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施路徑

2024-04-07 13:12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阿陽中學惠霞霞
新教育 2024年8期
關鍵詞:思政歷史目標

□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阿陽中學 惠霞霞

課程思政是中小學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方向,也是推進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手段。在新時期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應當把握教育事業發展、課程思政對歷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融合與滲透。

一、課程思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的內在邏輯

1.課程思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是培養學生歷史素養、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現實需要。在現階段的教育事業發展中,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備受重視,成為各科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導向,也對歷史教師的教學實踐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此背景下,推進初中歷史課程思政建設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史料實證精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發展。同時,在歷史核心素養的幫助下,學生能夠實現高效學習,準確掌握歷史知識,自主搭建歷史知識體系。因此,推動課程思政融入初中歷史教學是促進學生發展的現實需要和重要手段。

課程思政是促進教師職業發展、推動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以及落實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課程思政對于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這也恰是歷史教師主動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模式與教學目標,并實現自身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契機。同時,課程思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與滲透也可以為其他學科的課程教學實踐、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定經驗,從而促進課程思政在全體課程中的滲透,有助于學校提升整體教學水平。此外,黨和國家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指出教育事業發展需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課程思政有助于幫助學生實現歷史素養、人文底蘊、道德品質和情感態度的協同發展,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2.課程思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的可行性

黨和國家對于課程思政的重要指示為課程思政的實施與滲透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和思路。黨和國家對于中小學教育高度重視,尤其是在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的背景下,更要注重課程思政融入各科教學活動,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中小學課程體系建設效果。

初中歷史中含有大量可以與思政理論發生關聯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從這些知識點切入,進而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例如,在學習近代歷史時,教師讓學生分析洋務運動的作用和主要影響,可以引導學生辯證看待歷史事件,有助于學生形成唯物史觀、辯證史觀,促進學生時空觀念的發展,這一教學舉措體現了辯證法的原理,是歷史知識與思政理論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

此外,思政教育和歷史學科均屬于人文社科領域,兩者具有較高的重合度,歷史案例可以用來驗證思政理論,而在思政理論的指導下,學生能夠順利理解歷史知識,這也是課程思政滲透于初中歷史教學的可行性的重要體現。

二、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通過前文的分析不難發現,在初中歷史教學期間滲透思政元素并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是極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然而,結合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情況來看,目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課程思政的效果,具體有以下表現。

1.歷史教學目標有待優化

教學目標對于歷史教學活動具有直接影響,而且關系到課程思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與滲透效果,如果教學目標并未體現思政元素,或者缺乏思政性,則難以推動課程思政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F階段部分歷史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依舊以知識目標為主,過度關注學生是否掌握歷史知識,能否牢記歷史概念,而對于學生思政水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發展的重視程度不足,故而導致教學活動缺乏思政性,這對于課程思政的實施與滲透是十分不利的。

2.歷史教學模式相對單一

課程思政的實施與滲透需要學生主動參與歷史教學活動,接觸知識、感悟歷史,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學習體驗,才能發揮思政元素育人價值,而且合適的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和歷史素養。然而,現階段歷史教學模式相對單一,教師習慣于采取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直接講解歷史事件及其背景、過程、原因、影響,而非讓學生加以探索,這種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性,降低學生主體體驗,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政水平。同時,由于學生長期被動接受和學習歷史知識,這也致使師生之間缺乏足夠交流,教師不了解學生的思政發展情況,不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實現對癥下藥,未能根據學生需求和思政水平采取合適的教學模式。

3.歷史教學內容相對枯燥

歷史學科教學內容是影響課程思政的重要因素,但從目前的歷史課程教學資源、教學內容開發情況來看,部分歷史教師在教研期間并未設計靈活有趣、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未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生只是機械記憶課程內容,缺乏良好的學習體驗。同時,歷史知識之間缺乏聯系性,這也不符合事物的聯系性原理,教師未能幫助學生搭建歷史知識體系,學生的學習效率偏低。

4.歷史課堂評價有待完善

課堂評價在歷史課堂教學期間占有重要地位,是歷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以診斷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表現,也可以對學生下一步的學習進行指導。然而,受到教學目標的影響,部分歷史教師給出的教學評價不夠合理,以知識和成績為主要評價指標,而忽視了學生的思政水平發展情況。同時,教師的教學評價缺乏全面性和交互性,具體表現為教師忽視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歷史素養、情感態度發展情況,而且教學評價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性評價,學生并未針對教師的課程思政效果進行評價,無法幫助教師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

