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風歌曲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2024-04-18 07:22王祎雪
高考·下 2024年1期
關鍵詞:古詩詞語文教學

王祎雪

摘 要:中國風歌曲文化內涵豐富,富有特色。教師可以用多種方法將中國風歌曲融入語文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語言表達和情感表達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潛力,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和熱愛。

關鍵詞:國風歌曲;古詩詞;語文教學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倡議讓古風和國風歌曲活起來,新華網、人民日報也將國風歌曲定義為用時尚方式唱出中國味道。而千千萬萬的國風歌曲,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演唱方式,這種方式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美感與震撼。所謂中國風歌曲,即是將一些中國古代文化典故、古典詩詞、古典意象等融入現代音樂的制作,并搭配以東方樂器與西方音樂的結合,賦新唱法于古辭賦,賦新編曲于古文化的歌曲類型。

孔子有言“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乎心”。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言語、聲音和舞蹈都是來自“心”,區別即在于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從屈原的楚辭到《詩經》中的風、雅、頌,再到宋詞與元曲,都是可以演唱出來的作品。如今,歌詞帶有古風、運用傳統意象、采取詩詞手法,甚至直接使用原詞曲的“中國風”歌曲將傳統文化與“心”的表達巧妙結合,教師應充分利用當下流行元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他們了解中華文化,“傳統”活起來的同時,也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有助于融入新課程教學中三維目標之一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理念。

一、國風歌曲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

國風歌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從歌曲的歌詞、曲調,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展開討論。這些歌曲可以作為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促進對歷史故事、傳統文化的理解

中國風歌曲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如古代詩詞、歷史故事、傳統樂器等,又融合出新的內涵。通過欣賞和分析這些歌曲,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對傳統文學作品內涵、文學作品中使用的意象、歷史故事等的理解和欣賞。

“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边@是許嵩歌曲《書香年華》開頭的一段童聲吟唱。作為歌曲的開頭,清脆的童聲引人入勝;究其源頭,其實這是清代車萬育編著的《聲律啟蒙》,用以作為孩童啟蒙讀物學習聲韻格律。許嵩將此融入歌曲中,以不經意的形式讓中華傳統文化浮現在大眾的視線中。

國風歌曲也可以輔助學生理解歷史故事、感受經典意象。歌曲《紅顏如霜》中“……墻外是誰在吟唱 鳳求凰……等來芒草催黃 而魚雁不再往返……”在高中學習漢賦四大家之一——司馬相如時,提及其為追求卓文君而奏的《鳳求凰》一曲;學習《蘇武傳》這篇文章,也會讀道:“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笨梢妵L歌曲可以引導學生在旋律中感受日常所學的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國風歌曲來講述歷史事件,學生可以通過欣賞和分析歌詞,了解古代的背景和人們的

情感[1]。

(二)引導學生領略古典詩詞的意境

國風歌曲的引入讓學生體驗真情實感,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在興趣的鋪墊和情緒的積累下,吟詠記誦,更容易記憶一些平時看著詰屈聱牙的文言詞句。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惫糯脑姼瓒际钱敃r能演唱的歌詞,每一篇都閃耀著情感的、智慧的、審美的光輝,對滋潤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說:“美人之光,可以養目;智者之詩,可以養心?!?/p>

在學習陸游的《釵頭鳳》時,可以導入薛之謙的歌曲《釵頭鳳》?!耙怀秋w絮幾度春風,長恨還無用,解游龍戲鳳,我幾杯愁緒唱罷還是痛……”歷史與現實交錯,演繹這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情仇,這段感情歷經千年,仍讓人愁緒滿懷,百代之后,仍讓人唏噓不已,恰似一場“游園驚夢”。教師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在欣賞這首歌曲時,體會其中傳達的意境,還原陸游當時的辛酸與無奈,通過點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到釀成愛情悲劇的背后推手——傳統封建禮教對美好婚姻的扼殺和對人性的摧殘。

