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教育學校數字化治理的涵蘊、表征與路徑①

2024-04-07 04:04劉來兵楊若怡
現代教育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數字化評價學校

劉來兵,楊若怡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把“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作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督逃?022 年工作要點》指出,要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強化數據挖掘和分析,構建基于數據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教育數字化成為我國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與手段?;A教育是教育的基點,在教育中處于基礎性、先導性的地位,提升基礎教育學校治理能力水平是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關鍵一步,也是提升教育現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基礎教育中學校數字化治理的概念、內容及具體表現,對進一步發揮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進而對不斷優化學校教育治理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基礎教育學校數字化治理的涵蘊

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指引下,推進教育數字化的落實,提升基礎教育學校治理數字化能力成為關鍵。實現數字化治理要變革教育觀念、教學手段等相關要素,保障數據安全,提高社會對數字化教育的信任度,為更好實現數字化治理創造社會環境,更為提升教育質量、推進教育公平、落實終身學習的教育目標服務。

(一)學校數字化治理概念的界定

“數字化”一詞可以追溯到1990 年萬維網(Web)的誕生,人類社會從信息化時代走向數字化時代。其寓意在于從傳統的信息輸入、信息存儲和信息管理向運用智能終端、中央信息處理功能和無線互聯網等方面轉變,實現對信息和數據的自動化處理,提高數據的利用程度,為治理和決策提供更加豐富和有效的數據來源??梢哉f,數字化是信息化的升級,是信息技術(IT)向數字技術(DT)發展的必然結果。將數字技術運用于治理環節稱為數字化治理,其廣義上由“基于數字化的治理”和“對數字化的治理”兩部分組成。數字化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應用于現有治理體系和數字世界各類復雜問題的創新治理兩個部分。[1]數字化治理的概念最先在經濟、社會、政府、企業等領域廣泛應用,后在教育中僅將數字化作為信息化的一種表現和手段,用于數字化教室、數字化教育資源、數字化校園等概念,數字化治理的單獨應用則相對稀缺。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數字化作為強國建設的基礎,對數字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育資源、教育模式、教師數字素養、網絡安全等多個方面做出詳細闡述,為我國教育數字化發展指明方向,同時數字化賦能教育治理也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第十四屆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最早明確將數字化引入教育治理,該論壇以“大數據時代的數字化校園與管理信息化”為主題,探討大數據與數字化校園建設、大數據對教育管理效能的提高及大數據對教學模式變革的推動等內容,首次提到數字化對教育管理的作用,為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奠定一定基礎。學校數字化治理概念是從屬于數字化教育治理的子命題,是數字化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表現為:教育場域下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增強,課程、教學、管理和評價等教育過程中各方面的科學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教育管理與決策更加合理有效。

基于數字化教育治理和學校治理的概念,學界對數字化學校治理的概念進行了探索。目前,大多從數字化技術賦能學校教育治理的過程升級以及結果變革兩個方面定義數字化學校治理。一方面,體現為數字化技術在課程、教學、管理、評價等方面的應用使教育治理過程更加便捷有效,提高學校教育治理的科學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體現為數字化治理使學校教育治理過程更加注重人的個性化、特殊性,并為人的發展服務。如有學者認為:“學校數字化治理包括以技術為依托的數字化治理環境,一體化虛擬治理空間以及發揮學校數據功能,貫徹宏觀調控、臨床決策,提升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三個方面?!保?]有學者具體提出:“人工智能助力學校治理現代化是對學校智能設施、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評價模式、教師發展乃至學校組織變革的系統性建構?!保?]還有學者指出:“教育數字化治理是指將學校中產生的數據用于區域教育監管和評估,以及日常學校教學質量檢測和管理決策,形成智能輔助決策、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教育生態,推動治理方式向數據驅動的精準治理轉變?!保?]部分學者則立足于人本身,關注“人”在學校數字化治理中的起點與歸宿合一的重要地位,指出:“數字化治理是以人為中心,以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個性化的發展為目的,不斷創設和開辟新的教育形態、教育場景,以教育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為引導,實現從‘數字化+教育’向‘教育+數字化’ 的轉變,在促進人的發展過程中發揮數字化的獨特價值,實現以技術為育人服務為目標的治理方式?!保?]除關注“人”之外,還有學者關注人與機器在學校數字化教育治理中的合作,指出:“智能時代的教育治理應該逐漸轉變以往的教育管理機制,倡導以‘數據驅動’和‘人機協同’治理替代‘經驗直覺’治理,將治理主體從‘人的智能’擴展到‘人’和‘機器’的群體智能,通過‘人’和‘機器’的高效合作、優勢互補,變革教育治理主體結構與關系?!保?]基于已有研究可知,雖然學界對數字化學校治理做出相對清晰的概念界定,但較之于數字化治理和學校治理方面,數字化學校治理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對數字化學校治理缺乏較為全面和系統的研究,大多將其作為教育治理的組成部分,很少作為單獨的研究問題。

