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重合:思維從“特殊”走向“一般”

2024-04-15 10:26張婧靚
小學教學參考(數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數學化特殊量感

張婧靚

[摘 要]度量是數學的本質,其關鍵是度量單位的建立,具體操作路徑是度量單位的累加?!岸取笔墙堑膯挝?,教學時要基于學生已有認知,引領學生經歷單位多樣化、統一化和合適化的全過程。通過擺、找、畫、量、猜和賞等活動,促使學生對度量單位的認知由模糊變清晰、從特殊到一般,進而有序發展其量感和空間觀念。

[關鍵詞]結構重合;量感;空間觀念;問題鏈;數學化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8-0018-04

“角的度量”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主要研究“圖形的認識和測量”,蘇教版教材將它編排于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對于“角”,學生在二年級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能用“活動角”直觀表征角的大小變化,能用“觀察法”直接區分差異較大的兩個角,能用“數格法”間接判斷鐘面上出現的角度大小,能用“重疊法”直觀比較三角尺上的角是否相等,還能以直角為基準將角進行適當分類、形象命名和簡單應用。到四年級時,學生通過射線重新認識了角,知道“角的頂點”與“射線端點”有關系,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并無直接關系,進一步豐富了對角的結構認知和內涵理解。掌握“角的度量”,能為兩線空間位置的判斷、圖形認識和圖形變換的判定做好必要鋪墊。

度量單位雖然是人為規定的,但是形成過程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抽象”與“工具”兩類。其中,“角度”屬于后者。這種度量單位的產生緊扣角的背景構建,如先有平角180°的確定和等分,再有角重合后的讀數和表征。在這一過程中,始終含有表達角的指標稱謂,如∠A=60°中的單位名稱“°”不能少,否則指向不明、陳述不清。弄清楚角度“怎么來”和“是什么”,還需要把握“有何用”和“怎么學”。應該說,角度的出現使得角的大小從定性描述變為定量刻畫,有助于空間表征、精準交流和問題解決。教師在教學時需要依靠學生已有的角度經驗,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使他們能夠經歷角度單位建構的全過程,掌握“兩重一看”的量角技巧,理解結構重合的累加本質,使得思維從特殊走向一般,從而有序發展學生的量感和空間觀念。

一、嘗試重合結構,探究度量單位

(一)激活經驗

師:科學課上咱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鳥,它們張開的嘴巴像哪個數學圖形?

生(齊):角。

師(出示圖1-1、圖1-2):哪只鳥張開嘴的角度更大?誰來說一說?

生1:圖1-1的鳥張開的嘴的角度更大,這個角正好有2塊比薩那么大,圖1-2的才有1塊比薩那么大。

師:這樣比較可以嗎?為什么?

生2:不行,這2塊比薩的大小不一樣。應該選擇相同的比薩來比較。

師:統一標準再比較,大家都有經驗,以前度量學習就是這樣做的。請通過視頻回顧一下。

(播放視頻:簡要介紹長度、面積、容積的度量標準,動態演示1厘米、1平方厘米、1毫升等計量標準的累加過程。)

師:那么,怎樣度量角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

(二)引發沖突

師:通過剛才的回顧,我們知道所有度量都要先選定標準。我準備了一些同樣的小角當作標準角,如何使用這些標準角去測量呢?

生1:頂點要重合,邊線要依次重合。

師:會思考,還要能做事。請小組合作,完成活動后匯報。

出示活動要求:

1.擺一擺:四人合作,用三角形中的小角擺在∠1和∠2上。

2.說一說:∠1有? ? ? ?個小角那么大,∠2有? ? ? ?個小角那么大。

生2:把小角的頂點擺在∠1的頂點處,依次排開,擺了4個這樣的角,∠1有4個小角這么大。

師:∠1正好包含4個這樣的標準角。

生3:∠2里面擺了4個小角,沒擺滿,擺5個小角又多了,∠2比4個小角大一點,比5個小角小一點。

師:看來,這個標準并不同時適合這兩個角。

(三)介紹標準

師:古人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是怎么解決的?讓我們一起去瞧瞧。

(播放視頻:古巴比倫人發現,太陽從地平線東端到西端的過程呈現出一個半圓形軌道,而這個半圓形軌道恰巧是180個太陽一個挨著一個緊緊排列所得。因此,他們就把半圓定義為180度。在此基礎上,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就是1度,“度”有“步”的意義,用這個符號“°”來表示,就好比是太陽的腳印。)

