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九州”觀演變與中國早期國土稱謂

2024-04-07 08:11
關鍵詞:荊山九州司馬

明 鏡

(暨南大學〈深圳校區〉 教學管理辦公室,廣東 深圳 518053)

“九州”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中晚期。 《尚書》《左傳》《國語》《楚辭》《周禮》《呂氏春秋》等先秦傳世文獻皆有“九州”相關記載。 此外,出土文獻《叔夷鐘》《容成氏》等也有“九州”相關表述,表現了不一樣的思想內涵。 近世以來,“九州”及相關學說引起學界廣泛討論。 春秋以前,我國國土還沒有一個固定稱謂,一般稱為“禹跡”“九有”“九圍”“九域”等。 春秋以降,“禹畫九州”及相關傳說使得“九州”開始與中國早期國土稱謂聯系在一起,象征著夏王朝統治的國土。 然而,很少有學者討論春秋“禹畫九州”傳說發展與人們“九州”觀演變的內在聯系,以及人們“九州”觀演變的內容及內涵。 基于此,本文擬從中國早期國土觀視角討論春秋時期“九州”觀演變。

一、“禹畫九州”的學術爭議

大禹與大自然相斗爭的治水精神引起后世人們的尊敬。 每當遇到洪水災害時,人們都會歌頌大禹治水分布九州土地的功績。 然而,早期傳世文獻和出土材料相對不足,且內容之間相互矛盾,故“禹畫九州”引起學界廣泛討論,爭訟較大。 支持者如邵望平提出:“九州篇的藍本很可能出自商朝史官之手,是商人對夏代的追記……九州篇藍本的出現不遲于西周初年?!保?]3梅莉、晏昌貴也認同邵氏觀點,提出在文化和地理上確實存在九州藍本[2]13。 鄭杰祥提出“禹畫九州”是真實存在的,但不可能像《禹貢》說的那么大,實際上當時的九州要比《禹貢》九州范圍小很多[3]102。 然而,質疑者認為“禹畫九州”及相關傳說是后世編造而成,并非真實發生[4]77。

夏部族是由眾多姓氏部族組成的部落聯盟組織,而夏后氏在夏部落聯盟組織中處于領導地位。如“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5]554。 傅斯年提出:“所謂夏后氏者,氏是族類,后為王號,何以于殷曰‘殷人’,于周曰‘周人’,獨于夏曰‘夏后’? 意者諸夏之部落本甚多,而有一族為諸夏之盟長,此族遂號夏后氏?!保?]27禹作為夏人祖先是夏王朝的奠基者。 夏人統治區域主要分布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以及以嵩山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7]144。 夏禹時期曾有過較為嚴重的洪水災害,如“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8]532。 今河南輝縣孟莊城址經過挖掘顯示,城墻東、西、北三面由內向外取土堆筑而成,內外皆有一條壕溝,外側壕溝距離當時地面3.8 米~4.8 米深,內側有寬6 米~8 米壕溝,南北護城河的外城龍山文化晚期淤土達2 米~3米[9]36。 故“禹畫九州”并非編造而成,先秦傳世文獻所載大禹治水分布九州土地是有歷史記憶的。