綜合學界對學校數字化治理概念的探究,我們認為,學校數字化治理即運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通過對治理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自動化分析,以學校自治為依托,發揮政府指導、多元主體參與和法治保障的力量,對學校課程設置與開發、教學手段、師生管理及質量評估等多個方面進行系統性升級,精準性把控和科學性決策的過程,其目的在于運用數字化技術為人的個性化、特殊化及多元發展提供教育資源,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發展的質量。

(二)基礎教育學校數字化治理的內容

第一,課程開發是基礎。課程治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校治理的核心內容。課程治理由國家課程治理和特色課程治理兩方面構成。首先,國家課程治理是以國家為課程開發主體,包括制定課程標準、規定課程內容、擬定課程評價指標等多個組成部分。以語文、政治、歷史核心課程為主體,較少涉及學校參與,國家課程是國家意志在教育根本問題上的權威性體現。[7]除以上三個核心課程外,其他課程則根據國家統一課程標準,經國家審批后編寫不同版本、適合各地發展的教材。國家課程治理注重課程的政治性、政策性、科學性和專業性,確保課程的質量,為課程開發提供基礎性、全局性保障,指明課程開發的方向。其次,特色課程強調地方和學校根據所在地的優勢和特色開發多樣化的課程類型,以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數字化為特色課程開發提供優質的課程資源、高效的開發工具和程序、便捷的教師教研方式和途徑。數字化改變以往課程開發難、教師責任意識淡薄、學校忽視本土與特色課程開發等問題,基于國家數字技術支持和課程平臺的建立,學校和教師注重利用已有資源,開發體現本地、本校特色的課程內容,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而且對提升教育質量,落實素質教育也具有積極作用。

第二,空間變革是條件。傳統教學以線下面對面教學活動為主要形式,一名教師面對一個班級中幾十名學生,以固定教師、固定時間、固定內容為特點。數字技術的應用則改變以往教學空間的固化狀態,將教學活動擴展到線上,教師可以一對一、一對多進行教學,不再局限于某一班級的學生,可跨越地域、學?!皣鷫Α?,實現處處可學、時時可學。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進度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滿足其個性化學習需求。除具有線上教學的優勢之外,數字技術還能豐富線下教學的形式,為學習者帶來體驗式、沉浸式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基礎教育課堂質量。

第三,決策數據是支撐。數字技術在學校治理中的應用,使學校對師生的管理更加自動化和高效化。首先,數字技術實現了對師生信息數據收集與分析的自動化,節省更多人力成本,同時能夠更加科學地對數據進行分析,有效調整學校管理政策和方式。其次,數字化改變了傳統科層級、垂直化的治理模式,學校、教師和學生同時接收信息,實現扁平化治理。再次,數字化也為更多主體參與學校治理提供了可能。家長、企業、社區等主體通過學校網絡信息公開和意見收集等途徑,為學校治理提出參考建議并對治理效果進行反饋,對學校各項工作進行監督,優化學校決策方式和管理方式。

第四,評價指標是依據。教育評價變革是事關教育理念、導向、方法、治理等多個方面的系統性變革。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評價方案》圍繞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及社會五個教育核心主體,改革當前教育評價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推動學校實現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過去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以學生質量(即分數成績)為標準?;A教育學校數字化具有全程性、過程性、數據化的特點,可以豐富評價治理的指標,對治理過程中各主體的參與、相關活動的開展、網絡信息的收集、數據來源的分析等多個維度進行評價,使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合理,尤其表現在教師和學生評價方面,數字技術改變以往唯分數的單一評價指標,對教育主體的課前資料準備、課堂參與互動情況、課后結果評價及課堂設計的調整和升級等多個方面展開評價,借助多元指標使基礎教育教師和學生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全面。

二、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學校治理的表征

基礎教育的學校治理主要運用數字技術,打破課程開發、教育教學、師生管理與評價的時空限制,以泛在化為特點,以校內外結合治理、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為目標,將數字化貫穿于學校治理全過程,提升學校治理能力。

