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踐—以“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為例

2024-04-07 13:12山東省臨朐縣城關街道城關初級中學張世林
新教育 2024年8期
關鍵詞:美育利益法治

□山東省臨朐縣城關街道城關初級中學 張世林

根據《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相關要求,需要充分應用各學科所體現的審美特點,高度融合美育元素。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發展學生思想品德的課程,具有鑄魂育人的作用,該課程所蘊含的美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育價值目標及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要求。為此,研究道德與法治課堂和美育融合的實踐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并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

一、美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意義

第一,美育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融合,可以利用教材資源深化美育內涵,加之教師利用情境創設法,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促進學生的智力發育。第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美育,可以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可基于課程知識點,拓展審美視點,使知識內容更加有趣。第三,美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可以塑造學生真、善、美的心靈世界。此外,便于創建健康與和諧的教學環境,縮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雙方都感受到真心、真情、真意。

二、美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可行性

首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包括知識與實踐兩方面,知識體現了學科核心素養的引導作用,而實踐指向學科的實踐應用。美育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關聯性,學科教材中的美育資源具體表現于社會美方面,如教材中有名人故事、歷史材料等,均可以使學生發現社會美??v觀社會美,其包含道德、行為、語言。在道德方面,可以調節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情操與理想信念等,有了道德才能彰顯一個人、一個國家及一個民族高尚的氣節。在行為方面,如“堅持國家利益至上”課時教學中兩代人守衛祖國邊疆的行為美;在語言方面,是指通過人物的語言與生動創造美的意境來展示美的內容,教材中的語言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期間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1]。

其次,按照初中課標的目標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編制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成為新時代的“四有公民”。這就凸顯出了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而美育目標囊括了塑造學生心靈及提升學生道德品質等內容,兩者目標相同。同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還旨在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教材中生動地描繪了各種人與事,這些事情均無法用簡單的善與惡來判斷,如“高舉愛國大旗,圍堵外資企業,搶砸某國品牌汽車及商店”等教材案例,需要引導學生聽到不同人的聲音,使學生正確辨別身邊的善與惡。通過將美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目標一致,從而正確欣賞美。此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在實踐教學中,學生可以借助模范的力量提升自我,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美育目標。

三、美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踐

美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踐,需要從課前的教學目標明確、課中的教學設計引入、教學方法的運用、綜合探究、展示與評價、課后活動等方面入手,充分融合德育和美育,達到寓德于美、以德立美的目的。

1.課前教學目標的明確

教學實踐的方向是教學目標,而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靈活創新的教學實踐模式與后期的教學效果呈正相關。將美育元素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前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把握教學方向,找出美育和課程融合的共同點,才能發揮美育的價值,獲得以德育人、立德樹人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時,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資源,還要結合整體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如目標1 整體感悟:結合篆書“國字”和自身生活經驗,分析當前背景下國家生存與發展需要哪些條件,面臨哪些困境,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國家利益的內涵,樹立正確的國家利益觀;目標2 探究與思考:結合教材,分析國家利益的相關內容以及為什么要維護國家利益,從而理性判斷,提升思辨能力,把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目標3 實踐與展望:收集或自己創作一首愛國詩歌,開展朗誦比賽,交流心得,樹立起維護國家利益和保護國家主權的意識,明白怎樣做才能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進而付諸實踐。通過教學目標的確立,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科教學的整體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課前教學目標明確環節,美育體現在道德底線的堅守、公民責任心的擔當以及正確價值取向等方面,能夠充分融合學科的核心素養,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2.課中教學設計的引入

(1)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資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具有十分豐富的美育資源,具有一定的美育價值。例如,在“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教學期間,教師可從教材入手,在教材中“運用你的經驗”部分,分享自己已知的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先進人物相關事跡,學生就會聯想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兩彈一星”鄧稼先、抗擊疫情一線的鐘南山、青蒿素研究成功者屠呦呦、為學生奉獻一生的張桂梅校長,等等,這些既可以給學生樹立榜樣,又體現出情感基調之美[2]。在教材“相關鏈接”部分,展現了兩條法律,關系到國家秘密保護和國防,通過這些法律條款,可以了解到法律的權威之美。在知識結構上,教材中的美育內容安排得比較合理,給人一種美的感受。

(2)充分理解教材,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在“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思考,重新設計教材內容,使學生從思想與行動兩個方面都堅持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原則。首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完成本課時思維導圖的繪制,分組匯報預習成果。其次,合作探究,設計“向英雄致敬描繪盛世畫卷”“感受愛國情,弘揚愛國精神”“感悟國家利益的使命”等主題實踐活動。最后,學生經過學習本節課,基于課前的思維導圖優化知識系統,分享自己的經驗。

(3)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力求審美和向善的統一。合理采用情境引入教學法,可以促使學生和教材之間的距離更近,激發學生對美育知識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發展。例如,在教學“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時,教師需要結合所授內容及預期的教學目標,用充滿感情的語言進行教學,不但可以增強語言的感染力,還可以將教材中的英雄故事生動地呈現出來,更加地活靈活現,讓學生認同自己所學的知識,并認同英雄人物的情感價值,最后深化內心,付諸于實踐行動。同時,教師還可借助信息化技術來烘托情境的氣氛。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我和我的祖國》電影;中國十大感動人物紀錄片等,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并與課堂教學情境相結合,體現出審美特征。通過與審美教育的融合,依靠多元化的形式來引入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一方面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另一方面還可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實現對學生審美和向善的統一。

