呈現粗放型發展,由此帶來很多弊端,如環境問題、交通問題、就業問題、住房問題、安全問題等若干“城市病”在各級城市中相繼出現。中國是繼續沿著西方城市化的路徑發展,還是另辟蹊徑,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發展道路,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層面前亟須解決的重大戰略決策問題。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了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從而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尋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城鎮化發展新路徑。

近年來學術界對新型城鎮化有較多的研究,但對中國式城鎮化的研究卻很少。截至2023 年11 月5 日,知網(CNKI)收錄的以新型城鎮化為關鍵詞的相關的文章就達1.9 萬余篇,有關新型城鎮化研究的文章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宏觀研究,也有專門研究單體城市的。但對中國式城鎮化的研究論文只有8 篇,分別涉及中國城鎮化道路,中國城鎮化發展對策,中國式城鎮化的內涵、機制與路徑等幾方面。關于中國式城鎮化的研究才開始起步,還有若干問題有待研究。本文主要對中國式城鎮化為什么必須從傳統城市化向新型城鎮化轉型的基本邏輯與理論創新進行探討。

一、從傳統城市化向新型城鎮化轉型的基本邏輯

距今五六千年前,農業革命的興起使人類創造了城市,但在漫長的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傳統農業時代,全球城市的數量很少,規模普遍很小。但隨著18 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在歐洲興起,并在19 世紀至20 世紀的200 余年間迅速向全球擴展,世界主要國家都經歷了一個從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社會向以工業生產和服務為主的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大量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轉移,這一過程被簡稱為城市化(也可稱為城鎮化)①。城市化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城市人口比重不斷增大,農業人口比重不斷減少;城市占地范圍不斷擴大,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數量不斷增多;城市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居于主導地位,并不斷向農村滲透。其中,農業人口不斷流入城市是城市化最本質的特征。城市化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弊端,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在城市化初期都以犧牲廣大民眾的利益和生態環境為代價。近200 年來,人類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對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達到空前的無以復加的程度。與此同時,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的增加,失業嚴重、犯罪突出、居住困難、貧富分化、環境惡化、交通擁堵等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交織。

(一)中國城市化的探索與困境:傳統城市化的發展及弊端

中國的城市化起步之時正值中國遭到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因此早期的城市化更是舉步維艱,多重矛盾交織。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西方國家的政治打壓、經濟封鎖,中國發展工業化只能艱苦奮斗、自力更生,而且被迫形成了“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城鄉出現隔離,因而城市化發展較緩慢,發展水平較低。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由于中國經濟相比世界發達國家落后太多,因而在對外開放初期,中國更像一個小學生一樣,努力地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經驗,因而中國的理論界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理論是全盤接收,沒有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而不少城市管理者與建設者對城市化的復雜性也缺乏足夠的認識,只是簡單地將城市化作為一個目標來看待,對于城市化過程出現的問題,往往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聚焦于個別問題的應對與解決,故而多造成顧此失彼的被動局面。中國城市化起步階段,在理論上缺乏創新,實踐上則以西方城市化為模仿對象,因而難免采取一些不適合中國國情的做法,特別是我國城市化水平長期滯后于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因而不少地區的城市管理者都有一種“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追趕型跨越式心態,希望能夠以快速簡單的方式來推進城市化,來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故而多以“物的城市化”為主,而“以人為中心”的城市化往往被忽略,導致城市化長期呈現粗放式發展,城市問題不斷積累,除了生態環境問題、交通問題越來越突出外,還衍生了其他問題。一是農民工轉化為市民非常困難。大量農民工進入到城市后,受多種因素的制約,職業雖然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但卻沒有實現身份轉變和地位轉變,他們盡管長期在城市居住,卻仍然是農村人口,沒有享受或者沒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應該有的國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低保、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樣一些政治權利也不能在城市中履行。二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由于歷史欠賬較多,而城市化發展速度太快,不少城市的規劃、建設跟不上城市擴張的速度,不少城市的領導也急功近利,不顧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極限,大力推行土地財政,隨意擴大城市規模,大力增設各類開發區擴大經濟總量,大力經營土地發展房地產,對舊城區大拆大遷導致傳統城市的肌理被破壞,歷史文脈的傳承受到很大影響,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城市的供水、供電、供氣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需要;道路建設也跟不上交通發展的需要,導致城市交通堵塞問題日益嚴重。由于生態環境治理滯后,城市空氣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是PM2.5 問題成為焦點,酸雨現象也頻繁出現。21 世紀初,越來越多的大中城市的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熱島效應和溫室效應加劇。城市及周邊地區的水污染也變得突出,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土壤污染也較為突出。城市地面硬化面積擴大導致地表水下滲減少,地下水蘊藏量減少。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加之對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處理滯后,導致城市河流水質惡化,水污染事件頻繁發生。