(一)從封閉轉向開放的課程開發革新

課程開發是根據課程目標、學生發展水平和需要,對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修訂等一系列內容進行系統性規劃的過程。一般而言,國家是課程開發的主體,對課程開發進行宏觀把控,語文、政治和歷史國家教材的開發體現國家在課程開發中的權威性。除以上三科外,國家在其他科目、傳統文化課程及校本課程的開發上應給予地方和學校一定自主權。在數字化背景下,多樣的網絡課程資源推動課程開發朝著更加開放、靈活的方向發展。國家智慧平臺的搭建為優質資源的共享提供條件,為特色化、高質量的課程開發提供可能。地方和校本課程的開發以教師為主體,以學校激勵為輔助。傳統的課程開發更多是學校開展線下的教研會議,由經驗豐富的教師牽頭,多名教師分工合作,極少參考其他特色課程,僅結合學校和地區特色,通過開展多次研討編寫出配套教材。課程開發的過程相對封閉,是一種內生型的課程開發模式,課程開發成果一般只適于本校,很難進行推廣。

數字化為課程開發提供免費、開放、共享和豐富的優質課程資源。以國家智慧平臺為例,該平臺的課程資源以“四個依托”為特點:依托教育水平高的地區,依托辦學水平高的學校,依托教學水平高的教師,依托制作水平高的教師。[8]豐富且高質量的課程資源為學校和教師開發課程提供了更多的借鑒和靈感。同時該平臺也提供教師研修板塊,設置名師工作室,發揮名師、名校長的引領作用,提供更為便捷的教研途徑,教師的研學活動不再局限于本校教師,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直接與名師交流,吸收課程開發的有益建議。虛擬教研室的設置能夠實現名師、普通教師、新手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多時段研修活動“同頻共振”。同時,還可通過網絡實現區域內協同教研,由相關教育部門主導,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借助教育信息化建設縣域教師共同體開展同步網絡教研,打破空間限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9]課程開發的泛在化以優質課程資源為基礎和依托,而數字化的課程資源平臺通過共享和互通的方式,為課程開發提供豐富的內容,以優質教師為主體,教師教研活動交流為手段,為優質教師與普通教師搭建溝通的橋梁。教師通過網絡進行教研活動,節約物力和財力,專注課程研發,簡化課程開發過程,開闊視野,提升課程的質量。

(二)從技能升至智能的教學手段改進

課堂教學是教育改革的主陣地,更是反映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數字化為基礎教育教學治理賦能,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手段的深度融合,構建全面數字化教育新局面,重點關注數字化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智慧教室、虛擬實驗室等數字化教育設備的使用,為教學手段的智能化提供良好條件。過去幾年教師線上教學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在線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當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成為新常態,數字化教育水平顯著提升。在數字化學習的現實需求下,教師要普遍掌握更加豐富和高水平的教學技能,實現基礎教育由信息化向數字化的轉型。教師在“教”方面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教”的全過程。課前,教師借助優質網絡資源,在課前將課程相關內容轉發給學生,學生通過對內容的自主學習,發現問題、難點,以便課上師生集中解決,提高教學效率。課中,教師可以應用VR、虛擬仿真項目等進行教學活動?!霸钪妗弊鳛橐曈X沉浸技術發展的最新階段與現實世界的在線數字空間正在成為人類社會創新發展的實踐場域。[10]元宇宙與教育的緊密結合,能使教學采用沉浸式、體驗式的方式,豐富學習者的感受,元宇宙在教學中的運用與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教學方法相結合,提升課堂體驗感。同時教師還可在AIGC技術與虛擬數字人的進一步融合的基礎上,將智能助教、智能學伴、虛擬數字教師助理等新興技術運用于教學場景,改變當前生師比過大現狀,彌補教師在課堂上精力不足的缺陷。課后,教師還可選擇智能批改作業的服務,減輕負擔。如作文批改的智能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負擔。作文的批改分為詞語運用、語句表達、篇章結構段的理解及整體的反饋四個部分。為了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學生需要儲備足夠的基礎知識,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運用合適的表達方式。[11]對作文中錯別字、基本邏輯、關聯詞、病句等基本內容的識別是完全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實現的。打分合理性也是作文批改要考慮的因素之一,通過算法對教師的反饋、句評、優秀范例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實現人機打分的一致性。應注意到,智能作文批改目前一般適用于平時作業、基礎教育階段,對于作文中的感情色彩、隱喻等內容很難做出準確判斷,而且在大型考試中可能會出現相對機械的評價結果,對考試成績產生影響,因此適用范圍相對有限。