三、課程思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路徑

1.優化教學觀念,調整歷史教學目標

前文提及,現階段的歷史教學目標不甚合理,無法促進課程思政建設,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當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樹立多元化認知,意識到學生的發展是多元化的,相對應的歷史教學目標不僅要包括知識層面的目標,更要包括歷史素養、人文底蘊、情感態度、思政水平等方面的目標,實現多元目標相融合,共同指引教師的教學實踐以及學生的學習活動,唯有如此,才能助力學生實現多元化發展。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時,教師可以設置如下教學目標:①閱讀教材內容,了解辛亥革命的爆發背景、原因和過程;②對比前面學過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分析三者之間的異同點;③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請說出你的觀點,并加以佐證。

在上述三個目標中,目標①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歷史知識,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幫助學生筑牢知識根基,如此一來,才能讓學生完成基礎的學習任務。目標②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對比三次運動的區別與聯系,培養學生的聯系思維,使學生能夠通過聯系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對于學生的思政水平發展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目標③則是讓學生得出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列舉歷史事實驗證觀點,既能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引導學生辯證看待歷史事件,使其感受辯證法的奧妙,又能鍛煉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史料實證能力,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發展[1]。此外,部分學生指出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革命本身脫離群眾,故而唯有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才能實現革命的勝利,這也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以人民史觀的視角看待問題。

不難發現,上述三個目標實現了歷史知識、聯系觀、辯證法、核心素養和情感態度的融合,促進學生實現多元發展,其中,聯系觀、辯證法涉及思政元素,是思政性教學目標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立足學生思政水平發展現狀合理調整教學目標,并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從而推動課程思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

2.創新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思政水平發展

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思政水平發展和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對此,教師應當主動創新初中歷史課堂上的教學模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而后促進學生思政水平發展。具體而言,為了強化學生學習體驗,并促進學生思政發展,教師可以采取辯論賽、主題探究、小組合作等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實踐[2]。

例如,在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相關知識時,教師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同時,教師指出,洪秀全發起的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運動,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農民作為無產階級的重要主體,同樣發揮了關鍵作用,那么為什么兩者的結果不同?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針對太平天國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展開分析探討,部分學生經過思考交流指出,太平天國運動缺乏正確的革命綱領指導,而洪秀全等領導者由于自身農民階級和封建思想觀念的局限性,在定都天京以后迅速腐化,故而失敗。與之相對的,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堅定的革命信仰指引自身,以科學的革命理論指導實踐,并能不斷反思糾錯,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在探究上述主題的過程中,學生結合歷史資料進行思考,并與同伴、教師展開充分交流,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實現合作共贏。與此同時,學生針對兩次運動的結果差異展開分析,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學生辯證思維發展,體現辯證法的思想觀念,這對于學生的思政水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豐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學習體驗

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學習體驗不佳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師設置的教學內容相對枯燥,且未能突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而實際上,歷史事件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定然與時代背景有著密切聯系。對此,教師應當注重優化歷史學科教學內容,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對于歷史科目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體驗,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期間搭建歷史知識體系,形成聯系思維,提升其思政水平[3]。

例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知識以后,教師可以將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等知識點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知識脈絡,而后從知識脈絡發散出去,形成知識網絡,使學生更加順利地掌握歷史知識,能夠形成更為深刻的記憶,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這種編織知識網絡的方式可以潛移默化地將聯系思維植入學生大腦,使學生學會從聯系的視角看待問題,形成聯系觀,這是課程思政滲透于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體現。除了整合課內知識以外,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途徑搜集一些帶有思政性質的歷史知識,實現課內外知識相結合,有效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學習,持續發展。

4.優化教學評價,提升課程思政效果

科學、完善的教學評價對于學生思政水平發展、課程思政實施具有重要作用,對此,教師應當意識到課程評價的重要性,進而積極采取措施,推動初中歷史課程評價的優化。具體而言,教師應當從下述三方面調整優化教學評價[4]。一是結合教學目標的變動情況調整教學評價依據,兼顧學生在知識、思政水平、人文素養、情感態度等層面的發展情況,才能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避免教學評價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二是既要關注學生的歷史成績,以及學生是否掌握歷史知識,也要關注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學習表現,例如,某位學生敢于質疑教師、敢于提出新的觀點,教師應當積極肯定這種創新精神、質疑精神,以此表示對學生的激勵和肯定,這也有助于推動課程思政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與落實。三是開展交互性教學評價,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歷史成績、歷史學習表現、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而學生也要反過來對教師的教學效果、課程思政水平進行評價,以此幫助教師發現其在課程思政實施期間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幫助教師找出原因,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采取措施,有效提升課程思政的效果。由此可見,全面、合理以及交互性的教學評價對于課程思政效果至關重要,而教師也應當充分意識到評價的重要性,進而做好教學評價。

四、結論

課程思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對于學生綜合發展、歷史教師職業發展、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以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作用,而針對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當主動調整教學觀念,設置思政性、多元性教學目標,主動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并緊抓教學評價,借助教學評價的作用促進課程思政的實施和滲透。

猜你喜歡
思政歷史目標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