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強國背景下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新圖景

2024-04-08 13:21苑大勇聶蘇佳惠
基礎教育參考 2024年3期
關鍵詞:國際教育基礎教育

苑大勇 聶蘇佳惠

摘? ?要: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和教育現代化建設,2023年12月2日,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2023學術年會召開,年會以“投身教育強國建設、助力國際教育創新”為主題,對基礎教育的國際化特色發展、國際教育創新發展、教育對外開放與交流合作、教育的數字化轉型、中國特色高品質學校建設、外語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青少年國際理解教育與全球勝任力培養等議題展開學術交流與研討。在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基礎教育國際化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學校作為直接參與基礎教育國際化建設的主體,在推動基礎教育國際化進程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應主動投身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深化課程建設與課程改革,關注學生國際化素養的全面提高,扎實推進國際理解教育和全球勝任力教育,為著力構建中國基礎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新圖景奠定基礎,為教育強國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教育強國;國際教育;基礎教育;國際教育分會;教育對外開放

中圖分類號:G5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4.03.001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主動超前布局、有力應對變局、奮力開拓新局,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盵1]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更好地服務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構建更加優質、均衡、可持續的教育生態,推動基礎教育的互學互鑒,助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專業本領、引領未來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2023年12月2日,由中國教育學會和北京外國語大學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海南外國語學校承辦的“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2023學術年會暨投身教育強國建設、助力國際教育創新研討會”在海南澄邁成功舉辦。此次會議圍繞基礎教育的國際化特色發展、中國特色高品質學校建設、外語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青少年國際理解教育與全球勝任力等熱點話題開展討論,基礎教育領域的40余位領導和專家學者作學術報告,為我國基礎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

一、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國際教育大有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教育強國進行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盵1]這一重要指示為中國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發展國際教育、促進教育對外開放和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必要條件

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顯著特征和重要動力,是教育發展、國家建設和新時代的需要,應以積極的態度開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增進了解、建立友誼的橋梁[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田祖蔭提出,做好基礎教育國際交流這篇大文章,一方面要堅定自信、做強做優,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鞏固和發展我國基礎教育的優勢,堅定不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胸懷世界、擴大影響,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吸納借鑒國外基礎教育領域好的經驗、好的做法,培育我國基礎教育的國際品牌項目,積極開辟基礎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的新領域和新賽道。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部長王紅結合“中美中小學校長教育領導能力學習與交流”項目的相關實踐指出,只有在大學、中小學、地方政府和社區深度合作的前提下,才能使得國際教育和國際交流做得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深度。此外,應主動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鑒、互容和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3]。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涂端午副教授從歷史維度梳理了教育對外開放的內涵演變,總結出教育對外開放的先導性、自主性、探索性、原則性、平等性的基本特征,認為教育對外開放具備為深化教育改革聚智匯能、為民族復興強基固本、為“一帶一路”建設鋪路架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心聚力、為全球治理變革蓄勢賦能五個方面的重要功能。

(二)助力教育對外開放是國際教育的重要使命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教育國際化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新時代中國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迎來新契機,同時也面臨著新挑戰。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翟博認為,在教育強國建設的偉大進程中,要研究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國際教育,著力構建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應認真研究國際教育的新態勢,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在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方面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策略,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助力開拓我國國際教育新局面。國際教育要服務教育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整合經濟、社會等可持續發展要素,提供廣泛的活動和服務,在全球教育樞紐建設中發揮國際教育的優勢[4]。海南師范大學副校長韓小雨基于中國建設“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重大戰略命題,在分析了新加坡、卡塔爾、迪拜、韓國、中國香港等有代表性的新興國家和地區的國際教育樞紐后指出,打造新時代國際教育樞紐是國際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和我國應然的戰略選擇,建設高質量國際教育樞紐有利于我國加快建成全球教育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三)數字化轉型是國際教育發展的未來機遇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推進教育數字化、提升數字化教育治理能力成為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理事長、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教授提出,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加深加廣、信息技術加深演變、工業4.0已成現實、人工智能洶涌而來、ChatGPT橫空出世,在給教育工作者帶來諸多機遇的同時,也構成了嚴峻挑戰。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搶抓機遇、直面挑戰,切實擔當新時代教育強國背景下的育人任務。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施曉光教授在分析面向未來的國際教育發展趨勢時指出,“互聯網+教育”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急速變革,具體體現在課堂教學的革命、創新學校的發展、教學方式的變革、學習方式的更新、教師角色的轉變等方面。教育數字化促進教學方式變革,驅動教學形態重塑[5]。在教學中使用新興技術與數字化教學工具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素質和素養。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荔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祖志系統介紹了荔林小學的“精·智”創新教學模式,分析了這一模式下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和培養方式的變革,包括基于智能手環的體育精準教學模式,能實時監測課堂上學生的心率、運動強度和密度;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我能寫”語文課堂模式,能為寫作困難的學生提供有效幫助,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與快捷全面的反饋。

二、教育強國背景下國際教育發展的實踐維度

當今時代,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國際化發展是基礎教育各類型學校必須要面對和思考的重要問題。從不同視角和維度對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的學校建設、外語教育開展、課程建設與改革等國際教育的具體實踐路徑進行討論,探究中國基礎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對教育強國建設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推進高品質學校建設的系統設計