“州”原義為水中陸地,如“水中可居者曰洲”[10]374。 古代先民通常生活在靠近河水的“州”上,以便預防洪水災害和保障農業生產;“九”最初是虛指,表示數量較多。 “九州”最初表示水中眾多的小塊陸地。 “禹畫九州”本義很可能是當洪水發生時,大禹帶領本族人民遷往高地居住,后來對被洪水淹沒的居處洼地進行挖溝排洪,平治水土,逐漸從洪水中分割出眾多小塊陸地。 所謂:“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保?1]170這很可能是“禹畫九州”的最初畫面[12]179。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容成氏》內容可以與“禹畫九州”本義相對應。 《容成氏》敘述了大禹疏通河流而某州得以重新居住的事跡,主要內容抄寫在第24 ~27 號簡上,茲摘錄如下(釋文用通行字):“禹親執枌(畚)耜,以陂明都之澤,決九河之阻,于是乎夾州、涂州始可處。 禹通淮與沂,東注之海,于是乎競州、莒州始可處也。 禹乃通萎與易,東注之海,于是乎藕州始可處也。 禹乃通三江、五湖,東注之海,于是乎荊州、陽州始可處也。 禹乃通伊、洛,并里(瀍)、澗,東注之河,于是乎敘州始可處也。 禹乃通涇與渭,北注之河,于是乎虘州始可處也?!保?3]268-271簡文描述了大禹治水使得夾、涂、競、莒、藕、荊、陽、徐、虘等州“始可處”。 簡文“可處”與“州”原義“可居”大致相同。 盡管《容成氏》“九州”與“禹畫九州”本義之“九州”相差較大,但可以從簡文大禹逐一收復九州的文本表述中折射出“禹畫九州”的上古記憶。

二、“禹畫九州”傳說的產生

保利藝術博物館藏西周中期青銅器《遂公盨》銘文云:“天令(命)禹旉(敷)土,隨山浚川?!保?4]28“敷”,即分布;“土”,即土方。 甲骨文中在殷的西北,今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地區的方國主要有“鬼方”“土方”“羌方”“周方”,而“土方”很可能指夏人的國土[15]43。 故銘文內容可以理解為上天命令大禹治理山川,分布夏人的國土?!对姟ど添灐らL發》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保?]626《商頌》諸篇主要是商人祭奠自己祖先豐功偉績的詩歌[16]24。 可見,《遂公盨》銘文與《詩·商頌·長發》內容大致吻合,表明“禹畫九州”傳說很可能在商周時期便已盛行。

商人早期進行了較為頻繁的遷都活動。 《尚書·胤征》云:“自契至于成湯八遷?!笨装矅ⅲ骸笆氖?,凡八徙國都?!保?7]276在此背景下,商人較早形成了“四方”“五方”地理觀。 如《詩·商頌·殷武》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泵珎鳎骸吧桃?,京師也?!编嵭{:“極,中也……乃四方之中正也?!保?]627這里“商邑”即商人都城,是商王朝統治的王畿地區,位于四方中心的地理位置。 同時,甲骨卜辭“中商”頻次出現較多,經常與“西土”“東土”“南土”“北土”并舉。 卜辭“中商”即“商邑”,也稱“大邑商”“天邑商”。 可見,商人形成了以王畿地區為天下中心、統治四方諸侯的政治地理觀。周人在商人“四方”“五方”觀基礎上發展了“四方”“四土”“四國”“四邦”等國土觀。 如《詩·大雅·崧高》有“南土”“南國”“南邦”等[5]565-567。此外,上海博物館《大克鼎》銘文云:“天子其萬年無疆,畯尹四方”(《殷周金文集成》02836),周夷王時期銅器《禹鼎》銘文云:“夾召先王,奠四方”(《集成》02833)。 應該說,商周時期人們對域外世界的地理想象空間已經相當廣闊,“四方”“五方”地理觀發展成熟。

綜上,《遂公盨》銘文內容證明“禹畫九州”傳說產生于商周時期,是后人對大禹治水事跡的放大演繹。 而商周時期人們地理空間擴大和域外觀念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禹畫九州”傳說的傳播與發展。

三、春秋“九州”觀演變

春秋以降,東周王室地位日益衰弱,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楚、齊、晉、秦等國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兼并周邊國族,使得國土面積迅速擴大。 如“荊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齊桓公并國三十,啟地三千里”[18]21,“晉獻公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18]280,“(秦穆公)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19]247。 戰爭數量和規模的擴大加快了各國之間人口流動速度。 隨著夏人后裔和周人向四方遷徙,大禹本人及治水事跡被進一步放大演繹。 如東周太子晉曰:“伯禹念前之非度……高高下下,疏川導滯,種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汨九川,陂鄣九澤,豐殖九藪,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保?0]66大禹治水足跡已經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 在此影響下,“禹畫九州”傳說在春秋時期人們傳播與改造下進一步發生演變,象征著夏人祖先大禹治水后分布的國土。 于是,“九州”開始與中國早期國土稱謂聯系在一起。

