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技術能力提升:區域校本研修生態構建新視角

2024-04-09 09:16謝婧劉鋅牛永生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24年3期
關鍵詞:海淀區研修校本

謝婧 劉鋅 牛永生

【摘 要】北京市海淀區在開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過程中,基于教育生態學理論構建區域校本研修生態,緊抓機制建設、隊伍建設、資源建設三條主線,共同作用于學校、教研組與教師;通過整體推進區域校本研修,促進學校校本研修高品質開展,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明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路徑,助力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2.0工程;校本研修生態;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4)02、03-051-03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根本力量。當前校本研修以教師為本、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標,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但較少從區域層面對校本研修的統籌管理、指導引領進行深入研究。北京市海淀區依托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簡稱“2.0工程”),基于教育生態學視角將校本研修看作一個包含豐富要素的系統,充分發揮研修機制、人、資源三個關鍵要素在整個系統中的不同作用,制定實施“頂層規劃,機制保障”“建強隊伍,細化指導”“資源共享,協同共進”三條主線,構建了區域指導、學校主體、校際輻射的區域優質校本研修生態,有利于指導學校通過開展校本研修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推進課堂教學提質增效,賦能海淀區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區域校本研修生態的內涵與意義

1.區域校本研修生態的理論來源

“區域校本研修生態”這一概念的提出,是運用教育生態學理論將校本研修看作一個整體的、有機的系統。周培植認為要把校本研修看作一個復雜的系統,要從整體角度處理和協調系統中的人、物、能量、信息等元素或子系統[1]。呂康清、龍寶新將教師作為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生態因子,認為人生價值觀與職業責任感、知識資本、學校環境與教育群體、首創與合作、反思與批判是影響教師成長力的生態因子[2]。虞偉庚借鑒生態原理構建出生態校本研修體系,探討了生態校本研修意蘊與目標,探索出生態校本研修的內容與操作方式,最后提出有效運用生態校本研修的保障系統[3]。蘭彥鵬以縣域為切入點,將縣域校本研修生態分為四個系統——小系統(個體認同)、中間系統(連接)、外系統(氛圍營造)和大系統(外力推動)[4]。

當前研究普遍認同校本研修是一個整體的有機系統,從一個體系化的視角對其進行理論、實踐探討,還需要在系統內部關系、理論構建與實踐變革關系、具體學科領域應用等方面進行研究。

2.區域校本研修生態的基本要素

基于教育生態學視角,將海淀區域校本研修看作一個系統,其基本要素包括:研修教師個體或集體,研修課題或主題、研修方式與方法、研修環境與資源、研修機制與策略,這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促進。其中,研修課題或主題、研修方式與方法,即校本研修的內容和方式,會基于各學校的現實問題和信息技術應用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所以在推進2.0工程過程中,將區域校本研修生態的主要因素確定為:研修機制、培訓者和資源,并通過三個主要因素在區域、學校、教研組三個層面的不同作用,關聯、貫穿為三條主線,共同為這個系統的核心——校本研修的主體,也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主體——全體教師服務[5]。

3.區域校本研修生態構建的現實意義

海淀區基礎教育辦學規模位居北京市之首,具有規模大、樣態多、類型全、校際差異較大的特點,在推進2.0工程工作中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需要從區域層面對學校2.0工程校本研修進行全方位指導,為構建區域校本研修生態提供良好契機。

(1)大規模推進對培訓實效性的挑戰。海淀區中小學教師數量多,各學校辦學規模及水平差異較大,教師年齡、學歷、理念、能力的不同,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程度差異大,如何保證2.0工程全員培訓工作有序、高效開展,促進學校間的協同共進,在教育教學真實情境下有效應用信息技術還需進一步探索。

(2)團隊信息化領導力與校本研修領導力協同不足的現實問題。區校團隊中校本研修設計者缺乏信息技術專業性,負責信息化建設的校級負責人結合信息技術進行培訓設計、管理、評價的能力不足,二者的協同發力不足,導致工作推進受到限制。

