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層層打開的詩歌現場

2024-04-13 15:01
詩選刊 2024年4期
關鍵詞:詩刊刊物欄目

主持:李建周(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嘉賓:胡茗茗(一級作家、河北傳媒學院碩士生導師)、施施然(詩人、畫家)、孟醒石(石家莊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寧延達(詩人)、杜志勇(石家莊市詩詞協會副會長)

討論者:遲牧(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生),黑傘(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張媛媛(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博士生),景立鵬、馮躍華、張高峰(河北師范大學講師),龐帥帥、賀姍姍、陳瑩雪(河北師范大學博士生)

整理:賀姍姍

李建周:此次是“詩歌聯合課堂·評刊會”第四期,我們選取2024年改版后的《詩刊》進行討論。主題發言環節,李怡、蔣登科、劉波、何同彬、馮強五位專家學者,分別從新詩發展歷程和當下詩歌生態的不同角度討論了刊物的改版,提出了很多富有啟發性的觀點。接下來我們將聚焦已經出版的三期刊物,討論具體的詩歌欄目和作品。首先請《詩刊》副主編霍俊明談談改版的主要情況。

霍俊明:特別感謝今天的活動,我們會盡量聽取大家的建設性意見,不斷地對刊物進行調整和優化。大家現在看到的《詩刊》,為了適應刊物、詩歌自身發展的需要,做了一些重大的調整?!皵底衷娊纭睆娜襟w平臺選取好的詩歌,包括一些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這也是由傳統紙質平臺向數字化平臺轉化的一個必要過程?!吧⑽脑娸汀备淖兞恕对娍吩瓉頉]有固定的散文詩欄目的狀況。新增的“長調歌行”計劃每期推出一首長詩。長詩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詩歌高度,值得重視。詩歌理論也是改版的重要部分,現在更名為“百家詩論”,其中既有文化名家的經典詩論,還包括一些專題性的詩論。對詩論的重視也體現在“雙子星座”的相關評論文章中?!暗谝滑F場”重點推出了新的行業、新的題材和新的主題的詩歌,我們用刊物三分之一的頁碼,希望第一時間把真正的好詩從現場提取出來,呈現多聲部交響的效果?!按蠹议喿x”選取詩壇有一定影響力的名家作品,希望廣大讀者在閱讀中建構起新詩的標準。

一、形與質:從欄目調整到理念革新

李建周:正如對《詩刊》做過專門研究的蔣登科老師所言,紙質媒體在當下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新現實的變革顯示了《詩刊》積極應對現實的創新姿態。欄目與版塊的設置與調整正是刊物編輯理念的具體體現,歷史感的凸顯、現場感的強化都在顯現刊物“深入當代”的努力。無論是直觀感受還是理性分析,相信大家都能體驗到刊物的明顯變化。

遲牧:當下詩歌創作的生態和景觀日趨豐富、多元,整體上給人一種龐大感,也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迷惑性。對于《詩刊》而言,如何在具有整體視野的基礎上,更為精準地對各個欄目進行定位、分配,對作者和作品進行多方面的甄選、權衡,從而體現出“國刊”的綜合性氣度,這一定是《詩刊》編輯部深思熟慮過的,也是大家格外關注的。整體而言,改版后的《詩刊》新增了“第一現場”“大家閱讀”“長調歌行”“散文詩萃”四個欄目,“百家詩論”則是原來“詩學廣場”“茶座”兩個詩歌理論欄目的統合;而“數字詩界”“后浪新聲”“千家短歌”“雙子星座”“國際詩壇”“當代詩詞”等欄目,都是在改版前各個欄目的基礎上進行了微調。每期十余個欄目,較為全面地考慮了作品與理論、長歌與短調、名家與新人、國內與國際、古典與現代等多重維度,使得《詩刊》的綜合性進一步加強,更具深度與格局。

張高峰:的確《詩刊》改版后變化很大。版式設置與欄目安排,類別多樣而涵蓋廣泛,詩藝探求特色鮮明,具有顯著的欄目融合、提升的體系性意識。如第一期卷首語中,就體現出創新性的迫切與重要,并且矚目于那些真正體現了思想負載、語言創造、文體更新的詩作??锒嗑S度的交織合力形成了詩歌作品與批評理論相結合的共振效應,其中既有體現新經驗的當下詩歌,也有國際詩壇的視野,另一方面也將詩話詩評與詩歌理論等吸納進來,整體性地形成了詩學探索多元化的刊物選稿氛圍。同時,改版后的《詩刊》格外關注數字媒介平臺涌現的詩歌佳作,發掘不同領域的詩歌寫作者。這些改變都充滿詩藝經驗融合的深度性、廣泛性與提升性,試圖從不同向度打開詩歌理解的開闊視野。