(一)“九州”即夏代國土稱謂

《叔夷鐘》銘文云:“虩虩成唐(湯),有嚴在帝所,溥受天命,刪伐夏祀,敗厥靈師,伊小臣惟輔,咸有九州,處禹之堵(土)?!保ā都伞?76 號)。 按銘文記載,成湯遵照上天指令討伐夏人,在伊尹幫助下打敗了夏人軍隊,占領了夏禹的國土。 《叔夷鐘》一般認為是春秋齊靈公時期所作銅器[21]84。銘文“九州”主要指夏禹的國土。 在此之前,人們一般稱為“九有”“九圍”“九域”等。 如《詩·商頌·玄鳥》曰:“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泵珎髟唬骸熬庞?,九州也?!保?]623這里上帝命令商湯征討四方諸侯,最后占有夏人的國土,商湯有德而封為帝王。 而《韓詩》云:“方命 厥 后, 奄 有 九 域?!?韓 說 曰: “九 域, 九 州也?!保?2]1104清代學者馬瑞辰提出“九域”即為“九有”之假借[23]1167。 又《詩·商頌·長發》曰:“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泵珎髟唬骸熬艊壕胖菀??!保?]626馬瑞辰曰:“圍、域、有皆一聲之轉。 聲同則義同?!保?3]1175傳世文獻亦有“九州”記載?!蹲髠鳌废骞哪暌队萑酥稹吩疲骸懊⒚⒂碹E,畫為九州?!保?4]938這里“九州”與“禹跡”對舉。 何謂“禹跡”? 《詩·商頌·殷武》曰:“昔有成湯……設都于禹之績?!保?]628這里“績”當作“跡”。 馬瑞辰云:“《說文》:‘跡,步處也。 或作蹟?!沤泜饕蚨嗉佟敗癁椤儭?,此《詩》又假‘績’為‘跡’,九州皆經禹治,因稱‘禹跡’。 襄公四年《左傳》引《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跡,畫為九州’是也。 《詩》云:‘設都于禹之績’的‘績’亦當讀為‘跡’……此古假‘績’為‘跡’之證?!保?3]1186-1187可見,“禹跡”即夏禹創建的國土。

除此之外,“九州”也與“九牧”“九鼎”對舉?!蹲髠鳌沸戤敵藛柖τ跂|周王室時,王孫滿回答道:“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保?4]669這里“鼎”,即九鼎;“九牧”,即九州之牧。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保?9]1672很顯然,“九牧”“九鼎”皆指夏禹創建的國土。 故“九牧”“九鼎”象征“九州”。 《荀子·解蔽篇》曰:“成湯監于夏桀……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 文王監于殷紂……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蓖跸戎t集解曰:“九有、九牧,皆九州也。撫有其地則謂之九有,養其民則謂之九牧?!保?5]377

綜上,在春秋“禹畫九州”傳說演變的影響下,“九州”開始與夏代國土稱謂聯系在一起,也稱“禹跡”“九有”“九圍”“九域”“九牧”“九鼎”等。

(二)“九州”即地名

《左傳》昭公四年晉平公曰:“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 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鄉而不濟?”司馬侯對曰:“恃險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 四岳、三涂、陽城、大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保?4]1246-1247晉國面對齊、楚兩國威脅,晉平公提出三個理由可以使晉國免于危險:一是晉國地勢險峻;二是晉國多戰馬;三是齊國和楚國多災難。 司馬侯認為晉國地勢險要、戰馬多以及鄰國多災難的確可以成為三個有利因素。 同時,“四岳”“三涂”“陽城”“大室”“荊山”“中南”都是“九州”的險要之地,住著不同姓氏的族群。 司馬侯所說“九州”應該指晉國附近的某個地名。 然而,只有確定“三涂”“荊山”“四岳”“大室”“中南”“陽城”等地望,才能清楚司馬侯所說“九州”具體地望。