粗放式城市化以開發經濟和擴張城市空間為主,片面追求GDP,導致相當部分歷史文化名城的傳統街區在短期內遭到嚴重破壞,城市歷史文脈出現中斷,傳統城市的細胞和肌理蕩然無存,城市的個性和特色也快速消失,城市景觀變得千城一面。

由于對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發展路徑形成依賴,因而,不少地區在發展工業和城市化進程中片面強調物質建設,忽略了人作為城市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當中國開始進入以城市為主的時代以后,以追隨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為主的傳統城市化道路便陷入了困境。

(二)中國城市化轉型的挑戰與機遇:從傳統城市化到新型城鎮化

中國是一個后發展工業化、現代化和城市化的國家,中國要發展城市化,既要借鑒西方的經驗,又必須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走出一條中國式發展道路,這是由中國的國情決定的。第一,中國的基本國情與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有著很大不同。除了政治制度不同以外,中國與西方國家最大的不同,就是無論歷史上還是當下,中國都一直是人口規模超大的國家。1900 年,全世界的總人口約為16.25 億,而中國人口為4.75 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9%,是同年美國人口0.76 億的6 倍多,法國人口0.4 億的約12 倍[3]。2000 年世界總人口為66.56 億,中國人口增至12.67 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9.35%,是同年美國人口2.82 億的4.48 倍,法國人口0.692 億的20.76 倍[4]。由于中國人口規模巨大,而且長期以來都是以農立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因而中國城市化需要轉移的農村人口數量十分龐大,每增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西方國家增加幾個百分點,甚至十幾個百分點,巨量的農村人口為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霸谖覀冞@樣一個擁有14 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現代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盵5]第二,中國雖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由于長期以來人口數量龐大,因而人均資源相對短缺,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另外,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東西的地理條件有著很大的差異,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因而區域差異極大,發展極不同步。中國資源總量在世界各國中排第3 位,但是人均資源卻排第53 位。我國的耕地資源僅占全世界的9%,水資源占6%,森林資源占4%,石油資源占1.8%,天然氣資源占0.7%,鐵礦石資源不足9%,銅礦資源不足5%,鋁土礦資源不足2%[6]。中國土地總面積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卻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 年中國耕地總面積為192364.7 萬畝,人均耕地面積為1.51 畝[7],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2013 年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顯示:耕地面積增至20.3 億畝(13538.5 萬公頃)[8],人均土地面積增至1.52 畝,但仍然只是世界人均土地資源量的1/3。21 世紀初年,中國的耕地面積以每年平均數萬公頃的速度遞減?!耙?013 年為例,全年因建設占用、災毀、生態退耕等原因減少耕地40.2 萬公頃,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結構調整等增加耕地32.18 萬公頃,年內凈減少耕地8.02 萬公頃?!盵9]除耕地數量下降外,耕地“土壤質量已經明顯下降,我國耕地有機質含量已降到1.5%。明顯低于歐美國家耕地有機質含量2.5%到4%的水平”[10]。第三,社會制度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歐美發達國家是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因而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社會制度方面有著根本上的區別。

20 世紀中葉至21 世紀初,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實踐表明,向世界發達國家學習是必要的,吸取其城市化進程中好的做法也是應該的、合理的,但是單純地跟隨和簡單地模仿,不顧中國國情、省情、市情走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發展老路,最終只能使中國的城市化走入歧路,脫離中國的發展實際,帶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問題。因而在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要有鑒別有比較:需要擇其善者而從,不善者而棄之;需要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歷史發展的邏輯表明,在中國城市化進入到高速發展階段,不能再按照西方發達國家傳統城市化老路走下去。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明了中國放棄老路,走新路的歷史必要性:“粗放擴張、人地失衡、舉債度日、破壞環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如果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能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于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經濟和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盵11]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中國城鎮化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即必須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化發展新路子,這就是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八膫€有利”“兩個受益”深刻地論述了中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不僅對中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世界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型城鎮化是中國式城鎮化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結合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式城鎮化的提出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明確了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要堅持的原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中國特色城鎮化”和“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12]。