師:原來古人創造了更小的標準1°,度是角的單位,用符號“°”表示。那么,1°的角有多大?在哪里?

生1: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都是1°,從這個點引出的兩條射線組成的角就是1°的角。

師:仔細看,2個1°組成的角是——

生(齊):2°角。

師:接著數——3°,4°,5°,…,9°,再增加1°是——

生(齊):10°。

師:如果以10°為標準數下去,接著是20°,30°,40°,…,90°。你在哪里見到過90°的角?

生2:在三角尺上見過,它是直角。

師(課件演示三角尺的直角部分與半圓中90°的角完全重合的過程):利用重合驗證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生3:它們頂點重合,2條邊也重合,說明直角就是90°。

師:接著數。100°,110°,120°,…,180°。180°里有幾個直角?

生4:180°÷90°=2(個)。

師(課件演示拼接2個三角尺的直角部分后與180°重合的過程):有了測量標準,角度清清楚楚,這真是了不起的創造。

【思考:首先,從現實世界自然引入數學上研究的角,通過大小不同比薩的驗證描述,激活學生統一標準度量的認知本能和現有經驗,并在整體梳理、路徑重溫和理性認同的基礎上,順勢設問揭課。這個環節看似輕描淡寫,其實是有機滲透“頂點重合”和“邊線重合”的度量關鍵。其次,借助同樣大小的標準角分別度量研究對象,自然運用角結構重合的關鍵點引導學生發現度量標準雖然統一了,但是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從而引發學生度量標準從“要統一”轉向“要合適”的思考。思維沖突的產生及時且必要,因為它能引發學生對度量標準的持續關注和深度探究。最后,通過簡要介紹數學歷史,幫助學生理解角的度量單位及其符號表達,使得冰冷的概念性知識變得溫暖。尤其是1°的逐步累加,頂點、邊線的確認和直角的兩次驗證,能有效幫助學生初步建構量角器的結構雛形。顯然,生活與數學交融,動腦與動手交叉,現在與歷史交織,度量思維不露痕跡,度量要義時時體現?!?/p>

二、自由重合結構,凸顯度量單位

(一)找中凸顯

師:請在半圓里找出一個你喜歡的角,介紹一下它在哪里,有多大。

(組織學生開展找角游戲,分三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找比90°小的角,第二層找比90°大的角,第三層找最大的角和最小的角。要求學生說清楚角的頂點和邊線的位置,以及包含1°的個數。)

師:這些角的頂點位置有什么特點?

生1:頂點都在同一個位置。

師(動態演示):由于頂點都匯聚于此,中間的邊線多而不清,在不影響觀察的情況下,可以省略一部分。瞧!這變成了——

生(齊):量角器。

師(動態演示):頂點匯聚的位置就是量角器的中心點,從右邊起,這是0°的刻度線,這是180°的刻度線。你還在哪個工具上見過刻度線?

生2:直尺。

師:長度刻度線和角度刻度線的相似之處是什么?