馮躍華:改版后確實體現出一種更加“綜合”的趨向,更難得的是,《詩刊》在增加頁碼和體量的情況下,還能把欄目設置得井井有條,基本沒有違和感,這確實不容易。但是也存在一個問題,在擴容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每一個欄目的質量和深度?

景立鵬: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改版后的《詩刊》更加磅礴大氣了,版塊設計、欄目設置也達成了一種均衡。但是,在搭建整體框架之后,如何在每一個版塊里進一步深耕、推敲和雕琢,我覺得還可以更進一步提升。目前的每一個版塊都觸及了一個尖銳又很重要的詩學問題。比如“大家閱讀”欄目,表現出的是一種鮮明的經典化,除了推出詩人的詩作外,還附帶了詩人自述的文章。不過作為一個通識性、宣傳性的、要確立詩人經典地位的欄目,是不是由別人來寫,在認識和分析上會更沉穩、更客觀、更全面?再比如,“長調歌行”這個欄目彌補了長詩發表的短板。第一期刊發柏樺的《水繪仙侶》時附帶了“修訂說明”,呈現出一種修改的現場感,非常難得。當然也可以不局限于“修訂說明”的形式,如果能把整個長詩的創作過程、心路歷程,以及它的創作起念、修改過程都呈現出來,可能會更有張力。

寧延達:我想從稿件選取方面來談一談《詩刊》的改版。從這幾期刊物來看,我還是覺得先鋒派的或者說一些后現代類型的寫作選取得相對較少。這可能與《詩刊》的定位以及它倡導的寫作方向有關,《詩刊》希望更多地呈現人民性的寫作,所以更注重那種樸實、深厚的現實性作品。從這三期的稿子上看,確實也出現了很多優秀作品,尤其是在游記詩的領域。比如第二期中吳振的《一條清晰的邊境線回到眼底》、劉年的《摩托車與花崗巖》、小趙同學的《我去草原走了五天》、胡茗茗的《云有六色》、宋前進的《望江亭》、張遠倫的《南山樅》等,可以說是精彩紛呈。但是這些作品主要還是偏重鄉土題材,而城市題材、科技題材、未來題材的作品就非常少。這給我們一個警示,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科技時代、城市文明的環境,從這種角度來說,詩人的寫作還有待于升級自己,從當下挖掘詩意??镌谶x取稿件方面也應有適當傾斜。

二、“第一現場”的寬度與深度

李建周:“第一現場”是《詩刊》改版后全力打造的欄目。劉波發言中提到的當下詩歌創作中的“同者性審美”,很多詩人也都在不同層面有所覺察。應該說,“第一現場”正是針對這一現象有意識進行的調整。如果把未來一年的“第一現場”拿出來放在一起,就是當下詩歌現場的一個生動投影,其達到的寬度和深度正是衡估當下詩人創造力的一個界標。

張媛媛:看到這個欄目,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場”?!霸趫觥逼鋵嵑w了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它連接著文本與現實。在場,意味著置身于當下,融入時代;也代表著深入生活,觀察現實?!暗谝滑F場”欄目匯聚了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齡段的詩歌創作者。例如,從事采礦工作的詩人溫馨、老井,外賣員詩人王計兵,農民詩人景淑珍,此外還有身兼教師、醫生、警察、編輯、工程師、媒體人、家庭主婦等身份的詩人們。列舉這些作者的職業背景,并非為了給他們打上標簽,而是為了表明這一欄目的詩歌皆源自詩人們的真實體驗,展現他們在勞動中、日常生活中閃爍的詩性思考。從1938年出生的老詩人趙愷到00后的在校學生,“第一現場”欄目以其精心編選的內容,充分展現了不同年齡段對人生的深刻體悟與感受。