建設高品質的現代化學校是實現教育強國進程的重要路徑和有效舉措。高品質學校是品位和質量都高的學校,既能找準自身的發展定位,又能采取恰當的教育策略,兼顧學生今天的幸福和明天的發展,肩負起歷史使命,培養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6]。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張蓮以比較的視角對中外高品質學校的建設進行研究,發現中外高品質學校的建設差異顯著,存在交流互鑒的空間,并指出高品質學校建設既是一項事關國家發展戰略全局的偉大事業,又是一項需要系統思考、研究和實踐的動態系統工程。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王華琪認為,高品質學校走向現代化,不僅僅是辦學條件達到現代化水平,還要在理念、課程、隊伍、管理和設施上達到“現代的品性”,在學生身上培養出新時代未來人才必備的品質和性格。

高品質學校的建設還要重視生態性原則,發揮校園生態文明的培育功能,幫助學生樹立生態正義觀[7]。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海南外國語學校校長肖遠騎在解答如何打造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的高品質學校這一問題時,介紹了本校將大樹文化作為校本課程的經驗,使校園中的樹木、鮮花等生態要素的種植均蘊含教育寓意,致力于打造有文化的生態型校園,把文化種在校園里。

高品質學校的建設還應積極落實科學教育的要求??茖W教育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支撐,在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布局中具有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盵8]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趯嶒瀸W校黨支部書記劉衛民介紹了本校的科學信息FIND課程體系,包含基礎課程(Foundation)、創意發明課程(Innovation)、時事熱點課程(News)和探索發現課程(Discover),借此指出科學教育應覆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學段,呈螺旋上升的趨勢;要加強學校作為科學教育的主陣地,以探究實踐教育的方式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與態度責任,并指出中小學校要與高校、科研院所、科研院校、科技場館等合作,弘揚科學家精神,協同為國家培養科技人才。

(二)創新國際教育課程領域的實踐路徑

發展中國國際教育離不開外語教育教學和外語人才培養。當前,緊跟時代、持續變革、打破常規已成為外語教育教學的新常態。外語教育作為黨和國家國際化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鎮和中外人文交流的橋梁,使命在肩,大有可為[9]。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員楊柳在討論面向未來、素養導向的外語教學方式時提出,面向未來的教育重視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強調邏輯推理的重要性、注重真實問題情境的建構、倡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實踐,以問題為牽引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課堂教學法,是適應未來社會人才培養的路徑轉型。

在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時,往往是沒有學科邊界的,因此跨學科教學對于學生跨界思維品質的培養至關重要?!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10]。通過跨學科教學,學生能夠在知識融合與思維探索中,以更全面的眼光思考并解決問題。如皋市龍游湖外國語學校國際部主任周曉潔提出,應堅持英語教學中的跨學科理念,通過在教材中找出可進行學科融合探究的問題,并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聯合備課,以融合學科元素和學科間輔助的路徑進行跨學科教學。英語戲劇教學作為英語與藝術學科的跨界領域,其教學活動開展方式既生動有趣,又能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有利于學生的智力成長和身心發展。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英語教研員樊波認為,英語課堂戲劇教學具備“激活人生價值、提高真實體驗、促成人際互動、加強團隊凝聚力、優化師生關系、促進思維創新”六大育人功能,并指出教師實施課堂戲劇教學活動應以具體教學設計為基礎,應當把整體思路滲透進每一項具體活動之中,根據課堂戲劇的整體計劃分步實施。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代開展國際教育的必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11]。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作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要主動宣傳祖國發展成就,積極傳播中國理念[12]。通過講中國故事,學生整理并概括故事中的關鍵信息,理解并推斷故事背后的價值內涵,作出價值判斷,并以一定邏輯進行表達,從而提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部主任李莎認為,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是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是英語課堂教學之外的延伸。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求學生理解中國故事,更需要以全球視野尊重和認同世界多元文化,鼓勵學生將英語作為交際語言,用富含文化內涵的中國故事架起與世界溝通的文化之橋。

(三)謀劃課程與教學建設的改革思路

課程建設與課程改革如何回應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事關教育課程現代化的前進方向。課程建設與課程改革的目標是通過創新和實踐,打破傳統的課程模式,塑造一種全新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優質、更具實效性的教育體驗。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校長張文超,分享了北外附校建設融通課程體系的實踐路徑,其融通課程體系分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探究課程三階,在語言表達與文化交流、自信自覺與文明互鑒、社會責任與全球視野、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身心發展與和諧共生五個維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校長李曉輝詳細論述了本校目標明確、結構完整的“一體兩翼六領域”的課程體系:“一體”是學校的主體課程,由“基本素質課程”和“核心課程”組成;“兩翼”分別是“學術拓展類課程”和“社會實踐類課程”;“六領域”包含語言與文學、數學與邏輯、科學與技術、人文與社會、藝術與欣賞、體育與健康。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高中部課程處主任李秀芳指出,要“建多維多元的英語課程、設錦上添花的多語課程”,以基于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單元整體教學等進行創新教學,準確把握國家課程方案、英語課程標準和高考評標體系的內容,深化英語課程改革與教學方法創新。

