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多維思考(筆談)

2024-04-07 04:04靳玉樂王瀟晨和學新徐繼存王馨薇程姣姣
現代教育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強國教材評價

靳玉樂,王瀟晨,和學新,范 蔚,陳 昊,徐繼存,宋 萑,王馨薇,程姣姣

以高質量教材建設推動基礎教育強國建設

靳玉樂1,王瀟晨2

1.深圳大學教育學部;2.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教育強國建設是黨的二十大對教育事業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A教育搞得越扎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后勁就越足?!保?]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培養優秀人才、打好中國底色、厚植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階段,對于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創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義?;A教育強國建設是教育強國的戰略核心,要建設好基礎教育強國,從根本上講,就是要發展更加普惠、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有智慧、更為開放和更高治理水平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2],這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體現。

基礎教育強國建設需要高質量教材建設作為戰略支撐。教材是學習知識、培養人才、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A教育的教材建設決定著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影響著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是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支撐。加強高質量教材建設,不僅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弘揚中國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關鍵依托。以高質量教材建設推動基礎教育強國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是我國從基礎教育大國邁向基礎教育強國的重要標志。因此,如何建設高質量教材體系,如何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精品教材,推動基礎教育強國建設,著力培養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成為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站穩教材建設的政治立場,托舉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歷史偉業

教材的政治立場決定著培養什么人的目標問題、為誰培養人的站位問題、怎樣培養人的戰略問題。作為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學習資料,教材的內容和立場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國家認同感。教材建設作為國家事權,要自覺體現國家意志、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推動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力量。加強高質量教材建設,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導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圍繞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強化教材建設的思想性、民族性、科學性和時代性,傳承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理念,站穩中國立場,體現中國特色。只有站穩教材建設的政治立場,以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才能托舉起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歷史偉業。

站穩教材建設的政治立場,托舉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歷史偉業主要把握好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要加強黨對教材建設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導權,加強教材建設的組織領導,優化教材建設頂層設計,充分落實教材建設國家事權,完善教材建設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教材編審、出版、選用等環節的統籌規劃與規范管理,將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貫徹落實在教材建設的各個方面,加強教材建設的思想引領,為學生打好中國底色,厚植紅色基因;二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教材建設中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編寫高質量教材,體現人類社會發展、文化積累及知識創新成果,并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去分析、判斷和解決高質量教材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只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高質量教材建設,才能為推進基礎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保障,為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二、堅守教材建設的育人使命,鞏固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價值根基

教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夯實知識基礎、崇尚真理、探索未知的重要依據,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構建生命的意義具有重要價值。教材建設是一個受政治環境、經濟基礎、文化脈絡、歷史進程等復雜因素綜合影響的過程。如何在利益博弈、文化交融等過程中堅守育人使命,是教材建設面臨的挑戰。高質量教材體系建設要堅守育人使命,深入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育人資源,為基礎教育強國建設持續注入動力。

堅守教材建設的育人使命,鞏固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價值根基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新時代教材觀、人才觀和教育觀,著力提升教材質量。教材建設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最新的科技進步和社會變革,要確保教材內容權威準確,符合學科知識體系和學術發展動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統籌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提供堅實支撐。二是將教材、教學、教研深度融合,創新教材建設理論,優化教材建設實踐。加強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優化教材設計,創新教學理念和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國家教材建設綜合實力。此外,要加強對教學實踐需求的調研和分析,將科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不斷完善和優化高質量教材建設,鞏固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價值根基。

三、構建教材建設的文化秩序,彰顯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自信

教材建設是一個文化選擇、文化融合、文化再生產的過程。教材建設不僅肩負著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歷史使命,而且承擔著促進本國文化與全球文化有機融合、加強文明互鑒的大國責任。高質量教材建設要主動構建一種文化秩序,打造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在傳承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過程中塑造集體記憶,傳遞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彰顯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教材建設的“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高質量的教材建設。[3]新時代要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加強高質量教材體系建設,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養分,堅定文化自信。這不僅是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也是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動力源泉。

構建教材建設的文化秩序,彰顯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自信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做好傳承與創新的平衡。教材建設既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又要融入現代社會的科技發展內容、文化成果和先進理念。在培育文化根脈,涵養文化自信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適應未來發展的實踐能力。二是做好國際視野與本土特色的結合。在國際視野中建設高質量教材體系,吸納世界先進教育成果和多元文化的優秀元素,為本土文化注入時代特色和現代活力,在彰顯中國特色的基礎上打造世界一流水平??傊?,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要能夠反映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彰顯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自信,為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秀人才作出積極貢獻,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提供堅實保障。

四、加快教材建設數字化轉型,重構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未來形態

在科技發展的驅動下,教材建設正在經歷數字化轉型,改變著傳統的教材形態、課程形態和教學形態,為重構基礎教育的未來形態提供了重要契機。數字化教材資源為基礎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工具,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新思維,并為教育評價提供更全面、客觀的數據支持,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和綜合素質的優秀人才提供了更多可能,為基礎教育強國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數字化高質量教材體系建設是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能夠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均衡分配,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新局面,成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的重要支撐,進而重構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未來形態。

加快教材建設數字化轉型,重構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未來形態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樹立新時代知識觀,創新教材內容。數字時代正在改變知識生產要素和生產方式,教材建設要樹立新時代的知識觀、聚焦新時代的知識體系,研發跨領域、跨學科的高質量教材體系。二是以數字化意識及數字化思維重構和創新高質量教材體系建設的工作內容。注重從編輯加工、內容審核、出版發行到教學使用、平臺支持等環節的全流程、全要素數字化。三是以數字化應用推進基礎教育教材建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多媒體、虛擬實驗、在線教學等,豐富教材資源,提高教材時效性和實用性。此外,要在數字化教材的使用中提升學生、教師、管理者及家長等群體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減輕師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加快教材建設數字化轉型,基礎教育將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推動教育現代化和基礎教育強國建設。

