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公德心培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

2024-04-07 13:12陜西省寶雞市寶雞高新第三小學
新教育 2024年8期
關鍵詞:公德心情懷生活

□陜西省寶雞市寶雞高新第三小學 李 琳

培養學生社會公德心,這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追求。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執行環節,要注意調整教學方向,重視責任擔當意識的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公共生活情懷、公共道德自覺、公共理性思維、公共責任意識,全面形塑學生道德品質。學生社會經歷較少,對社會公德心存在一些認知偏差,教師要在共在觀念、共存共生情懷、公共合作活動、共識情結、社會公共共情、道德共享體驗、公共生活實踐、公共課題實踐等方面展開創新探索行動,為學科教學設計提供更多助力支持。

一、根植共在觀念,培養公共生活情懷

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圍繞公共生活情懷、共在觀念展開教學設計,創設共享共建情境,能夠為學生創造良好學習體驗機會,促使學生順利進入到公德心實踐環節,并在真實生活探索中建立公共情懷。

1.創設共享共建情境

培養學生設計公德心,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引入共在觀念,引導學生形成超越自我的意識,與世界建立和諧關系,讓學生自然產生熱愛公共生活的情懷。共在觀念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有形的交往、互動建立的共建關系,教師借助輔助手段設計共享學習情境,能夠對學生形成感官觸動。問題設計、情境展示、生活觀察、任務驅動等,都是比較常見的情境設計方式,教師有意識引入共享共建理念,為學生創造適合的學習環境,能夠創造更多探索機會。如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我們的公共生活”,教師利用媒體展示一些生活圖景照片,組織學生展開話題討論:“這張照片大家很熟悉,這是某天某時,老師現場拍攝我們班級的照片,仔細觀察,看看自習課上,都有哪些不規范的現象?!睂W生進入照片觀察環節,因為每一個人都在照片之中,自然有更強的吸引力。學生找到不少不規范的現象,課堂進入專題討論環節。如何才能凈化班級氣氛?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設計和規劃,提出自己的整改意見。學生有仔細觀察,對不規范行為最為熟悉,提出的糾正方法也有可行性。

2.建立共存共生情懷

共存共生情懷意識培養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在學生公德心培養目標引領下,指導學生正確處理生活問題,特別是關涉“誠信”“友善”“合作”等問題時,需要有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只有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才能贏得學習主動權。學生有公共生活經歷,對共存共生內涵有比較深入的理解,教師結合生活案例進行具體引導,讓學生結合生活經歷展開深度思考,對生活經歷進行客觀分析,以便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教師結合學情設定學習任務,組織學生在生活對接中形成心靈觸動,由此建立起來的思想認知更為深刻。如教學“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學生對這方面的內容比較熟悉,也有一定生活經歷。教師先要求學生展示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反面案例,然后讓學生設計治理方案,從思想方面進行教育和影響,促進社會公德心的建立。學生開始介紹自己的生活經歷:“有人習慣性插隊,破壞了公共秩序。在一些公共場合,應該建立曝光欄,讓不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人現場曝光。也可以對這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實行懲罰,根據其表現進行罰款,可以參照隨地丟煙頭罰款制度進行設計?!苯處熇矛F實案例進行學習引導,要求學生結合生活經歷展開深度思考,學生對公德心培養有了全新認識。

二、激發價值認同,喚起公共道德自覺

公德心培養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喚醒學生內心自愿自覺的意識信念,這是學科教學的基本訴求,為學生準備更多公共合作活動方案,引導學生在公共生活探索中建立共識情懷,以便達成更多價值認同。

