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的審美及發展芻議

2024-04-10 07:16陳成
劇影月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現代戲院團程式

陳成

昆曲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劇種、一門藝術,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意義和深刻廣泛的文化內涵。昆曲藝術的魅力,以及它的最為寶貴之處,正在于它厚重的歷史文化屬性。它的聲腔,是可以考證的古戲遺存;它的念白和演唱,是可以聽得見的近古時代音韻發音,如果有人看過《鏡花緣》,那么應該會對其中“歧舌國唐敖學音韻”的故事有所了解,而這一情節中所記載的四字反切發音的方式,與昆曲中字頭字腹字尾的發音方式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剁R花緣》成書于清代中期,也就是說,今天只有在昆曲的舞臺上,還能聽到清代中期以前,士大夫階層所推崇的禮儀性發音;它的服飾,以明代中晚期和清代早期日常服飾為基礎,是鮮活的服飾史料;它的表演程式,是現在東亞地區所能見到的最為古老和繁復的藝術規則。

然而令人倍感遺憾的是,入選第一批世界級非遺名錄,不僅僅證明了昆曲藝術的寶貴,更加說明了昆曲藝術的保護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正是因為昆曲藝術發展日益式微,它才會被稱為遺產。在通行的理解中,一項蓬勃發展的事物,大概率不會被稱為遺產,而會被稱為財富。因此入選非遺名錄,并不是什么特別值得自豪的事情,相反,這個名錄如同一封“警告信”,警告世人昆曲藝術已經遇到危難。

從主流輿論所反映的現狀來看,每一個戲曲演員、或者說每一個關心中國戲曲發展的專業人士乃至普通觀眾,應該都思考過戲曲藝術的未來發展方向?!皯蚯囆g應當如何適應時代”這一議題,最后的落點永遠也繞不開一個痛點——創新。創新之難,以京、昆兩大國粹為最?;仡櫨├サ陌l展歷史,創新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然而,不能順利創新的藝術,注定會被淘汰于時光之中。

昆曲的走向和時代審美息息相關,確切地說,時代審美決定了所有藝術門類的發展走向,不僅僅是昆曲。從全國七大傳統昆劇院團的演出反響和運營的經驗來看,目前能夠在從業者、戲曲理論界和普通觀眾中達成共識的觀點大致如下:昆曲藝術的發展走向應該是“新瓶裝老酒”,近似于梅蘭芳先生所提出的“移步不換形”。昆曲必須進行創新,但這創新不應當涉及藝術本體。昆曲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建立在堅守本體上的化用創新。

從文化意義上來說,昆曲的傳統劇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已經消散在時光中的歷史舊貌,觀者可以借此嘗試回溯幾百年前的社會生活。倘若以創新為名,貿然改動或者拋棄這些傳統的基礎,那么昆曲將喪失它最為寶貴,也是最有辨識力的特色。這樣的昆曲,還是昆曲嗎?這樣創新而得來的昆曲,不如改名叫作含有昆曲元素的音樂劇,或者直接唱音樂劇。

因此,無論昆曲藝術如何發展,藝術本體的傳統不能改變。在本體,也就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程式以及基礎的樂隊、服化道審美原則理念這部分,對于創作者來說是必須守舊的,不可以亂變。但是想要做到“新瓶裝舊酒”“移步不換形”的程度,難度極大。沒有深厚而扎實的傳統戲功底,換形根本就不需要移步,哪怕是演出傳統劇目,也能丟了傳承。

在傳統傳承與藝術創新之間,以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為例,也許可以為其他兄弟院團提供一些極有價值的參考范例。江蘇省昆以“南昆正宗”為藝術宗旨,在業界與普通觀眾的概念里以守舊而出名。但是省昆的很多傳統戲,只是看上去傳統,實際上是一代代的藝術家按照傳統劇目的審美和規矩,創作出來的新編戲。比如現在已經成為省昆代表作的《桃花扇》以及《白羅衫》。這兩部劇目都是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新戲”。比如,《白羅衫》“看狀”一折,雖然由周傳瑛先生親傳給石小梅先生,但是開場時的“大堂”一場,啟封開正門升堂,卻是昆劇院第三代藝術家的新創作。這一系列情節,沒有一句臺詞,完全是程式化表演,具有極強的儀式感和古典范,在審美風格上,與前人的傳統劇目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其實,在《桃花扇》和《白羅衫》這些劇目里,很多出彩的地方,都是演員自己的創作。從石小梅、胡錦芳等第二代藝術家開始,到涌現出三位梅花獎的第三代,再到現在正當年的第四代,江蘇省昆的每一代人都在堅持進行文藝創新的工作。從藝術發展、公眾反饋、院團運營、人才培養四個方面來看,化用創新這個方向雖然對院團和演員有著很高的要求,卻是一條非常難走的路。但目前來說,也許是最優的選項。