三、國際教育的發展重心是國際化人才培養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國家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往來與聯系日益緊密。為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的新時代,需要以一種打通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教育模式,讓學習者能夠為未來社會的變化和需求做好準備,為打造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未來做出貢獻[13]?;谶@一背景,對以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學生國際素養提高為導向的國際理解教育和全球勝任力教育的呼吁愈發強烈。

(一)基礎教育要強化國際理解教育

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明顯特征,其作為一種不可阻擋的現象,影響著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著眼于教育領域,國際理解教育是全球化時代對應的產物?!皣H理解教育”的理念于194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次大會上首次正式提出,以“人類和平”為終極目標,呼吁世界各國通過教育增進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間的理解[14]。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和改革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將“國際理解教育”納入國家級政策文件[15]。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強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具有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青少年”[3]。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實驗區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李全認為,新時代的國際理解教育是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是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和全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要培養懂自己、知世界、走世界的中國人。李全委員還結合成都市推進國際理解教育的行動指出,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難點在于課程難實施、內容難選擇、課時難保證和教師難教學。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夏谷鳴指出,國際理解教育體現在語言能力、跨文化溝通、文化敏感性、全球視野和國家情懷五個層面上,要培養學生理解不同語言、文化差異和全球性問題的能力。武漢市教育局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調研員胡忠巍從三個方面回顧了武漢市經開區國際理解教育的探索:一是立足學校特色,構建融合課程體系;二是立足課堂教學,適時滲透國際理解;三是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增進國際理解。并提出,要廣泛吸納國際合作資源,促成學校廣泛建設國際聯系,將國際理解教育落到實處。

(二)立足本土文化培養全球勝任力

全球勝任力包含辯證分析全球和跨文化問題、理解他人觀點和世界觀、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等要素,開展全球勝任力教育是培養能投身于全球治理人才的新方案。北京外國語大學原副校長閆國華認為,全球勝任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含綜合素養、理想志向和實踐技能三個方面以及欣賞、溝通、分析、行動和語言五種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展現并非一個學科所能完成的,而應提倡超越學科層面的大教育,從視野、格局、胸懷各個角度培養學生在全球勝任力方面的悟性。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梅德明指出,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要從語言素養和人文素養兩方面著手,致力于使學生成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合作與交流能力的時代新人,并要做到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強調中華文化在全球勝任力培養過程中根與魂的作用。

四、結語

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強調學術立會,本次年會也十分重視科研產出。大會發布了《全球基礎教育十大事件》《中國國際教育:觀察與研究2023》《國際教育研究與述評》等成果,發布了尋訪國際教育名師優課及精品課例征集的評選結果,為國際特色學校搭建了教師教研和專業發展平臺,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國際經驗和特色。如今,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16]。本次年會規模宏大、成果豐碩,學者們對當前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我國國際教育領域的重大議題、熱點話題、焦點問題進行了理性且透徹的研討,涌現出豐富的教育實踐,體現出多樣的研究方法,呈現出可行的策略建議,為我國國際教育的繁榮發展激發了新動力,為中國國際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前瞻性、系統性的支持和幫助。國際教育可以為更快更好地建設教育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貢獻智慧。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正在走向中國,在國際化教育的道路上,在教育強國的背景下,做好國際教育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3-05-29)[2024-01-0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2]顧明遠,滕珺.后疫情時代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挑戰與新機遇[J].比較教育研究,2020,42(09):3-7+13.

[3]人民日報.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意見 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EB/OL]. (2020-06-23)[2024-01-06].http://wap.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

[4]徐一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國際教育樞紐建設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6):102-112.

[5]劉邦奇.智慧課堂引領教學數字化轉型:趨勢、特征與實踐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08):71-79.

[6]劉濤,崔勇.高品質學校建設的“四川樣本”[J].人民教育,2020(10):47-50.

[7]盛文楷.“美麗中國”語境下校園生態文明培育實踐的動力機制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4(27):51-54.

[8]新華社.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 (2023-02-22)[2024-01-06].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2/content_5742718.htm.

[9]魯巧巧,王志強.未來教育之高校高質量英語教學變革與賦能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04):108-113.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11,13.

[11]新華社.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01-0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2]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6-04-29)[2024-01-07].https://www.gov.cn/xinwen/2016-04/29/content_5069311.htm?t=inxyt.

[13]孫成夢雪.面向未來的全球勝任力教育:回顧與反思[J].重慶高教研究,2021,9(04):118-127.

[14]李桐. 新加坡中學社會科中國際理解教育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4-01-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eqid=ccb6e1f80003384e00000002647e7b1d.

[16]彭澤平.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實踐要點[J].人民論壇,2023(22):58-60.

猜你喜歡
國際教育基礎教育
中西教育之鑒:論新東方邁格森全球公民培養模式
論案例教學法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美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研究
河南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
高等師范??茖W校兒童水墨畫課程教材研發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話語的遷嬗
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基于微課應用的專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高中生留學預科類國際教育課程的互聯網及教育模式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