城鎮是人類聚落的高級形式,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城鎮化的規模和水平體現著一個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水平。近幾十年我國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率長期保持年均增長1%左右,2011 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超過了50%,進入到城鎮化的高速發展階段。我國的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城鎮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高;城鎮化與工業化關系更加密切,城鎮居民收入水平與消費結構不斷改善?!皳A測,城鎮化率每提高1%,可以替代10 萬億元的出口額,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的巨大增長點。城鎮化是發展最大的潛力,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也是破解‘三農’難題的一條路徑,是解決社會矛盾及問題的鑰匙?!盵13]

2013 年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首次系統提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理念,明確了推進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指明了城鎮化工作新方向,開啟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新篇章[14]。

2015 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詳細分析了城市發展面臨的形勢,明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具體部署,明確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系列要求,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7 年黨的十九大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深入闡述了新型城鎮化的新要求、新方向,提出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有力推動了我國城鎮化發展?!啊濉詠?,新型城鎮化取得重大進展,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2020 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63.89%,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 45.4%。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顯著,戶籍制度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1 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目標順利實現,居住證制度全面實施,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和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化空間格局持續優化,‘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城市規模結構進一步優化,2020 年末城市數量增至 685 個”[15],其中,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達到21 個。

(二)新型城鎮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之路

2015 年12 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明確提出:“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盵16]2019 年11 月,習近平進一步將“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概括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盵17]從根本上講,人民是城市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根本立場,因此,城市治理理念和價值導向首先強調人民性,即城市治理的核心功能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切實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市治理的“人民性”有利于推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城市治理和積極創新創造。2022 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報告用專門的篇幅對新型城鎮化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將“人民城市”等重要理念寫入報告?!皥猿秩嗣癯鞘腥嗣窠?、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盵18]“人民城市思想”不是一種抽象的理論,更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而是要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完善城市治理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把以人為本的發展作為核心目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價值遵循,也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容?!叭嗣癯鞘小本褪且匀藶楸?,而以人為本則是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目的,要以人民城市為完善城市治理體系的價值和目標導向。在新的目標和價值導向下,政府要轉變職能,要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完善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并不是要放棄黨的領導,而是要進一步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引領作用,要在城市中確立以黨委和政府為主導、以人民為主體的城市治理體系,要讓多層次、多群體的人民群眾和社會團體成為城市治理體系的參與者和建設者,要讓人民有參與城市治理的權利和機會,確保城市治理體系的建設在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下日趨完善。只有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才能凝聚城市治理的最大合力;只有堅持黨建引領,才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實現城市治理主體之間的協同化。因此,新型城鎮化“人民城市”的理論邏輯就是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通過提高執政水平和能力,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充分發揮黨委、政府、各類社會組織以及廣大市民在城市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內涵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19]。這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同時也是“兩個結合”的中國化和當代化的表達。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本質就是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相統一,未來理想社會就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因而人的全面發展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志。以人為本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重人倫、重道德、以人為本、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由此形成了以家庭、家族為本位,以儒家倫理觀念來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人本主義。新型城鎮化確立了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強調人在城市化發展中的主體性和核心作用,高度重視人的發展。主張以人為中心進行城市規劃建設,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和發展優秀歷史文化,建設人民的城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的、精神的需要。以人為本就是要有序推進農村進城人口市民化,把農民工變市民,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現代文明。2023 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更進一步指出要“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20]。

三、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數十年艱苦而曲折的探索和實踐之后,在總結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城市化經驗和教訓基礎所提出的推進城鎮化新方案,這種新方案超越了傳統城市化的理論范式,并擺脫了傳統城市化的路徑依賴,成為新時代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抓手。

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十年間的建設成就,充分顯示了新型城鎮化的科學性、先進性和人民性,故而在城鎮化的數量和質量兩方面都取得很大進展。