在學生“學”的方面,數字化技術也得到充分運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具情景性、交互性、體驗性和沉浸性。學生可以通過慕課選擇感興趣的課程。首先,慕課是經過國家篩選和考核的精品課程,由名校教師講解,教學過程重點鮮明、條理清晰。其次,學生可以自主把控時間,根據自身基礎進行靈活選擇,不用局限于固定順序。再次,學生還能及時在評論區與其他有共同興趣的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了解更多的看法,提升思辨能力。除了自主學習之外,人機共教、人機共育、人機交互式等新方法還給學生的學習過程帶來改變。上述方式的實行需要借助現代化的數字設備,因此,“教育設備1∶1”項目是實現數字化學習的重要手段。[12]教師提前發布課程講義、重難點總結、相關學習資料等內容,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使用筆記本、平板等數字化設備進行預習。而且作業的完成、提交和批改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借助數字化設備完成的,教師通過及時向學生反饋作業批改情況,提升作業的效果。同時很多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活動也可以通過網絡及時進行,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三)從紙質邁入云端的管理方式變革

伴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依托信息技術的學校管理方式逐漸發生變革,形成技術管理新樣態,在師生管理、數據管理、決策管理及管理模式上有新變化。大數據時代的教育管理在履行教育管理職能的過程中將更加凸顯管理的及時性、前瞻性、區分性、整合性、權變性等特點。[13]

首先,在師生管理方面,將師生的個人信息編入學校數據平臺,對其到校時間、日?;顒?、考核成績等在校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在保障其在校安全的同時,也為階段性考評提供豐富的參考數據。對學生的家庭狀況、心理狀態、體質健康等內容開展調查和測評,針對涉及隱私的內容,學校采用問卷等方式收集數據,定期通過心理測量問卷對師生心理健康情況進行測評,這也是保障其正常學校生活的必要手段。對于教師而言,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也使其辦公更加高效。課后服務的推行使教師的負擔和任務量增加,高效且合理地對教師進行管理,減輕其日常行政事務負擔是現實需要。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對其課程安排、工作時間進行記錄,為教師免去線下申請和手動記錄的繁瑣流程。同時,數字平臺也支持跨時空學習辦公。師生不用在指定時間去指定地點辦理相關事務,可以通過數字終端隨時選課、退課、繳納費用、審批請銷假。[14]

其次,在數據管理方面,大數據平臺對海量數據的收集、分析處理為教育管理的便捷化、科學化提供支撐。通過網絡操作,學??梢允垢咧羞x科、走班教學、考試報名、成績錄入、志愿填報等環節變得更加便捷和自主。例如“走班制”的數字化應用。借助網絡平臺,實行網絡選課,建立網上學習論壇,增進學生與學習資源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有效交流,能夠大幅提高走班教學的質量和效率。[15]上海晉元中學設計了一套數字化資源管理系統方案,并建設完成“晉元網上走班學習平臺”,在對話式教學、交互式學習、互動式研討等方面得到高效使用,在平臺上實現“網上走班制”,設置總班數、每科分類走班班數、每班學生數上限、選層分類指標等條件,學生可通過電腦和手機端登錄選課平臺選定自己的上課時序,生成自己的個性化課表,實現實體走班和網上走班相結合。同時,運用平臺對教學督導、教學信息進行反饋,收集師生意見等方式,提升教學質量。[16]學??稍谡竭x擇之前通過問卷形式進行摸底調查,再對學生意愿數據進行分析,及時調整學??颇恳约敖處熧Y源,在正式選擇之后,學校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對學生的水平進行考察,靈活調整各個班級、各個科目的學生數量和教學難度,充分發揮“走班制”的靈活性。

再次,決策管理的數字化。傳統面對面、線下的決策會議雖有其優勢,但存在“不能說”“不敢說”的現象,數字化的決策方式為每個個體參與決策提供更大可能,學校利用在線問卷填寫、匿名信箱、網絡評議會、政策評論區留言等方式,既拓寬決策意見的收集渠道,也為個人信息的保護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數字化的決策方式也保證了決策的科學性。數字化通過對同類型政策的實際效果進行數據分析,科學預測其未來走向與成效,提煉規律,從而保證決策的可行性、科學性。