3.課堂綜合探究

國家是一個民族的基礎,有國才有家。堅持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是各族人民戰勝艱難險阻的精神武器,也是每一位公民應有的思想覺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從而發揮展學互助的作用,體現團隊的風采。例如,在“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小組為單位,3 ~5人為一組,讓學生分工協作,充分討論,利用展示加強交流,持續增強學生的潛力,如某小組這樣展示:學生甲:我們是高山組,我們組討論的是教材中“探究與分享”部分的愛國情感問題,即“生活中某些人以愛國為由,拉橫幅喊口號圍堵外資企業,搶砸某國品牌汽車,甚至將車主打傷,在網上聯名抵制某些國家的商品?!睂Υ?,我們組同學有所展示。學生乙: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這些人雖然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之情,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愛國的過激行為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單純的抵制已不再適用,應繼續探索新的發展路子,既不影響本國經濟,又能體現愛國之情,如拍攝愛國短視頻或小短片等,起到宣傳的作用。學生丙:任何行為都不應建立在圍堵等不合法行為的基礎上,這樣不僅會損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還會觸碰法律的底線,應合法、合規、合理愛國。學生?。簮蹏鴳且恢聦ν?,而不是傷害自己的同胞,我們應身體力行,努力將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通過我們小組同學的展示,可將此問題加以總結,我們必須加強國家安全及防范意識,時刻警惕危害國家利益的行為,理智愛國,更好地建設我們的祖國。

4.展示與評價

在學生學習期間,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語言表達、情感態度和思維方式等方面進行評價,并嘗試提出新問題,以推動課堂進程,深化課堂教學內容,提高美育價值。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的評價針對性不強,有的問題可思考程度不深,有的則是以問論答,并未衍生出新問題,這樣不但使課堂缺少生機與活力,而且對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在討論“你從東北抗日聯軍將士身上感受到怎樣的精神?”的問題期間,學生通過認真分析材料,找出了材料中“用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保家衛國挑戰人類生存的極限”“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等字眼,經全面分析后,得出了這些將士身上英勇無畏、為國奉獻、眾志成城、壯烈就義等愛國精神。

教師要科學評價,并提出新問題:“這些愛國精神到現在還適用嗎?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通過提出新問題,使學生了解到這些愛國精神無論什么時候都不過時,除了在烈士身上能看到這些精神之外,新時期還有無數的職業者,包括警察、醫生、消防員、助人為樂的普通人等,尤其是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新冠疫情之下,更是全民抗疫,才戰勝了疫情。這里也體現了上述的“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這樣評價與問題升華,不僅可以樹立學生的思維意識,還能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思維體系,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教師應正確引導,讓學生形成積極正面的情感,以全面評價學生。有的學生認為,在革命戰爭時期,無數人民英雄為了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就算流盡最后一滴血也不放棄,這是中國人骨子里流淌的熱血,無論何時都不會被熄滅。有的學生也認為,就算在和平發展時期,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也會獻出自己的全部。

5.課后活動的開展

課后活動的開展可以為美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提供實踐性教學平臺。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力求知識與情感態度的統一,將美育元素深深植根于學生的內心,設計多樣性的課堂活動,充分鍛煉與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與應變能力。例如,在“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從教材最后的“拓展空間”部分著手,開展課后拓展實踐活動,如“近年來,出現一些威脅中國和平穩定、損害國家利益的現象,包括個別國家的漁船在中國領海內非法作業,個別國家的軍艦擅自闖入中國領海等,我們既要明白和平來之不易,又要居安思危,力所能及地維護國家安全?!苯處煿膭顚W生采取多種方式來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并統計問卷數據,撰寫調查報告,最后在小組之間分享。學生通過對社會美及自然美的體驗,可以充分以審美的態度感悟人生。課后活動的實施可以給學生增加動手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在參與中提升情感素養,從而全面發展。有些學生根據此材料列舉了相關案例,分析了這些問題將影響國家安全,提出了國家在這方面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如定期或不定期地在領海內巡視;一旦發現他國漁船的非法作業,立刻發出警告,等等。有些學生通過調查問卷的數據,了解了新時期大多數人的愛國之心。同時,還要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思,如“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能夠為維護國家利益做些什么?”可以是身體力行的,也可以暢想未來,讓學生寫一寫,做一做,利用學校、社區等實踐性教學平臺,引導學生參與植樹,為打造“美麗中國”而貢獻力量;引導學生關愛孤寡老人,為創建“暖心社區”出一份力,等等。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達到以美促學的效果。

綜上所述,新時期美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充分融入美育元素,可以幫助學生美化心靈,陶冶情操。美育及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是一致的,兩者的融合是時代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課前教學目標的明確,重視課中教學設計的引入,并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資源,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綜合探究,注重過程性教學評價,利用課后活動拓展知識內容,讓美育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猜你喜歡
美育利益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環保從來就是利益博弈
美育教師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