1.組織公共合作活動

培養學生公德心,要給學生帶來更多鮮活的體驗,教師設計公共合作活動任務,鼓勵學生主動進入活動環節,結合生活認知體驗展開探索行動,在廣泛互動協作中建立公共意識。公共活動需要合作和交流,學生大多對公共活動有更多向往,教師適時展開心理啟迪和疏導,能夠快速喚醒學生公共道德自覺,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建立公德心認知基礎。學生集體生活比較單調,教師要做好學情分析,尋找公德心培養契機。教師設計公共合作活動任務時,要結合教學環境實際,以提升活動可執行性。如教學“我參與 我奉獻”,學生詳細閱讀教材內容,對奉獻精神內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師設計公共合作活動方案:學校最近舉行了“愛心‘接力棒’”活動,要求每一個人都要主動幫扶需要幫助的人,可以幫助同學,也可以幫助社會陌生人。你準備幫助誰呢?有沒有詳細的幫扶方案?具體講述幫扶過程和感受。學生對這項活動比較熟悉,大多數學生都有幫扶經歷,面對這些學習任務,自然會積極應對。在展示環節,教師鼓勵學生大膽介紹,并給予正面評價,組織其他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很高,對奉獻精神內涵進行深度討論,對幫扶他人行為進行深入解析,逐漸達成學習共識,其思想認知實現升華。這是一次難得的生活經歷,學生從活動中獲得的感悟是深刻的,社會公德心也得到了歷練。

2.形成公共共識情結

學生對公共合作學習有更多參與熱情,教師布設合作活動任務時,要注意滲透公德心培養目標內容,適時投放一些爭議案例和話題,引導學生由“異識”走向“共識”,現實公共共識情結的建設目標。公共道德自覺是公德心的外化表現,教師在學習活動中滲透公德心培養內容,組織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公共共識形成的過程,這對有效喚醒學生公共共生情懷有一定助力作用。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學會溝通交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解析,然后設定特定生活場景,要求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現場構思交流方案,根據劇情進行交流對話。如:一個小學生跟隨媽媽來到陌生的城市,媽媽突發疾病,需要快點送醫院救治。如果你是這個小學生,應該如何尋求路人的幫助呢?學生都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一時沒有了主見,不知如何設計對策。教師做出具體的提示:這是城市背景,路人眾多,要對路人身份做分析,哪些人有條件、有能力、有意愿出手相助呢?學生重新思考和討論,逐漸達成共識:路上有出租車司機、交警,還有私家車司機,都是可以求助的對象。在求助語言設計環節,教師與學生一起研討,給學生更多建議,學生逐漸進入到角色之中,開始現場演繹故事。在這個生活案例設計中,教師有意識對接生活背景,提出交流要求,將學生帶入場景之中,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從角色體驗中感受社會公共道德的深入人心,促進自身公德心的建立。

三、指導明辨篤行,調動公共理性思維

公共理性思維是學生進入公共生活實踐的基本素質,面對公共生活中的紛紛擾擾,需要有實踐智慧的支持,選擇適合的行為準則,培養公德規范習慣,這樣才能促進學生道德理性思維的建立。

1.對接生活滲透共情

學生有一定社會生活認知積累,教師結合學生認知情況設計訓練任務,結合學校德育和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學科學習,讓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下展開公共生活體驗,其教育效果更為突出。教師要充分發掘校本課程資源,對學生生活共情情況展開教學設計,以提升教與學的默契程度,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特別是班級文化活動,也能夠滲透公共理性思維認知培養內容。學生對班級集體生活最為熟悉,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實際展開學習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主動探索的機會,這對培養學生公德心有一定促進作用。如教學“協商決定班級事務”,班級事務屬于典型的公共生活范疇,教師列舉實際案例,要求學生發揮主人翁精神,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學校要舉行廣播操比賽,如何做好班級廣播操訓練呢?如何設計出場方案呢?提出自己的建議。學生對學校廣播操比賽活動比較熟悉,也有集體榮譽感,自然有主動參與的熱情,紛紛獻計獻策。學校集體生活滲透共情內容,教師抓住學生心理訴求展開教學設計,組織學生圍繞廣播操訓練問題進行集體討論,給出具體的要求,學生行動迅速,深度思考和討論,逐漸形成公共理性思維。

2.參照公德理性共享

公德心培養包含諸多內容,教師對公德心培養目標進行細化共享處理,將相關內容展開滲透設計,為學生創造理性思考的機會。學生有集體榮譽感,對社會、對國家也有不可割舍的情懷,教師要做好對應指導,設計適合的學習方案,讓更多學生主動進入探索環節。如“我們神圣的國土”,這部分內容主要從地理角度介紹我國的疆域和地理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展開針對性學習,并設計了知識競答活動方案。學生對競賽活動比較有感覺,開始積極準備工作,教師介紹比賽組織形式,為學生圈定比賽內容,學生學習準備有明確的方向。競答活動拉開序幕,教師利用多媒體投放搶答題、選擇題、判斷題,學生爭先恐后地解答,課堂學習氣氛火爆起來。教師利用一個知識競答活動展開教程,有意識滲透愛國思想,對學生進行公德心教育。從學生參與情況能夠看出,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有針對性的,學生思想歷練比較成功。