最后,數字化管理模式的變革。傳統的垂直化教育管理模式存在層級過多、效率低下、教師被動接受和執行等問題。數字化管理則打破了逐層傳遞的局限,將管理權、決策權下放到基層,發揮網絡信息共建、共治、共享的特點,使政策傳遞更加及時,實際反饋更加及時,教師、學生、家長甚至社會團體都有參與和監督學校治理的機會,數字化技術為實現治理的開放性、多主體性提供條件。

(四)從粗略走向精細的評價指標擴展

數字化通過提供海量教育資源,使每個學習者能夠根據自身需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為個性化教育提供可能。因此,高度統一的評價標準和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數字化背景對評價的要求,應根據個體的特點、不同的智能優勢、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式效果、學習成效的自我參照等多個維度對學習者進行評價。

數字化為全面、精準、個性化、實時評價提供技術可能。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協作溝通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及“人技”互動能力成為學生面向未來智能時代的關鍵競爭力。[17]大數據可以對學習者學習的全過程進行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對自然、獨立狀態下學習者的知識基礎、學習態度、思維方式、情感體驗、行為反饋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考察,綜合評價。同時豐富評價主體和手段,使數字化評價與傳統的教師、家長、同伴等評價相結合,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客觀。學生評價的數字化變革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數字化技術的學生評價,是以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和需要為前提,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監控、感受和調整,不僅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更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評價。

對于教師評價而言,網絡課程開發的過程,線上教研活動的參與,網絡教學資源的發布,線上作業的批改,教學活動的開展等行為的“網絡記憶”是教師考核的重要指標。改變以往將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能力的唯一標準,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更使教師的評價有據可依、客觀公正。同時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使學生、家長評價教師的途徑和方式更加便利。家長和學生通過教師評價系統,在網絡上對教師進行匿名評價,收集真實的教師評價反饋,對建設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有重要意義。數字化評價的變革除了能夠更加客觀、有效地評價教師之外,還對教師的數字化評價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降低其參與感、控制感,將評價權歸還給學生,引導學生使用數字化工具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收集、分析反思和評價數據,以便更好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科學評價學生學習成效是數字化評價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18]

三、基礎教育學校數字化治理的路徑優化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教育是社會的組成部分,與社會其他要素有緊密聯系。因此,學校數字化治理能力的提升不僅要以學校的課程、教學、管理及評價的改革為核心,也要統籌政府和社會力量,發揮政府的指導功能和大平臺支撐作用,調動社會各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更好實現學校數字化自治,提升學校治理能力創造良好環境。

(一)政府元治:治理能力及時性與前瞻性

元治理承擔的是設計機構制度,提出遠景設想,它們不僅促進各個領域的自組織,而且還能使各式各樣自組織安排的不同目標、空間和時間尺度、行動及后果等相對協調。[19]基礎教育治理相對于高等教育治理而言,更多以政府教育部門的認可和牽頭為主,發揮政府元治作用,應積極推進教育數據收集的規范化和學校教育的智能化轉型,推廣數字化服務。[20]我國基礎教育治理一直遵循在黨的全面領導下的多元耦合的治理模式,尤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逐漸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礎教育治理格局。[21]但由于“管理”概念根深蒂固,傳統自上而下、上下級垂直的科層體系應用廣泛,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需要一個長期過程。教育的數字化治理中政府的元治作用需依靠服務型政府的建立,以善治為目標,以數字化技術為驅動,搭建教育治理服務平臺,收集和聽取來自民間的聲音,為教育決策提供更多信息支持。從管理到治理,政府應更好地發揮服務作用,給予學校更多自主權?;A教育的良性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有效監管,民辦教育機構相對于公立教育機構而言,其管理相對寬松,資金更加充足,且教師隊伍相對年輕,更易接受和使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學校治理,對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更具優勢。同時,在實際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政府部門或公立學校往往會與民辦教育力量進行互補性合作,不可避免會使大量數據流入社會其他機構,使私人教育力量在某些領域具有不可替代性,給政府以及公立教育機構的影響力帶來沖擊。[22]

發揮政府元治作用關鍵在于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厘清政府、學校和社會的責任。一方面,政府要更多地從宏觀層面進行“管理”,更多地將治理權力下放給學校,激發學校自治活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與教育數字化相關的戰略規劃和標準規范,完善體制機制建設,促進多元主體參與數字化治理,尤其是以家庭、社會、企業為代表的社會力量,從而形成完備的數字化治理結構,構建學校治理“共同體”。

