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內涵意蘊、基本特征、邏輯主線及實施路向

2024-04-16 09:39苗湃林尹衛霞曹祎
理論與當代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文明

苗湃林 尹衛霞 曹祎

一、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內涵意蘊

(一)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立足基點

在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的基礎上,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題中之義和必要組成,既有別于西方靠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現代化生態源起之路,又有別于西方兩百多年“串聯式”現代化背景下“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態理念。

(二)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三重目標

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自然觀上,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只是沒有被人們意志打上任何烙印的純粹的客體,客觀對象是主動的,人是受動的。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揭露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局限是不懂得實踐活動的意義,不懂得實踐活動把主客體連接起來的中介性作用,“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庇纱?,馬克思提出科學的實踐觀,強調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客觀世界。由此,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雙重關系,即認識與被認識、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進一步指明,人只要進行生產活動,就會表現出雙重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的社會關系。前者涉及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現為生產力;后者是在生產中結成的交往關系,即生產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實踐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自然也給人以反作用,人類活動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受自然規律制約。中國共產黨摒棄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兩種“極端”,即“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其主張建設的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首先旨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是人類社會永續發展。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闡述的那樣:實踐活動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和存在方式,人類歷史的發展是實踐活動的發展。社會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基礎地位決定了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特點:它不像自然規律那般自發盲目地發揮作用,而是依賴于人的自覺活動。在人的自覺活動中形成并發生作用。無論自然規律還是社會規律,都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指出,人們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其發展變化是社會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實現共產主義,就是要實現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礎上的人類社會永續發展。

三是自然與社會的辯證關系及有機統一。首先,自然與人類社會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質和社會本質。誠然,自然具有優先性、先在性,自然先于人類社會而存在,人類社會的確依賴于自然界生存,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只有在與人類共同存在以及相互轉化中才具有意義。人類社會與自然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即人有目的、有意識地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才能獲得現實性和意義,自然界也就具有了社會性,成為“人化自然”。其次,人類社會與自然在相互作用中走向統一。一方面,二者不是對立的,社會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又是社會化的自然。另一方面,社會和自然又是互相作用的。自然制約并改變著社會,反過來社會也在改變著自然,被改變的自然又反過來影響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二者在如此循環往復的相互作用中構成了日益統一的自然歷史過程。再次,人類社會與自然應和諧統一。由于社會歷史原因,當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勞動異化,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受過去“工具理性至上”理念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度開采和掠奪自然資源,導致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態危機的出現,嚴重制約著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基礎下,我們反思和分析了古今中外種種生態危機的原因,提出中國式生態文明新形態,即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推進生態文明現代化。

二、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特征

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模式既具有中國式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超越西方生態建設的“特色范式”。

(一)一般特征

人口規模巨大。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的現代化,內在地包含著生態文明現代化的獨特范式,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生態保護的關系,實現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將成為彪炳人間史冊的偉大奇跡。這一工程,無現成范式可借鑒,無現有標準可參考,是我們獨具匠心的偉大創造。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本質要求。建設惠及全體人民的生態福祉、生態福利、生態產品,以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是我國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必然的價值旨歸。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唯物史觀闡明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協同發展的過程。既要大力創造物質形態的生態產品和福祉福利,也要重視人民群眾精神層面的生態審美和情趣,在物質生態和精神生態的協同發展中進行。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社會內嵌于自然,同時又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影響著自然,創造著“人化自然”。自然和社會的相互作用包含物質交換和能量轉化,包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循環往復,也包含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遵從和破壞。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實踐中,我們已無數次證明二者不可偏廢,不可偏移。

走和平發展道路。我們明顯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走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生態文明崛起之路,更不可能如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那般通過暴力掠奪殖民地來實現本國生態文明,我們堅定不移走“在和平中求發展,從發展中促和平”的道路。