新型城鎮化一方面在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22 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達到了65.22% 。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推動了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首先三個“1 億人”的目標得以實現;其次在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質量方面成績突出,2021 年,“城市落戶門檻繼續降低,城區常住人口300 萬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戶限制政策,城區常住人口300 萬以上城市的落戶條件有序放寬”[21];另外,城鎮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很大提高,尤其在義務教育、就業服務、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變,社保、醫保在城市中全覆蓋。

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使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一批城市老舊小區得到更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進一步完善。2021 年,全國市政設施固定資產投資2.75 萬億元,全國市政設施實際到位資金合計3.07 萬億元。 2020 年中國城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達 32072.7 萬立方米/日,城市供水年總量達6295420 萬立方米,城市供水管道長度達1006910 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達98.99%。2020 年中國城市天然氣供氣總量達15637020 萬立方米,其中城市居民家庭天然氣供氣總量為3815984 萬立方米,城市天然氣管道長度達850552 公里,年供氣總量為27.1 億立方米,城市天然氣用氣人口數量達41302 萬人。2020 年中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數量達到 2679 座,并呈不斷上升趨勢,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92 億立方米;生活垃圾處理率達99.0%,無害化處理率為97.7%;2020 年城市公廁達到153426 座,城市環衛專用車輛設備25.25 萬臺;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83.1 億平方米,管道長度達27.6 萬公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長度為2418 公里;安裝路燈道路長度為38.6 萬公里[22]。城市社區綜合服務的覆蓋范圍進一步提高,便民服務得到全面發展。

十年來,在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引導下,中國各省區的城鎮化空間繼續優化,城市群成為引領城市化發展的重要載體,19 大城市群承載了中國70%的城市人口;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等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得到進一步推進;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隴城市群等國家級城市群被納入到優先發展的國家戰略之中。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建設成為新的發展方向之一,以優化中心城市能級,提升其城市核心競爭力來帶動區域城市成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重點。同城化、區域一體化發展成為共識,相關城市政府不僅在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產業等方面大力推進同城化進程,而且在體制、機制和公共服務等方面著力和創新。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型搬遷安置區新型城鎮化建設也得到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基礎逐漸夯實。

十年來,城鄉融合發展得到加強,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有較大推進。初步搭建了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明確了縣級土地儲備公司和融資平臺公司參與產權流轉及抵押,進而完善了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有效地引導了大量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農村,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去十年間,新型城鎮化與精準扶貧相結合,促進了中國全面邁入小康社會。而今新型城鎮化又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以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來帶動城鄉振興,城鄉并進,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

2022 年,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報告中明確指出:當前中國城市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存,亟須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城鎮化要從以發展速度為主轉變為以提升質量為主。這就為新時期新型城鎮化進一步發展指明了基本方向。因而,未來中國應以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進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

(一)深刻認識城鎮化發展規律

城市化的發展并非隨心所欲雜亂無章,而是有著一定的規律,如階段發展規律,大城市優先發展規律,城鎮化與工業化、現代化互動發展規律等。因而必須提高站位,認識規律,尊重規律,順應規律,掌握規律,按照規律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尤其是要探索中國式城鎮化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特點。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人口總量多,平均資源少,因而中國城鎮化需要結合中國的發展實際,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之路。當下中國的城鎮化已經從起飛階段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因而要科學把握城鎮化平穩發展階段的特點和工作重點,要在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以推動新型城鎮化為中心,以提升城鎮化質量為重心,處理好城鎮中新與舊的關系,產業與城鎮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切實以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等新發展理念來推動新型城鎮化,落實好人民城市共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要求。

要深刻認識到新型城鎮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關系?!爸泄仓醒肟倳?、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日前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23]深刻地闡明了新型城鎮與中國式現代化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邏輯。新型城鎮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能。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載體,現代化是人類社會文明從農業時代發展到工業時代的新形態,因而現代化也是以城市為主要載體。隨著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城市在地區和國家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中心和交通的樞紐,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因而新型城鎮化不僅以城市、城市群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載體,也為現代化的發展賦能。由于中國式現代化以現代化城市、城市群的發展為載體,故而需要進一步強化城市群建設,提高中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要素集聚度、功能優化度和環境宜居度,培育經濟增長極。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既著眼于目前,又考慮長遠,要以五大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互動共生,以新型城鎮化為支撐,推動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以新型城市化為載體,帶動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24]。