首先,從供需視角出發,政府應考察社會急需的數字化治理資源,加快相關產品的研發和運行,為數字化治理政策落地提供物質保障。2022年3月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上線,設置了德育、課程教學、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課后服務等10 個板塊、53 個欄目,共4 萬多條資源,滿足師生多樣化的資源需求,全面支持多種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智慧教育平臺的搭建和運行為教育數字化治理提供基本保障,但單一平臺無法滿足多樣化的教育需要。因此,應構建符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校的數字化平臺,提供統一的數據分析及共享的服務,實現數字化的共建、共治、共享。

其次,政府應建立配套的運行和管理機制。在教育數字化指導下,一方面,政府應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教育治理部門的數據進行建模、分析、應用,向教育部門提供決策支持、應急預警、政策評估和建議等服務,優先保障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和高效性[23];另一方面,政府應建立完善的監督體制機制,通過網絡廣泛收集意見,根據網絡數據對教育治理部門進行全程性監督和過程性評價,并借助網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對結果進行公示,接受公眾監督。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監管技術,借助數據采集與分析、智能識別與監察、精準識別與跟蹤、分布式存儲與行為檢測及數據溯源等手段,將智能電子監察貫穿于整個監管過程,對教育政務數據開放共享的標準、質量、隱私和安全等進行全生命周期監管。[24]

再次,構建統一、便捷的部省市級數據交換通道,不斷提升對教育數據的采集、分析等處理能力,推動教育數據的有效流動。不同類型、層級、地域間學校治理數據的共通共享是增加治理經驗的重要手段。國家通過搭建統一治理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政府與學校、學校與企業、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數據共通,對治理數據進行分析,保證決策的科學性,也進一步簡化辦事流程,宣傳并推廣高效治理經驗,提高治理效率和質量?;A教育在我國教育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政府元治為提升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數字化治理水平指明方向,提供平臺支撐。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為代表的國家級平臺的搭建和運行是政府為數字化教育發展提供的強有力支持,并結合配套體制機制,保障數字化順利實現。通過在全國范圍內搭建數據流動平臺,實現數據、經驗的共享,為實現教育治理提供保障。

(二)多元共治:治理過程的民主化與科學化

教育是社會性事業,除國家層面的政策和制度規定外,落實數字化教育治理要以學校為核心,協同家庭、企業、社區、社會團體等多方力量,實現全社會的多元共治。數字化為多主體參與協同治理提供更加便利和透明的平臺與渠道?;A教育學??梢酝ㄟ^數據分析以及數字化資源的轉化等方式實現數字化治理。

第一,家庭通過政府和學校搭建的平臺,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督,對學校教學手段提出合理化建議,與教師進行及時且有針對性的溝通。一方面,家長要轉變以往傳統的參與教育治理的觀念,提升參與教育治理的積極性。家長可通過觀看教育名家講座、參加網絡課程、閱讀新媒體推送等方式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家校合作共育信息溝通平臺,及時與教師進行交流,反饋孩子學習和生活情況,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家長也要掌握基本數字化教育技能,有效參與孩子網絡作業的完成、提交、反饋等學習過程。根據教師發布的網絡作業要求,輔助孩子完成拍攝照片、視頻等任務;根據孩子發展水平、需要和優勢選擇網絡教育資源,豐富學習內容,家長可以借助數字技術更好地監督孩子學習過程,保證網絡學習的質量。但由于各個家庭的經濟條件、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的數字化觀念及所具備的能力不同,存在優質教育資源集中于個別群體的情況。因此,除普及數字化教育觀念外,基礎教育學校更要注重數字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關注不同群體的需要和發展情況,尤其是特殊人群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因此,基礎教育學校應大力推動社會力量將不同教育資源轉化為數字化教育資源,使更多人共享優質資源,縮小客觀因素對教育公平的影響。

第二,發揮相關企業技術優勢。首先,企業要增強自身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的能力,搭建數字化治理平臺,為平臺的運行和維護提供支持,對治理過程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為治理決策和手段的優化提供數據支持。同時,企業應與高校聯合培養高質量數字化人才,為教育數字化轉型輸送具有全球視野、現代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產業技術人才。[25]企業可通過開展數字化發展的前沿講座,搭建實習實訓平臺為一線教師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構建網絡課程資源開放平臺,使有學習需要的家長、教師和學生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得豐富的課程資源。數字化資源是現階段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可靠選擇,是數字化時代教育領域的新產品。企業要運用公共產品理念開發資源,運用市場機制管理資源,借助平臺推廣資源。[26]