(二)特色范式:六重超越

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源起路徑區別并超越西方。早在十九世紀上半葉,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边@是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比封建主義的進步性所在,是資本主義的上升期。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其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關系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逐利性本質和時而爆發的經濟危機驅使資產階級進一步加強了對內剝削壓迫,榨取工人剩余價值,對外對其他落后國家瘋狂入侵、掠奪資源。資產階級靠著對內剝削壓迫、對外掠奪擴張的血腥手段實現了自身的現代化,并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危機。而此時“人類中心主義”思潮一直甚囂塵上,“工具理性”的價值觀仍大有市場,資本主義將解決方案瞄準了海外市場,將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代價轉移、轉嫁到別的國家,造成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的生態危機和生態災難。反觀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的源起,它產生于我國走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之下,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觀點貫徹并運用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先后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布局。進入新時代,面對新的環境問題,中國共產黨秉承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結合世情國情黨情變化,提出并形成了獨具自身特色的生態文明思想。

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時空狀態區別并超越西方。西方現代化模式走過了兩百多年,在時空上呈現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串聯式”順序發展狀態;中國式現代化用幾十年走過西方幾百年的歷程,呈現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在時空上同時并存的“并聯式”現代化狀態。我們破除了“人與自然”是二元對立關系的極端自然觀,摒棄了“工具理性至上”的價值觀,逐漸淘汰和破除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態文明之路,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中注重兼顧,強調平衡,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力量區別并超越西方。西方所謂的“民主政治”騙局,不過是大資本大利益集團背后操作的客觀必然。其所倡導的生態建設思路也常常因執政黨的輪番更替、上臺下臺而左右搖擺,甚至完全廢舊立新。無論其以何種理念倡導,何種模式踐行,其動機都不外乎背后利益集團的逐利本性驅使。中國共產黨與前述一切政黨最顯著的區別是,在進行社會革命的同時,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它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有進行自我革命的決心和勇氣。

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價值旨歸區別并超越西方。資本主義的逐利本性和人與自然二元分立的立場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環境立場,把自然資源當作一味攫取、掠奪的客體,把當前利益置前,罔顧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把本國本民族利益置前,罔顧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利益;把利益集團、特權階層利益置前,罔顧其他公民和群體利益。反觀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我們一以貫之秉持人民立場,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為價值標準。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的出發點、落腳點皆是人民,人民對優美環境的需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旨歸。

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原則準則區別并超越西方。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造成的,追求剩余價值的生產目的決定了資本主義對自然采取敵對的態度,把自然視為掠奪并獲取利潤的對象,從而不斷強化資本對自然的剝削,進而是對人的剝削。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又造成了過度生產和消費,造成了自然資源的浪費,從而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和人的異化,造成生態危機。反觀我國,致力于構建美麗中國,構建清潔美麗世界。

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系統全面性區別并超越西方。西方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危機的解決方式類似“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散點式、碎片化、只關注自身的非系統性模式。中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通力合作、互利共贏,共同應對全球性危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清潔美麗世界。

三、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邏輯理路

(一)理論邏輯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自然與社會具有辯證關系,人需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辦事。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進一步闡明:“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這是對事物的唯一唯物主義的觀點”。這就破除了舊唯物主義將自然與人二元分立、企圖制造一個獨立于人類社會的“絕對真理王國”的妄想。

之后各個時期的生態社會主義者們將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抨擊作為重點,強調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危機的根源,主張人類在有效解決生態危機、重新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不應放棄“人類尺度”,但要立足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盡管其提出的具體方案具有一定程度的偏頗和局限性,但對我們生態文明建設的啟迪意義依然巨大。

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艱辛探索,提出“可持續發展理論”“新發展理念”等新理念新思想。邁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出發點,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力擘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藍圖。

(二)實踐邏輯

回顧歷史,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明未曾中斷,傳承至今。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借鑒其他三大古文明消亡的歷史經驗,即因自然環境而生,也因自然環境惡化而滅的歷史教訓,反思和重構了人與自然關系這個人類的重大課題,從歷史經驗中總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的經驗,以避免自然的反噬和報復。