(二)切實確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

所謂“人”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人是分階級、分階層、分群體的。在當代中國以“人”為中心,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的基本概念是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但人民也是分群體、分層級的,因而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充分考慮到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需求?,F代城市之中異質化不斷加深,職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已經由原來工人、農民、干部、教師、醫生、職工等多個勞動職業群體演變成數百種數千種勞動職業,不同群體之間和同一群體之內的不同的人其收入也有很大差異,因而不同群體和階層的人對生活的訴求也有很大差異。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發展,就是要充分考慮到不同群體的需求,既要考慮到社會中下階層的發展需求,也需要考慮到部分社會中高階層的發展需求。要把宜居、宜業作為城市工作的重要目標,真正為不同群體的人民群眾提供安身之所,無論是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或小城鎮,不僅能宜業、宜居,而且還要安全、舒適、方便。要堅持以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積極引導和吸引農村人口向不同層次城市和小城鎮集聚,有效減少農業人口,使城鄉社會保持穩定和同步發展。

(三)進一步確立城鄉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的新理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新型城鎮化不僅要發展城市,也不能忽略農村的發展,要堅持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一是要提高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和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城市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讓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二三產業就業并在城市中能安居樂業。二是要建立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新機制,以新型工業化來帶動農村的發展,讓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配套產業向農村和農業轉移,加大一二三產業在農村的融合發展,促進現代商業模式在農村的推廣,推動現代工商業產業鏈在農村的延伸。三是抓好土地綜合整治、農居優化整理和要素資源整合,推動農業與旅游休閑產業的整合。四是著力構建新型現代農業體系,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五是將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全覆蓋,加快現代中小學教育、醫療服務在城鄉均衡化發展,推動醫保和社保在農村全覆蓋;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城市文明向農村全面輻射。

(四)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后,更是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十年來,“在生態文明新理念的指引下,中國各級城市的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生態化、園林化和特色化成為中國城市發展趨勢之一”,“綠色發展和城市生態化就是要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保持生態系統平衡,并在城市中為人們的生存和活動提供生態位。城市的水體、大氣、土地、地形等都要保持優化,讓居住在城市的人們能夠在城市空間中充分地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25]。與此同時,還進一步要求在生態化基礎上發展園林化,建設“以人類與自然協調為宗旨的城市園林化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多種要求,使城市成為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和居民滿意、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區”[26]。特色化就是要求不同的城市找準自己的定位,要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地理環境、人文歷史來進行特色化定位和差異化發展,從而避免當前普遍存在的同質化和千城一面等弊端。

新型城鎮化要求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以新發展觀為引領,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要進一步加大城市生態保護修復的力度,“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以“雙碳”引領城市綠色經濟的發展,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結語

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中心,城市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擴大城市,而是一切為了人民?!鞍l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以人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既是化解各種“城市病”的突破口,更是城市發展必須始終把握的根本性方向。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了當前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需要依靠高質量發展,尤其是高質量的城鎮發展。

新時代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人與自然互動共生的道路,以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引,“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27]。

新時代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城鎮化道路。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的守望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28]。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既是對優秀文化歷史的傳承,也是建設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時代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建立在尊重發展規律基礎上的城鎮化道路?!皟灮瘒量臻g布局、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引領城市群、都市圈發展?!盵22]破解區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在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基礎上,發揮國家經濟的引擎、人口聚集、消費拉動的內涵式發展。

新時代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城鎮化道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在完成全面小康建設基礎上,著力推進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徹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在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中不斷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中國從傳統城市化向新型城鎮化轉型,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發展邏輯的選擇,也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內在邏輯統一的必然結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把握世界和中國城市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行了理論創新,果斷地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理論與新型城鎮化戰略。這個新方案不僅符合世界城市發展規律,更符合中國城市發展規律,符合中國的國情和發展實際,因而扭轉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開啟了中國城鎮化從粗放式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新階段。這不僅為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也為世界其他未完成城市化和現代化轉型的國家提供了新的發展方案,提供了中國智慧。

注釋:

①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具有現代城市特征之演化的歷史過程,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中國的城市化也稱之為城鎮化,這是基于中國有大量小城鎮存在等實際而提出的新概念。城鎮化與城市化的內涵基本相同。

猜你喜歡
城市化城鎮化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失衡的城市化:現狀與出路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城市化”諸概念辨析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城鎮化
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對構建新型城鎮化的觀察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