古詩詞本就是吟詠唱誦之作,遺憾的是,很多古詩詞流傳至今已經不易,音調也多發生了變化,能吟唱的旋律基本被遺落在歷史風塵之中??上驳氖?,逐漸有一些獨具匠心的人,為古詩詞重新譜曲,將它們再度傳唱起來,偶有流行佳作,聽來美妙動聽,切實結合了詩詞意境,也傳達出那份獨特韻味。如王菲的《但愿人長久》,讓文字與音樂結合起來,共同承載明月下的思念與離別。

(三)巧妙學習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

“中國風”歌曲因為帶有“古風”,往往用到大量的修辭手法表達歌曲的情感。這在周杰倫的國風歌曲中十分常見,如《發如雪》“你的發如雪,凄美了離別”,這里將形容詞“凄美”活用為動詞,同類型的還有“讓回憶皎潔”中的“皎潔”,“蒼老了誰”中的“蒼老”,這些應用到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語法詞類活用的理解;周杰倫《東風破》中“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把“離愁”與“漂泊”化無形為有形,用“盞”和“愁”兩個量詞將情感具體化了,讓人對離愁和漂泊有了更為生動形象的認識;如《菊花臺》中“愁莫渡江,秋心拆兩半”運用古人喜愛的“拆字”法,將“愁”字拆成“秋”“心”兩個字。一方面滿足了音韻的需要,另一方面,將一個字拆成兩半恰如有情人分隔兩地,正合主人公心境。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國風歌曲講解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提高學生認知[2]。

二、國風歌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作為課堂引入,啟發學生思維

古詩文晦澀難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常常覺得難以讓學生深入理解。我們可以將中國風音樂融入導課環節,啟發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眾所周知,近幾年古風音樂發展勢頭迅猛,如《紅昭愿》《離人愁》等。在語文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引入符合情境的古風音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例如,學習《岳陽樓記》時,可通過《漁舟唱晚》導入,將音樂與文章完美融合,帶領學生進入意境;學習柳永的《雨霖鈴》時,可結合具有相同意象和情感氛圍的周杰倫的《千里之外》,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古風中也有許多直接將古詩詞編曲而成的音樂,在教學的時候可直接引用,如王菲演唱的《清平調》,舒緩悠長的音樂、王菲空靈的唱腔更能讓人想見楊貴妃的絕世美貌與大廈將傾的前奏。

在《鴻門宴》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用《虞兮嘆》導入,配合以電影《鴻門宴傳奇》的片段,渲染了“巨鹿踏秦關,垓下曲離亂,策馬平天下,楚歌聲四方,含悲辭君劍,訣別卻為難”的氛圍,以視聽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對項羽這個末路英雄的形象與行為有了更多的理解,能夠更加深入地去感受鴻門宴上暗藏的刀光劍影。

通過將國風歌曲與古詩、文言文、作文等課文結合起來,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學作品的內涵。同時,通過音樂的引入,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活躍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與此同時,國風歌曲的運用應該貫穿課堂的每個環節。教師不能只是將國風歌曲作為課堂導入,引入教學內容,學生可能只是提起了一時的興趣,到后面還是會回到之前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師在課堂講授的時候,可以將國風歌曲穿插進課堂,課前導入、課中渲染氛圍以及課后留給學生作業,這樣不僅可以使得學生真正感興趣,學習氛圍持續高漲,也可以使學生對歌曲與原文都有更深入的理解,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3]。

(二)利用中國風音樂創設情境,提高學生詩詞感悟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罢b讀法”依然是古詩詞教學的主要方法,因為通過誦讀,學生可以了解詩詞韻律、感受詩詞的意境,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慢慢與作者產生共鳴。如果在國風音樂的旋律與指引下誦讀,會提升對詩詞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講解《詩經·秦風》中的《無衣》一篇時,學生普遍表示此作篇幅短小,難以理解作品內涵。但當教師引入張筱真作曲、中國武警男聲合唱團演唱的《無衣》時,便仿佛可以穿越回千年之前,感受到秦地戰士的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英雄氣概。此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起立共同跟著曲調歌唱,融入其中。