其一,三涂。 古稱三塗山,“涂”“塗”互為假借。 丁山提出古代涂山稱為“三涂”,“三”言“?!币玻?6]243。 古代三塗山在河南嵩縣境內。 《隋書·地理中》河南郡陸渾縣有三塗山[27]835。

其二,荊山。 《禹貢》有兩座荊山:一是“南條荊山”,二是“北條荊山”。 古代“南條荊山”在湖北南漳縣境內,屬于大巴山東段山脈,是《禹貢》荊州和豫州地理分界線。 “荊及衡陽惟荊州”[17]211?!稘h書·地理志上》南郡臨沮縣條云:“《禹貢》南條荊山在東北?!保?8]1566而“北條荊山”在陜西富平縣境內。 《太平寰宇記》關西道耀州富平縣條曰:“荊山,今名掘陵原。 如《禹貢》曰:‘荊、岐既旅?!稘h志》曰:‘懷德縣’?!保?9]660-661除了以上兩座荊山外,在河南陽城縣境內還有一座荊山。 清代學者胡渭《禹貢錐指》曰:“荊山有三,一是雍域懷德北條之荊;一是荊、豫界臨沮南條之荊;一在豫域,與《禹貢》無渉?!保?0]340《隋書·地理中》河南郡陽城縣有“荊山”“箕山”“禹山”[27]835。

古代諸家一般認為湖北南漳縣境內“南條荊山”為司馬侯所說“荊山”。 如《禹貢錐指》曰:“《隋志》西魏析臨沮置重陽縣,后周改曰思安,開皇十八年改曰南漳,有荊山,今南漳縣西少北八十里之荊山是也;《左傳》昭公四年司馬侯曰:‘荊山’,九州之險?!保?0]372《禹貢錐指》作為《禹貢》研究集大成者,匯集了歷代諸家《禹貢》研究成果,影響力較大。 然而,“北條荊山”“南條荊山”地望皆與“九州之險”的其他山脈距離較遠。 故司馬侯所說“荊山”更可能指河南陽城縣境內荊山。

其三,四岳。 先秦傳世文獻所載“四岳”有多重含義:一是《尚書·堯典》載“四岳”是堯、舜時期的重要職官,主要負責農時、天文和歷法;二是“四岳”是姜戎族的祖先,也稱“大岳”“太岳”?!蹲髠鳌非f公二十二年曰:“姜,大岳之后也?!睏畈ⅲ骸按笤兰此脑??!保?4]224姜戎族作為“四岳”后裔,是西方戎族一支。 如“姜氏之戎,西戎之別種,四岳之后也”[20]11-12。 然而,司馬侯所說“四岳”主要指山脈。 古代先民一般將“岳”視為直達天神的山脈,即群山中的高山。 《說文》曰:“岳,古文象高形。 字從山,本義當是高山?!保?1]188關于“四岳山”地望,學界爭訟較大。 丁山提出“四岳”主要指古代嵩高山[26]460;鄭杰祥提出“四岳”即古代河南宜陽縣境內岳頂山[3]。 然而,考慮到“九州之險”其他山脈地望,司馬侯所說“四岳”很可能指古代陜西境內岍山。 《禹貢》曰:“導岍及岐,至于荊山?!保?7]226岍山,古稱“吳岳山”“吳山”“岳山”?!稘h書·地理志上》右扶風汧縣條云:“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山,雍州山?!保?8]1547又《禹貢錐指》云:“竊謂吳山《漢志》雖云在縣西,與岳山只是一山。自周尊岍山曰岳山,俗又謂之吳山,或又合稱吳岳?!妒酚洝匪煳鲈郎脚c吳岳為二山,而岍山之名遂隱。其實此二山者,《周禮》總謂之岳山,《禹貢》總謂之岍山,當以《漢志》為正?!保?0]340古代岍山還是《周禮·職方氏》雍州山鎮:“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岳山?!编嵭ⅲ骸霸?,吳岳也?!保?2]1276“山鎮”一般指區域內最有名的山脈。 如《周禮·職方氏》揚、荊、豫、青、兗、幽、冀、并等州的山鎮分別是會稽山、衡山、華山、沂山、泰山、醫無閭、霍山、恒山。 可見,岍山是古代陜西境內名山。 考慮到岍山與“九州之險”其他山脈距離較近,故可以確定岍山就是司馬侯所說“四岳”。