胡茗茗:在我看來,《詩刊》改版后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就是“第一現場”。大量的、多元的、鮮活的生活場景撲面而來,比如采石場、地質隊員、快遞員、邊境線等,這些生活的現場也是詩歌的現場,標注著時代符號的現場。另外,我還注意到一個小小的細節,就是在每首詩的后面增加了一行簡介,這些細節有助于讀者了解詩人和他的創作背景。

施施然:我也有同感。打開《詩刊》,最先吸引我的是“第一現場”。目錄中有很多我也在關注的實力詩人。粗略看了一下,從60后到90后,無論年齡結構還是文本,都屬詩壇中堅力量。當然,其中也夾雜了一些陌生的新作者,比如我以前從未讀過的景淑貞、溫馨。實力詩人與新人并舉,共同出現在前沿詩歌現場,讀者自會一較高下。

龐帥帥:實事求是地說,并不是所有“第一現場”的詩都具備現場感。有一些作品的狀態比較奇怪,這些詩歌中很少有“人”的存在,也很少有社會的存在,主要是向往大自然和孤獨的心靈,是一種“無人”的狀態,追求哲思和神性,整體上是內在對話式寫作。當然,讓人驚喜的作品是從事體力工作的人們,他們的寫作更多的是一種“體驗型”寫作。溫馨作為一名女焊工,她的詩作主要寫采場的路、礦石、工作服、斷裂的軸承等,這里有“人”的流動性互動,也有對于真實生活的互相完善的勇氣。相比于繞過生活與“人”的詩作,這種圓融的詩歌也許更能激發出新的人文精神。

馮躍華:2024年《詩刊》第一期的開卷之作是溫馨老師的詩。溫馨的詩,大致屬于工人詩歌。所謂工人詩歌,有點兒類似于杰姆遜所說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寓言”。如果失去工人這一身份,工人詩歌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被矚目的資格。從以前的打工詩人鄭曉瓊、郭金牛、許立志所謂的“苦難”打工,到今天溫馨的更“溫馨”的工人詩歌,打工詩歌的風格與面貌看上去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是其傳播和接受模式幾乎沒有變化,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打工詩歌的熱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工業題材和工人身份的特殊性激發出的“獵奇”景觀和美學震顫。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恰恰源于一種有關詩人和詩歌的“偏見”。好像寫詩只關乎知識與文化,寫詩是詩人的特權,而非關于工人和勞動。2024年改版后的詩歌,是在有意識地實踐一種新的關于“人民詩歌”的理念,這也是溫馨的詩歌能夠能為2024年《詩刊》開卷之作的重要原因。

孟醒石:《詩刊》改版之后,這三期將大部分版面聚焦于現場一線的詩人詩作上,這體現了《詩刊》的家國意識、人民立場和現實情懷。他們的作品與那些經常在各種詩歌刊物上發表作品的詩人詩歌,一起構成了中國詩歌的第一現場。我覺得他們身處現場,用心來書寫詩歌帶來了很多異質化的東西。這些年很多詩人的寫作越來越故步自封,躲在自我的舒適區,互相模仿,喪失了獨特性。詩歌語言的智力性因素增加了,越來越晦澀難懂,詩句變成了高等數學題,好像只有具備相同思維、角度的人或者創作經驗的人,才能悟到他們詩歌的深度。而這些來自一線現場的詩人作品反倒讓讀者產生共情和共鳴。我覺得共情與共鳴也是文學最本質的東西之一,杜甫有一句話叫“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詩歌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增進溝通交流和文明互鑒!這些鮮活的、靈性的一線詩人作品,帶有現場勞動的軌跡,提醒我們走出自己詩歌創作的舒適區,在生動火熱的現實實踐中不斷更新我們的思維、思想,更新我們的藝術形式、話語方式。

賀姍姍:我與醒石老師的看法有一致性。我在“第一現場”中感受到一種當代性與時代感,它促使我重新思考詩歌與時代的關系。我認為,優秀的詩人與詩歌一定是有勇氣和膽量深入當下的。在“第一現場”中我們發現詩歌創作者的身份是多元化的,這表現詩歌向現實的一種敞開,而時代也為詩歌賦予一種新的活力。詩的語言在溫馨的焊槍上迸發,有著生命的熱度;在張二棍的地質勘查中,有著生存的廣度;在外賣員王計兵的奔跑中,有時代的速度……他們的詩歌經過生活淬煉,是在生存現場完成的,是真實而真切的生命體驗。