(組織學生重點交流工具上都刻有大小不同的度量標準,刻度線分布都從0開始,然后依次有序累加。)

【思考:首先,在“原型結構”中真實找角,要求說清楚角“在哪里”和“有多大”。其中,“在哪里”指向角的頂點和邊線的位置確認,以強化學生對角作為平面圖形的定性認知;“有多大”指向邊線張開的程度描述,激活學生對角大小結構的定量意識。兩者“學以致用”的意味較濃,但基礎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是在“簡潔結構”中類比找角,主要引導學生在半圓結構中著重體會“頂點都匯聚于此,中間的邊線多而不清”的簡潔需求,并讓學生在“變中不變”的結構認知中認同量角器,感受工具創造的漸進性和實用性。最后,是在“對比結構”中整體找角,通過呈現、觀察和比較兩種不同類型刻度的結構,發現存在“定標準”和“數標準”的關聯行為,使學生感受從“0刻度”開始有序累加的基本路徑。顯然,有效“找角”能助推學生對度量單位的多向體驗?!?/p>

(二)畫中凸顯

師:瞧!量角器上畫了一個角,它是多少度?

生(齊):60°。

師:請在量角器上畫出一個你喜歡的角,介紹一下它在哪里,有多大。小組合作完成活動后匯報。

出示活動要求:

1.找一找:在量角器上找出一個角,畫出它的兩條邊。

2.說一說:從刻度? ? ? ?到刻度? ? ? ?,是? ? ? ?度。

3.比一比:組內比較找到的角有什么共同點。

生1:這個角從刻度0到刻度30,是30°。

生2:這個角從刻度0到刻度45,是45°。

生3:這個角從刻度0到刻度125,是125°。

生4:我們組認為,這些角雖然大小不同,但是頂點都在中心,一條邊對準刻度0,另一條邊到刻度多少,這個角就是多少度。

(課件呈現邊線不與0°刻度線重合的角,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和讀數。)

師:這樣畫的時候,你感覺怎么樣?

生(齊):比較麻煩。

(媒體同時呈現兩個開口相反的20°,組織學生觀察和讀數。)

師:從右往左看,一個可以直接讀數,另一個需要間接計算。如果想要另一個也能直接讀數,怎么辦?對比自己手中的量角器,有什么發現?

生5:我發現我的量角器比黑板上的多一圈。從左往右看,另一個20°也可以直接讀出來。

師:你覺得量角器構造兩圈結構有必要嗎?

生6:角的開口有時向左,有時向右,有了兩圈刻度后,我們都可以找到對應起點,這樣讀角度時就輕松許多。

【思考:“畫角”與“找角”在凸顯度量單位上目標一致,但是在呈現圖形位置、說清圖形大小、歸納圖形特征等方面,“畫角”操作則更勝一籌。首先,呈現從“刻度0”開始的角,這類角高頻出現,一是因為量角器現有的“一圈結構”及其刻度排序,二是由于方便找角的思維定式所致。對于這類角,應給予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竭力地促成“畫角”與“找角”的一致性,促使學生感知量角器上角的結構特征和讀數規律。其次,需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封閉走向開放,適當安排“邊線不與0°刻度線重合的角”,明確“這類角真實存在,讀數不方便源于刻度的人為排序,與角本身無關”。最后,對比開口相反的2個20°,充分激發學生產生“從刻度0讀數”的需求,并在“一圈結構”與“兩圈結構”的差異對比中對刻度表征的創造認同。顯然,有效“畫角”使得度量單位深入人心?!?/p>

三、優化重合結構,表征度量單位

師(出示圖2-1、圖2-2):現在,你會用量角器去測量一個角的大小嗎?女生量圖2-1的角,男生量圖2-1的角,大家比一比速度。

出示要求:

1.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把結果填在括號里。

2.說一說:量角時,擺放量角器需要注意什么?

師:請女生分享量角器怎么擺和怎么看。

生1:角的頂點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條邊和右邊的0°刻度線重合。從0°開始數起,另一條邊所對的刻度是65°,所以這個角就是65°。

師:請男生分享量角器怎么擺和怎么看。

生2:角的頂點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條邊指著140°刻度線,另一條邊指著180°刻度線,180°-140°=40°。

生3:我有不同想法。因為角的一條邊和左邊的0°刻度線重合,從0°數起比較方便,一眼就能看出這個角是40°。

師:誰來總結一下測量角時要注意什么?