其四,大室。 古稱太室山,與少室山同屬嵩高山。 《史記·孝武本紀》云:“禮登中岳太室?!迸狍S集解引韋昭曰:“嵩高山有太室、少室之山,山有石室,故以名之?!保?9]601又《元和郡縣圖志》云:“嵩高山……東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高總名,即中岳山也?!保?3]139

其五,中南。 古稱“終南山”“太一山”“南山”“楚山”“周南山”等,是陜西關中地區名山?!独ǖ刂尽酚褐萑f年縣條曰:“終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在雍州萬年縣南五十里?!保?4]8毛晃《禹貢指南》曰:“終南山扶風武功縣東有太一山,即終南山也。 《左傳》司馬侯所言中南也?!保?5]505

其六,陽城。 先秦傳世文獻所載“陽城”一般指夏人的政治中心。 如“禹都于陽城”[36]48。 古代陽城舊址大致在今河南嵩山附近。 《后漢書·郡國二》豫州刺史部潁川郡下有陽城縣,縣內有嵩高山[37]3421。 然而,司馬侯所說“陽城”主要指陽城山,與太室山、嵩山、箕山距離較近。 《元豐九域志》西京河南府河南郡登封縣境內有太室山、嵩山、陽城山、箕山[38]5。

綜合以上“三涂山”“荊山”“四岳”“中南山”“陽城山”“太室山”地望推斷,司馬侯所說“九州”大致在今陜西中南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區。 一方面,該九州是夏人曾經活動的主要區域。 如《逸周書·度邑解》周武王滅商后說:“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 我南望過于三途,北望過于有岳,鄙顧瞻過于河宛,瞻于伊洛?!保?9]480-481這里“有夏之居”,即夏人生活的地區;“三途”,即“三塗山”;“有岳”,即嵩高山;“伊洛”,即伊水和洛水;另一方面,該九州區域內生活著大量戎族,也稱“姜戎”“陰戎”“允姓戎”“陸渾戎”等。 正如司馬侯所言“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 “陰戎”,即生活在晉國陰地的戎族;“陸渾戎”,即生活在陸渾地區的允姓戎族。 這些戎族也稱“九州之戎”。 《左傳》哀公四年載:“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蠻子赤奔晉陰地。 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上洛……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 若將不廢,寡君之愿也。 不然,將通于少習以聽命?!棵锬酥戮胖葜??!睏畈∽ⅲ骸瓣幍?,在今河南盧氏縣東北;上洛,在今陜西商縣?!保?4]1626-1627姜戎族是共工氏的后裔,而共工氏部落興起于古共水流域。如“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40]394。 “江”“共”為假借字,江水也稱共水。 春秋時期有共國,在河南境內黃河北岸。 《漢書·地理志上》河內郡共縣條云:“故國”[28]1544。 “共國”“共縣”名稱源自“共水”。 所以共工氏部落主要活動在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 傳世文獻記載顓頊、禹部落與共工氏部落曾發生斗爭,“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41]158以及“禹伐共工”[25]274。 可以發現,顓頊、禹部落與共工氏部落之間斗爭存在諸多傳說,但實際反映了顓頊、禹等黃帝部落后裔與共工氏為首的炎帝部落后裔曾經發生過較大規模部落沖突。 而早在黃帝和炎帝時期,雙方部落之間便經常爆發戰爭,結果是黃帝部落最終取得勝利。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 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保?9]4炎帝部落被打敗后,其后裔共工氏、姜戎族與黃帝后裔顓頊、禹部落長期雜居生活在一起,該區域便是《左傳》昭公四年司馬侯所說“九州”。 《國語·魯語上》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保?0]107《禮記·祭法》作“九州”,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保?2]1204這里“九有”“九土”“九州”屬于異名同義,皆對應司馬侯所說“九州”地區。