第三,社會資源助力多元治理。在提高治理決策公眾性水平方面,全國各地專家學者、智庫、教育協會等多重力量開展線上會議,建言獻策,使教育發展從單項探索走向多元互動,實現學校發展由“點對點支持”策略轉向“多維向合作”策略,構建多點、多面、多向、多維的全方位團結合作模式。[27]在促進教育資源轉換方面,網絡教育資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合東西部、城鄉區域之間教育鴻溝,其可以使欠發達地區能夠獲得與發達地區相同的社會教育資源。發達地區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設施完善,要想短時間內在欠發達地區完善此類設施就需要具備相應的社會資源,但現實難度較大。然而,如果將其轉化為網絡資源,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使欠發達地區學生足不出校獲取豐富資源。網絡電子資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無法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但對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其認識有重要意義。

數字技術驅動下,教育教學管理與決策逐漸向以數據為中心的扁平化、平臺化、網格化轉變,教育治理結構不斷優化,民主參與更為廣泛,信息提供更加充分,可以大大提升管理與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水平。[28]數字化治理背景下,家庭、技術企業、社會資源協同合作,形成校際聯合牽頭、以家長參與為輔助、以企業技術為支撐、以社會資源為助力的多元共治格局,使各個群體在數字化治理系統中扮演好自身角色,發揮自身價值。通過互聯互通、互惠共生的合作模式達到“納什均衡”中的“互利”狀態,促進教育效益最大化,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增添更多動力。

(三)學校自治:師生治理觀念與技能數字化

伴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運用新興技術實現學校數字化治理是基礎教育變革的新向度、新趨向。數字化治理為實現善治、良治提供了可能。學校治理數字化以政府搭建平臺為依托,以多主體參與為手段,應充分發揮學校治理的自主性,從基礎建設、以校長為代表的人員管理及教師治理多個維度統籌數字化治理,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

其一,在基礎建設方面,完善硬件設施,推動數字化治理落地。在數字化治理的初期階段,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以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智慧教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為支撐。[29]一方面,學校依托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為代表的國家數字化治理資源,定期對教師運用相關資源的能力進行培訓、考核,開展交流活動,完善相應獎評制度,激發教師參與學校治理的熱情與激情,形成參與管理、協商管理、民主管理、共同管理的意識,激勵教師提升數字化能力,引導教師樹立數字化教育的觀念,幫助其掌握數字化技能;另一方面,學校也要根據自身需要購買市場化的數字資源、教師辦公系統、教學服務平臺、學生考試評價APP 等服務,滿足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學需要。其二,在人員管理上,數字化教育對以校長為代表的管理人員提出新要求。校長的數字化領導能力是數字化治理落地的關鍵,其領導風格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有深刻影響。校長要先對本校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進行考察和分析,再選擇適合本校發展的數字化模式。另外,校長還要多接觸市場上多樣化的數字資源,收集教師、學生意見,開展民主決策,確保數字資源符合師生需要。同時,校長主辦經驗分享會,鼓勵年輕教師分享數字化教學經驗,在教師團體中形成良好學習風氣。在數字化治校過程中,校長要加強信息化領導能力,在教育管理與應用中注重人文關懷,強化技術應用倫理規范。[30]教育要以育人為本,技術是教育的工具和手段,無論是教師考核還是學生日常學習都要考慮技術與教育的關系,及時調整,使人工智能技術在學校場域中合理應用。其三,在教師治理上,學校自治的關鍵是要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治理能力。教師要樹立數字化思維,具備數字化應用技能。首先,學??梢酝ㄟ^開展相關講座、統一學習相關課程使教師認識到數字中國、教育數字化及應用數字化技術可能給教育教學帶來的深刻變革,做好教學理念更新的準備。其次,學校應開展相關的培訓與數字化體驗服務,從網絡、軟件及數據三要素著手,培養師生數據思維、數據工具技能及網絡生態思維[31],從而在觀念和技能上實現數字化發展。2018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教師信息和通信技術能力框架(第三版)》,對教師的信息和通信技術能力以及人工智能素養作了相應的闡述,要求教師掌握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基礎知識。[32]數字化背景下對教師能力的新要求是我國教育數字化的取向,更是全世界教育發展的共識。教師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積極開展自我教育,除參與學校培訓外,還應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相關課程,向有經驗、有能力的教師請教,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主動運用數字技術,提高認識,提升技能。教師的數字化治理觀念與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實現基礎教育學校數字化治理的關鍵,實現“人”與“機器”的合作,減輕教師負擔,提升教師工作的效率和幸福感是學校數字化治理的目標之一。