四、創新社會實踐,激發公共責任意識

培養學生公共責任意識,這是公德心培養的重要前提。教師有意識延伸學生生活實踐長度,強化其公共生活實踐體驗,投放更多公共課題研究任務,為學生展開專業性學習創造條件,對促進學生公德心培養有一定助力支持。

1.強化公共生活實踐

公共社會責任感培養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借助多種教學條件,整合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更多生活實踐的機會,將公德心培養目標滲透到實踐環節,能夠為學生自覺展開公共生活探索行動提供方案支持。學生生活圈子不大,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庭,教師對學生公共生活現狀進行理性分析,設計一些適合的公共生活案例分析任務,引導學生借助生活認知積累進行案例分析,以提升教學品質和效率。教師針對學生實踐訴求展開任務布設,能夠贏得實踐設計的主動權。如教學“中華民族一家親”,學生大多不會關注生活中有關的民族問題,教師展示一些圖片信息,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旅游經歷。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游覽體驗,需要重點講解,突出民族大團結主題。學生大多有這方面的生活經歷,自然有話要說。有介紹大草原旅游經歷的,也有介紹彝族潑水節的,還有學生參與了少數民族的篝火晚會的,在具體講解時,都能夠有意識滲透民族一家親主題。教師要求學生將生活實踐體驗寫成一段文字,重點介紹游歷體驗和感受,介紹民族融合故事,提交到家校微信群之中。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展開學習行動,一些家長也被調動起來,參與到課外訓練環節。學生有不少生活實踐經歷,其感知體驗更為鮮活,教師從民族團結主題出發展開設計,不僅培養學生公德心,還促進學生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形成。

2.優化公共課題研究

教師有意識設計投放公共課題研究任務,圍繞學生公德心培養主題進行活動安排,能夠為學生主動參與生活實踐活動提供助力支持。學生社會生活經歷雖然不夠豐實,但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并不少,教師結合學生生活認知情況,圍繞公德心培養主題設計研究課題任務,提出具體的研究要求,規劃清晰研究路線,都能夠為學生帶來最有效的幫助,也能夠促進學生公德心的培養。如教學“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傳統美德包含內容極為豐富,公德心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師為學生準備的小課題研究任務是:保護我們的生態和家園,這是最為樸素的公德心。自行組建研究小組,深入生活實踐之中,對生態環境進行現場觀察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提出整改建議,準備參與課堂互動交流活動。學生對生活觀察調查學習活動比較有期待,對小課題研究學習比較陌生,教師提出細致的要求,對任務進行細化分解,設定具體的操作方案,學生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順利進入到實踐活動之中。經過一番探索,各個課題小組都能夠順利完成調查任務,調查報告紛紛出爐。教師對學生調查情況進行專業評價,實踐活動圓滿成功。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調查行動,對環境保護有了全新的體驗和理解,其社會責任意識得到強化和歷練。

公德心是一種優良的道德品質,教師圍繞教學核心目標展開教程,針對性創設共享共生學習情境,組織公共生活合作活動,參照公德理性共享展開話題辯論,對接生活滲透共情實踐任務,都能夠為學生深度感知共情共識創造條件,順利激發學生公共意識,培養其公德心情懷。公共生活情懷、公共道德自覺、公共理性思維、公共社會責任,這是公德心的核心內容,教師根據學情展開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活動,學生的感知體驗更為深刻而豐富,培養效果值得期待。

猜你喜歡
公德心情懷生活
贛鄱情懷
民有呼我有應 “剛”與“柔”中顯情懷
中國社會“人情味”與 “公德心”的沖突及其消解論析
公德心培養,從愛護校園公物與環境開始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無厘頭生活
小學思品教學對學生公德心培養作用初探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門店的公德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