(3)資源建設、實現協同共進的需要。在前期校本研修整體推進時呈現了一些問題:區內各基層學校的校本研修發展不均衡,一部分學校開展研修活動隨意性強、資源匱乏、質量不高。海淀區從區域層面匯集、整理各校校本研修中產生的優質資源,提供充分交流展示、互相學習借鑒的平臺,激發教師學習新動能,促進優質資源再創造。

構建區域校本研修生態的探索路徑

校本研修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的有效路徑。針對海淀區各學校規模大樣態多、學校校本研修質量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待提升等現實問題,海淀區依托2.0工程,基于教育生態學角度構建區域校本研修生態,從區域層面整體規劃、統籌管理、跟進指導、評價考核學校校本研修等方面,著力在以下幾個關鍵路徑進行探索。

1.頂層規劃,機制保障

基于大規模推進對培訓實效性的挑戰,海淀區頂層設計明晰方向,建立機制保障有序開展,同時也注重給學校創設自主發展的空間,做到統一化和個性化相結合。

(1)頂層設計,研制工作方案與標準。海淀區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精心研制區級工作方案,對全員培訓工作的目標與要求、內容與方式、組織與分工、考核與保障作出明確要求;結合原有區域校本研修工作標準,研發《海淀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學校工作標準》,引領工作方向。

(2)優化機制,精準跟進保障全員研修。一是建立管理溝通機制。建立“市-區-學區-學?!彼募壒芾韰f調溝通機制,打造常態化溝通渠道。團隊分工“分學區、到學?!本珳矢M全員研修工作。二是健全專家入校指導機制,定期下校調研、聽課指導、跟進落實;健全學習過程監管機制,管理團隊“前期布置、定期反饋、中期交流、后期總結”,指導團隊“一月一大碰、兩周一小碰、一周一總結”。三是完善學情進程上報機制,每兩周上報學情,動態更新數據。四是完善成果提煉與激勵機制。推進創新經驗的及時梳理提煉,促進培訓成果的轉化應用,為學校、教師搭建展示平臺。

2.建強隊伍,細化指導

針對團隊信息化領導力與校本研修領導力協同不足的現實問題,加強區級指導團隊和學校管理團隊的協同、提高其專業能力,為“一劃兩案”研制與實施提供專業支撐。

(1)加強培訓,專業支撐兩支隊伍能力提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面向全區500余名教師開展了區級指導團隊信息技術應用指導能力提升專項培訓和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提升專項培訓。通過持續提供豐富多樣、可選擇的優質學習資源,采用市區級課程與校本研修相結合,專家集中指導與學區分組指導相結合,學校案例分享與專家點評指導相結合等多樣化的研修方式,專業支撐兩支隊伍能力提升。

(2)細化流程,精準指導整校推進與教研組研修。細化學校校本研修指導,按照“專家集中指導-學區分組指導-學校案例分享-專家點評指導-分學區精準跟進”的流程,指導學校2.0工程整校推進。按照“提供優秀案例-教研組實踐-案例交流分享-學校指導落實”的流程,指導教研組有效落實、開展研修與考核。

3.資源共享,協同共進

為促進海淀區內各基層學校的校本研修均衡發展,區級層面非常注重資源的研發、積累與利用,搭建平臺,示范引領,實現優質資源在區域共建共享,區域內學校協同共進。

(1)研發工具,為研制“一劃兩案”提供依據。海淀區研制工作標準,升級學校教育教學信息化發展規劃模版,研發區級校本研修方案與校本應用考核方案參考模版工具,從區級層面為全區中小學校研制“一劃兩案”明晰方向、統一思路、提供依據。

(2)建設資源,持續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海淀區通過全區征集、學校遴選、專家指導,形成學員研修的示范性、典型性案例,研發與積累1份工作標準、3份案例模板、34份區級指導課程資源及近百個整校推進案例、近300份個人優秀案例,為全區中小學教師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供范例。