生4:角的頂點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0°刻度線要與一條邊重合,然后再從0°開始數起,看另一條邊所對的刻度是多少,這樣比較方便。

【思考:技能訓練需要刻意為之,但又不能機械重復。采用男女分組比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對量角器兩圈結構的思考。從思維的遞進關系看,女生的測量速度較快在情理之中,這主要源于第一圈刻度的首映效應,學生普遍認同角度測量的觀察順序是從右往左。但是,隨著結構對比深入,第二圈刻度的作用也被激活和應用,男生也很快進入狀態,并迅速調整測量起點,從而提高測量速度和準確率。換個角度來講,圖2-2中角的結構沒有變化,所包含度量單位的多少也沒有改變,需要改變的是“未知角”與量角器上“已知角”的重合順序。顯然,這樣的量角活動精簡且有效,選擇合適起點測量已經從“簡單告訴”轉變為“自我認知”?!?/p>

四、變式重合結構,內化度量單位

(一)理中內化

師(出示圖3-1、圖3-2、圖3-3):請量出下面每個角的度數。

(活動完成后,組織學生演示測量過程,重點匯報量角器“怎么擺”和“怎么看”)

師:在測量圖3-1和圖3-2的角的過程中,少部分學生度數剛好填反了。對此你有什么建議?

生1:數的時候要看準起點,從0°刻度線開始數,依次數下去就不會錯。

生2:可以用90°做標準,先估計和判斷一下,圖3-1的角比90°大,圖3-2的角比90°小,這樣就不會填錯了。

師:有道理,點個贊!

(二)猜中內化

師(出示圖4):小明量角時,一條邊擺放的位置已經確定,另一條邊的位置不確定。猜一猜,這個角可能有多大?

(組織學生分兩個層次進行猜測。第一層是猜測位置已經確定的邊與0°刻度線重合,結果是140°或40°;第二層是猜測位置已經確定的邊不與0°刻度線重合,結果不確定。)

師:為什么這個角的度數有這么多可能?

生1:因為一個角有兩條邊,我們只知道一條邊的具體位置,另一條邊的位置不能確定,所以這個角的度數就有多種可能。

生2:量角時角的一條邊與0°刻度線重合,這樣方便讀數。但是,不與0°刻度線重合也可以量角,只是麻煩一些。我們只要打開思路,方法就多了。

師:會反思,點個贊!

(三)賞中內化

課件播放:蜂房六邊形的省料設計角度、滑滑梯安全與舒適的角度范圍、放風箏的角度技巧、寫字過程中筆與紙之間的角度建議、大雁飛行中“人”字形角度的秘密等。

【思考:首先,圖3-1和圖3-2是一組變式題,旨在引導學生遷移測量技能,并反思填錯或填混的原因,通過提出以“90°”為標準判定大小的共性對策來整體把握量角器的結構。圖3-3與前面的圖相比是一次變化,要求學生靈活運用“兩重一看”的技巧要領,同時注重度量單位個數的本質。其次,與確定角度測量不同的是,圖4的問題情境比較開放,既包含對角這個圖形的再認識,也包含對測量中結構重合的再確認,結構思維在猜測中被一次次有效激活。最后,欣賞數學與生活的完美融合,幫助學生以數學視角審視生活現象,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和嚴謹結構。顯然,變式訓練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結構,并使度量單位內化更到位?!?/p>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問題鏈驅動的小學生數學化學習的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文號:C-b/2020/02/26)和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五期立項課題“指向‘三會素養的小學數學游戲化學習設計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文號:2023JY15-L190)?!?/p>

(責編 金 鈴)

猜你喜歡
數學化特殊量感
“具身”與“離身”并重:讓量感落地生根
兼收并蓄
立足特殊化,巧解數學題
淺談如何將小學數學生活化
檔案見證基層民主在“特殊”選區的首次實踐
基于數學核心經驗的中班幼兒區域活動“數學化”實施策略
在數學化的學習活動中進行概念教學
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和數學化的融合
數學教學中“量感”的教學探究
靜待“量感”生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