三、深入現場的兩條路徑

李建周:剛才大家都談到了現場感,這個現場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有兩個維度、兩個翅膀?;蛘哒f,要想深入現場需要穿越兩條路徑。其一就是古典詩詞。如李怡老師所講,當下的詩歌現場在文學歷史長河中呈現出來的。我們在和古典詩詞進行對話的同時,不斷生發出優質的、應對當下的詩歌資源?!对娍窂膭摽鹨恢北A簟爱敶娫~”欄目是有遠見的。今天大家更為全面地意識到了古典詩詞與現代詩的內在關聯。

杜志勇:作為三千年輝煌的回響,舊體詩詞跟現代文學還是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对娍纷鳛椤皣?,能夠給舊體詩詞非常大的版面,作為舊體詩詞愛好者,我深受鼓舞。對舊體詩詞的重視能夠讓更多的人喜愛并走進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此外,建議《詩刊》能夠在舊體詩詞創作規律的探索和發展上起到更有效的引導作用。當下舊體詩詞的創作是小眾的,同時又存在很多爭論,比如平仄格律的掌握、古韻新韻之爭等?!对娍房梢栽谶@方面為當代舊體詩詞創作提供一個更寬廣的討論平臺。如果能夠讓這種爭論逐漸定型,讓潛在的創作規律逐漸在研究中變成鮮明的規則,則會使舊體詩詞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馮躍華:我可能更加關注當下詩人如何處理“歷史”這樣一個話題。柏樺的長詩《水繪仙侶》是一首有關歷史的詩,內容有關冒辟疆和董小宛。很多歷史詩需要大量的考證和水磨工夫,但這首《水繪仙侶》,我讀起來很順暢,不需要對其中的歷史有過多關注,關注詩歌本身即可。在這首詩的附錄中,有這樣一句:“那就讓我造化吧——看千劫如花,驚險也能做成驚艷?!边@一句應該是柏樺的借用或者化用,我最早知道“千劫如花”這個詞,是在王德威的一篇文章中。站在左翼文化傳統的立場上,姜濤則認為這是一種“看風景”的主體姿態。柏樺的這首長詩,雖然也在處理歷史,但是不涉及所謂的“情不情”與“看風景”,而是更加注重廢名所謂的“詩的內容”,以語言的生成能力和詩歌的想象能力來觸及歷史、重構歷史。當然,柏樺的這種創作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是處于從廢名、卞之琳、戴望舒一直到當下的這樣的詩歌譜系之中。在這個意義上,新詩不僅有古典詩詞的傳統,新詩也在努力形成自身的傳統。

遲牧:對此我有同感。改版后的《詩刊》繼承了原有的一些辦刊理念,依舊注重傳統文脈與古典精神的接續,同時又非常重視詩歌寫作中新生力量的崛起。這是一種積極聯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有效做法,也是當下許多刊物正在努力的方向。三期《詩刊》中,我們既能在“百家詩論”欄目中看到聞一多、葉嘉瑩、余冠英等對于古典詩人、詩作和古典精神的理論性建設,又能在“當代詩詞”欄目直接欣賞古典詩詞,每一期都兼得古典詩詞的理論與文本,屬實難。在重拾古典傳統文脈的同時,“后浪新聲”欄目則以一種更為年輕化、包容性的姿態,推舉出了許多年輕作者的作品,甚至還有不少兒童的詩歌,足可見改版后的《詩刊》在關注詩歌未來發展、培養新生力量方面的努力付出。

陳瑩雪:傳統不僅是古典詩詞的傳統,同時也意味著詩人之間的代際相承?!昂罄诵侣暋本劢挂蝗汉⒆拥脑娮?,“鄉村孩子的詩歌小輯”將視角對準一群遠離中心城市、生活在邊遠地區的留守兒童,于他們而言,詩歌提供了一條表達自我情緒的人生通道?;蛟S正因為父母的遠離和陪伴的缺失,這些孩子的詩歌較多體現出一種孤獨的感覺和氣質,同時也散發著對陪伴、友情、自我獨立的強烈向往。閱讀這些兒童詩,可以明顯察覺到,世界的另一面是需要他們來填充的,這些兒童帶來的獨特的詩歌生命力和感受力是可貴的。在這些孩子眼里,這是他們對自身生命體驗的書寫,他們的焦點或許很小,但是折射出來的張力并不會因此而削弱,反而更能傳達出不同于成年人視角的生命體驗。因為兒童的存在,這個世界才更加富有繽紛的色彩。在這個意義上,詩學傳統不僅是對古典詩詞的繼承,同時也是對新一代詩人的精心培育。