省昆之所以能夠在化用創新這條路上走得比較順暢,筆者認為,總結下來主要有兩點:第一點,老師的傳承。這是基礎。從傳字輩老師開始,到省昆開山的繼字輩,再到二、三、四代演員,省昆的傳承脈絡始終無比清晰,這個院團的每一代人對劇目、規則和審美理念的傳承從未間斷。省昆的傳承是成科學體系的,正因為成體系,所以受外來干擾比較少,也因此,藝術傳統得以保留得更為純粹。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為每一代的青年演員都開了一個好頭,把他們引上了正路。第二點,省昆傳統劇目演出非常多,江蘇省昆可能是全國所有戲曲院團中演出場次最多的院團,據公開數據顯示,在峰值時期,該團一年要演出近600場。其中95%以上的場次,是傳統劇目演出。即便是在疫情期間,該團的年均演出場次也不少于兩百,考慮到該團的演員人數,這個數字可以說是非常驚人,也非常難得。

更重要的一點是,該團在常規性演出中,采用了一種極為“苛刻”的不插麥的演出方式。蘭苑劇場作為江蘇省昆的自有小劇場,僅能容納137人,每周六晚進行規律性演出,采用最為原始的形式,小舞臺,肉嗓子,完全不采用現代化的聲光電舞美。這對演員的成長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定時定點而頻繁的傳統劇目演出,使青年演員能夠對古典程式和審美形成強烈而深刻的身體記憶,傳統慢慢地會成為他們深入骨髓的行為習慣,在舞臺上形成自然而然的條件反射。因此,哪怕是青年演員開始創排新編劇目,他們也會在潛意識里運用程式來進行表演。這種潛意識,又使得他們對于程式的運用更加純熟、自然。

從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桃花扇》《白羅衫》開始,直到近年來引發強烈反響的《1699·桃花扇》《南柯夢》和《世說新語》系列折子戲,所遵循的都是“化用創新”這一原則。在豐厚積累的基礎上,江蘇省昆第四代演員,以青年人所獨有的銳氣與膽氣,在老師的幫助和扶持下,勇敢邁出了劃時代的一步,開始創排現代戲?;诶デ叨瘸淌交奶卣骱蜌v史底蘊等客觀原因,昆曲現代戲的創作難度極大。此前,昆曲雖然也曾創排過現代戲,但是能夠在舞臺上立得住并產生長久影響力的現代題材劇目非常少。在2020年之前,能夠在舞臺上常演的昆曲現代戲,有影響力的,筆者所見只有上海昆劇團的《傷逝》等寥寥一二,即便是這部劇目,也依然帶著實驗性戲劇的色彩。

因此,在江蘇省昆開始籌備創排現代戲的時候,他們幾無可供參考的成功范例。從各項公開的新聞報道來看,江蘇省昆剛開始做出創排現代戲決策之時,從院團前輩到青年演員內心都心存忐忑,然而也正如他們所說,這是必須前行的一步。三代人的積累,給了他們踏出這一步的勇氣和底蘊?!睹诽m芳·當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三部戲從零到有,從無可借鑒到創造出極有意義的范例,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主演施夏明摘得梅花獎,更贏得了戲曲理論界的高度評價,被公認為江蘇昆劇創作的高峰之作,不管從哪個維度來說,江蘇省昆的“現代戲”三部曲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這三部現代戲中,江蘇省昆所秉持的,依然是“化用創新”和“南昆傳統審美標準”兩個原則。戲的藝術本體依然是古典的,審美風格、音樂設計、唱腔譜曲都非常傳統。表演方式上則以古典程式的內涵規則為基礎,將生活動作藝術化、虛擬化,按照傳統審美創造出新的程式,而非簡單照搬現有舞臺劇表演方式。在其他的舞臺語匯上,雖然采用更為現代化的表達方式,但審美的核心依然以傳統戲曲審美中最為重要的寫意抽象這一特點為基準,包括在舞美設計和整體呈現上,有著非常明顯的傳統基礎,在其上所進行的創新,也盡力與基礎保持統一風格。

猜你喜歡
現代戲院團程式
2022年昆曲院團調查報告
戲曲現代戲創作回顧與反思
增程式電動汽車續駛里程的延長優化
英語程式語可學性的語言模因論解讀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電動車發電機設計
現代戲的發展路徑與創作走向
詩性現代戲的中國表達——張曼君現代戲創作探要
一種聚焦: 上海民營院團的現狀與發展
越劇現代戲 袁雪芬
國家優秀院團丑角專場演出暨丑角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