五、統籌推進教材治理現代化,提升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整體效能

教材治理現代化是深度落實教材建設國家事權、確保教材建設工作科學規范、建設高質量教材體系的重要支撐,因此,高質量教材建設要以教材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基礎。教材治理現代化的要旨在于以現代治理理念重構教材建設公共權力,轉換教材治理范式,打造現代教材管理體系。[4]統籌推進教材治理現代化,是建設高質量教材體系的必經之路。從根本上說,教材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以人的現代化作為根本動力,建設一批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材建設隊伍和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更新教師教學理念,提高教師育人能力,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整體效能。

統籌推進教材治理現代化,提升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整體效能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推進教材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運行高效的教材治理體系,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在教材編寫、審查和使用過程中的職責和權力。借鑒全球先進的教材治理經驗,建立教材質量評估機制,加強政策支持和規范引導,強化教材建設作為公共責任的社會契約,注重倡導社會各界多方參與教材治理,建立起教育主管部門、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大眾之間的有效溝通渠道,全面提升教材建設治理水平。二是全面優化教材建設隊伍與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立健全教材建設隊伍培養機制,加強對教材建設隊伍的構建,加大基礎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鼓勵學者、教師和研究人員參與基礎教育教材建設工作,組織教材建設專家和基礎教育教師開展研討會和課題研究,促進教材建設經驗分享,加快教材建設品質提升??傊?,高質量教材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資源等多方面統籌考慮,以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整體效能。

本研究系2023 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統編教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及其教學實現研究”(BHA230135)成果。

基礎教育要為教育強國建設奠定扎實的基礎

和學新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2023 年5 月2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教育強國進行第五次集體學習,強調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5]基礎教育作為教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為教育強國建設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從政治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基礎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基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A教育搞得越扎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后勁就越足?!保?]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礎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地位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基礎教育的價值,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7]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通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培養高質量人才來實現,而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基礎在于基礎教育。關于基礎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學界目前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有的強調基礎教育是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或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有的強調基礎教育為學生在高等學校深造打下基礎,為高等教育輸送合格新生;也有的強調基礎教育是為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8]也有學者從修習年限、教育內容、培養國民等不同角度闡述基礎教育的內涵和外延?;A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包含學前教育和中小學教育,其承擔著為全體適齡國民“打基礎”的任務,指向人的終身發展與全面發展,既有奠基性的最低要求,又有發展性的深度追求。[9]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是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政治高度提出的要求?;A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基石地位要求其提高政治站位,從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層面來重新認識基礎教育的作用,這是新時代國家發展對基礎教育提出的要求?!敖逃龔妵饬x上的基礎教育,要能支撐中國現代化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支撐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支撐中國現代化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高質量發展”[10]。因此,把握基礎教育作為教育強國建設基石的重要地位,不能僅是站在教育學理論角度,而是要站在國家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發展戰略高度。有學者指出,教育強國既包含了“教育強的國家”,也包含了“通過教育使國家強盛”,教育強國本質上是教育自身強與教育功能強的統一。[11]因此,基礎教育強國既指基礎教育自身的強大,也指通過基礎教育的強大使國家、社會和個體發展都變得強大。教育強國建設視域下的基礎教育,不僅是為學生的發展打基礎,為個體實現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打基礎,為成為合格的現代公民打基礎,為未來接受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乃至終身教育打基礎,還要為社會的整體發展打基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打基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保?2]這一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黨對教育強國建設本質規律的深刻洞察。由此可推及教育強國建設視域下基礎教育基石地位的深刻意蘊。教育強國視域下的基礎教育,是公平普惠的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教育,是面向全體學齡前兒童和中小學生,讓每一個人都享有平等接受充滿生機與活力教育機會的基礎教育,是在數量和質量兩個層面為經濟、科技、文化等持續、健康、綠色發展提供所需人才奠定扎實基礎素質的基礎教育,是為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和國家科技進步與知識創新競爭力奠定扎實基礎的基礎教育,是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和促進社會進步奠定扎實基礎的基礎教育?;A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基石地位,是由其所處的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礎地位決定的,更是新時代背景下做到教育強國步伐穩、后勁足的必然要求,是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服務高質量發展主題、推動高質量發展倍增效應的必然要求,是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三位一體有機聯系的必然要求。

二、筑牢教育強國建設基石之基礎教育改革創新的實踐路徑

基礎教育是一個復雜、開放的社會系統,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基點。[13]基礎教育為教育強國建設奠定扎實基礎,需要統籌推進思維和策略,特別是要在改革創新方面下大功夫。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新,并將創新置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保?4]這一重要論述,為基礎教育扎實推進改革創新指明了努力方向。

第一,要堅持黨對基礎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黨的領導是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堅持黨的領導是辦好中國特色、世界水平基礎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證。[15]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基礎教育改革創新不斷前進的最大政治優勢和保障。

第二,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始終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A教育作為為人的終身發展和國家發展奠基的教育階段,在培養方向上顯得尤為重要。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了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16]這里的“德”不僅是指個人的良好德性,還包括事關國家穩定發展的“大德”。這里的“人”不僅指全面發展的人,更指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靈魂之人,是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筑牢教育強國基石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的方向性指引。