李建周:除了新詩自身的傳統之外,當代詩人的詩歌資源一方面源于古典,另一方面則來自國外。新詩本身是“野孩子”,是誕生在與傳統斷裂的基礎之上的,是和整個國家的現代性進程、整體生活的現代性轉換息息相關的,所以在現代性視野中衡估其價值是必然的。要想達到馮強所說的“更高的總體性”,國際視野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能看到《詩刊》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國際詩壇”欄目除了有域外詩歌的編選,還增加了對域外詩人的評論和訪談等,使我們對域外詩歌的接受和理解更立體、更準確。

黑傘:雖然《詩刊》將主要舞臺留給了國內原創詩歌,但改版后的“國際詩壇”版塊加入了詩評或訪談類的內容,也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我們如果關注出版現狀的話,會發現在出版物的銷售方面,其實外國文學、外國詩歌的銷售量是比較高的。作為一本國家級刊物,我認為需要對國際詩人的作品有涉獵,并且養成刊物自身的選稿取向。我注意到《詩刊》的第一期,介紹了一位波蘭詩人克利尼茨基的作品,這個詩人對國內的讀者而言還是比較陌生的,但是他的譯者李以亮老師,是長期譯界東歐詩人作品的譯者,他翻譯的波蘭詩人亞當·扎加耶夫斯基,在國內詩歌界,包括詩歌愛好者的圈子里,都獲得了很好的反響。所以這樣一個詩人能在《詩刊》的“國際詩壇”版塊占據這樣一個位置,還是很讓人驚喜,由此也可以看出《詩刊》編輯部在選擇詩人詩作時的獨到眼光和前瞻性??死岽幕脑姼鑿男问矫缹W、哲思性與歷史性這三個方面來說,也繼承了中歐文學的傳統。在形式上,我們可以看到克利尼茨基他非常強調一種對應性,一種對位關系,或者說對話關系。這種關系構成了他的詩歌的基本結構。在這種關系中,首先體現了一種自我與他者的辯證法,這種對立的情緒和語言形式,其實指向的是作者內在的緊張感或分裂感,這種分裂感是現代世界的文化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F代人可以經常感受到自己的內心里面似乎存在著一種“辯證法”,一種爭執。詩人的哲思由此而生,它立足于對人類內在普遍狀況的表現,是一種對個體存在狀態的反思。

施施然:作為寫作者,我不僅關注國內同行的寫作高度,更希望及時了解國際詩壇的寫作現場。我們在潛心閱讀和寫作的同時,也應該將詩歌的坐標放置在更開闊的世界性的場域之中,觀察國際上的優秀詩人在題材、技術、思想等層面,已經進行到何種程度。很高興看到《詩刊》改版后的“國際詩壇”欄目有所擴容,為我們了解國際詩歌現場打開了一扇窗。

霍俊明:我代表《詩刊》社的編輯對大家表示感謝!我會把大家的意見建議帶回去整理、消化一下,一些特別好的建議我們會盡量在后期改版調整當中去實現??锏母陌嫘枰徊揭徊降厝嵺`,不斷聽取意見和批評也是該刊過程的重要一環。期待下次還有機會和大家交流,聽大家的意見和建議。

李建周:在當下語境中,辦好一本刊物并不容易。同為辦刊人的何同彬副主編在主題發言中談到的第三媒介時代存在的種種問題,都需要辦刊人努力去應對。如何在文學公共性和更高的總體性之間保持平衡,如何處理同質性和差異化的關系,如何既能抵達受眾又不過度傳播,等等,都需要編者在改版過程中精心籌劃、反復權衡,以保證刊物的綜合性與平衡感。理想的刊物或許并不存在,而不斷朝向理想刊物的努力,體現的是編者對文學本身的熱愛。

本欄責任編輯 田耘

猜你喜歡
詩刊刊物欄目
訂閱啦 星星詩刊
詩刊
《星星》詩刊,快來訂閱吧!
詩刊
刊物賀詞
關于欄目的要求
系列刊物介紹
欄目主持人語
“大師問答Ask the Guru!”欄目問答精選(二)
欄目制,為什么這樣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