再如,在講蘇軾的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歌曲,配以古戰場上將領殺伐決斷、運籌帷幄的形象,讓學生想象周公瑾年少有為的無限風光,進一步感受蘇東坡的滿腹愁腸;在學習《琵琶行》時,可以播放歌手奇然、沈謐仁用純譜曲加上戲腔重新呈現的版本;學習王羲之《蘭亭集序》時,可以引入周杰倫《蘭亭序》,雖然內容并不完全契合,但通過音樂的表達,表現了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人生哲理。它將王羲之賦予蘭亭序的情感與思考呈現出來,將聽眾帶入了一種優雅和寧靜的境界,使人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4]。

這樣的情境教學法是古詩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有目的地利用中國風音樂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情境,能夠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詩歌。在創設情境時,教師要注意:一要緊扣教學內容,不能生搬硬套、過度引申,選擇與詩文相關的中國風音樂;二要結合情境創設合適的問題,不要在其他角度節外生枝,而是結合文本有效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可以將歌曲與古詩詞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尋找歌曲與古詩詞之間的異同,感受古人與今人面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表達方式,既可以讓課堂充滿樂趣,也可以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詩詞。

(三)嘗試倚聲填詞或因詞譜曲,激發學生的古文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文言文歷來是一大難點,但可以寓教于樂,以將中高考必背古詩文披上音樂外衣的方式,讓聽者眼前一亮,帶來感動的同時,還幫助共同歌唱或是作詞作曲者更好地理解、背誦和運用古詩文[5]。

這樣的教學過程略有難度,對進行實踐的教師也有一定的音樂素養要求,所以數量不宜太多,但引導學生要出“精品”。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對當下流行的融合了詩詞文化的國風音樂進行聆聽與賞析,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音樂知識與古風音樂創編技巧,并帶領學生嘗試將語文課本上的詩詞以歌曲的形式演唱出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與記憶,實現音樂與語文跨學科聯動。學生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可以先挑選自己喜歡的古詩文,便自然會主動去了解清楚原作者當時身處的大環境和境遇,以及創作背景,確定古詩文的基調。他們會發現古詩文里有很多通假字、多音字,文中情感和故事都比較豐富,很多語句還不押韻。繼而在適當修改的基礎上編詞編曲,盡量融入相對應的元素,讓歌詞和旋律朗朗上口,使自己更能夠有效地記憶和感受古詩文里的美。最后教師可以為其修改,挑選好的作品進行演唱錄制、混音、修改及校對。

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杜牧的《阿房宮賦》、諸葛亮的《出師表》、李白的《行路難》都可以作為題材……“詩言志,歌詠言”。音樂與詩詞本就是同根同源,千百年來充實著我們的情感,豐盈著我們的靈魂。面對情緒的表達,學生也有著強烈的創作欲望[6]。

結束語

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边@充分說明了詩與音樂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中國風音樂將唯美的古典情韻、濃郁的民族氣息與現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是不可多得的古詩教學素材。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中國風音樂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豐富學生詩詞材料積累,提高學生詩詞感悟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把詩詞與音樂完美結合,充分發掘歌詞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中凈化心靈,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優質的古風音樂資源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獲取新知、提升思維、健全人格、傳承文化。教師應努力使語文課堂不古板,充滿活力,緊扣時代,把握主旋律,與時俱進,生動有趣,讓語文課堂“年輕化”。

這不僅僅是藝術作品的力量,更是千百年來傳統文化積淀的強大生命力,用創新的表達在新時代傳播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在現代土壤里蓬勃生長。

參考文獻

[1]孫曉娟.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現代詩歌審美教育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22.

[2]董燕娜,黃羿淳.融媒體時代下的國風歌曲傳播策略研究[J].音樂天地,2022(3):36-41.

[3]朱獻勇.和詩以歌,品境于音:淺談國風歌曲在高中生詩境還原能力培養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2(8):61-62.

[4]劉茜.先秦禮樂文化與詩大序“詩言志”再闡釋[J].文藝研究,2021(11):44-53.

[5]王婧.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選編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2020.

[6]李梅.“中國風”流行音樂藝術特征之探索[J].藝術評論,2012(10):131-135.

猜你喜歡
古詩詞語文教學
踏青古詩詞
我愛古詩詞
我和古詩詞
趣讀古詩詞
同攜手,走進古詩詞
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藝術之我見
精心設計:培養語文興趣的土壤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