第三,要加強機制創新,著力培育學生創新素養、實踐能力。一方面,教育要發揮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在基礎教育階段必須培養學生牢牢掌握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學會學習和發展自我的能力,敢于質疑,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我國基礎教育在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得到了世界公認,但在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質疑問難、創新實踐等方面還存在很大不足。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就要補短板,注重對學生創新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建立促使學生創新素養和實踐能力不斷提升的教育教學機制。另一方面,教育強國與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三位一體,是針對我國科技創新不足、拔尖創新人才缺乏提出的戰略?;A教育強國建設要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教育,要為科技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創設條件,這是基礎教育筑牢教育強國建設之基石的核心內容和任務。

第四,要有組織地持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課程是學校教育的藍圖和教育內容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在人才培養中發揮統領作用。教學以課程為基本依據,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課程教學事關學校政治方向、價值導向和育人質量。正是基于此,課程和教材作為國家事權受到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我國基礎教育在課程方案、各科課程標準以及教育質量監測、評價等方面不斷修訂、完善,繪就了基礎教育的育人藍圖。2023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從課程方案落地規劃、教學方式變革、科學素養提升、教學評價引領、專業支撐與數字賦能5 個方面提出14 項舉措。這一方案的印發為基礎教育筑牢教育強國基石提供了有組織持續推進課程教學深化改革的行動指南,地方與學校應據此做好在地化工作,扎實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創新落地生根。

第五,要創設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增強學校辦學活力。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基本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而辦學活力不足是制約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亟待通過創新體制機制,來釋放與增強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活力,提升辦學質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好滿足群眾對‘上好學’的需要”[17]。因此,應明確政府的辦學主體責任,確立學校辦學主體地位,明晰政府和學校權責邊界。要破除一切制約學校辦學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一方面,要打破部門壁壘,保障學校辦學自主權,做到應放盡放;另一方面,要不斷增強學校辦學的內生動力,強化學校在評價導向、校內激勵、文化引領等方面的作用,鼓勵和支持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不斷向高質量邁進。有了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學校辦學水平,教育強國的步伐就能穩,后勁就能足,就能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支撐。

本研究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四五”規劃2021 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基于新發展理念的中國教育學話語體系建設研究”(BAA210027)成果。

以課程現代化支撐基礎教育強國建設

范 蔚,陳 昊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保?8]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正處于從體量發展向內涵發展,從有質量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階段。課程作為最重要的育人載體,是推進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撐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要素。課程現代化是指為適應社會轉型的客觀需要,使課程的現代性不斷增長與發展的動態歷史過程。[19]課程現代化包括課程理念現代化、課程內容現代化、課程實施現代化、課程評價現代化等方面。只有以課程現代化推動基礎教育教學關鍵環節變革,才能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從而支撐基礎教育強國建設。

一、以課程理念現代化筑牢基礎教育強國建設之本

建設教育強國目的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基礎教育強國建設過程中,要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以課程理念現代化為先導,要求課程建設集中體現黨和國家意志,堅持育人和育才相統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筑牢基礎教育強國建設之本。

(一)“集中體現黨和國家意志”是課程理念現代化的基本前提

教育強國建設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課程理念現代化要集中體現黨和國家的意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培養可用之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強化課程的育人價值,通過課程目標設計、內容選擇組織、實施評價等,把培育有理想之人作為課程育人的價值起點[20],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增長學生知識見識,養成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二)“堅持育人和育才相統一”是課程理念現代化的核心要義

教育強國建設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人才基礎。課程理念現代化要堅持育人和育才相統一,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教育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充分發掘各學科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各學科教學,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文化素養等培根鑄魂立德,推進學?!靶≌n堂”、社會“大課堂”和網絡“云課堂”協同育人。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課程理念現代化的價值歸宿

教育強國建設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更好教育的期盼。課程理念現代化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受教育者的立場出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確立人在課程中的核心地位,基于人、通過人、為了人來設計與實施課程。這不僅包括為什么教、為什么學的價值目標問題,還包括教什么、學什么的內容問題,以及怎么教、怎么學的方式問題,甚至還有教得怎么樣、學得怎么樣的質量問題。通過以人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與實施,不斷提升學生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以課程內容現代化夯實基礎教育強國建設之基

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就必須通過教育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課程現代化必須解決的問題。課程現代性增長的核心在于學生的現代性增長。[21]沒有課程內容的現代化,也就不會有學生的現代性增長。要基于綜合化、主題化、國際化等方面對課程內容進行現代化改造,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學生創新精神,開拓學生國際視野,促進學生的現代性增長,夯實基礎教育強國建設之基。

(一)基于核心素養要求,實現課程內容的綜合化

當前,世界范圍內的課程改革正在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深度進行,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紛紛圍繞核心素養進行課程改革。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也成為改革成敗的關鍵。要圍繞核心素養進行課程綜合化設計,依循“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單元設計—學習評價”的邏輯鏈環[22],采用理念滲透、模塊嵌入、大單元整合等方式進行課程架構,形成橫向關聯互動、縱向進階銜接的課程內容結構體系,為學生跨領域、跨學科學習提供便利。

(二)立足創新精神培育,實現課程內容的主題化

要圍繞中心主題重構課程內容,開發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的主題活動課程。聚焦社會現實問題和生活場景,通過主題活動將各學科知識、實踐活動、現實場景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整合。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社會生活、學科知識、個性特點等為基礎,鼓勵學生基于真實問題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在實踐、合作、交流、反思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斷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提升創新能力。

(三)瞄準全球視野格局,實現課程內容的國際化

課程內容國際化是課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我國基礎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路徑。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對不同信息的分析、比較和歸納能力,與外國人進行溝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不斷擴展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國際競爭意識。要保持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將世界先進科學知識納入教學內容,突出學科前沿知識、交叉內容、新興學科領域的知識。要注重國際比較,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我國國情學習借鑒世界先進文明有益成果,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學生。