(三)“九州”即州邑名稱

春秋時期,在今河南南陽地區附近也有一個“九州”。 《國語·鄭語》鄭桓公問史伯:“謝西之九州。 何如?”韋昭注:“謝,宣王之舅申伯之國,今在南陽。 謝西有九州,二千五百家曰州?!保?0]338按韋昭解釋,謝國西邊的九州所轄家庭數量為兩千五百家。 先秦傳世文獻記載“州”在西周時期屬于鄉遂制的行政編戶組織,家庭數量為兩千五百家。 “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赒;五州為鄉,使之相賓?!编嵭ⅲ骸爸荻灏偌??!保?2]367可見,鄭桓公所說謝國西邊的九州是擁有州一級家庭數量的州邑。 《左傳》記載了許多類似“九州”的州邑。 如《左傳》宣公元年曰“公會齊侯于平州”[24]646,《左傳》宣公十一年曰“謂之夏州”[24]715。

謝國西邊的九州名稱很可能是以申國為代表的姜戎族從司馬侯所說“九州”地區南下遷徙過程中轉移過來,以表達對故土的追憶。 古代申國是四岳的后裔、姜戎族的封國。 《國語·周語下》記載四岳協助大禹治水成功。 于是四岳的后裔被分封為四個國家,賜姓姜,即申、呂、齊、許等國?!肮仓畯膶O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皇天嘉之……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申、呂雖衰,齊、許猶在?!保?0]66姜戎族早期與西周王室有通婚習俗。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歷?!保?9]149而申國與周王室長期保持聯姻關系。 《國語·晉語一》曰:“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表f昭注:“申,姜姓之國,平王母家也?!保?0]167西周末,周宣王為防止南方楚國向北擴張,于是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分封建國,指派自己的舅舅申伯去營建城邑。 《詩·大雅·崧高》詳細記載了這段事跡:“亹亹申伯,王纘之事。 于邑于謝,南國是戎。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 登是南邦,世執其功。 王命申伯,戎是南邦。 因是謝人,以作爾庸?!泵珎髟唬骸爸x,周之南國也?!保?]566可見,謝國是申伯在周王朝南疆建立的邦國,旨在抵御南方楚國。 而申國地望也在今河南南陽地區。 《漢書·地理上》南陽郡宛縣下顏師古注曰:“故申伯國”[28]1563。

結 語

傳世文獻和出土材料相互引證,“禹畫九州”是真實存在的。 而“禹畫九州”相關傳說早在殷周時期便已盛行。 春秋以降,各國對外戰爭數量和規模的擴大加快了人口流動速度。 “禹畫九州”傳說隨著人口向四方遷徙被進一步傳播與放大,禹、九州開始與夏王朝聯系在一起。 禹作為夏王朝開創者,被稱為“神禹”“圣禹”“大禹”等;大禹治水的足跡遍布中國大江南北。 于是,“禹畫九州”演變成夏禹疏導洪水后劃分的夏代國土?!熬胖荨弊罱K與中國早期國土稱謂聯系在一起,象征著夏禹創建的國土,也稱“禹跡”“九有”“九圍”“九域”“九牧”“九鼎”等。 同時,“九州”也是炎黃部落后裔共同生活區域,具體在今陜西中南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區。

猜你喜歡
荊山九州司馬
九州狂舞慶豐收
春 訊
“司馬”原來是官名
九州中華情
情報站
“司馬”原來是官名
“司馬”原來是官名
美玉和氏璧
司馬云煙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