立足當前,當今國際國內形勢正處在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和巨大轉折之中。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而當代資本主義現代化帶來的生態危機挑戰卻前所未有。反思這些挑戰,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態文明現代化應采取完全區別且超越資本主義的方式。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隨時代應運而生。

展望未來,全球性危機帶來的挑戰前所未有,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诖?,中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生命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致力于成為全球危機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與世界所有國家的人民一道,共同守護人類家園,謀求人類社會永續發展。

(三)歷史邏輯

中國人民歷來重視人與環境的關系,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進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先后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新發展理念”等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觀念,克服了一系列治理環境污染、生態危機的難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生態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由于有了扎實的群眾基礎、思想基礎、實踐基礎,中國生態文明現代化正處在最好的歷史時機。

四、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的實施路向

(一)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背景之下,充滿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彰顯和貫穿著堅定的理想信念、真摯的人民情懷、高度的自覺自信、無畏的擔當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堅持創造人民滿意的生態福祉、生態福利,維護人民生態權益,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的雙重陷阱,遵循自然和歷史的發展規律,按自然規律和歷史發展規律辦事;堅持實事求是的生態思想路線,尊重客觀事實,明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回避問題,不無視資本主義制度下暴露的種種生態危機弊端,而是引以為戒,用最嚴格的制度,用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社會主義下的中國,有問題解決問題,有困難克服困難,有錯誤承認并改正錯誤,在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奮斗征程上,繼續貢獻中國式生態現代化的力量。

(二)以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為根本保證

無論在革命、建設還是在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一直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作為以馬克思主義武裝自身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生態現代化過程中,能秉持完全區別并超越于西方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模式,全心全意為人民創造碧水藍天,保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世界貢獻了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

(三)以系統論為基本方法保障

根據系統論基本思路,大自然各要素是一個整體,同在整個生態系統,它們彼此聯系,彼此貫通,彼此作用。具體而言,中國式生態文明建設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治理,提升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構建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系統;同時,一個完整的社會形態包含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各要素。要整體配合,打響生態現代化“組合拳”?;谙到y思維下的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是有機統一、一體推進的整體性系統工程。

(四)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為目標定位

明顯區別并超越西方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潮,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具理性”價值觀,即不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作為實現自身逐利本性的工具,杜絕不顧后果、不計代價地瘋狂開采資源、惡化環境,以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實現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五)以人民群眾為動力源泉

保持人民群眾在生態現代化中的主體地位,以滿足人民群眾生態需要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群眾路線,重視群眾訴求,回應群眾期盼。建立群眾參與機制和在實踐中積累的群眾經驗,最大程度使人民群眾全員、全程、全身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并共享其豐碩成果。

(六)以“政府主導、多元主體”為建設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也需有多元建設主體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具體而言,要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社會、公民多方參與的多元建設主體,最大程度激發各類主體的建設動機和建設活力,切實構建自上而下政策推進與自下而上生態自覺相結合的一體化生態構建格局。

(七)以多措并舉、整合治理為推進理路

將生態文明理念現代化、制度現代化、行為現代化相結合,多措并舉,實現生態文明從本體觀到價值觀再到發展觀上的一體現代化。生態現代化理念是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觀,它既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應用,也來自人民群眾日益覺醒的生態自覺。生態文明制度現代化,要求既要統籌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機制,又要建立依法治理、依法監督的監督執行機制。行為現代化要求民眾形成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生態文明自覺,無論是政府、企業、社會、還是公民個人,一切實踐活動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基準,遵守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法規,不碰紅線、堅守底線,確保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在多措并舉中扎實穩步推進。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青年專項課題“家校社協同視域下中小學災害教育系統化實施的模式構建研究”(項目批準號:CDCA2110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苗湃林系太原工業學院思政部助教;尹衛霞系北京教育學院數學與科學教育學院講師;曹系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助教)

責任編輯:余爽悅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文明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