三、以課程實施現代化改進基礎教育強國建設之法

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開辟了教育強國建設新賽道。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是從基礎教育大國邁向基礎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要以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推進課程實施現代化,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實現基礎教育由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發展轉變、由規?;l展向個性化發展轉變,不斷提升基礎教育教學效能,改進基礎教育強國建設之法。

(一)以課程實施信息化促進優質資源共享

信息化是課程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課程高質量實施的關鍵。從教的層面來看,要利用信息化技術跨越不同的學科、學校和區域,實施校際聯動、區域協作,通過資源共享、師資互補、課程整合等方式,實現區域內課程有效連接和優勢互補,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公平。從學的層面來看,要運用信息化手段拓展課程空間,打造安全、穩定、優質、便捷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建立智慧教室、智慧教育平臺等新型場域,豐富在線課程、電子書籍、習題庫等各類優質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學習機會。

(二)以課程實施數字化促進課堂提質增效

數字技術是重塑未來基礎教育課程的催化劑。數字技術使課程從靜態文本走向動態文本,利用AR、VR等虛擬現實技術使抽象的課程內容具象化、可視化,能夠提升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和形象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要運用數字化技術構建課堂新形態,創新翻轉課堂模式、參與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不斷優化課程內容、教學過程與學習方式,形成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相融合的教學新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三)以課程實施智能化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人工智能為私人定制課程提供了可能,能夠滿足每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搭建自適應學習系統,使智能機器人在充分分析學習者認知背景、學情、個性特點的基礎上,基于大數據分析結果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規劃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同時監控學習過程、評估學習效果,實現精準化匹配學習路徑和方式。此外,人工智能還創造了即時交互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智能學習輔助工具,精準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及時診斷問題和解決困難,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

四、以課程評價現代化指引基礎教育強國建設之路

教育評價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指揮棒,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課程評價現代化是課程現代化的關鍵環節。要推進課程評價現代化,就要以過程性評價、綜合性評價、增值性評價破除應試教育的頑疾,發揮評價的引導、診斷、改進、激勵等正向功能,從而更好地指引基礎教育強國建設。

(一)運用過程性評價加強關鍵環節質量監控

過程性評價關注課程教學各環節,圍繞教師教學過程、學生學習過程及師生互動過程進行評價。與結果性評價不同,過程性評價是為了發現問題、診斷問題、改進教學過程。它不僅關注預設的課程目標,還要關注非預設的目標;不僅要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顯性行為變化,更要關注其隱性素質的發展。過程性評價要采用多種方式收集不同科目的證據、不同形態的證據、不同時間的證據,基于各種證據分析作出客觀公正的分析與評價,并做好評價結果的反饋與改進,建立“評價—反饋—改進”的運行機制。

(二)通過綜合性評價破除“五唯”的頑瘴痼疾

當前,綜合性評價已成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學生評價痼疾的重要手段。綜合性評價是對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創新精神等進行多維度、多方面的評定與判斷,而非僅對學業水平單向度的評價。因此,要突出學生作為一個“整體的人”的成長與發展,基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制定評價標準,通過對學生全面發展狀況的觀察、記錄與分析,客觀、真實、全面勾勒學生的成長軌跡,規避傳統評價“只見分數不見人”的流弊,從而形成對學生個性品質、專業特長、優勢潛能的正確認知,讓學生更好地發現自身的個性特長與優勢,從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三)利用增值性評價挖掘學生自身發展潛能

增值性課程評價的理念是建立在課程可以增加學生“價值”這一假設之上的[23],增值的部分正是課程對學生的影響,課程增值能力體現了課程育人能力。由于不同學校在辦學性質、生源質量、師資水平、辦學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課程在學科性質、承載內容、實施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因此,對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課程育人效果的評價不能搞“一刀切”。實施增值性課程評價,就是要將學生學習課程之前與學習課程之后進行比較,以此來評價學生的進步情況,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潛力,不斷激勵學生自我突破,從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本研究系202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STEM 教育對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機制研究”(22XJC880002)成果。

教育強國時代的教師隊伍建設

徐繼存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強教必先強師。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支撐,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教育強國賦予的責任和使命。

一、增強政治意識

教育是培養人的專門活動,從來就不是價值無涉的、非政治的?!叭魏伟呀逃兂梢环N技術,從工具性的層面理解教育的企圖,都將對通過教育成為某個人的可能性構成威脅——在阿倫特看來,這將最終與‘教育的本質’相背離?!保?4]在現代社會,教育已成為一項基礎性的國家事業,它在塑造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不可能置身于國家主導思想和統一行動的任何潮流之外。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直接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因此,教育必須確立國家立場,體現國家意志,肩負國家責任,教師必須站在國家的高度,將教育理解為一項國家事業,確立起教育的國家事業觀。當前,學校應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組織教師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教師確立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堅定教育信念,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自己的根本目標,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而“有意義的生命必然應當是獻身于某種封閉的個人生命之外的東西,只有當人在履行使命和實現超越個體價值的時候,他才能找到合理的自我存在,也就是使自己成為有生命意義的存在物。我們所與之聯系和作為其一部分的切近整體是民族或人類的生命,如果脫離了祖國,脫離了與祖國命運的聯系,在人類過去和將來的文化創造的統一性之外,在對人類的愛和人類的共同命運之外,我們就不能實現自身,不能擁有真正有意義的生命”[25]。教師應當強化政治意識,增強政治自覺,提高政治站位,將自己的生存發展與國家的榮辱興衰聯系起來,體驗職業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教師的政治意識不能是紙上談兵,而要轉化為一種堅定的教育信念和滿腔的教育熱情,貫注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任何時候,教師都不能忘記教育是國家事業這一基本規定性,要始終將堅定的政治方向置于一切教育活動首位,嚴格以政治標準衡量和反思自己的言行,自律自強,自尊自愛。