(3)搭建平臺,多方協同提高區域校本研修質量。海淀區注重學區間、校際間的資源共享與經驗交流。開展多學科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應用優秀案例分享交流研討,整校多樣化地推進案例分享交流研討活動,多方合力協同依托信息技術整體提高區域校本研修質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三級聯動,提升區域校本研修質量

1.明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路徑,助力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海淀區堅持以“區級規劃”為先,以“工作標準”為綱,堅持“三個抓好”的工作機制,助力各校信息技術培訓穩步有序推進;堅持以“微能力點”為抓手,基于學校的信息技術應用環境,幫助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改進課堂教學實踐,促進教師教與學方式變革;堅持以學校實踐為成果導向,為學校搭建市、區兩級平臺,實現優質資源在區域內的鏈式傳遞。

在開展2.0工程中,海淀區通過研發基于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的區域校本研修指導工作標準和校本研修工作方案撰寫模板,固化實施流程與機制,建立了提升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條件性資源;通過開發學校層面的整校推進案例、教師信息化教學案例,形成了可供學習者學習的素材性資源;倡導學習成果的生成與利用,形成了類型多樣的教育教學資源。以上資源轉化成海淀區教師教育資源,形成適合不同層面的優質教學資源供給模式,保持優質教育資源不斷創生和發展。

重點關注農村學校、薄弱學校的校本研修方案及信息化發展規劃,一對一指導,實施精準幫扶,針對部分重難點問題給予智力和專業支持,為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提供更多機會和平臺。注重發揮先進學校引領作用,更高質量地促進了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公平發展。

2.提高學校校本研修質量,促進學校教與學變革

區級指導團隊、學校管理團隊這兩支隊伍分工明晰,有效制定和實施了學校教育教學信息化發展規劃、校本研修方案與校本應用考核方案。學校信息化校級負責人和校本研修設計者互為支撐、有力協同,落實到教研組、教師個人,提升了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促進學校教與學變革。

3.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推動教學理念方式升級

區域從標準、方案、過程、評價等方面對學校整校推進2.0工程進行系統化的指導與全過程的監督,學校校本研修質量有了顯著提升。學校根據教師實際情況設置專題培訓與應用考核,學用一體,切實引導教師在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方面實際創造性地應用,推動育人理念、教學手段和方法迭代升級,進一步提升學校教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

結? 語

海淀區將研修機制、培訓者和資源確定為整個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主要因素,分別作用于區域內的學校、教研組、教師,最終服務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在這樣一個生態圈的影響下,區域層面的指導變得更加具有引領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區校間建立常態化的研修機制,通過指導學校校本研修團隊提升學校校本研修質量,通過提供優質課程資源、平臺資源提升研修成果的生成與轉化,使得區校之間、校際之間、教師之間形成合作學習的專業共同體,長期形成具有平衡性、發展性、穩定性的區域校本研修生態系統,解決教師研修從理念到行為的“最后一公里”,在提升學校校本研修質量的同時,持續促進教師專業自主內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周培植.好的教育——區域教育生態理論的研究與實踐[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87-91.

呂康清,龍寶新. 論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教師成長力及其養成[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4): 105-109.

虞偉庚. 生態校本研修的實踐研究[J]. 教育發展研究,2012(12): 64-68.

蘭彥鵬. 教育生態視閾下縣域生態校本研修推進的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G縣中小學校為例[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何勁松. 新時代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教師培訓之全景篇[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 21-30.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編? ?輯:仲玉維

猜你喜歡
海淀區研修校本
海淀區總工會召開第十六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
中小學骨干教師“雙減”項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海淀區總工會召開“五一”節前警示教育大會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海淀區科技主題公園建設與思考
不謀全書者不足以謀一課——“整本書閱讀導讀課”研修心得
“研訓導一體化”教師研修方式的實踐與探索
《紅樓夢》(新校本)
《紅樓夢》(新校本)
點校本《史記》中的“曆”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