正是在基礎建設、人員管理和教師治理的共同努力下,合理、科學應用數字技術,才能更好地打造數字校園、數字辦學、數字教學、數字測評的數字化教育新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積極推動數字化學校治理的落實,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來實現學習數據的準確運用和精準反饋,這使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但數字化、智能化教育的發展也會使教師的專業發展受到限制。智能教育替代了教師的一部分工作,使教師和學生的溝通由面對面走向數據和網絡,忽視了學生對直接經驗的親歷需求。因為虛擬的數字世界所呈現的仿真經驗往往是經過加工、處理、選擇后相對完美的經驗[33],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道德行為的示范及學生發展的指導逐漸減少,教師工作的權威性、專業性、人文性、復雜性受到影響。同時,基礎教育的數字化治理使教育過程中的信息由層級傳遞轉變為跨層級的直接性獲取,高層級教育部門直接掌握原始數據,使教師成為收集數據并根據數據行動的行為執行者,這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帶來沖擊,這是在實現數字化治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

(四)厲行法治:厘清權責與規范治理秩序

數字化教育治理作為新興領域,存在主體權責不清、相關人員缺乏法律保障、數據安全難以保證、市場化資源缺乏嚴格把控等問題?;A教育數字化治理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數據為參照,但學生群體由于其不成熟性,未能充分認識到自身隱私的價值,存在隨意填寫、提交和分享自身教育數據的行為,造成數據的泄漏。學生對學習數據的隱私保護意識還遠未達到對學業成績的關注程度,但二者均屬于學習的隱私,面臨因人為疏漏而引起的濫用、冒用的風險。同時,教育數據的獲取、收集、分析、應用、開放等尚未形成良好、規范化的路徑,對相關的違法行為缺乏明確的處罰規定和法律限制。因此,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教育數字化標準規范體系,從頂層設計層面構建統一、標準、規范的管理、運行、監督體系,讓數字教育的發展更加規范有序。從法治層面規范政府主管部門、學校、企業等主體的責任,厘清權責范圍,使各方更好發揮自身作用,推動數字化治理的實現。

首先,建立問責機制,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處罰,實現有法可依。完善市場準入制度,針對當前數字化資源數量多、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制定數字化治理資源行業標準。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等系列教育行業標準,對教育信息化應用標準進行了規定,其中的實踐指南指出元數據揭示了各類網絡教育資源、教學資源的內容和其他特性,進而達到對資源的組織、分類、查找、使用等目的。[34]上述文件的發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管理和查找問題,為資源的共享和互換提供支持。

其次,制定完善教育數據安全法律法規。教育數據安全法律法規要對教育過程中產生的學習者個人信息數據、學習數據、教師課程開發數據、教學研究數據、學校辦公管理數據、校際交流數據、教育企業及相關APP 的個人數據等數據安全問題做出具體規定,防止產生由信息泄露、不合法的信息收集、信息倒賣、片面的信息分析所帶來的不良后果,這不僅是對信息所有者隱私權的保護,也會增強公眾對教育數字化的信任。

再次,建立教育職能部門權力的負面清單,以立法形式進行規范?;A教育治理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治理模式,學校雖然有一定自主權,但實際上由于缺乏數字化治理經驗,受教育行政權力的制約,學校很難具有自主創新、主動作為的積極性。因此,相關部門應建立負面清單制度,其目的是限制教育職能部門的權力清單之外的權力,將禁止性規定和違反禁止性規定的措施以立法形式規范。[35]數字化治理要將治理的權力下放到學校,在國家宏觀把控、平臺建設及督導檢查的基礎上,讓學校充分考慮自身數字化基礎、辦學特色、教師隊伍的數字技能水平、學生的數字化基礎及家長的數字化治理參與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將數字化治理落到實處,而不是停留在喊口號、應付檢查等表面工作上。只有充分發揮學校治理的橋梁作用,向上以國家數字化教育戰略為指導,以國家型教育資源平臺為依托,向下提升師生的數字化教育觀念以及數字技能水平,與社會、家長合作開展活動,才能真正實現基礎教育數字化治理,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實現教育現代化。

猜你喜歡
數字化評價學校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數字化制勝
學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保加利亞轉軌20年評價
多維度巧設聽課評價表 促進聽評課的務實有效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