二、提升專業素養

教育作為一門專門職業,專業性是其應有之義。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不僅決定著教育的質量,而且也決定教師自身尊嚴的維護和配享。事實上,專業素養不高常常是教師得不到社會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1993 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保?6]可以說,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既是教師的一項權利,也是教師的一項義務。在教育強國的新時代,教育更加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靈活性,更加需要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更加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育顯然不能僅僅以教師既有的經驗、傳統和慣習來運行,而必須以有效的教育研究為基礎。在這種意義上,教育的過程即是研究的過程,教學的過程即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過程,教師至少也應該學會以與自己做學生時被教的方式有所不同的方式教學。盡管我國一直在持續深化教育改革,不斷推進教師專業化,但傳統教育的觀念依然不同程度地束縛和影響著當下的教育,許多教師無視社會變革和時代訴求繼續沿用歷代教師所使用的教育方式,學校成為最封閉的社會機構,教師成為保守主義的代名詞?!霸絹碓蕉嗟膶W校系統不是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靈活性,而是受到強制性、注重微觀管理的課程統一性的困擾;學校和教師肩負的不是全力培養學生同情心和團體性的使命,而是被擠壓進考試分數、成績目標和考核排名等狹隘視域的死胡同?!保?7]如今,教師必須充分地認識專業素養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本,持續地進行專業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并能對自己的專業學習進行自我監控和反思。學校不僅是專門的教育機構,也應該成為教師共同學習的組織,為教師的專業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有力的支持,使專業學習成為教師工作的自然生發和內在構成。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復雜性日益增加,沒有一個教師能夠獨自應對教育的所有問題,于是,一些教師常常習慣性地求助于專家,總認為專家那里有自己問題的答案。實際上,專家缺乏對教師工作境遇的親身感受和體驗,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永遠不能代替教師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更不可能代替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所以,教師之間的相互協作、共同研討至關重要。他們可以一起進行課程開發,集體有效應對和緩解教育改革的需要及其帶來的壓力,開展合作行動研究,彼此分享教育經驗,協同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模式。

三、培育公共精神

教育是一項國家事業,也是一種社會活動,公共性是教育的基本性質。教育的公共性意味著教育絕不能成為任何人的私人領域、私人事務??梢哉f,公共精神既是教師之所以為教師的內在規定性,也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品格。杜威來華講學時談到教師工作的性質時指出,教師應該“不但注意于學校以內,更當注意于社會,不但做學校的教師,更當做社會上一般人的教師、學生家屬的教師。個個教員有這種意思,繼續地做去;那么,中國前途一定很有希望”[28]。一個感情冷漠,思想麻木,對國家事業和社會公共活動毫不在意,只關心個人私利,將全部心思都放在個人生活上的教師,不可能擔負起立德樹人和對社會大眾進行文明教化的職責,也不可能培養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近些年來,教師的專業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專業化水平成為衡量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標準。這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相對于教育強國時代的要求,教師專業化水平亟待提升。但不能將教育的公共性與專業性、教師的公共精神與專業精神相對立,而應該在大力推進教師的專業化前提下培育教師的公共精神,否則很容易使教師迷失在狹隘的專業技能和經驗的困境之中,模糊了公平與偏見、正義與邪惡、文明與愚昧這樣的大問題。而且,培育學生的公共精神也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教師理應身先示范。當然,用教育的公共性規避專業提升的艱辛,與用專業提升消解教育的公共關懷同樣是需要警省的。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專業發展中存在不安心專業學習,熱衷于尋求外部權力的支持,抬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將專業發展作為獲取名利的手段的情況,這背離了專業發展的初衷。

學校是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場所,學校首先應該擔負起培育教師公共精神的職責。教師公共精神是在教師參與學校公共事務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學校應該努力為教師平等參與學校公共事務提供平臺和機會,對于關涉學校運作和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應該進行公開、平等的討論。同時,還可以借鑒奧爾森設計的“選擇性激勵”策略,即對于積極參與學校公共事務的教師進行獎勵,對于缺乏公共意識甚至妨礙學校公共事務的教師進行懲戒。

四、建立退出機制

師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構成,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范。黨和政府素來重視師德建設,將師德建設置于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們的教師隊伍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師德不高、專業素養低下的教師,正是這些教師的存在影響了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這也是少數教師不能贏得社會尊重的重要原因。對于高尚師德的養成,宣教的效果是有限度的?!氨M管我們經常進行‘道德教育’,希冀通過傳授一些正確的‘道德’觀念,來改變人的行為,但事實上,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實踐,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步內化的,不像2 加2 等于4,是一種可以簡單傳授普及的知識?!保?9]誰也不能否認教師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作用,教師畢竟只是影響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因素之一,這給教師自身任何行為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依據,由此導致了一些教師成為機會主義者,他們的行為在某種環境下符合教師職業道德的規范,但并不意味著他們的道德水準高,或者他們具有堅定的教師職業道德信念。沒有信仰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很容易退化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信仰很容易蛻變為妄信。因此,師德建設不能完全依靠教師個人的自覺自愿,還必須通過強有力的制度規約,盡快建立教師的退出機制,將那些師德不高、專業素養低下的教師進行分流,或讓其退出,虛位以待樂教善教的優秀人才。

建立教師的退出機制,吸納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既需要國家和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也需要學校領導的擔當作為。教育強國建設需要高質量的教師隊伍,而隨著出生人口下降對教師需求數量的相對減少,建立教師退出機制的時機已經成熟。

本研究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大委托課題“山東省鄉村教育振興的機制創新研究”(2021VZ005)成果。

素養本位的教學變革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宋 萑,王馨薇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其中的核心之一即要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既要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也要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要實現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躍升,必須以教育改革創新為動力,其中人才培養的突破則以基礎教育的教學變革為基點。當前,“雙減”倡導的學校教育提質增效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新課程和新標準的落地也為教學變革指明了素養本位的新方向。為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踐行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使命,本研究嘗試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態、教學評價、教學環境、教學范式六個層面提出教學變革的具體路徑。

一、教學目標的素養導向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對教學具有指引、調控和評價等作用,是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先決條件。因此,設計合理且科學的教學目標是構建課堂教學活動的首要前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課程目標從“雙基”目標邁向了“三維”目標和“核心素養”目標,呈現出轉折性跨越和以人為本的核心特征。

教學目標轉換的根本是基于立德樹人的教學論突破。在傳統的教學論中,承擔學科知識傳授任務的學科教學和承擔道德品性養成任務的學科德育互相獨立存在,導致關于課堂教學的研究更多聚焦于知識傳遞的有效性,而忽視了對于道德品性的關注。[30]“立德樹人”概念的提出整合了教育實踐的真理性與價值性,將學科德育從基礎教育的邊緣位置拉回到教育教學的中心地位,教育教學實現了從以知識為中心向以素養導向為中心的轉變,惟此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將知識轉化為素養是素養導向教學的最高命題之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學的出發點,是確立具體教學目標的依據,也是發展和培養個體在應對未來社會生存和發展所需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的關鍵。素養是抽象的,而課程教學目標則是用學科話術具體陳述核心素養,并基于此選擇和組織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的素養。但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養需要整體地被課程設計者和實施者理解,以避免產生零碎的目標或結果。[31]

二、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導向

指向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升級意味著對逐個知識點的了解、識記、理解等目標不再適用,教學目標已轉向對知識點之間的結合及運用的關注,由此倒逼教學設計要從針對割裂的知識點或課時的設計轉變為大單元教學設計。

聯結學科教學與素養養成是單元教學的邏輯實質。在傳統的知識獲取與理解過程中,學生容易習得知識的符號表征和邏輯形式,但缺乏通過邏輯考察、歷史探源、情感體驗、文化覺醒、審美實踐、社會探究、意義建構等進行更深層次的進階學習。[32]大單元教學超越了傳統授受式的淺表化教學方式,突破了基于教材單元內容的既定教學流程,采用了大觀念、大任務、大情境驅動的項目式學習、主題學習、任務學習等教學形式,旨在指引學生在學科教學中建立與世界的恰當聯系,從而積極應對并解決現實問題。

結構化整合是實施單元教學的根本路徑?;谙到y性思維的大單元教學首先要求教育者全方位掌握各單元學習內容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再提取出具有統領性的核心觀點作為“大概念”,將支撐大概念理解的相關學習內容重組,架構成新的系列單元。其中,學科大概念作為統領單元整體教學的支點,是“知識背后的知識”,其既要能夠深入學科內部,又要具有超越課堂的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對大概念的理解和深化有助于學生進行超越事實的思考,有利于學生組織經驗、進行探究和資源信息的有效整合,并為其終身學習提供大腦圖式。[33]

三、教學形態的實踐性導向

傳統的以聽講、背誦、作業、考試為主線的教學是一種“淺加工”的認識型學習,將教學過程定位為學生的特殊認知過程。根據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學形態需從學科認識轉向學科實踐,構建起實踐型的學科育人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習為中心實現深度學習。深度學習理論把課堂關注的視角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教師要引入系統且將高效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嵌入日常教學過程中,以觀察、實驗、策劃、創作等實踐性學習取代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的固有學習模式。需要明確的是,盡管倡導學生發展獨立學習的品格能力,但學生是處于發展之中、尚未具備完整主體認識能力的群體,需要依靠教育者適當提供知識、方法、思維支架對其學習活動進行指導。因此,教學中的學習活動是在教師主導下發揮及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活動,教師作為“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者”在將“教”轉化到“學”的過程之中,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持和引導。

在教學組織上要立足于真實情境、驅動性問題、挑戰性任務等進行學習。素養的養成源自身體力行,實踐型教學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學生主動投入學習,從教師“投喂”之下的跟隨式學習轉向以學科實踐為基本的內涵建構式學習,激發和引導學生在用中學、在做中學,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落實學習的主體責任。由此,學生可以切實地感受到知識的來源和產生背景,體驗到知識的用處和價值,從而構建整體認知結構,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于真實問題解決中,最終成為具有創造力、會合作、知交往的終身學習者。[34]

四、教學評價的綜合性導向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科學構建教學評價體系以有效發揮其導向、激勵和改進作用并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是教學評價改革的現實課題。

首先,要推動“學本評估”的評價體系。一是要從終結性評價轉向學習階段性評估,運用多種形式搜集學生學習結果信息,基于評估結果剖析出評估結果產生的原因,以此為依據有效改進教與學;二是要基于形成性評價建構學習性評估,圍繞“現在在哪兒”“要去哪兒”“如何更好地到達那里”三大問題為學生提供反饋,支持其個性化學習與發展;三是要倡導學習化評估,通過學習與評估一體化,鼓勵學生成長為自我評估者并由此促進其自主學習,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35]

其次,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由教師承擔,學生被動參與評價。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指的是主導評價活動的角色可以超越教師,既要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包括學生自評、互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甚至還可以邀請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家長等第三方參與評價。不同評價主體的立場和觀點不同,如教師的評價旨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教學改進做出判斷,而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則會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風格進行考量,對教師在教學觀念和行為上的不足提出意見。在多元評價主體的共同配合之下,評價結果才更加具備合理性、客觀性和公正性。

再次,要納入豐富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素養本質上是集知識、能力、態度、品格、價值觀為一體的復雜系統,以往“以考代評”的紙筆測驗僅停留于知識認知層面的評估,不利于全面了解和診斷學生的素養養成。在評價內容方面,可結合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等綜合素質發展水平,通過實施評價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在評價方式方面,可采用替代性評價、課堂觀察與調查、隨堂聽課等方法,將評價過程融合到動態的課堂教學之中,以促進教學評價科學性。

五、教學環境的支持性導向

教學環境是學校教學活動所必須的主客觀條件和力量的綜合,學校中一切物質的、精神的、有形的和無形的要素都是構成教學環境的基本要素,不同要素又構成教學環境的系統結構。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情感環境。

物質環境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良好的物質環境能給學生帶來舒適感、安全感和愉悅感,能激發出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樂學的心理狀態。為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校要積極創設能夠激勵學習者有效學習的教室環境,如改變傳統的將教師置于中心的座位排列方式,采用馬蹄型或圓桌型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空間布局方式,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小組學習和創新型互動學習提供條件。另外,學校還應積極探索智能教學環境建設。智能教學環境不僅能夠為師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也能通過更靈活的教學方式、更個性化的教學管理改善教學生態??傊?,要綜合考量校園環境、空間設計等因素,營造有利于學習實踐的文化氛圍,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深度學習。

情感環境是相較于物質環境而言較為隱性的教學環境,在日常教學中易被忽略。但事實上,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鼓勵學生養成內在的學習動機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36]這就要求教師要營造一種具有開放性、啟發性、滲透性、包容性的隱性教學環境,學生在該環境中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并積極地對他人的言論進行思考和反饋,彼此之間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情感環境氛圍,在共享、傾聽和反思中實現知識體系的建構,增強自主學習的動力。

六、教學范式的證據性導向

隨著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少研究者開始提倡推行數據驅動教學決策和循證教育。兩種教學取向都強調教師要充分借助先進信息技術,動態收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數據,篩選出能夠有效支持和引導學生學習的相關數據作為證據,進行適切的教學推理,形成適宜的教學決斷。

首先,教師要形成對循證教學的合理認識?;谧C據的教學范式不同于經驗主導的主觀主義教學,教師需要摒棄對自主意識和主觀判斷的過度依賴,結合教學證據,借助主體經驗做出科學的判斷和決策。其次,教師需要具備收集、分析并應用教學數據進行個性化教學的能力。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教師不僅可以采集線下課堂中產生的學生課堂行為數據、作業數據及測評數據等,還可以采集學生在線上學習平臺留下的瀏覽數據、下載數據等。教師要從教學實踐、師生互動中有意識地采集學生的學習數據,篩選并識別出學生的學習困境,然后結合自身專業經驗將證據轉化為教學實踐上的調整。再次,要充分發揮教師評價教學證據的作用,通過評估教育決策實施的過程和結果,檢驗證據使用對教學干預的有效性,并驗證干預措施是否能推廣到更廣泛的教學環境中去。

本研究系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課題“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研究”(JCSZDXM2022001)成果。

智慧評價賦能教育強國建設的價值訴求與實踐路向

程姣姣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2023 年5 月2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37]。這表明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方向。智慧評價作為當前教育評價改革方向之一,能夠加快教育評價現代化進程,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新思路。

一、智慧評價的內涵與特征詮釋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智慧評價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成為教育評價的一種新形態。對智慧評價概念的探索是評價體系構建的基礎與前提。

(一)智慧評價的內涵

“智慧”一詞的本義是指個體通過“求窮通”不斷頓悟獲得的才能與德性[38]。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智慧”的概念也隨之擴展,被用于描述數字技術發展的新形態。據此,智慧評價既包含對學生智慧的評價,也包含通過數字賦能的教育評價,這兩層含義具有統一性。前一種含義是智慧評價的價值旨歸,后一種含義是智慧評價價值實現的技術供給,二者相互依存。對學生智慧的評價是指對教育在啟迪學生求真、求善與求美智慧上形成情況的價值判斷,聚焦學生超越知識的智慧體悟;數字技術賦能教育評價是指將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教育評價全過程的一種新型高級形態的評價。智慧評價本質上是以促進學生智慧發展為目的,借助數字技術的力量,創建智能化評價環境,為學生靈活匹配合適的評價活動與任務,協助多元評價主體進行評判的教育性活動。

(二)智慧評價的特征

“智慧評價”包含一些特征,這些特征也將“智慧評價”與其他評價活動或非評價活動區分開。第一,生成發展。學生智慧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斷發展與突破。因此,智慧評價是根據已有的和最新的評價數據不斷逼近學生智慧發展的真實樣態,從而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第二,跨界融合。智慧評價以學校為主要場域,結合學生在家庭、社會場域中的表現,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對學生智慧發展的泛在式跨界融合的評價活動。第三,多元交互。智慧具有高階性與復雜性,對其評價需要多元評價主體的參與,而智能環境為評價主體順利交流互動提供了可能。第四,因材評價。智慧評價結合人的智慧與機器的智能,根據學生智慧發展情況與傾向差異,遵循教育規律,實行有針對性、個性化的評價反饋。以上四個方面的特征也是智慧評價不同于智能評價、知識評價的緣由所在。

二、智慧評價賦能教育強國建設的價值訴求

智慧評價通過新理念與新技術不斷地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創造力與活力,助力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躍升。在賦能教育強國建設過程中,智慧評價具有以下三個方面重要價值。

(一)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好的教育評價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后盾,能夠助力教育強國建設。然而,當前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存在唯分數、唯升學等現象,偏離教育本體價值。[39]智慧評價旨在確立智慧發展導向,堅持以德為先,面向全體學生,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首先,智慧評價關注學生作為“人”的整體性成長,以綜合素質為評價內容,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使其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有大用、擔大任。其次,多元評價方式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全面準確評價學生的基礎。智慧評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革新教育評價方式,為個性化、綜合性與伴隨性評價的開展提供了可能[40],推進教育評價數字化變革向縱深發展。

(二)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

當前我國教育功利化傾向嚴重,“架空學生的全面發展、異化教育過程、引起教育焦慮”[41],從而影響教育生態正常運轉,阻礙教育高質量發展。以“求真”“求善”“求美”為追求和準則的智慧評價能夠加速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其一,“求真”智慧評價以真人為對象,期望透過學習現象探求學生發展本質,以幫助其獲真知、辨真理。其二,“求善”智慧評價重視學生的內在善與良知,順應“人皆求善”的天性,從而在源頭上瓦解教育功利化傾向的“力量”。其三,“求美”智慧評價以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為內核,通過學生畫像、學習分析等新技術建立富有特色、彰顯個性的智能評價體系,助力學生在知與行、社會化與個性化之間達到平衡狀態。

(三)提升教育評價科學化水平

作為教育性活動,教育評價的科學化水平涵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遵循教育規律的程度;另一方面是評價過程與結果的客觀性程度。然而,當前教育評價存在“客觀性有余,教育性不足”問題,導致過分推崇分數評價,忽視學生發展的差異性、階段性,削弱評價的教育性價值,而智慧評價強調教育性與客觀性,能提升評價的科學化水平。第一,智慧評價面向學生長遠發展,關照成長的差異性,以開放生成的“姿態”進行評定,激發其內在發展動力,從而提高教育評價價值。第二,智慧評價利用跟蹤式動態識別和數據無感知靜默式采集等信息技術,對學生發展情況進行數字描述,并結合教師評價智慧,深度刻畫學生全面發展的具體形態,從而提高教育評價的客觀性與專業性。

三、智慧評價賦能教育強國建設的實踐路向

作為現代化創新評價方式,智慧評價能有效支撐教育現代化發展,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重要動力。智慧評價賦能教育強國建設的動力提升需要堅定改革創新信念,自覺更新與轉換評價理念與實踐方式,并堅持久久為功。

(一)智慧賦能的理念轉向

建設教育強國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傳統評價理念強調學生的知識掌握,這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更新評價理念,向注重學生綜合發展的智慧評價理念轉向。為加速理念轉向,必須變革評價目標、內容與標準。第一,評價目標從知識增長向智慧形成轉變。知識增長目標注重知識的積累,而智慧形成則強調對知識的應用、創生和超越,實現“轉識成智”,促進學生更高階能力的形成。第二,評價內容從知識中心向素養中心轉變。知識中心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而素養中心注重學生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的發展,使學生能夠適應未來不確定的社會與環境,為其成為終身學習者奠基。第三,評價標準從預設向生成過渡。智慧形成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難以通過預設標準全面反映其發展情況,需要更具靈活性和適應性的生成標準,以提供更全面和適切的評價。

(二)人智協同的方式優化

人智協同是指人的智慧與機器智能的有機結合,能夠提升智慧評價的質量,從而加強其賦能教育強國建設的效果。然而,當前人智協同質量較低,存在機械化、形式化問題。評價者要么完全依賴人工智能,要么完全不信任人工智能,這無疑會降低評價質量,影響賦能效果。因此,優化人智協同的方式要把握好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充分發揮人的智慧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雖然人工智能在智慧評價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評價是一項涉及價值導向的教育活動,需要發揮人的主導作用,不能因人工智能的高效準確而弱化評價者的主體性。二是提高人對人工智能的信任度。信任是人與人工智能高質量協作的基礎,而提升這一信任度,既需增加人工智能“黑箱”的透明度[42],減少對算法的質疑,又需要提升評價者的智能素養,強化理論學習與應用,從而提升人智協作水平。

(三)以人為本的工具改進

智慧評價以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為核心,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具有較強的人文性。因此,作為智慧評價重要支撐的評價工具,在選擇和應用時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然而在現實中,教育評價工具存在工具理性泛濫和人文精神缺失兩種傾向,因而難以推進智慧評價改革。為此,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來改進評價工具。其一,遵循真實性原則,改良傳統測評工具。傳統測評創設的問題情景較為單一,可能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因此可以借助AR、大數據等技術構建次真實或擬真實的評價場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育評價工具,實現教育評價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的深度融合,確保教育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性[43],并通過跟蹤動態識別技術全過程收集評價數據,改進傳統測評工具,從而反映學生的真實表現。其二,遵循倫理性原則,優化智能評價工具的算法。智慧評價工具用于測量和收集學生發展的全過程數據,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敏感和隱私數據,因此需要合理設計、修復與更新算法,防止數據篡改與數據泄露等問題的發生。其三,遵循發展性原則,提升評價結果解釋的教育性。處于發展中的學生具有無限發展的潛能,因此教育評價應以促進其發展為導向來解釋學生的階段性發展結果,激發學生成長的內生動力。

本研究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四五”規劃2021 年度教育學重點課題“我國義務教育學業負擔綜合治理研究”(AHA210009)成果。

猜你喜歡
強國教材評價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教材精讀
強國有我
秦晉爭霸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